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枪医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104
颗粒名称: 三枪医生
分类号: I247
页数: 7
页码: 43-49
摘要: 《三枪医生》是当代作者关增社所作的一篇长篇小说。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小说 作品

内容

三枪医生是我们村村医赵荣堂的外号。还有叫他“老赵儿”、“大老赵儿”、“赵三枪”的。至于为什么叫“三枪医生”,有很多版本。
  赵荣堂医生是部队上下来的军医。在部队时和我父亲是一个部队,一个是司务长,一个是军医。赵荣堂跟随部队到过哪些地方,救助过多少伤员,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我问过父亲,60多岁的父亲说也记不太清楚了。只是说参加解放大西南战役结束后,两人响应建设新中国的号召,一同回到家乡。本来两人都可以安排在县城工作,据说一个分到县医院,一个分到县粮食局,但两人都没要工作,而是从部队带回了两件战利品:父亲要了一匹枣红马,赵荣堂要了一辆“三枪”牌自行车。赵荣堂出身于地主家庭,回村搞建设也不会回自己的村,就跟我父亲到了我们村,我父亲组织乡亲们成立了“红星农业合作社”,赵荣堂成立了“红星医务站”,简称“红医站”。父亲把从部队带回来的大枣红马入了社,赵荣堂带回来的“三枪”牌自行车成了“红医站”的交通工具。“三枪”牌自行车,来自英国,是伯明翰车辆利器有限公司制造。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全球人类的和平发展,为保证人民的安全利益,伯明翰车辆利器有限公司决定用生产武器的优质钢材生产自行车,后成立英国兰菱自行车公司,并用三支竖立起来的枪作为标志,表示从此不再打仗,因此——三枪自行车而享誉全球。赵荣堂骑着“三枪”牌自行车为乡亲们看病、治病,也有特殊意义,表示要从战场上抢救伤病员转到和平年代治病救人。谁知这一骑就是几十年,内、外胎不知换了多少条,但金属件基本没坏过,特别是那车架前脸上“三支竖立起来的枪”的标志牌,一直闪闪发亮。因此,赵荣堂落了个“三枪医生”美名。
  骑个三枪自行车就成三枪医生了?那是不可能的。关键是他在看病、治病上确实有两下子。那时农村缺医少药,他靠“一根针、一把草、一把刀”起家打开了局面,乡亲们称赞他这三招好比程咬金的三板斧,简易、廉价、管用。开始,乡亲们并不信任他,像一些头痛脑热小病,抹个红药水、紫药水小伤找他,大一些的病都到公社、县里。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名声大震,成为名副其实的三枪医生。 他在部队战场上接触过无数个“死人”,使许多人死而复生。他说:“当医生就是救死扶伤,只要患者有一丝生的希望,就一定尽最大努力抢救生命。”一句话,他不怕见死人,他敢“死马当活马治”。他说:“敢治死人才能成为医术高超的医者。”而乡亲则认为他敢治“死人”。
  那年夏天,天气炎热无比,干旱百年不遇,天天有热死人的噩耗。一天,外村一赶集人“热死”在我们村东口。荣堂医生听说后马上赶到现场抢救。只见那人印堂发黑,嘴唇发紫,脸色酱红,两眼紧闭,牙关紧咬,直挺挺仰面躺在路边。荣堂医生先在那人人中穴上用针扎了几下,见没有反应,又改用手术刀尖刺那人的脚趾头尖,十个脚趾尖都刺破出血来,挤流出的血都是黑色的,大约两分钟后,那人长出了口气,微微哼了一声,清醒了过来。
  刚过三天,又让荣堂医生碰到一件怪事。西村孟家一名孕妇难产死了,抬着棺木去坟地,细心的荣堂医生发现抬棺木过后的路上洒下一串串血迹,他一直追到准备下葬的墓地,要求开棺看病,说“血还没凝,可能还有生命!”在场的乡亲有认识荣堂医生的,就向主家介绍说:“这就是前几天在路边救活重症病人的赵医生,让他看看也无妨。”主家半信半疑打开了棺材,荣堂医生迅速取出随身携带的针灸包,手持银针隔着寿衣就扎了起来,一连扎了十几针。见没有什么动静,他又取出两支三菱针,一手一支,左右开弓,在头部和腹部施行了点扎,在针灸的强刺激下,孕妇醒了!还随即产下一个男孩,母子平安,两条命啊!
