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作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754
颗粒名称: 西青作家
分类号: I267
页数: 15
页码: 6-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青作家田有功、王庆吉等人的介绍和作品。
关键词: 杨柳青 散文 文学

内容

高墙恋情
  田有功
  淅淅沥沥的小雨将初夏热浪冲散,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味道,警官杜生的岁月在不停地穿越高墙中匆匆的流逝。昨天今天和明天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他每天面对着犯了罪的人,虽然他们灵魂曾经遭受扭曲,但他们仍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与他们相处,无法用法律去洞察感情,更不能用感情代替政策。
  在罪犯管理上,是否有一种合法、合情、合理的方式,他一直在寻找着。二十几年从警路上,用心感受着身边每一个生命,用心感受着每一个故事。
  杜生细高条,脸上镶嵌着一双坚定、明亮的眼睛,他看人,就像扫描仪似的,可以把你内心穿透。那些杀人越货的家伙们见了他,都得夹着尾巴,谈话不敢喘大气。但中队长杜生从不耍横,从不以势压人。而是以法管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处理问题公平公正。所以罪犯从心里服他。
  田有功
  1932年生人,散文、诗歌、小说都有不少作品发表,散见于《天津日报•聚焦西青》、《今晚报•今晚西青》和《杨柳青》等文学期刊。作品特点极具阳刚之气,朴实、率真。数年笔耕,收获甚丰,作品多次走出西青,在 《老年文学》发表。有作品选集《摆渡》问世。
  读信
  读信是队长们一门功课,来的信和发出的信都得检查,这是监狱法付予的权力和责任。今天是收信的日子,共收到一百多封信。杜生中队长都得一封一封的看,看完还得登记。打开信笺,都是不变的问候和不变的思念,还有鼓励的话。
  杜生中队长看得非常他细认真,他认为这是一条墙内外的绿色通道,小小信件,寄托着亲人和朋友最朴素的感情。同时,也是获得犯人信息的重要来源。他从不放过信中的咮丝马跡。家信虽不是锦绣文章,但却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爱。所以每个罪犯都盼着来信。因为可以在这迷茫中散发着爱和希望。
  有一封给抢劫犯石归的来信,引起中队长杜生的极大兴趣和注意。石归入监以来没人给来过信,也没有人探视过。所以,石归入监三年了改造还没有进展,不是和别人打架,就是悲观失望,寻死觅活。杜生看完这封信,认为对石归教育,是一个转机。这封信落款是石花,可是又有点恋人的味道。信中写道:哥哥:好几年没见到你了,很是想念你!哥,我大学毕业了,有了工作。原来学习紧张,也没经济来源,所以没给你写信,请你原谅。爸妈都很好,只是他二老对你有气,一时还转不过弯来,对你是又恨又爱,等我慢慢做工作,等爸妈的思想通了,我们就去看你。
  你在里边可能有点苦,但我相信你能坚持下去,你要听政府的话,不要惹事生非同,好好学习,与人和睦相处,学会照顾自己,不要让我担心,同时也不要担心我们。
  哥,你从小就有着坚强意志的人,有侠义心肠的人。我从小就在你呵护下长大,有好吃的及着我吃,有好玩及着我玩,别人欺负我,你就挺身而出。你是我的保护神,我希望你成为我一辈子保护神。这几年,虽然你和家里断绝了联系,但爸妈无时不在牵挂你,担心你。你不要埋怨爸妈不理你,你想你给爸妈带来多大影响呀!
