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册》
唯一号: 020630020230000994
人物姓名: 孙思邈
文件路径: 0206/01/object/PDF/020610020230000032/001
起始页: T00054_00.pdf
性别:
时代: 隋朝
出生年: 581
卒年: 682

传略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享年101岁,也有人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分析,认为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是陕西耀县孙家塬村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7岁读书,20岁通老庄及诸子百家之说。因早年多病,立志学医,用毕生精力从事医学研究,为民除病。到20岁左右,他已对医学有一定造诣并小有名气,“京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找他治疗。37岁以后,他鄙弃仕途,离开家乡,先后到长安以西稍偏南距长安600余里的太白山和长安以南200余里的终南山过了数十年的隐居生活。在这期间,他潜心钻研唐以前历代医家的著作,对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表里孔穴”、“三部九候”及“本草对药”等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除熟读经典探究医理外,他还利用久居山林的自然条件,钻研并整理记载了大量药物识别、采集、炮制、贮存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在长年为方圆数百里内平民百姓治疗各种疾病的实践中,他所学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融汇贯通,医疗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孙氏治病针药并用,效若桴鼓。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多次请其为官,他均托病辞而不受。85岁以后,他时而居京师,时而居山林,以行医为主要社会活动。公元674年,孙思邈上表高宗皇帝,离京返回山林,把主要精力用于著书立说。据南宋文学家叶梦得的《避暑录话》所说,孙氏在一百多岁才开始着手写《千金要方》30卷。永淳元年(682)他又集最后30年之经验,著成《千金翼方》30卷,以补《千金要方》之遗。同年,寿至140岁左右的一代名医孙思邈在长安与世长辞。他在遗嘱中嘱咐家人对他的葬礼要从简,不要陪葬品,不要宰杀牲畜祭奠。由于孙思邈在医学上的杰出成就及其崇高的医德医风,使之深受我国历代人民的爱戴,其影响历代相传,经久不衰。千百年来,用来纪念他的庙宇遍布各地,尤其是在他的家乡耀县,早在唐朝后期就在城东药王山为他立祠。此后宋、金、元、明、清各代在那里陆续增建了药王庙,并建有碑亭、石刻等。现在明朝建的药王庙保存完好,庙内有“孙真人”居住过的石室太玄洞,洞外亭内有明刻《千金宝要》、《海上方》石碑。每年2月,人们都在药王庙举行仪式,隆重纪念和缅怀这位名垂千古的伟大医药学家。另据民间传说,孙思邈临终前嘱咐家人,在其死后扶柩东行,棺落地处即为安葬之所。家人遵其遗嘱,抬棺行至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王村时,骤起狂风,遂停棺暂避,风止之时遵其遗嘱葬于此地,当地人为之建庙供奉,乃有峰山药王庙。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册

《西青文史第十册》

本书收入文章16篇,包括西青区重要的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杨柳青庙宇的来历和传说,魅力名镇杨柳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家大院,独具特色的天津热带植物园,精武精神、浩然长存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