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刊点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574
颗粒名称: 名家·名刊点评
分类号: J421.8
页数: 12
页码: 50-61
摘要: 本文介绍了西青2007影展评选背后的理念和评选过程,强调了从欣赏到阅谚的转变,并重点介绍了几幅优秀摄影作品的人文价值。文章指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注重图片的可读性和人文价值,同时强调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 天津市 摄影 点评

内容

从欣赏到阅谚——西青2007影展评选后记
  夏放
  西青有一支执著的摄影队伍。她的成员不仅爱摄影、会摄影,而且懂摄影。
  这里展示的图片,是他们近年来拍摄,经几位资深摄影家评选出的优秀作品。
  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不仅在画面结构、光线运用、瞬间捕捉等造型技巧方面反复筛选,更多的关注则是在可读性上审视图片的人文价值。这种从注重图片欣赏性的同时到关注图片的阅读价值的评选倾向,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上大量唯美的影象给评委们带来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是西青摄影人在他们拍摄的图片中强化了摄影的“诉说”功能。
  图片是会讲话的。
  作品《飞越天门山》的获奖,一方面是因为画面构图和瞬间把握都很到位;另一方面,这幅作品从侧面成为人为破坏自然景观的有力佐证。画面里,编队飞行的飞机恰到好处的安排在仰角且富有动势的斜线上,处于背景位置的天门山在空气透视中虽淡淡的却明明白白的交代着事件发生的地点。这是我见到的这次战斗机在张家界飞行表演中最有说服力的一幅照片。无须再等若干年,待张家界景区因人为破坏而用这幅照片去作呈堂证据。就在这次计划穿跃天门洞活动的同时,已经受到生态和环保人员的抵制,有关专家指出:“人类没有任何理由以具有毁灭性风险的方式去惊扰这样的伟大人类遗产地。即使成功飞越,其对于自然资源管理的不良示范作用也是灾难性的!”幸好,穿越活动被取消了。但连续三天的表演,每天20万人,在380元到6800元不等的门票收益中,苏一27战斗机以每小时800公里的时速轰鸣在张家界寂静的山林上空,巨大的噪响和飞行带来的气动冲击震落了山上的冰雪、碎石并殃及了游人,还不可避免的惊吓了山林中的鸟兽。
  早些年,摄影家们发现了张家界,并把它推介给了社会。但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宝贵的自然资源却无情地遭到了人为的破坏。我曾看到林路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摄影家迈克尔·迪维克在很久以前就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蒙托克,距离曼哈顿100英里却少为人知。那里风光美丽,世风纯净,几乎没有人锁上他们的门,炸玉米饼的小贩还可以赊账。就是这样一个渔乡小镇,一直在抵抗外来世界的“入
  飞越天门山
  侵”,避免成为另一个汉普顿,另一个火烧岛。迪维克知道蒙托克更好的一面,海岸并不拥挤,夏日也不喧嚣,路边仅仅只有两家汽车旅馆。他在那里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但是秘不示人。他很早就想出一本画册,但是他说“如果这本画册加速了这样的生活方式的消逝,我宁可放慢自己的脚步”。他一直等待了28年,看到蒙托克已经无法抗拒地成为旅游宣传的热点之后,才在2004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结束》的精美画册,成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一段回忆,一曲绝唱。我想《飞越天门山》以它真实准确的诉说,同样会载入史册,但回忆不会是美好的。
  评委一直看好《草原之魂》,理由很简单,这幅作品不仅是“原生态”的,而且是“纯摄影”的。黑白照片,影调层次分明,主体人物被巧妙的安排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没有摆布,没有后期的改动,生动自然的动态瞬间把握如实地告诉读者,某时某地的牧马人是怎样的生产生活方式。
  另一幅优秀摄影作品《小姐妹》也是用真实地记录与表现为特征的“纯摄影”手法拍摄的。摄影题材离不开自然、社会、人。社会由人组成,自然是人化的自然。摄影家以人为本,以平民的视点关注人的生存,这不仅是摄影的主流,也是摄影永恒的主题。这类作品看似平平淡淡,实际上却真正属于“人类的记忆”。
  恰好还有一幅以《记忆》为题的作品获奖。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正中一盘在逆光直射下的石磨,画面质朴、洗练、简洁。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着观者。这场面或许只是拍摄者儿时的回忆。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激起情感涟漪的却是伴随终生的乡土情结。
  西青摄影人之所以拍出这样具有文化意味的图片,并非偶然。千年古镇的历史浸染,年画之乡的文化积淀和地域群体的生活习俗与价值观,使他们在摄影直觉发现的背后潜藏着更多的理性内容。
  近来,人们谈起甜美照片时总有些不大理直气壮。经过评选,评委将《天净沙》、《红土情》、《锦绣大地》等优美风光作品的作者推上了领奖台。
  人世间的人终究是凡人。那些“冲刺于凶险人海之中”,“沉浮于世态炎凉之境”,在商场嚣市拼搏的人们;那些鄙视现实陋习,厌恶了人世纷争的人们;那些劳顿了一生,退休下来的老人们。他们向往大自然的寂静恬淡,以获得精神上的休息或解脱;甚或期待着急风暴雨的强烈震撼,以期在自然中荡涤升华,慰籍自己的心灵;在自然中反省体验人生。当他们在大自然中超脱尘网、化入自然、获得“虚静”的那一刻,自己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并拍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摄影作品时,不是很难得的吗!