  奇迹接连发生,到我们村找荣堂医生看病的开始络绎不绝。那天来了一名女病人,除了裸露的双手和脸部外,其它部位长满了厚厚的“鱼鳞”,是典型的全身性“癣病”。病人全身瘙痒难忍,痛苦不已,生命垂危。常言道:“内不治喘,外不治癣”,说的就是“喘病”与“癣病”反复性和顽固性。荣堂医生治过一些癣病,但这么严重的是第一次遇到。那时没有“激素”、“抗生素”类的特效药,只能用“一把草”了。他用煮饭的大铁锅熬草药,十几味草药中,一种叫“狼毒草”的草药是主药。将熬好的药趁热倒入一个直径约二尺多的水缸里,让病人坐在水缸上,穿着雨衣进行熏蒸,待温度降至身体能入水时,将全身浸入药缸里,边浸泡边用药渣揉搓长癣的部位。一天用一副药,一天熏泡两次,一次两个小时。三天过后,病人身上的“鱼鳞”消失,但皮肤上还隐隐约约看到一些紫红色斑点。七天过后,病人彻底痊愈了。
  最邪乎的就是村里老乡老婆跳井自杀的事。那年冬天,我已经睡了,忽然大门外面非常嘈杂,我起身披上棉袄跑出去一看,门板上躺着一个女的,湿漉漉的衣服上带着冰碴。原来是对门老乡媳妇跟婆婆打架,跳了街口那口井,捞上来就死了,已经过了半小时,婆婆还是不让抬进家门,只得停尸在街口。只见几个老汉拿着烟袋锅蹲在街口路边吧嗒吧嗒抽着烟,嘟哝着婆、媳的谁是谁非,帮忙的街坊四邻不知道尸体该往哪里抬,家人在那儿争论着后事该怎么办,乱糟糟的忙成了一团。大队党支部联福书记闻讯赶到现场,见状大声说,你们现在商量什么办后事呀,还不赶紧送到红医站抢救人!大家突然猛醒了过来,对呀,应该先让荣堂医生看看呀!就这么着,大家一溜小跑把尸体抬到红医站。荣堂医生先扎人中穴,一点儿反应都没有。又拿出最长的针扎涌泉穴,使劲咔咔咔往脚底板扎。扎着扎着,突然她喉咙这儿“嗑”一声,这一声就能把人吓过去,这是死人呐!只要有动静就有门儿,荣堂医生赶紧改作做人工呼吸,并侧身将其喝到肚子里的水排了出来。这样反复做了大概半个小时,人活了。
  尽管这是溺水造成的假死,但这件事使荣堂医生走上了“必须与死者见最后一面”的不归之路。村党支部规定,凡非正常死亡的村民社员必须经荣堂医生做最后的抢救!“三枪神医赵荣堂”就是这么来的,说死人一针就扎活了,一传十、十传百,结果周围村的老乡都来了,红医站外每天都挤满了看病的人。忙时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常常是一边儿啃口馒头一边儿开方子。
  那一天,七八个小伙子,抬着个人跑到红医站。原来是我家的东邻居,70来岁的老言爷,只见一个大铁三齿五尺来长的木把,从右嘎肢窝扎了进去,从后脊梁肩膀处穿了出来,铁三齿挨到了嘎肢窝,木把在后脊梁肩膀竖起了四尺多。老言爷是个泥瓦工,给乡亲锤房顶,一不小心从房上摔了下来,正好一把铁三齿木把朝上竖着,咔的一下就把人穿了。荣堂医生见状连忙招呼前面三个人,后面三个人,“一二三”拔!硬把木把儿给拔出来了,随即双手一摁,消毒、止血、缝针。老言爷痊愈后又活了20多年,93岁无疾而终。
  荣堂医生用“一把刀”创造了一个新的疗法,即“放血疗法”。用小小的银针和一把草药医治了许多疑难杂病。人们把这三招形象比喻为“三枪”,荣堂医生就成了三枪医生了。
  常言道,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荣堂医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我们村一待就是五十年。相比而言,五十年里荣堂医生医治的引起轰动的病人还是少数,而大量的瞧的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整天穿行于百姓家,充当着村民社员的健康守护神。
  上世纪五十年代,荣堂医生看病不收钱,趸来的药是多少钱就收患者多少,而自己从地里采来的草药不要钱。到了六十年代,他在村里推行了合作医疗,每人每年只需缴五角钱,大队每人贴补五角钱,全年看病免费!现在看来真是不可思议,不知道他是怎么支撑那个“红星医疗站”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治疗方法是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恰恰是靠“一把草、一根针、一把刀”。记得那时每次看病只花五分钱挂号,打针、吃药不要钱。但看了红医站的药房,看了红医站的药材园,看了银针、火罐,看了红医站土法制作的膏、丹、丸、散;听到社员们的“现身说法”就明白了。特别是他对草药的依恋,那真是情有独钟呀。从春天开始,他就组织乡亲们开始采草药。我是从荣堂医生那儿知道的“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蒿草当柴烧”的俗语,上地里掐过茵陈、拔过蒿草,茵陈可以熬水治疗黄疸病,也可以当野菜吃;蒿草可以入药,也可以编成草绳晒干后熏蚊子。
