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杂志的文学风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260
颗粒名称: 《杨柳青》杂志的文学风采
分类号: I218.21
页数: 1
页码: 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是一本综合类杂志,包含文学栏目,展示西青区文学写作的独特风采。该杂志集结着一支有实力的文学队伍,不仅是滋养民间艺术的丰沃园地,还是成绩骄人的文学重镇。其中的作家多属于中老年,现在看来,也是有一定潜力的。陈子如老师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表现了乡村题材和城乡结合部的风貌。晨曲是一位红学大家的后代,他的作品具有学术含量和审美反差。白青是一位见证并亲身参与了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群的诗人,他的诗歌写作启蒙于白洋淀诗群。
关键词: 杨柳青镇 杂志 文学

内容

《杨柳青》是一本荟萃西青区各个文化战线工作成果的综合类杂志,与文学有关的栏目只是一个重要窗口,但透过这个窗口,还是可以看到西青区文学写作的独特风采。这意味着,《杨柳青》麾下集结着一支有实力的文学队伍,也使人们看到,它不仅是滋养民间艺术的丰沃园地,还是成绩骄人的文学重镇。其中的一线作家多属于中老年,除了已去世的陈子如老师,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王洪海、白青、刘向阳等几位已逾六旬的作家,他们后面有60后孟宪华、70后周童等中年作家,现在看来,也是有一定潜力的。
  我还记得那几年陈子如老师已染重疾,但情绪淡定,谈吐风趣,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写好下一部作品。25万言的长篇小说《溶洞》结构完整,组织严密,叙述流畅,有一种从容不迫的艺术气象。过去陈老师擅长于表现乡村题材领域,《溶洞》却将目光和视野投向于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是全球化与地域边缘化多重矛盾交织的“中间地带”,对于作家而言,这里为作家提供了巨大的书写空间。之前,陈子如曾出版了散文集《浅陋集》,他的散文恰如其人,在这个喧嚣、躁动、市场化、娱乐化的世界,沉浸在陈子如散文世界,别是一种享受。
  津南区是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的故乡,但他的后人好像还没有人写出《探访曹雪芹》这样的曹氏传记文学。这件事西青区作家晨曲(王洪海)做到了。如果说《霍元甲》、《赶大营》属于以故事性取胜的民间传奇书写,洋洋40万字的《探访曹雪芹》则是一部具学术含量的经典作家传记小说,其间的写作跨度与审美反差显而易见。晨曲的写作一直风调雨顺,本可以不冒风险,“轻车熟路”他却拒绝自我重复,坚持挑战难度,这在浮躁的文坛并不多见!晨曲的写作动力源自对《红楼梦》的深爱,否则是不会如此甘于寂寞,埋首故纸堆,潜心伏案,数易其稿。晨曲需要做足一系列“功课”:诸如甄别与辨析史料的真伪,吸纳与整合“红学”成果,而这些“功课”不是临阵磨枪能够奏效的。
  白青赢出版过文学性很强的长篇小说《大船》,但我这里要说的是诗人白青。白青的诗歌写作启蒙于年代已遥远了的白洋淀诗群。上世纪六七十年之交,看上去不起眼的河北省白洋淀地区,竟成为新诗潮“潜流期”的卧虎藏龙之地,是由于这里孕育诞生了一支“朦胧诗”的先觉支队——“白洋淀诗群”,其代表诗人是新时期诗歌史无法回避的根子、芒克与多多。回乡知青白青见证并亲身参与了这个中国新诗史上令人无法忽视的诗群的诞生。白青写诗起步很高,很早有了对于诗歌形式的自觉意识,这在他那个特殊年代是很少见的。
  时下,能与上述几位六七十岁的作家相提并论的年轻一代作家,还不多。在培养文学生力军方面,《杨柳青》显然还有一段任重道远的路。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桂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