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余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002
颗粒名称: 当城余韵
分类号: K292.1
页数: 2
页码: 21-22
摘要: 本文描述了一个位于天津西部的村落——当城,及其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当地人的生活。当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当地人以勤劳、乐观的精神耕耘着土地,享受着自然。文章还介绍了当城的未来发展计划,通过“四区联动”的构想,将物流商贸、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城镇居住四种功能有机地划分,以实现新型农村的特色发展。文章表达了对当城人的热情和倔强的赞赏,并希望当城能够保持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同时快速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家园。
关键词: 当城村 历史文化

内容

一片蓝天,两朵白云,三朋四友,寻幽探胜。
  这里是当城,一个栖息在天津西部的村落。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市井的嘈杂,却被一场初来乍到的秋雨打得枝摇叶动,满地金黄。
  太阳初升的时候,微风寻过碧波粼粼的池塘。那散放在河岸的木椅,错落了一段明净的时光,倒映在湖面,独守着一则与聚散无关的往事。红花、绿草只是寻常,却是你无意的呼吸,混杂了泥土和植物的芳香,揉碎在徐徐的秋风里扑面而来。坐着,躺着,远远地看着,慢慢地谈着。鸟鸣不觉着打扰,远处农机的声音更显得理所应当。这里的一切都在酝酿自然的和谐,正如那醇厚、朴实的当城人,用土地翻腾出新的生命,用勤劳诠释着心中的春夏秋冬。
  走过的农业种植基地,幼嫩的萝卜刚出地面,硕大的红枣压弯了枝条,新收的玉米齐整整码得老高,三两人群就这样悠闲地漫步其间。时值正午,篱笆圈住的鸡群也显得格外慵懒。一阵阵咕咕的叫声隔着温暖的阳光传入耳畔,总会让一个农村的孩子不禁想起儿时的光景。眼望远处袅袅炊烟,吃几颗枣,拾一根树枝,隔着笼子对着黄狗做个鬼脸,转过身来,便是声声不绝的犬吠。在这里,玉米叶的脉络舒展着当城的情怀,葫芦藤的筋骨凝聚着当城的精神,谁也不会在意,这诗样的田野竟囊括了多少种当城的倔强,它们从各自不同的经历中走来,憧憬着一个满怀期待的现代化家园。
  说起这个正在建设的新家,当城村委会高国群主任的介绍,云淡风轻,却显得无比坚定。溯源当城的过去,是一部横跨两千余年的史书。当城在春秋战国至东汉之前称红土岗,隋唐至五代时期为退海地,北宋时期称当城砦,元朝以后称当城。传说杨六郎在此高搭点将台,大摆邙牛阵,并一举大败辽军。面对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村落,在农村城镇化变革的今天,如何发展当城,如何经营当城,可让村干部、镇政府煞费脑筋。
  一个“四区联动”的构想,把物流商贸、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城镇居住四种功能有机的划分,为当城的明天舒展了理想的画卷。历史的渊源给与当城人一种勤劳、乐观的精神馈赠,这使得他们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保持着一种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那些播撒在田地间的种子,在汗水的催化下疯狂吸允着阳光雨露,生成绿色的枝叶,结成绿色的果实。再加上物流商贸的输送,生态旅游的支撑,城镇居住和都市农业的定位,当城可逐步发展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新型农村楷模。而这宏伟的蓝图也已不只是构想。不信,你听听这车流川息的声音,看看这朝穿暮塞的场景,每一个细小的行动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都在为当城人自己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这是一片我不曾来过的土地和一群我不曾熟知的人们。我所了解的当城也因走访的匆忙可见一斑。但是,当城人的热情,当城人的倔强,却在短短的一天时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这里的土地不会因为谁的光顾而声名显赫;也许,这里的人们不会因为谁的称赞而趾高气扬。因为,它就是一个陪伴光阴一同行走的村落,却被历史用“当城”的名字竖起脊梁。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沙尘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