  荣堂医生对每一种草药的认知程度、炮制方法、使用剂量、服用禁忌、适用范围“门门清”。而且把这些草药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春天是气候由寒转暖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繁殖,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荣堂医生就用白菜根、油菜根、大葱根、西红柿秸秆、柑橘、胡萝卜、苋菜等富含维生素并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蔬菜和水果熬制“抗病果蔬汤”,定期让社员喝,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夏天属梅雨季节,暑湿比较大,他就用苦瓜、鲜荷叶、甘草、绿豆、红小豆、薏仁米、土茯苓、丝瓜、葫芦瓜等熬制“解暑利湿汤”,免费发给社员饮用,解暑除烦、清热利湿、通水下气。
  秋天的主气是“燥”,燥邪侵犯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干燥的症状,如皮肤干燥皲裂、毛发不荣,口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少汗,干咳无痰或少痰,甚或咽喉肿痛、痰中带血、大便秘结等等。为减轻或防止秋燥的发生,荣堂医生就告诉大家适当多补充一些水分,多喝一些汤水,并用罗汉果、白菜干、沙参、玉竹、木瓜、剑花干、南杏仁、雪梨等熬制“清润去燥汤”,清热生津、化痰止咳、润肺去燥。
  冬天是一个适合进补时节,天气寒冷,人体就需要更多的热量和营养来补充身体所需物质。荣堂医生就用萝卜、香菇、冬笋、香菜梗、黑木耳、黄芪等熬制“香菇萝卜汤”,既可让村民社员滋补身体、预防疾病,还可让经脉舒张、代谢顺畅。我国人民自古就有“萝卜上市,郎中下乡”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民谚。其中就隐含着说明了萝卜具有的防病、治病功效。而香菇含有双核酸和麦留醇,能刺激人体产生更多的干扰素,而干扰素能消灭人体内的病毒,这种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对于增强人体免疫力,抵抗各种流感病毒的入侵,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那年中秋节,在城里上班的五姥爷得了一种肚子痛的怪病,不拉稀、不便秘、不肚胀,就是肚子痛,痛的厉害时直不起来腰。省医院、市医院都查过了,都没有除根儿,都是让吃止疼片,一吃就缓解,不吃就痛。回到村里荣堂医生一剂“当归芍药汤,加桂枝三钱”就把五姥爷肚子痛的怪病治好了。原来五姥爷下乡搞“四清”,与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夏天喝凉水喝下了病,夏天天热没显现,秋冬季开始发病了。五姥爷见谁就说“当归芍药汤加桂枝三钱”的神奇:一毛六分钱抓了一副药,熬了一料喝了一半,二料还没熬好呢,就直起腰来了,肚子也不痛了!
  大年三十儿上午,五姥姥突然也闹起了肚子痛,五姥爷想起了“当归芍药汤加桂枝三钱”的处方,照方到公社卫生院抓了一副,熬好喝了后不起作用,而且痛的更加厉害。五姥爷一看不好,下午赶紧用自行车驮着五姥姥去了公社卫生院。卫生院只留了一名医生值班,其他人都回家准备过年去了,值班医生看了看说是阑尾炎,建议转院去县城或省城手术!县城50里地,省城70里地,冬天天短,说黑就黑,都在忙着过年,这黑灯瞎火地跑几十里地到城里医院看病,还不知道什么情况呢!想到这里,五姥爷决定先不到城里,先到离公社几里地的村里请荣堂医生看看。荣堂医生看了看舌苔,量了量体温,听了听肚子,号了号脉,说不是阑尾炎,不用急着去城里,咱先喝一副“芍药汤”,如果后半夜不见好转,天一亮我陪着去县城人民医院!五老爷一听说要喝“芍药汤”,小声对荣堂医生说,不瞒你说,上午我让她喝了一副你给我开的“当归芍药汤”。荣堂医生吃惊的一乐,哈,给你——给她,我准备给她的是“芍药甘草汤”,具体是取生白芍12钱,生甘草4钱,水煎服,咱就熬一剂。荣堂医生接着说,“芍药汤”芍药是主药,配不同的药有不同的效果,配方有好些种,光“当归芍药汤”就有十几个配方。
  常言说得好,“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五姥姥的肚子痛主要是肠胃不通造成的。而芍药甘草汤是伤寒方,其治病依据源于《黄帝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酸泻之”。方中生白芍酸苦微寒,养阴生津、滋液润燥,并能养血、和血、润肠;生甘草甘温,可除胃之积热,泻心火。二味合用,能使燥肠得润,便结易解。
  照方抓药,在煤炉子上快熬,熬完一料后就让五姥姥喝了一半。第二料还没熬好,五姥姥肚子开始排气。喝第二料的一半时,嚷着要去厕所,从厕所回来说肚子不痛了!
