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东北“土著人”,自打懂事起,便迷恋上了素不相识、远隔万里的杨柳青。原因是,50年代尽管家家生活都很贫困,但每逢春节,任何人家都会买一些年画,东八张西八张地贴满了屋内的墙壁。我家也不例外,去书店买年画,回家贴年画,不仅成了父母筹备年货的惯例,也是我最盼望最开心的事情。每当欣赏着美丽的年画,我便会看到我最喜爱的年画下面均坠着“杨柳青年画”的字样。于是,看着那一幅幅生动艳丽的杨柳青年画,我便情不自禁地展开遐想,那叫着比年画还美的名字的杨柳青一定是个花红柳绿、四季如春,赛过人间仙境的地方。从此,能亲眼看看杨柳青,便成了我的渴望。读小学时,由于我喜欢画画(也可能是命运的安排),我成了齐白石大师的弟子的学生贾文昌老师的学生。从贾老师的口中,我知道了杨柳青是我国四大画乡之一,具有百年历史的杨柳青年画享誉海内外。于是,杨柳青便成了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去杨柳青看杨柳青年画的念头牢牢地扎根在我幼小的心中。儿时产生的对杨柳青的情结,伴随着我变成了少年、青年,直到年届5旬,才真正见到了千百次梦中游历的地方。
那是在1997年,女儿、儿子先后来津工作后,我与老伴第一次来到天津。闲聊中,才知道杨柳青就在天津,而且离女儿的家并不远(女儿当时已成家,住在王顶堤)。第二天,我便迫不及待地携老伴搭乘通往杨柳青的公交车,车还未到杨柳青,心却早已飞到了心驰神往的地方。
可当我真的置身杨柳青时,却让我大失所望。虽然我看到了改革开放富起来的杨柳青人穿梭于店铺鳞次栉比的商业街,大包小包地选购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虽然我看到了车水马龙的街道上,跑着比东北的街道上要多很多倍的私家车;虽然我看到举目皆是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中的高楼大厦。可我却没有见到梦中的小桥流水、杨柳依依、莺啼燕舞、百里画廊的杨柳青。
失望之余却有了新的发现。就在我们准备“打道回府”时,一位热心老者告诉我,杨柳青有个石家大院,在那里不仅可以看到千年古镇的一斑,还可以欣赏到杨柳青年画的展览。重新燃起希望的我,与老伴穿街绕巷,在一片民宅之中终于找到了当时开着北脚门的石家大院。进门一拐,便在一处正房看到了规模小得可怜的杨柳青年画展室。仅有的几张年画展品和三两块木版印具,与我想象的展馆相差何止千万!再次失望的我,索性与老伴细细地参观起了石家大院。具有古朴沧桑的大院让我初次了解到,杨柳青不仅是名扬海内外的百年画乡,更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已经对历史文化重要性稍有了解的我,立刻意识到,古镇的千年历史必然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出了石家大院,在返回的路上,再看小巷中那些早已辟为民居的座座青砖灰瓦的古宅、斑驳损毁的门楼、残缺不全的上马石,透过半敞着的门和倒塌的墙豁,看到的尽显破败的斗拱飞檐的古屋,我既惊喜又遗憾。惊喜的是,我虽没看到梦中那虚无的杨柳青,可眼前真实的杨柳青更让我触摸到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文明的历史。遗憾的是,如此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却遭到了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
2001年,我为了与先我三年迁居天津的老伴以及女儿、儿子团聚,借政府机构改革之机,我离开了生活工作了51年的东北老家,定居在属于咱西青的侯台。之所以选择侯台做为我后半生的家,不能不说是因为它距杨柳青只有15分钟的车程,不仅实现了我近距离观察欣赏杨柳青的愿望,也可以使我有了向家乡人炫耀的资本,因为我也可以在他们面前吹嘘“我是杨柳青人”了。(哈!尽管有些牵强。)更让我引以自豪的是,2006年我受聘当上了《杨柳青》期刊的编辑,在西青文化中心这座具有西青标志性的大楼里有了办公室和办公桌!
其实,这些并不是当初我最希望的。我最希望的是能够看到杨柳青这座千年古镇、百年画乡,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重新焕发出历史的辉煌。如今可以十分欣慰地说,我的希望已经在我的眼前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君不见,集明清两个朝代风格于一体的明清街为杨柳青古镇平添了多少古韵风采!不仅成为八方游客的流连忘返之处,也成了游客购物和餐饮的首选之地。
君不见,不仅几度销声匿迹的老字号画店相继开业,门庭若市;又有一批博古厚今的画店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
君不见,在一大批专家学者的努力下,杨柳青年画——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抢救、保护和发展,不仅出版了多种研究性书籍,杨柳青年画馆也相继建成,馆藏之丰富,展览之生动,更让人叹为观止。
君不见,昔日干涸淤塞、荒草凄凄的大运河,如今已变得碧波荡漾、花红柳绿。坐落在御河岸边的最具杨柳青年画风格的娃娃抱鱼巨型雕塑与横跨河上由汉白玉石砌成的步云桥相映成趣,早已成为游人争相拍照、游玩嬉戏的最佳选择。再看泛舟于河中、乘轿于河岸的游人,真的恍如时空已转换到了明清时代。
君不见,继石家大院重新整修,成为华北第一民宅之后,安家大院也整修开放。最让人欣慰的是,我前面提到的那些饱经沧桑,历尽磨难的古老民宅,已经基本整修完毕,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大院群。不仅为中外游客开辟了又一个大型景区,更具历史意义的是这些百年民宅,经过修旧如旧,为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极具研究价值的物质遗产。
一提起杨柳青,我便情不自禁。如数家珍的述说,道不尽我对杨柳青的热爱!热爱之余,我由衷地钦佩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在挖掘保护、传承发展杨柳青深厚文化底蕴所表现出的高瞻远瞩的使命感和肯于投入的大手笔。我有十二分的理由相信,杨柳青未来的子孙在享受杨柳青,研究杨柳青,评价杨柳青,传承杨柳青时,一定会满怀感恩之心,给予当今区委、区政府以“功德无量”的高度评价。
正如专家学者在评价四大年画时,毫无争议地认为杨柳青年画位列之首那样,未来的杨柳青,在中外游客游历了诸如凤凰古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后,也会得出杨柳青古镇是最能体现古老而文明的华夏文化的古城的结论。
我,一个落脚西青达10年之久的外乡人,一个年届6旬的老人,一个早已失去了“权利”的政府“官员”,已经没有了为杨柳青的发展做贡献的能力,可我还是不甘心。思前想后,我把我和老伴的户口迁到了西青,我想,这也算作我发自内心热爱杨柳青——我可爱的第二故乡的一个真诚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