  自古以来,靠偷、抢获取的不义之财,花时虽能一时高兴,但半夜里却会心惊胆颤,这样所得的一切,注定只能是痛苦和罪恶,这才是你苦难的根源。做这一切时,你是否还想过,我们从出生起,妈妈每天的期待就是看着我们一天一天变好,他们虽然不一定让我们报恩,但也决不是以这样的行为让父母寒心……虽说生活也像莫测的天气,但疾风暴雨之后,只有让人看到绚丽彩虹的人,才能使人感到正面的力量,而有力量的生命才有更多的生命感受与奇迹。
  哥,你不要错过这次在学校永远也无法获得的机会,认真反省自己,总结人生失败的经验,耐下心来,服从管理,努力表现,坚强地度过这些年。我相信,经过这段人生磨砺,你会比以前更成熟的,并会为以后取得事业上成功奠定基础。
  哥,入狱服刑是你人生中的一次挫折。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你只要你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消沉,不气馁,坚强不屈地磨练自己,就一定会早日与我们团聚的,我和爸妈都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哥,以前都是你给我讲道理,这次你得听我的,我要你向我保证在里边好好改造,我也向你保证好好工作,我们兄妹两来个竟赛,愿你早日归来。
  妹妹:石花
  读了这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来信,中队长杜生摸不透是兄妹还是恋人。但对扭转抢劫犯石归改造态度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必须把这封信利用好,并使效果扩大。石归入监三年来工作没少作,可是效果不大,总是时好时坏没有树立起改造信心。这封信对石归也许是一种震动,也是对他改造的很好切入点。
  石归看完信,表示端正改造态度。在征得石归本人同意后,中队长杜生把信推荐给到狱内新生极发表。因为这封信对正在改造的犯人也有很好教育意义。
  访谈
  为了促进石归改造,杜生中队长再次找石归谈心,石归说:我从进来家里就和我断绝了来往,我的生活用品都是由政府发的,我很想念父母和小妹,收到小妹来信我看到了希望,我再不浪费时光了。杜生中队长很疑惑的问道:“到底你和小妹是什么关系?”“她确是我妹子,但没有血源关系,她是我妈从垃圾箱旁边检回来的,我从来不敢想成为恋爱关系。因为我配不上小妹,小妹长的特别美丽,工课又特别好,我怕配不上人家。”
  当时,杜生中队长正负责全监中秋节文艺晚会的统筹和策划工作,联想到石花那封感人至深的来信,他心里马上闪出一个大胆想法,能不能把石归父母和石花请到演出现场,让石归和家人来一次现场交流帮教。同时可作为晚会访谈节目。我要把这社会资源用足。杜生中队长想,这是一举两得的创意,既满足石归渴见到家人的心愿,又能收到稳定服刑人员思想情绪,教育感化全监服刑人员的效果。可是这么大动作,杜生他自己作不了主,得请示监狱长。杜生中队长想法很快得到监狱长支持,认为这是一个创新。
  晚会演出前几天,杜生中队长到石归家做他父母工作,又有石花的帮忙,石归父母同意前来帮教。为了给石归一个惊喜,整个联络过程都秘密进行。
  农历八月十五日,当监狱服刑人员中秋文艺晚会进入高潮时,主持晚会杜生中队长宣布,“今天晚会还特意为大家安排了一个特别节目。安排了一个一家团员帮教节目。请二中队学员石归的父母和小妹上台,学员石归上台来。大家掌声欢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石归父母看到聚光灯下身体健壮的多年不见的儿子,顿时泪流满面,小妹石花泣不成声,石归缓步走向舞台,面对眼前的父母和小妹,泪流如雨,石归扑跪在父母面前说:“不孝儿子给您赔罪了,我对不起疼我的爹妈,对不起关心我的小妹。”石归父亲说:“我对不起你,当一辈子老师,没教好自己孩子。”骨肉亲情,团聚今朝,耻辱爱怜,撕心裂肺,一时间,一家四口多年的思念和牵挂顿时化作无尽的眼泪!父母和小妹都敞开怀抱迎接石归,深情与疼爱,悔恨与愧疚交织在一起。“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父母心,母子情,恋情爱在监狱内的聚光灯下演绎着。
  感同身受,此情此景,同时引发所有因犯罪而失去自由服刑人员内心积聚的愧疚与感怀。现场一千多名服刑人员无不泪湿双眼,整个演出现场一片寂静。
  舞台聚光灯下,父亲说:“我没教育好儿子,我也对不起儿子,出事后,我采取了放弃。政府还不抛弃一个,不放弃一个,我们做家属的更不能放弃呀,我要配合政府,教育好石归。”母亲强忍着伤痛,泪流满面的说:“我深感愧疚对母亲的称呼!儿子走到这一步,我爱之深又恨之切,儿子, 记取这次深刻教训吧。”句句都撕扯着台下学员的心。石归的小妹也满含深情的诵读了她写给哥哥那封信,最后搂抱石归说:“我等你!”