  农村医生是全科医生,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会看小伤小病、会打针配药、会做手术、会妇科接生……荣堂医生会的多,麻烦就多,昼夜不得安宁。大队党支部联福书记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就找到荣堂医生商量,请他培养一些卫生员,好减轻一些他的负担。荣堂医生说,好呀,每个生产小队培养一个,红医站培养两个。我可以到省城联系让他们先到“卫校”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到省城大医院实习,有半年时间就用上了。
  那年是1965年的秋天,恰逢毛主席“6·26”讲话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之后,为农村培训“赤脚医生”的事很快就落实了。四个月后,10名卫生员学成归来,八个生产小队各配一名,红医站留了两名。小队卫生员们身背红药箱,每天像社员们一样下地劳动,随时为社员诊病治病。红医站添的两名卫生员成了荣堂医生的徒弟和助手。大徒弟董志是刚高中毕业的男孩子,二徒弟艾荣上女子高中还没毕业就学医了。对于诊疗来说,只要是病人上门,不管医生在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停下来,首先给病人看病。而两个徒弟的加盟,使荣堂医生从日常基本诊疗中解放了出来,他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到了发掘中医、中药资源、使村民少花钱、不花钱又能治好病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仍然是缺医少药,村民社员虽然实行合作医疗但依然存在着看不起病、看不上病的问题。如何使村民少花钱、不花钱又能治好病?这时荣堂医生响应国家“一根针,一把草”防病治病的号召,一方面全民动员,人人动手,上山下乡发掘中草药资源,鼓励全村社员采集中草药,他按照验方、秘方,用中药研制出土疫苗、中成药,方便患者使用;另一方面一头扎进了学习掌握针灸、草药防病治病的探索之中,经过进一步学习针灸、草药医书,登门拜师请教,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和品味草药性能,以及通过临床反复实践,终于使他掌握了一整套治疗胃病、气管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疖毒、痔疮、小儿疳积等涉及内、外、儿科、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疗法。
  荣堂医生拿手的本领是治疗农村最为常见的慢性胃病、慢性气管炎的“穴位挑治埋线法”。当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荣堂医生结识了一位山区的老中医,目睹他用挑刺穴位治疗胃病效果好,从此心头一亮,开始努力学习中医经络理论,逐渐摸索出穴位挑治埋线加中药内服“三管齐下”的综合疗法,对溃疡病和食道炎、胃炎、结肠炎等的疗效有独到之处。换不同的穴位和药方,用挑治埋线法还可以治疗农村的“老慢支、肺心病”等顽症。
  “划耳埋药法”也是荣堂医生的一大发明。他在学习耳针疗法时,发现耳朵上的穴位反应很灵敏,对同一个穴位进行按摩、按压、针刺、弹击等不同的刺激,会收到不同的疗效,会治疗不同的疾病。于是他顺着这个思路想,如果在穴位上划破出血并埋上不同的药,也应起到不同的疗效。经过在自己身上实验,终于探索出一整套“划耳埋药法”,治疗肝炎、疖毒、高血压、糖尿病等。
  我曾见过荣堂医生用此法治疗无名疖毒。西村同学张佩玉的姐姐脖子后侧长了很多疖子,成蜂窝状,多发而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羞于出门看病。我得知后让同学张佩玉请荣堂医生到家里给姐姐看病。荣堂医生看后说,去,拿个吃饭或者喝水的瓷碗来。接过瓷碗用手拿着在地上一磕,啪的一声,碗摔碎了,用碗茬当刀,在张佩玉姐姐耳垂部位划了个“+”字,挤出点血,糊上了些草药粉沫,贴了块橡皮膏说,好了,三天后如果不好,再给你划一次,最多两次保痊愈。结果治疗一次就好了,太神奇了。后来,荣堂医生说,疖毒就是长疖子的意思,是化脓菌侵入毛囊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虽然表面是炎症,但病因与内分泌有关,我使用的穴位是管内分泌的,糊的草药粉沫就是“艾绒”。至于为什么用碗茬当刀,荣堂医生没有说,至今仍是个迷。