  或许应了黑格尔的那句活:“熟知并非真知”,“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精神现象学》)。稍有遗憾的是,这次作品中反映摄影家们身边的人和事的图片数量不是很多。
  感谢西青摄影人在运用摄影语言“造型”的同时,强化了图片的“诉说”功能。使作为第一读者的评委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也获得了“阅读”的喜悦。
  读图时代期望着更多可读性更强的图片。
  (作者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会长)
  锦绣大地
  天净沙
  红土情
  镜头中的动物世界
  ——观西青摄影人作品展
  宋曙光
  我刚刚从摄影展厅走出来,心中满是绚丽的遐想,我赞叹镜头的奇妙、色彩的灵动,那一幅幅相纸的画面,经过摄影者的点染,竟成了诱人遐思的响鸢,在林间、在水塘、在山麓、在草甸——任你怎样想象就怎样想象,神思能飞多远就飞多远,人还在展厅流连,心却已经关不住了。
  展厅里静谧无声,却又好像有着惊涛骇浪,于无声处听人语、听鸟鸣、听水声,听时空和星空的和谐与共鸣,任由摄影者将我们引领到山南海北、林莽雪原、古刹民居,在大自然的怀抱尽情徜徉。人的情致、物的情韵、景的情调相拥而来,让你目不暇接,让你心生感动。
  这就是摄影展独具的魅力,真实的记录,艺术的真实。与以往看摄影展时的感觉一样,我喜欢一个人慢慢地看,从头看到尾,有时还会在某一帧画面前凝神静思。我的一位同行说,他对摄影展中的动物摄影别有兴致,话语里似乎有一些特别的感受。不知怎的,这倒也提醒了我,就是在展厅里,当我从一帧帧题材多样、色彩纷呈的作品前走过,我真的就特别关注起有关动物内容的图片,我看得很专注、很专情,它们勾起了我心底里的一片温情。从人物、景物等众多作品中,我记住了《纯洁》、《雪中之王》、《高歌》、《点名》、《草原骄子》、《牵手》、《守望》等一些以动物为拍摄对象的图片,这些作品都极讲究构图,画面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有光有色,瞬间就吸引住了观者的目光。
  动物摄影比之人物摄影,所要选取的角度各不相同,各有各的难点,想要拍出特色都是极不容易的。然而,我却始终坚信摄影者的镜头是充满灵性的,它可以做到常人所不能,常规所不许,也就是说,它捕捉到的东西,可以深入到观者的心中,让你震撼、让你动容、让你向往。像上面提到的那些动物摄影,就是摄影者用手中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动物世界中的原生态,展示了动物在生存状态中的美感一瞬。作品《高歌》中的两只天鹅,它们于苇荡中相互依偎,引颈向天,似在双双啼唤黎明;《牵手》虽也是拍摄的两只飞鸟,但精彩的是它们在空中并肩飞翔时,两只翅膀碰巧相挽,被镜头及时摄取;《草原骄子》将镜头对准了一匹在草原上扬鬃甩尾的骏马,蓝天白云、广袤的草原上似有牧歌响起——对于观者来说,这真是难得一见的美的享受。
  动物摄影的艺术魅力,除了能使我们陡生美感,还促使我们去做更深层次的思考,摄影者其实是在通过画面,向人们提出一个严肃课题:人类应该如何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如《雪中之王》中的老虎一样,众多的珍稀动物已经濒临绝迹,有许多动物的身
  影,已经从人类的视野中消失,再想要看到它们,今后怕是要从摄影者的图片中才能看到了。
  我曾为一家报纸的摄影专版写过一篇按语,内容就是有关动物保护的。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是这些精彩的图片又使我想起了往事。十几年前算早吗?看来,有关动物内容的艺术摄影,可能还要追溯到更久远。中外摄影者的脚步,正在从人类居住地,跋涉向荒芜人烟的极地,去寻找那些已逐渐萎缩的原始地域中的珍稀物种。
