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青柳色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770
颗粒名称: 杨柳青青柳色新
分类号: K928.93
页数: 2
页码: 6-8
摘要: 本文回顾了作者在杨柳青镇南的一所学校上学,并描述了他在该地区的经历和感受。文章强调了杨柳青镇作为天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文化景观,如大院文化、年画文化、运河文化和庙会文化。作者认为,杨柳青镇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焕发了青春,这是该地区成为中华名镇的最大理由。
关键词: 杨柳青 文化景观 大院文化

内容

35年前我在杨柳青镇南的一所学校上学,住校三年。杨柳青成为除了天津市区我所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那时有郊区3路汽车通往杨柳青,不太便利。记得修整西青道断交,我们只得乘坐火车往返。好像杨柳青火车站离西河闸不远,我们从火车站走到学校,大约40分钟路程,有时从镇里穿过,感受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气息,挺亲切的。我曾经试图模仿杨柳青口音说话,几经尝试终于意识到这是一种很难模仿的方言,如今有些相声演员也只能模仿皮毛而难得神髓。
  课余时间,我们去群众影院看电影,去西郊饭店吃饭,去南运河滑冰,去消防队看电视,去部队营房小卖部买东西,在西郊体育场看足球,那是辽宁青年与昆明部队的比赛……1978年中央电视台首次转播世界杯,我们几个同学通过熟人在当时西郊商场顶楼观看阿根廷对荷兰的决赛。杨柳青——它是我人生首次看到世界杯的地方,值得牢记。
  那时候的杨柳青镇,基本保留着百年形成的格局,小街小巷,古朴民居,行走其间,感到亲切温馨,至今我还记得镇里小饭馆的炯饼,它的门面没有任何装饰,座位则是如今已然消逝的长条凳,两位陌生食客同坐,先起身离去者总要关照旁边那位一声,以免侧翻。那时候也有石家大院和魁星阁这样的建筑,但是都没有引起我们这群学生的注意,那是不重视文化的年代。
  天津围边镇甸不少,我以为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当数杨柳青镇。一条大运河赐予它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杨柳青年画与桃花坞年画,说明了大运河的文化纽带联系。至于“赶大营”,则证明着杨柳青人勇闯天下的精神。
  毕业后,我多年没去杨柳青。进入新世纪,与杨柳青接触多了,还结交了许多新朋友。我记不得第一次参观石家大院是哪年了,却记得我当时受到的文化震撼。天津的大院文化终于被挖掘出来,以它独有的特色展示给世人。之后多年,便是杨柳青镇的大开发,我印象里的杨柳青没了,变得全新,犹如朱自清先生的句子“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我甚至难以找到去母校的道路了。然而,新归新,杨柳青保留而且恢复了它最为独特的文化景观,大院文化、年画文化、运河文化、庙会文化……它没有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流失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抢救了几近消逝的文化遗产。前些年进入全国文化名镇评选的前列,足以说明这座古镇既保持了传统又焕发了青春。
  当然,每个人都是带着个人经历品评他所喜欢的地方的。我喜欢杨柳青,可能与我求学三年的青春期有关。我想,即使没有那三年经历,我还是会喜欢这个地方的,因为它是天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这座城市带来历史声誉与现实影响。这正是我们这座城市所需要的!
  想念上世纪70年代。想念70年代的杨柳青,安静而不浮躁,大度而不张扬。喜欢今天的杨柳青,好镇好水好风光,还有好人。在发展经济、大力创新的同时,杨柳青恰恰没有失去文化根基。这是杨柳青的最大智慧,也是杨柳青成为中华名镇的最大理由。杨柳——总是要在翠绿里萌发新意的。这新意,正是一年年的春天。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肖克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