  半个多小时特别节目,现场始终被真挚感人的气氛所笼照。
  杜生中队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向善种子,也有作恶的祸根,我们要用法律利剑爱人之心,去寻求法、情、理相融和实现责任,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王庆吉
  笔名辛学,1944年生于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下辛口村。一生务农,在本村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等职。2006年开始学习文学创作,曾经在《聚焦西青》、《今晚西青》、《杨柳青》杂志、《乡土诗人》杂志发表过诗歌、散文和小说等作品。
  王庆吉
  修配工孙老万
  村东头的大队修配站,一间房子,一把锤子,一台老掉牙的车床,一位修配工兼站长——孙老万。
  孙老万是人们背地里的称呼,当面都叫孙三爷或学名孙义清,没人敢直呼孙老万。这个修配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给社员们解决了好多生产生活问题。
  自建电磨房
  1958年刮共产风,把人们的生活用品砸碎后,当废铜烂铁上交给国家。连社员家磨屋的石磨也没能幸免,拆除后扔到一旁,社员们吃上了公共食堂。六十年代初,公共食堂解散,社员们把原粮加工成面粉就成了大问题。人们只得肩挑着粮食到十里开外的镇上去加工,来回总得耽误一天工夫。
  在水泵站看抽水机的孙义清,找到大队部说:“咱们安装一台电磨吧!”当时,大队党支部书记和大队长先是一愣,随后问道:“你能行?”“我想了好多天没嘛问题。”孙义清一边说着,一边蹲在地上拿一块碎砖头,在地上画草图。“你们看,一根立轴上面是石磨,下面安一大齿轮,另一根传动轴安一小齿轮传动就可以了。再自制一根曲轴,传动面箩就是一台电磨。”支部书记和大队长看后觉得很有道理,接下来说:“行是行啊!但是咱大队没多少钱呀?怕安装不起。”孙义清说:“我琢磨着用不多少钱,咱大队有废旧的铁水车(旧时用牲畜拉的提水工具),那上面有齿轮可以用。再找一盘石磨,差的东西到废品站可以找到,指派两个人跟我干活就行。”就这样自制电磨的工作开始了。
  孙义清身材高大魁梧,性情刚烈。十多岁时到天津三条石铁工厂学徒,由于忍受不了非人待遇,没出师就跑回家。解放前为了糊口,在“伪大乡”的民团当兵,因为手巧能修理枪械,受到上司的重用。他当时是俺村唯一玩儿过大枪的人,但从没仗势欺压过乡民。解放后,在镇上私人铁工厂做工,练就一身铁匠手艺。无论是多坚硬的钢板铁棍,在他的手下都乖乖听命。
  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孙义清集铁匠、石匠、木匠于一身,愣是把电磨房建立起来,解决了社员们的粮食加工问题。因此,孙万能的绰号在村民中悄悄地流传开来。
  自制玉米脱粒机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生产队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每年到秋收时,那真是鸡笼下洼,锁头看家的季节,社员们的劳动强度相当大。白天下地抢收玉米,抢种小麦,晚上到打谷场加班剥玉米皮, 搓棒子粒。男女老少携筐拿篓,每天加班到深夜。那时还没有玉米脱粒机,为了减轻社员的劳动强度,党支书和修配站的孙义清商量,能不能做一台玉米脱粒机。孙义清思忖了一会儿说:“试着用木头做一台还可以,就怕不经用。”“那就做一台 试试吧!”党支书表态说。
  接受了这一任务后,孙义清犯了难。因为既没看见过玉米脱粒机,也没听别人说过,脑子里一片空白,所以就反复琢磨,经常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天的谋划,脑子里基本形成一个玉米脱粒机的样式。找到党支书说:“给安排两个人跟我干活,再找几根硬杂木到电锯厂片板去。”大队党支部给找了几根干透的老榆木,片成木板交给修配站。孙义清不识字,机器每一个部件的图形,都由他脑子里出,自己亲自动手做。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几天的奋战,这台玉米脱粒机终于试验成功。