  在我们居住的星球上,动物是我们忠实的朋友,人类喜爱动物似乎缘于一种本性,从大象、狮子、老虎,到小猫、小狗及鸟类,都被列在保护和受到宠爱之内。在动物园里,最多的观众是孩子,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收视率一直名列前茅,各地人造的野生动物园,每到旺季就游人如潮。
  动物的生活习性有所不同,但它们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选择,甚至比人类还要挑剔,绿色家园不仅是人类正在创造的理想王国,同样也是动物生存的乐园。在非洲热带雨林和亚马孙河沿岸的赤道丛林,以及地球的南北两级等,至今仍存活着为数已远不如昔的名贵动物,就因为那里还保持着适合动物繁衍生息的天然环境,但如果有一天,人类人为的破坏继续蔓延:工业的污染、肆虐的砍伐、愚昧的捕猎——都会将正常的生态平衡毁之贻尽,我们那些沉默的朋友,只好惊恐地逃离家园,最后只能是急剧地缩减数量,直到慢慢地绝迹。
  由于生态环境的被破坏已日趋严重,保护野生动物的呼吁,正在引起全世界的重视。据悉,英国的皇家动物园,因为种种原因已经关闭。在我国,屈指可数的几家大型动物园,也都面临着经营危机,曾经相当繁盛过的天津动物园,如今也被经费难题所困扰,动物老化,设备简陋,已难现昔日风采,动物园的生存问题看来也是世界性的。
  动物与我们比邻而居,当它们逐渐从地球上消失的时候,人类还能这样无忧无虑地生活下去吗?保护动物,实际上也是保护我们自己。这也为有志于动物摄影的拍摄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都被圈定在镜头之中,定格成永恒的美的画面。
  我很想同这些动物摄影的拍摄者交谈,听听他们的讲述,我感谢他们的艺术创作,给观者带来的美的享受,并使我有了一番如上的感想。为此,我还想请求所有的摄影者,都把镜头调整得更深远,捕捉更多、更美、更精彩的画面,以丰富动物摄影的艺术长廊。
  这是吁请吗?回答是肯定的。从西青人摄影展厅走出来,我仍被深深地感动着,我忘不了这些作品,因为这样的摄影艺术会有永久的生命力,作为摄影创作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国内可以布展,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也都会有观众,它们会被收藏在世界动物影集中,成为色泽光鲜的中国卷。
  (作者系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
  天机妙韵·势趣·永恒说
  ——西青摄影人作品读记
  冯景元
  一
  视觉艺术看什么都是人眼,看常态站在地面上,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我以为,视觉就是势觉,因此看杨柳青摄影人的作品,我最先看不是那些美的,而是“大”作,有势的、一般角度看不到,让人夺目一振、一亮的东西,是杨柳人走出杨柳世界,取得的新态“杨柳”,新势“杨柳”。
  《通天路》,夺人。居高临下,盘山公路如玉带,竟然鬼斧神功的来回打了四个之字折,不是空中,或者攀上附近山巅的拍摄,谁能看到?色彩:远处山峦青色如黛,和近处阳光透照、上有人屋的独峰互相映衬,具有强烈红黑色调的空中缆车,斜下滑行至画面中间,带来动感,活感和说不尽的画外言说,天机造物和人工神奇合一。好东西可遇不可求,达人所不达,全看作者心态,取势。心有多大,势有多大。
  《高原人家》也好,色调层次感和生活层次感相谐,上面是高原山树无垠广阔,中间是晨光炊烟中的彳亍村舍,下面是似路非路的藏机和隐匿,散见星星点点的是人、旗,极富生机活气。只是名字稍小,且“人家”应是既人又家的具象指,应叫“高原梦醒”。
