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于谦的三不精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725
颗粒名称:
于谦的三不精神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53-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于谦是明朝大臣,在土木堡之变后主张不南迁,坚守北京并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他严于律己,从不向权贵行贿,也从不带贿赂物品入朝。为官清廉,从未利用职权贪赃枉法。在抄家时,家里只有简单的生活用品和皇帝御赐的蟒衣和剑器。他被英宗复辟后,被诬蔑以言论不轨谋逆之罪判处死刑,直到成化年间才被平反并赠谥“肃愍”。他的事迹被后人铭记,并被誉为民族英雄。
关键词:
传记
人物
于谦
内容
被后世尊为民族英雄的明朝大臣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官至少保。他在仕途生涯中的“三不”精神,至今令人肃然起敬。
于谦社稷为重不苟安。正统十四年十月(1449年秋),当时蒙古的瓦刺也先大举侵犯边疆,皇帝英宗率兵亲征,在土木堡被俘。当天夜里三更时分传到北京,京师为之震动。转天,皇后下令尽搜国库和宫中宝物,派使臣去也先营中赎人。也先欲将英宗当作要挟明朝的人质,对来使根本不予理睬。皇帝英宗押在敌营,京都内外士卒不满十万,且都是老弱病残,何去何从是摆在明廷面前的严重问题。当时,不少南方籍的官员不但力主京都南迁以避敌兵,而且不少官员在英宗亲政期间就已将眷属偷偷送回南方老家。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虽然老家也在南方(浙江杭州),但认为皇庙宫阙、仓廪府库和百姓万官都在北京,如果南迁就会动摇军心、劳民伤财,重蹈宋朝靖康之耻的后辙。因此,他驳斥各种投降主义的论调,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态度坚硬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他的主张和态度得到其他重臣的支持,从而使官兵坚守北京、继续抗敌。当也先挟持英宗破了紫金荆关威胁京师时,于谦分遣诸将列阵九门迎敌,并亲自督战,击毙也先的弟弟,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于谦严于律己不跑官。他于二十五岁(1422年)开始从政,
初任山西道御史。他在巡抚河南、山西的十八年间,曾采取一些加强边防的措施,如大同的将官多用士卒垦种私,于谦进行清查以后,禁止那些将官再役使士卒,让他们安心于屯田生产,从而使朝廷增加了屯粮。由于工作勤奋、业绩明显,被破格提拔为兵部右侍郎。他认为当官必须严以律己,升官须靠品德和能力,决不能靠阿谀奉承和金银珠宝向朝中权贵行贿买官。因此,他入朝奏事的时侯,从来不准备贿赂官员的银两,就连土产之物也不携带。有人劝他遵从送礼的习俗,他举起两袖笑着说,“我只有清风而己”(两袖清风一词可能来源于此吧)。为此得罪了权贵,先后被下狱、贬官留在京师。河南、山西的官吏和民众得知这一消息后,千人赴京上书为他申冤,并要求他回去赴任。皇帝为顺民情,只得又派他前往巡抚二省。正统十二年,被召回北京官复原职。
于谦为官清廉不营私。他曾写过一首七言绝句《石灰吟》,“千锤万凿在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不但以此表明自己光明磊落的志向,而且以此砥砺自己清廉从政的言行。他为官三十五年,从没利用手中的职权贪赃枉法、中饱私囊。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复位。年仅五十九岁的于谦,由于秉公办事、刚直不阿,遭到一些官员的忌恨,被人诬蔑以言论不轨谋逆之罪判处死刑。其子于冕充军发戍山西龙门,其妻张氏发戍山海关。官兵前去抄家时,满以为像他这样权重位高的官员,家里定藏有不计其数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不料,只见于谦所居房宅仅能遮蔽风雨,正屋锁得严严实实,破门进去一看,除了简单的生活用品之外,只有皇帝御赐的蟒衣和剑器,官兵见此也忍不住唏嘘落泪。成化年间,其子于冕获赦,上疏为父平反,明宪宗亲自审理。弘治二年(1489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将其葬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赐祠于其墓曰“旌功”。
于谦可贵的“三不”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但闪烁着绚丽的浪花,而且镌刻在后人的心里。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流洋河
责任者
于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