  玉米脱粒机开始脱粒的那一天,引来全大队的社员到打谷场看新鲜儿,一个小时就脱粒一千多斤,人们既惊奇又赞叹。从此,孙万能、孙老万在村民中间叫响。
  随着生产的发展,大队又给修配站添置了一台二手电焊机。孙义清又自制了挖河改土用的卷扬机。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他还自制过一台玉米面条挤出机。把玉米面做成面条,达到粗粮细作的标准。在白面稀缺的年代,受到人们的欢迎。
  孙义清受到村里人们的尊重,不光是自制了一些机器,节省大量劳力,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而更主要的是他的为人。他说:“我这人的脾气就看不得别人的难处,能帮的我尽力帮。”他每年给各户修理的用具无数,不论谁家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损坏了找到他,都能及时修好。有的说这工具等着急用,不吃饭不睡觉也把它修好。 他说:“农时耽误不得。”
  八十年代初,仍是孤身一人的孙义清,已经六十多岁。村委会劝他转入五保户,他说:“还干的了活,绝不让大伙养着我!”68岁那年,突然得了脑栓塞,村委会把他送到医院治疗。他毅然不接受治疗,在他昏迷时输上药液,当一清醒他自己把药液拔掉,这样反复多次,谁劝说都不行。同时,不吃饭不喝水,仅存活了七天。
  老人亡故后,村委会为他料理了后事,村上的人们都纷纷赶来为他送行。
  说记性
  杨书森
  杨书森
  笔名流洋河。1940年7月生于河北省吴桥县。中共党员。中文大专毕业。副处级公务员。天津作家协会会员。
  1962年至1970年在天津市区及杨柳青镇小学任教,1970年至1982年在杨柳青镇党委工作,1982至1992年在西青区委宣传部工作,1992年至2000年在区房管局工作,2000年退休。
  自1980年起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结集出版文学专著《潮声集》和《人生如河》。书中报告文学“横堤二姐”,荣获1987年度全国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津沽大地”征文一等奖及天津市好新闻一等奖。“毁地的庄稼汉”,在天津日报发表并选入该报编著的《崛起》一书,荣获1989年“天津改革十年”报告文学征文大赛三等奖,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津 郊四十年”征文一等奖。
  记性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俗称记忆力。形容一个人记性好,常誉为过目不忘、博闻强记;记性差则被讥为“猪脑子——记吃不记打”或“属耗子的——撂爪就忘”。
  记性好坏与遗传、身体、年龄、心理诸多因素有关。清.袁牧《随园诗话》卷七:“蔡孝廉有青衣许翠龄,貌如美女而夭。记性绝佳,尝过染坊,戏焚其簿,坊主大骇,翠龄笑取笔为默出之,某家染某色及其价值,丝毫不差。”此人所为是否遗传,文中没有交待,在下无从得知。但我的一个文友上辈记性超人,因此他所写的追忆往事的散文,哪怕是童年趣事,都如数家珍、记忆犹新。当时事情的情节、景致、人物、对话及其数字记述的相当细致、逼真和准确,让人如临其境、倍加信服。然而,也确有因遗传而健忘的。有个笑话说阿三老辈记性不好,他则更差。一次,他外出割草走进树林急须出恭,放下镰刀蹲下轻松的时侯,看到身旁有把镰刀说,“这是谁丢的?”于是捡起镰刀抬腿就走,两脚踩上自己刚拉的粪便,就大骂“谁他妈的乱拉乱尿? ”待背着草筐回家走到门口时恰遇老婆,居然上前施礼,“大嫂,请问阿三家在哪?”此事虽有夸大之嫌,但生活中因其他因素记性不好的屡见不鲜。我的一个年仅三十多岁的邻居,工作紧张、经常失眠、身体欠佳。有一天老伴外出探亲,他晚饭后独自在家收看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时,闻到一股呛人的气味,猛然想起刚才在燃气灶上做了壶水,跑去一看,火苗欢蹦乱跳,铝壶已烧干瘪,差点酿成火宅。上了岁数的老人记性日渐衰弱。我的一个年逾七十、孤身生活的校友,晚饭后外出散步,回家看完电视节目蒙头大睡。转天清晨尚未起床,邻居敲门说,“刘老,您的钥匙怎么还插在防盗门上?”原来昨晚开门以后忘记拔下,幸亏小偷没有光顾。为此,他赋诗《自嘲》:“问当下昔日如何?智也不错,力也不错。知老朽今日如何?身也衰落,脑也衰落。想当初踏征程展风采朝霞闪烁,看今日华龄过老将至日落沧波。岁月蹉跎,人物消磨,昔日憧憬,今日南柯。”