  《天孕》,《深山幽谷》、《峡谷来客》《莽原》也都有大空间感的“势”特色。其中《天孕》尤不凡,上面乌云翻滚,和下面绿野灰岩形成一个场,风雷时刻,画面中间独峰兀起,白光透照,宛若回到蒙初,形成宇宙自然的一次超凡孕生,磅礴之至,令人观后久久不忘。《雪沃长城》色调古朴,重技法处理,雅,有另趣。这些都属“文喜见山”的大风景。让我感动的另一幅势作,是拍室内的《感召》。在展览厅里,古典欧风的巨型立雕下,众多仰慕者,站在这艺术品脚边抢按快门。作者站在哪里拍摄的,我不知道,俯拍仰拍都没这种效果。画面人和艺术、凡俗和美、现代和古典的空间巨大落差,发人深思,形成一种力量,有一种穿透在。
  势和角度相关,也和人有关。镜头后面是人眼也是神眼,精彩在:一般的看不到,或者发现不了,你看到,你发现了,把它唯有这一个、这一次的定格下,让美绝伦。
  二
  搞专题片、与电视摄相接触多后,有一种感觉:与日常眼见的社会人相比,自然风景好取好
  天孕
  拍,当然好的,象《天籁》也是天机难遇。常人拍出别彩、别趣来最难得。也即拍人是最难的。而在人的世界,表现任何东西,只是“术”作,没有人的趣在情在,就没生机在,这就是任何专题片,再风光再自然再专题,也要出人有人。人情人趣一出,什么都活了。
  杨柳青摄影人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拍人的。宏观的,《大桥人》,那种画面因密而集,充满人手、人面的构成,令人作业魂思,大魄想,想到一个企业的根基,一种做事业的自信,人永远是第一主题,经济艺术皆如此。用众多着工装的,颜色不一年龄不一性别不一的丰富人态,丰满摄影情怀,摄相精神,远胜过用厂房机器的物化图解。
  微观的,《人生转经》。那张花发的藏族女性转经人的脸,朴实,虔敬,祥和,让我想到同样是一张脸的著名油画《父亲》,只是那张脸上刻满了经历,这张脸上聚集了笑容,高原阳光和风霜铸就的黧黑透红的脸上,密麻麻爬着的每条皱纹,都让人读出一种舒放和自怡。这是信念精神,宗教精神。人生如转经,把此参透,没有不快乐的。
  另一幅《企盼》,苗族两代人,在路上。老妇手拿钱,曲弯食指,心里惦算着什么,背上孙娃很解意、知情地侧头应和。画面饱满,娃子胖脸、深蓝上衣、浅毛线帽和老人瘦指、浅蓝上衣、深色裹头,相反相成,构成画面欲言又止、含韵不尽的一种生活情趣,他们一定是讲了要去做的什么事,才有了如是路上行。
  这都是杨柳青摄影人走出去的结果。再一幅是《塞北情》,两个温馨持家的母亲,午后斜阳,坐门边巷底,一正一反,一白一灰,又纳鞋底又乘凉的说着什么,正脸母亲带着花镜,跟前,狗睡卧一侧,背脸人坐着的脚下,一只母鸡跟前还生趣地站着只毛绒绒小鸡,四围灰墙灰地构成稳定安馨,如果不是有意按排下,而是抓拍到的,这情这景,简直就是今日农家乐的天成。
  人面是最会说话的,摄影最不可回避的是人。
  《小姐妹》,三个小姑娘站着吃饭,两个端着碗的,一个抿着的嘴边还挂着饭粒,三个人笑得那样自然,开心,甚至从摄影镜头中可以听到她们的声音。《后代》坐在陕北土墙跟下的憨娃,老实规矩而又眯着小眼,望着前方的样子,宛若一首“长木凳凳上坐着我土实憨憨的娃”的民歌写意。另一幅,四个趴在泥滩上的女孩,每个人面都是一朵花,看着那一个个朝天跷起的小脚丫儿,令我想起这样的题目:《八只跷起的脚丫》。还有,那个一群从河里游泳上来裸男孩儿,手捂羞处嘻嘻样子的《嬉》,《日光浴》躺在沙滩上听着耳机享受的老人,都是用鲜活形象歌咏生活,体容笑貌叙味传情的。
  人即景,真景,活景。艺趣在人,包括相机在手的摄影主体,都是人。由是我想到一句话:摄影,是人和自然、天机最贴近的一种艺术,所有的行、走、寻,都是为了捕捉住那难得的精彩一瞬。
  美是一种发现,美是被抓住的。
  摄影用快门,让时空的一切走过定格,留下影像,留下记忆,留下美好的一瞬,诞生的东西叫永恒。
  (作者系天津市著名作家、诗人)
  燕连玉写过诗,所以他的摄影作品常常具有诗性。文学上将带有诗性的小说称为艺术上的最高意境,能不能也说,具有诗性的摄影作品应该是摄影艺术的最高意境呢?
