于盛起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唯一号: 020630020230001436
人物姓名: 于盛起
文件路径: 0206/01/object/PDF/020610020230000037/001
起始页: T00566_00.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54
籍贯: 大寺镇

传略

于盛起1954年3月生于王村,198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任王村党支部书记。十多年来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带领王村人艰苦创业,使王村的经济有了巨大的变化。1984年前,王村的工农业总产值只有50万元,人均收入154元,村里负债37万元。于盛起任党支总书记后,说服了自己的弟弟、妹妹们,把准备私人办厂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信息全部无偿地献给了村集体,办起了第一个小型轧钢厂。从此村办企业越办越多,越办越大。1992年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了天津市宏利集团公司,于盛起兼任总经理。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下设8个子公司,拥有以黑色金属压延加工为主的村办企业54家,其中42家是集团公司直接投资控股,占资产总值的95%以上的紧密层企业。在俄罗斯、蒙古、加拿大等国建立了企业和办事处,产品由国内市场打入了国际市场。于盛起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几年中累计向教育投资200多万元,现在集团已拥有200多人的冶金、外经、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1991年工农业总产值1.4亿元,跨进了全国乡镇企业百强行列。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两番,达到3.5亿元,在全市排行榜中位居第二。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居天津市总收入百强村第五名。1994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5亿元,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最佳经济效益单位”。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利税3100万元,人均收入3719元。于盛起做为创业带头人,总是对企业的兴衰存亡有着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能在成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1993年以来,他又提出了“从重工业向轻工业转变,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由粗放笨重的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高效益、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决策,克服了单一发展的弊端,形成了多行业优势互补的新格局。经营范围已由黑色及有色金属冷热轧,扩展到精细化工、日用化学、食品加工、电器设备、塑料工业、家禽和淡水养殖等。如养殖业,在原来养殖猪、鸡、鱼的基础上,近二年来又增加了美国落地王鸽、山鸡、鹧鸪的养殖。1995年又从荷兰引进种鸵鸟24只,现对它们的产蛋、饲养、孵化等技术管理均达到国际标准,计划在5年内达到5万只。王村富裕后,于盛起首先想的是国家、集体和群众。近几年来投资590万元在村里筑水泥路面4000平米,安装了7条主要街道的水银灯,还投资上百万元绿化、美化村里的主要街道,兴建了老年人乐园和文化活动中心。于盛起把十年来上级给他的近10万元奖金全部交给了集体,专门用于照顾村里生活困难的乡亲们。村党支部每年都为村里的老年人过好4个节日(五月节、中秋节、老人节、春节),定期召开老年人座谈会,征求意见。每年组织一次老年人旅游活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享受养老金待遇。还改善了村民住房条件,仅1995年就为村民和贡献大的干部建造了6000平米六层住宅楼和2000平米别墅式二层住宅楼。1993年,王村党支部被评为区先进党支部,王村被市命名为明星小康村。于盛起于1988年被评为市优秀乡镇企业家,1992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93年获高级经济师职称,1994年被评为区“双十佳改革带头人”,1994至199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天津市科教兴农先进个人。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专题

总经理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