  有人记性本来很好,因为心理因素经常忘事的也时有所闻。有个经常结伴散步的朋友,多年从事炸卖油条,本来收入微薄,却经常遭遇个别忘性极差的买主。他说,有的三天两头来买油条,今天说“张老,我忘记带钱了,明儿吧!”转天来买油条时说,“您看,我真是猪脑子,昨晚就把钱揌进口袋,今儿一早换衣服时忘记拿出来装上,赶明儿吧。”隔了几天再来买时,掏出一张百元大票说,“我光惦着买果子,忘记换零钱啦,明儿一块吧。”“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几个“明儿”过去,那人不再露面。他说,有的熟人经常在路上借钱,今天说“张老,我有点急事,钱不凑手,就差五十,您先给我解解危吧,一两天就还您。”明天说“我坐车去市里办事,忘记带点零钱,您先借我二十,明儿给您。”事隔数日再次相遇,对方只说天气冷热,不提还钱一事。他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为几十块钱,怎好意思张嘴讨要,类似这种哑巴亏不知吃了多少回。
  要恢复和提高记性,必须注重日常锻炼。诸如:经常开动脑筋、分析问题,做些脑筋急转弯和纵横字谜的游戏。据有关资料介绍,马克思从少年时代就锻炼强记习惯,用自己不太熟悉的外语背诵诗歌,天长日久,记忆力超乎常人,被列夫·托尔斯泰称为“记忆力的体操”。此外,还须精心保养。做到心态平和、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证睡眠。在饮食上多吃海鱼、瘦肉、鸡蛋、大豆、枸杞、核桃之类富含卵磷脂维生素的食物。对老人而言,记性越来越差是难以抗拒的自然规律。我曾写过劝慰一个老友仰望星空的小诗,“繁星是恪守自然规律的榜样/每晚都有几颗坠落地上/即使载入了天文学的史册/到时候也乖乖地离开天堂”。坚硬的顽石尚能从容面对,具有灵魂和知识的人更该顺其自然、泰然处之。
  需要说明的是,个别尚未年迈、记性很好为了贪沾便宜装做糊涂的人,如不及时就医治好心病,方法再多恐怕也是难以奏效的。
  李新
  1940年12月生,河北安平县人,师专毕业。任教近三十年,曾获优秀教师奖。修志十年,任区志办副主任、副主编,副编审。曾荣获天津市修志先进工作者称号。业余写诗文,已发表二百多篇。
  重游杨柳青
  条新
  重游杨柳青
  旧貌焕新容
  似真似幻
  还是走进梦境
  三十年前
  脚刚踏进杨柳青
  就踩了一脚泥泞
  一片低矮的小平房
  被锁进蛛网似的小胡同
  几条干瘪的马路
  蚯蚓似的蜿蜒爬动
  那个石家大院
  破败不堪
  好像刚经过一场掠劫的战争
  我租住的小平房
  宛如臭水坑边的窝棚……
  今天旧地重游
  像花园沐浴春风
  小平房长成了高楼
  个个小区明净亮丽
  充溢出耀眼繁荣
  马路似刚织成的条格布
  四纵六横,便捷交通
  区府大楼和花园广场
  似杨柳青的心脏
  和欢快的人们一起跳动
  新开的御河和子牙河
  是她的脉搏
  静如白练,动如蛟龙
  新修整的石家大院
  古色古香,雕梁画栋
  闪闪烁烁,色彩斑斓
  照亮游人的眼睛……
  啊,新时代的靓丽姑娘
  青春诱人,魅力无穷刘宗训
  1944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杨柳青镇,现为西青区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西青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西青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退休后开始学习诗歌和楹联创作。近年来,在《天津日报·聚焦西青》、《今晚报·今晚西青》《杨柳青》《杨柳风》,《天津老干部》、《今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和楹联作品百余首。
  夏日游西青
  刘宗训
  寻芳故里众人游
  万画千诗满目收
  五路车驰兴日月
  三区业旺铸春秋
  新村吐秀花阳密
  古镇生辉柳岸幽
  更有赛达从地起
  迎祥纳瑞自天头
  二
  子牙岸甲泛春光