  我以读诗的心情和方式读着连玉的摄影佳作,它们给予我许多美的享受。
  “山城雨巷”中的石板路清润可爱,泛着波纹的溪水浅浅而唱,石墙缝隙里绿草青翠欲滴,错落有致的青墙瓦舍舒展着飘逸的飞檐,还有,连作一片的飘浮的粉色、红色和蓝色的云霞,那是行进中的伞,而举伞的人呢?细读,有一丛丛若隐若现的影子……
  摄影时,用低速快门拍摄运动的物体,就会产生拖影,产生模糊,即所谓的运动模糊,所以“山城雨巷”里,伞模糊成了一片云,人模糊成了一行影,这种模糊,在这里恰恰表现出了一种妙不可言的动感,与那些静止的物体组合在一起,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让人立即想到许多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美学法则。
  诗歌讲究意境,它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表现的思想感情相互融合,使欣赏主体通过想象和联想,如临其境。
  “山城雨巷”就是这样。这幅拍摄在凤凰城小巷的照片,突然让我想起了沈从文和他的不朽的《边城》,当年沈先生一定在这个小巷里走过,或许停留,也是雨天,他举的是怎样一把伞呢?还有创作了许多构思奇怪、造诣精深、风格独特的散文与画作的黄永玉会在这样的小巷里得到什么灵感呢?小巷的浓郁风情、几多古韵与幽雅让黄永玉“得山水之灵魂,凝天地之清气”,成为独领风骚的湘西怪才!
  “原野放歌”描绘的是一片颗粒饱满的麦穗在金色的阳光下相互簇拥,读着它,在静谧中,你仿佛听到了一种声音,它渐渐地增强,放大,那是一支奔放的丰收之歌!那是一支动人的田园之歌!远山、远树和村落与眼前的麦田组合成金灿灿的大自然的音箱,播放的歌声,是天籁之声,是
  你必须用心灵去倾听。
  “鱼跃人欢”又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小诗。穿戴生动的渔人站在齐腰深的水里,阳光为他披上了一层金甲,两条跃起的白鲢鱼打着挺儿,像是从渔人手中逃脱,又像是被渔人故意释放。渔人和鱼儿做着游戏!这是一幅动的画面,水在动,涌出了百般柔情;鱼在动,溅出了飞腾的浪花,人在动,溢出了心底的喜悦。这些动瞬间即逝,却被敏感的摄影师用高速的快门捕捉到了,“冻结”起来,成为永恒。
  “玉龙腾云”,在湛蓝的天穹下,玉龙雪山,巍峨耸立,连亘不断,静若处子,阳光照耀,将披雪的山体的雄健和粗犷尽情地展示于人间。这时候,从山谷之中,又缓缓生出几缕岚气,像细纱,像轻幔,像浪漫的少女,循着山峰挺拔的躯干缭绕着,升腾着,在悬崖绝顶聚成了大团的云彩,一阵阵风儿袭来,云彩在风儿的鼓动下,随意地变幻着自己美丽的身姿,演化出一支又一支梦幻般的“云之舞”。面对这种大自然的造化,艺术家的心灵在颤抖。
  曾经看过世界摄影大师的曼瑞说过的一句话:“与其拍摄一个东西,不如拍摄一个意念;与其拍摄一个意念,不如拍摄一个幻梦。”当时不大懂,读了连玉的“玉龙雪山”,琢磨着,影影绰绰,似乎明白了一些。
  艺术品中引人入胜的情境,往往是艺术家创造旨趣的反映,许多生活中美的瞬间,生活里诗的气息,逃不过优秀摄影家的眼睛和心灵,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它们,凝固了它们,让我们看到了那些独特的景物、艳丽的色彩、优美的线条,让我们细细地读着,犹如品诗。
  (作者系天津市作协副秘书长、原《天津文学》主编)
  草原的精灵
  吕舒怀
  这一组影像犹如一组散文诗,色彩线条光影组成的优美,涌动起我们心中的诗情。
  这是一连串关于马的画面,它们不是寻常的马,而是草原的精灵。
  当我们一张张翻阅时,情不自禁地被其独特的魅力所感染,仿佛有一股神秘的诱惑带我们离开喧嚣拥挤的都市,走进寂静旷远的草原。
  1.