  荣堂医生用“放血救命法”挽救了许多脑中风患者的生命。记得第一次是在那年冬天,村办小学岳老师在上课时突然患病,气色不正,语言模糊,嘴也歪了,很明显的是中风了。村办小学与红医站一墙之隔,荣堂医生赶去后拿一支注射用的针头,在岳老师十个手指头上直刺,刺的十个手指尖儿都见血了(豆粒似的一滴),大约几分钟以后,岳老师的气色就变过来了,两眼也有神了,只有嘴还歪着,荣堂医生就拉搓他的耳朵,使之充血,等把耳朵拉红,就在左右耳垂之处,各刺两针,待两耳垂都流出两滴血来,奇迹就出现了,大约不到三、五分钟,岳老师的嘴形就恢复正常了,说话也清清楚楚了。随后又给岳老师输液治疗两天,第三天就回学校正常上课了,丝毫无后遗症。
  荣堂医生说,大部分脑中风患者,都是送医院治疗时,经过一路震荡会造成血管急速破裂,如造成脑干出血会直接要命,所以脑中风最幸运者,也仅能保住性命,但会落个终身残疾。岳老师这次幸运是没有挪动,遇到这种情形,千万别慌,患者无论在什么地方,千万不可搬动他。因为,如果移动,会加速微血管的破裂。所以要先原地把患者扶起坐稳以防止再摔倒,这时才开始针刺放血。一句话,只要知道是患了中风,就用“放血救命法”施救,延缓其脑部微血管的破裂,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
  为了普及“放血救命法”,荣堂医生給生产小队卫生员讲,给两个徒弟讲,给全村社员讲,毫无保留地传授家庭实施“放血救命法”自救。荣堂医生说,家中如有专为注射用的针最好,如果没有,就拿缝衣用的钢针,在患者的十个手指头尖儿中间刺,要刺出血来,不出血就用手挤,等十个手指头都流出一滴血来,大约几分钟之后,患者就会自然清醒。如果嘴也歪了,就拉他的耳朵,把耳朵拉红,在两耳的耳垂儿的部位,各刺两针,使其各流两滴血,几分钟以后,嘴就恢复原状了。等患者一切恢复正常感觉没有异状时再送医院,就一定可以转危为安,否则,若是急着抬上救护车送医,经一路的颠跛震动恐怕还没到医院,他脑部微血管,差不多已经都破裂了。
  荣堂医生用“正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病更为一绝。治疗时,荣堂医生左手扶着患者的肩,右手轻轻抚摸患病部位,一边摸一边说,是这儿吗?是这儿吗?问着问着只听“咔吧”一声,顺手一拍患者后背,好了,走吧!不用吃药,不用打针,不用贴膏药,干活别累着就行。可惜,我患腰椎间盘突出病时荣堂医生已经不在了。但“正骨法”留在了民间,只要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病,找准位置,推一下就得,很是神奇。
  除此以外,荣堂医生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偏方、验方,留下了许多自制的中成药、药膏。有治疗皮肤病的“狼毒膏”、治疗儿童皮肤病的“湿疹膏”、治疗骨痛病的“骨痛膏”,有治疗胃病的“乌贝散”、治疗贫血病的“田七散”、治疗疖毒病的“艾绒散”,有治疗脚癣病的“脚癣液”、治疗气管病的“咳喘液”、治疗烧烫伤的“烫伤液”,有治疗精神病的“安神丸”、治疗神经疼痛的“全蝎丸”、治疗糖尿病的“消渴丸”等等。
  荣堂医生走了,他培养的十名卫生员都已成为村民社员身边离不开的“赤脚医生”,其中董志、艾荣成为红医站的当家主治医生。再后来,孟辰、周兴、赵桐、金海四名男卫生员在村里开了自己的小诊所,嫁到外乡的戎秀、方芳、董梅、严歌四名女卫生员也都有了自己的妇幼诊所,都在或多或少传承着荣堂医生当年的医技。
  荣堂医生走了,他骑行50年的“三枪”牌自行车捐献给了省立“自行车博物馆”。2016年6月26日是荣堂医生的百年诞辰,我专程参观了自行车博物馆。在国际品牌藏品区,我们见到了那辆自行车。藏品介绍中写道,品牌:三枪,产地:英国伯明翰车辆利器有限公司(英国伯明翰武器公司),生产年代:1922年,捐献人:赵荣堂,1938年参加革命,部队军医,1952年回乡从医50年,骑行此车50年,除车胎等为后配外,其余钢材构件均为原装。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关增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