  列列白杨似墨章
  秀水一湾环草木
  亭台几处绕荷塘
  排排温等千蔬绿
  座座暖棚百果香
  当户奇石年画美
  福娃尽笑水高庄
  三
  北卉南华四季林
  群芳汇聚写春深
  珠帘倒挂激石趣
  雨雾横飞荡地阴
  树映佳宾观傣舞
  花迎远客品川音
  青枝翠叶一团锦
  燕语莺鸣鸟频临
  四
  盛夏薄衣热汗流
  寒天地冻却当头
  冰封火树如元夜
  玉嵌银花似琼楼
  雪里人欢凌下月
  坡间鹅笑水中洲
  一园游客灯前问
  酷日谁琢两处幽
  五
  松青柏翠绿葱茏
  精武园中浩气浓
  玉柱朝天言正义
  石阶感物叹迷踪
  图陈往日拳中事
  史述当年腿下功
  外辱中华谁雪耻
  霍公沪上谓精英
  六
  众友乘车探史前
  谁知远古令人寒
  虫悲鸟慟依石怯
  兽困禽围卧地怜
  巨蜴惊魂一夜去
  恐龙涕泪几时还
  茫茫宇宙言何大
  变故难为物种传把爱写在手机上
  你理解和不理解,反正
  我要把爱写在手机上,不然
  怎么会让你随时都能看到我
  让你知道,这就是我全部的生活
  当真的生死相许,知道爱
  是沉重的枷锁
  也是对自由的剥夺
  每一个夜晚我都走出家门
  遥望你小窗的温馨灯火
  我回避了众多星光的照耀
  干脆就像黑屏的机壳
  只要你一开机,就是我的笑容
  和我为你吟唱的情歌
  反正
  我要把爱写在手机上,不然
  怎么会让你随时都能看到我,让
  你知道,你就是我全部的生活
  我像一个不知疲倦的追逐者
  为了我的真诚和执着
  假如,你真的也爱我
  就不会忘记手机响起的每一刻
  朱纪和
  笔名白青,出生在河北省白洋淀,六岁随爷爷奶奶到天津红桥区西河北沿居住,八岁迁居到杨柳青。先后居住五街、十街、六街、九街、佳苑里、永福里等。曾经在杨柳青一小、杨柳青中学、天津师范大学上学,插队回白洋淀,参军服役在山西侯马市,工作在天津第一石油化工厂,曾任组织部副部长、车间书记、职工学校校长、政治学校校长、《天津石化教育》杂志责任编辑等职。现为中国石化公司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西青区作协会员。
  远去的枣林风光
  张玉海
  五十多年前,我的姥姥家所在的木厂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枣林之乡。
  那时的木厂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村西有一条日夜奔流的大运河,村北是一片绿油油的园田菜地,村东和村南则是一望无际的百年枣树林子。小村座落在高高的土岗上,远看炊烟袅袅,近闻鸡鸣犬吠,整个村庄犹如行驶在绿色波涛上的一只小船。
  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两片枣树林子。姥姥家的那片枣林地处村东,紧挨着津浦铁路,东西窄、南北长,足有二十多亩地,生长着近百棵老枣树。因为我小时侯常住姥姥家,所以,枣林里一年四季的自然风光,就像树的年轮,一圈圈地嵌在儿时的记忆里,留在成年后的梦境中。
  早春时节,太阳日渐抬高,阳光由黄变白,穿过枣林稀疏的枝桠,照在这片古老而又多情的土地上。一场小雨过后,泥土散发着清香,耐寒的小草悄然泛绿,荠荠菜破土而出,蘑菇丁贴地的叶子中间高高举起一朵金黄的小花,在料峭的寒风里展示它的一支独秀。“大眼贼”也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抬起前爪,扭动着小脑瓜,警觉地东张西望,像是欣赏美好的春光……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可唯独这些老枣树不动声色。待到清明前后,柳树伸腰,桃李争艳,野杜梨花开得洁白如雪时,老枣树好像依然
  张玉海
  文学爱好者。2001年退休后,转身起步,开始在多种报刊杂志发表习作,并为获得一些奖项而聊以自慰。未来没有梦,只想过好现在的每一天,讴歌时代,赞美家乡,呼唤真情,彰显日落之美。故我,无意争春。只有细看,才会发现它那粗糙的枝条上,豆大的芽包开始有些鼓胀,并微露毛茸茸的淡绿。见此情景,又有谁不为这些老枣树不慕虚荣的坚守、内敛深沉的镇定和渴望蓬勃的等待所感动。它在等待什么呢?它在等待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季节的到来。