  在我们童年的记忆中,马也是城市的过客。曾几何时,它们拖着笨重的马车,负载着蔬菜、煤炭和冰块,被人束缚着穿过狭窄的大街小巷。在马的眼界中,城市太狭窄了,挡住了它的视野、牵绊了它的步伐,压缩了它的胸怀。城市本不该是它的家园。
  《蓝蓝天上白云飘》的作者力求向世人宣告:它真正的家园就理应在这里——在广阔无垠的草原。碧绿的草地,湛蓝的天空,纯洁的白云……这才是骏马驰骋的天地。
  微风中,骏马在悠闲地憩息,那是它奔腾前的一种坚定。
  2.
  《离离原上》宛如一首抒情诗,恍然间,领我们踏入一片黑白的意境:静谧的天,静谧的云,在黑白分明的静谧中似闻到草香的浓烈,听到骏马的嘶鸣。于是,线条激越的地平线上挺立着草原的骄子。
  长空辽阔,就需要一种辽阔的胸襟。白云淡泊,就需要一种淡泊的心境。草原博大,就需要一种博大的抱负。这一切都符合骏马的性格,都是骏马的追求。
  谁能否认它不就是这如诗似画境界中的主人。
  3.
  《草原之魂》犹如一首荡气回肠的牧歌。雄浑的旋律,激荡的音符,人喊马叫组成力量的合唱。
  只有大草原才配得上拥有,否则世界上任何的音乐厅也容不下这么的宏大和嘹亮。
  马蹄声声,鬃毛飞扬,并非仅仅为了奔腾,那是激情的宣泄。套马杆的挥舞,牧马人的呐喊,更非是为了约束。那是对激情的助威和颂扬。
  淡忘了江南水乡牛背上的短笛,消磨了西北窑洞外的吟唱,记忆镂刻下草原的牧歌,唯有它如此壮怀激烈,令人难忘。
  4.
  它们逐渐远去了,腾起的尘烟弥漫着它们的背影……
  当我们初读《飞蹄云烟》的时候,这便是留给我们的印象。然而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陡然之间,似乎发觉作者还有更为深邃的寓意——
  那些牧归的骏马,虽说它们驰骋过、嘶叫过,即便归去,依然高昂着头颅,志气旺盛——疲惫和失落不属于它们。
  虽说它们激情过,经历过,即便归去,依然心中充满期冀——因为草原的每一天都属于它们。
  牧归只是一个轮回的开始,一个希望的升华。
  5.
  《天籁》
  残阳如血,大地如血。
  血色的黄昏里,骏马仍旧滞留在茫茫的草原。
  浓郁的画面,强烈的色彩,仿佛强调一种情感,那就是依恋。
  怎能不让它们依恋?草原是生养它们的地方,是施展怀抱的热土,是放纵驰骋的天地。
  如果说,草原是母亲,那么骏马就是儿子。母子之情天高地远。
  情感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骏马对草原的依恋之情永远不会凋谢。
  一幅幅色彩缤纷的画面,勾联起我们种种遐想。读罢一张张关于草原精灵的写照,叠印下我们深刻印象。画中有诗,画中有情,诗情画意才会永久的感动。
  (作者系《天津文学》执行主编)
  靓的艺术
  陈子如
  摄影,是靓的艺术。
  每个摄影人都有同样的心境。拿起照相机,其心所属的是靓点,镜头所对的是靓点,光圈所拢的是靓点,快门所摁的是靓点,无论是胶片上、荧屏上、还是芯片上记录的都是靓点。最后奉献给观众的、读者的、社会的成品成片,也无一不是靓点。
  对于靓点的理解人与人之间有所不同。有的差异甚至很大。有人认为大的建筑工程成就,著名建筑物是靓点,于是,镜头、快门不离其间;有人认为名山大川,自然风光是靓点,于是,背着相机北上南下,甚至跑到境外,脚步在山山水水之间徘徊,历尽艰辛;有人认为人文风情,地方民俗是靓点,于是,抓紧一切机会在其间寻寻觅觅,追索不已;也有人认为平民生活、新闻事件、动物奇观才是靓点,于是,沉湎和热衷其中的摄影人不乏其人,其摄影创作亦大有闪光之作。