  夏天终于走进了枣林。是夏天的灼热引爆了老枣树的内在活力,让它一改老态,青春焕发。你看,在暴烈的阳光下,老枣树的嫩芽就像电影里种子发芽的慢镜头,眼看着噌噌地往上窜,奋力追赶那些曾在春天得意忘形的桃李。当麦梢发黄、布谷鸟漫天啼鸣、野蜂整天嗡嗡叫时,姥姥家的枣林里,不管是快枣、二秋还是老民枣,仿佛把憋了一个冬天的劲儿全给使出来,催得那一树树星星似的小花竞相开放,就像刚出锅的小米饭,愤愤糗糗,太香了!尽管枣花不起眼,花开又来迟,但北方所有果树的花香,谁也香不过它。那一阵子,木厂村如同浸泡在花蜜里,正如诗中写得那样:“远看不见村,但闻枣花香”。而南风一吹,香飘十里,我在老家杨柳青就能闻到来自八里开外姥姥家的枣花香。直到今天,每到初夏,不管在哪里,只要我闻到那浓郁的枣花香,心中总是荡漾着一种遥远的甜蜜,不禁想起小时候在姥姥家过枣秋的快乐时光。
  秋天像梦一样给枣林送来最盛大的节日——枣秋。记得那时住在姥姥家,舅舅每天比鸡叫还准,天刚蒙蒙亮,就站在院子里喊人们下树林子。清晨的枣林,顶着一层从铁道沟子飘来的轻纱似的薄雾,露水打湿了老枣树的枝叶,红玛瑙似的枣子压弯了枝头。伸手摘一个又红又大像挂了釉子的二秋枣,轻轻咬上一口,真是又脆又甜又爽,比现在的冬枣还好吃。太阳升起后,枣林渐渐热闹起来,在“秋凉”引领下,潮水般的蝉鸣一浪盖过一浪。这时,表哥们都爬到树上棒枣,因为我才七、八岁,只能跟着表嫂和表姐在树下拾枣。每当表哥们抡起杆子棒枣,感觉就像天上突然下起雹子,大枣小枣纷纷砸在我们的草帽和脊背上,并发出“嘭膨”的声音,紧接着就是年轻的表嫂和表姐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我不甘心在树下和女的一块儿拾枣,总想加入男子汉的行列,跟表哥们一样上树痛痛快快地棒回枣。时近中午,我趁人们不注意,悄悄爬到一棵大二秋树上,竟看到两根胳膊粗、相距二尺多、与地面平行并向前延伸的大树杈,树杈间铺满了密密麻麻的枝叶,大约离地两米高,像个天然的小床铺。当时我顿觉眼前一亮,试探着慢慢爬到了上面躺下,不成想,这一躺给睡着了。等我醒来时,竟然发现自己躺在地上,同时看到表嫂和表姐正指着我乐得前仰后合,叫人莫名其妙。不等我问,她们便告诉我,晌午歇着的时候,也不知你跑到哪儿去了,我们正要喊你,就听到身后“噗嗵”一声,把我们吓了一大跳,回头一看,原来是你跟一口袋枣似的从树上掉下来,躺在地上还翻了个身儿,看了看我们,接着合上眼又睡着了。我听后,这才如梦方醒,抹了一把粘在脸上的枣树叶子和湿漉漉的知了尿,不好意思地也跟着傻乐起来,紧跟着又是这些“乐不够”没完没了的笑声。这笑声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这笑声伴随着枣秋一直走到“净园”,走过梦幻般的金色秋天。
  冬天的枣林,显得格外苍凉。站在老枣树下,扶着坚硬粗糙的树干,抬头仰望,会看到老鹰在灰蒙蒙的天上盘旋,它眼看着林间蹦蹦跳跳的野兔而无可奈何,惟恐冒然出击被树枝折断了翅膀。北风掠过,树梢发出呜呜的悲鸣,落在枝头上的麻雀被风打得前扑后仰,不时地乍起翅膀。而此时,“大眼贼”却在安乐窝里独享太平,深居简出,衣食无忧。枣林里,表哥踩着沙沙作响的树叶,拉着大耙挠干树码子,我则跟在后面捡拾盖在树叶下面的干枣,有时还爬到树上,折些抱在细树枝上的刀螂籽。细心体味,其实冬天的枣林并不荒凉,也不寂寞,仍然充满了大自然的生动与魅力,倒是别有一番情趣。到了晚上,我们将干树码子填进灶膛,烧炕取暖。此刻,我总忘不了顺手扔进几个大土豆,用灰埋好后,再用余火烧刀螂籽吃,烤干枣泡枣茶喝。此时,小屋里弥漫着一种妙不可言的味道。这味道是百年老枣树林走过一年四季的味道,是穿透岁月、让人永难忘怀的大自然的味道。
  枣林是大自然的杰作,那些吮吸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的百年老枣树,则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忠诚卫士,也是北方最抗干旱和盐碱的优良经济树种。可惜的是,在上世纪三年渡荒时期,南乡一带所有的老枣树几乎都被“以粮为纲”给一刀切光了。
  自1954年实行农业合作化,土地归了集体以后,我再也没有去过姥姥家的枣树林。1961年夏末,在一种说不清的枣林情结的驱使下,我又走进了曾经的枣树林子,但看到的却是生产队的一片快要旱死的玉米秸子,里面还夹杂着未被刨净、东倒西歪的枣树墩子。而不远处就是姥爷和姥姥、舅舅和舅母的坟茔,我的心里顿时涌起一阵难言的酸楚。不过,当我来到村里,看到不少人家还有挂满红枣的树枝伸出墙外,似乎让人又看到了某种希望,这足以说明老枣林的根脉还在小村延续。果然,二十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又让木厂村变成名闻遐迩的雪梨之乡、冬枣之乡。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布谷鸟依旧深情啼叫,枣花依旧随风飘香,但沧桑巨变,物是人非,往日的枣林风光已经不在,我再不能回到过去了。如今,年已古稀的我,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姥姥家的老枣林,再次看到老枣树那闪闪发光的树叶,簌簌下落的枣花,压弯了枝头的枣子,还能依稀听到那一波接一波潮水般的蝉鸣……
  于振跃
  天津武清人,现客居西青。生于耕读世家,夙以教书为业。业余嗜读书,出理工而入文史;生性喜淡泊,崇鲁迅而敬孙犁。偶有所感,发为诗词。每遇稿约,喜忧参半。作品散见于《诗刊》、《词刊》、《中华诗词》、《光明日报》、《中国老年》、《天津日报》、《今晚报》及多种地方报刊。2007年曾获第十七届天津文化杯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2010年入围全国第三届“华夏诗词奖”。
  诗两首
  于振跃
  画乡诗韵
  长渠携画笔,宝地涌流红。
  灿矣文昌阁,怡然杨柳风。
  新林随手绿,古韵逐年浓。
  歌赋因时起,诗人应运生。
  柳外新枝
  柳外观新景,感触问如何?
  辛口庄园好,曹庄花卉多。
  大棚有奇果,冰馆有企鹅。
  “4D”电影酷,热带雨林奢。
  惊见恐龙骨,仰瞻白玉佛。
  精武气派大,霍公雕像峨。
  一方文武盛,九乡景物罗。
  旅游新领地,魅力何其多。
  西青三景吟
  王德林
  中北
  植物园观4D影,身临期境够你惊。
  幻奇险象如亲历,神秘岛游劫后生!
  柳滩
  客寻春色撒青野,初到果园啥采撷?
  无数粉红摇曳朵,笑迎明日桃花节!
  南河
  夜阑沉睡霍公醒,技震洋鸭鹤立群。
  闳馆磅礴瞻玉柱,百年精武振国魂!
  王德林
  笔名艾阳、朴公。生于1948年,祖籍山东宁津,天津杨柳青人。中共党员,中专学历,退休于天津丰田汽发有限公司。酷爱诗词、楹联艺术,多年耕习试笔不辍。曾为《中国汽车报》、《天津汽车报》通讯员;曾参加中华诗词学会举办的“诗词函授班”学习并结业。多次参加诗联比赛,获得过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近些年时有作品见载两报(西青版)及《杨柳青》杂志等。 不少作品入编过《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等多部典籍。现为天津楹联学会会员、天津西青作协会员、杨柳青诗社成员。编著有《奥韵荟萃二〇〇八》。
  老师颂
  谢德平
  您播种的小苗
  正在茁壮成长
  您栽下的小树
  正在长成栋梁
  您培育的桃李
  早已开遍天下
  您浇灌的鲜花
  早已四处飘香
  老师啊老师
  您不是伟人
  哪位伟人没踏过您的臂膀
  您不是明星
  哪个明星不闪着您的光芒
  老师啊老师
  您不是伟人
  哪位伟人没受过您的教导
  您不是明星
  哪个明星不对您歌颂敬仰
  谢德平
  1944年出生。因从小就接受“吃苦教育”和“挫折教育”,才和文学艺术结下不解之缘近。五十年来,发表诗歌、散文数百首(篇),多篇散文在省市级刊物上获奖,其中有三篇散文在中共中央等八部委主办的征文中获奖。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于振跃
相关人物
王德林
相关人物
谢德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高墙恋情
相关作品
修配工孙老万
相关作品
说记性
相关作品
重游杨柳青
相关作品
夏日游西青
相关作品
把爱写在手机上
相关作品
远去的枣林风光
相关作品
画乡诗韵
相关作品
柳外新枝
相关作品
中北
相关作品
柳滩
相关作品
南河
相关作品
老师颂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