  笔者作为门外汉认为,固然人们的理解和认知有所差异,但每位摄影人所涉猎的范围和内容,都属靓点。尽管各自抓拍、创作的角度、侧面、表现方式、主题和内涵不尽相同,但都能拍出好作品来,甚至能诞生出不朽之作。
  这次有幸欣赏“西青摄影人作品展”,饱读佳作,其领略靓的感受颇深。
  首先,我们从这些作品中领略的是西青之靓。朝晖中挺拔的西青广电大厦,蓝色天幕下巍峨的西青经济开发区服务中心、辛口镇中心小学、错落有致的大寺新镇区、小南河精武学校,铺满茵茵绿草的高尔夫球场,夜幕中灯光如虹光怪陆离的杨柳青御河桥、明清街、石院内外,情趣盎然的明清街舞狮、大柳滩秧歌、广场童戏,充满劳动欢快的机械打稻子、小南河放鸭、打网出鱼等等。摄影人们用靓心精制,把一个精彩的、美丽的、进步的西青奉献给世人。
  其次,我们从这些摄影作品中领略了祖国山河之靓。如诗如画的红土山脉、绿色梯田、灰色公路,挺拔陡峭的晶莹雪峰,线条挥洒的盘山公路,峰峦叠翠的漓江风光,绵绵细雨中的江南小景,具有油画特点的森林一隅,荷满牛群的过山木桥,一幅幅都是绝美的靓色景观。摄影人用镜头带领我们走遍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值得一提的是,出类拔萃的几幅佳作:一幅是“天籁”,一幅是“鹤云飞‘祥’”,一幅是“草原之魂”,还有一幅是“含羞”图景。这四幅都是难得的抓拍,无论在背景,在动作上都是稍纵即逝的,体现了西青摄影人的追靓精神。
  再有,我们在这些作品中领略了人文之靓。笑容可掬的藏族老太,窑洞里做针线的妇女,裸浴的群娃,维纳斯雕像,躺在沙滩上日浴的老外;站在书写着文革口号即将坍塌旧建筑下述说历史的飘髯老者,石院门前的石雕门墩,石院飞檐上的砖雕,表演民间花会的老鼓手,古建筑的屋顶,描绘杨柳青年画的走笔;吐火表演,渔船上的娃娃,背娃娃的少数民族老太,拉风箱的小童,废弃的碾盘。这一幅幅照片,向世人展示了民族的差异、人文的积淀,历史的沧桑。靓在广泛,靓在厚重,靓在深远。
  纵观“西青摄影人作品展”,就是一次靓点的大汇集,是一道靓丽的文化大餐。以其靓丽的画面、色彩、内涵充分证明:
  摄影,是靓的艺术。
  (作者系原西青区广电局局长)
  《雪沃长城》出新彩
  ——《大众摄影》编辑点评
  现在的风光片确实有很多雷同,模仿痕迹很重,例如有的影友拍摄的片子虽然很美,但一看特别眼熟,都是在模仿十几年前一些大师拍过的片子。总是步别人的后尘自然很难让人信服。
  许多拍长城的片子也是如此,大多都是横画幅,表现的都是长城的蜿蜒曲折,但这次二等奖的《雪沃长城》(原名为塞外初雪)走了另一条路,选用了竖画幅,而且它的色调也很不平常,选用了棕红色和灰色调子,充分体现了古长的凝重、久远,更能打动人心。所以高明的人应该学会为自己的图片选用适合的胶片和色调。
  拍风光片要把“长城”题材拍出彩,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幅《雪沃长城》新就新在色彩的处理上与众不同。它没有斑斓浓重的色彩,以大面积棕红与灰白为基调,淡雅、清新。画面中的“长城”并不雄伟壮观,但在简洁的竖构图中我们看到了“长城”的风骨,“长城”的灵魂。广角镜的运用,夸张了沧桑的墙体延伸着,与一轮明月相邀,给画面平添了悲壮、恢弘的意境。
  (摘自《大众摄影》2004年第七期)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路
相关人物
迈克尔·迪维克
相关人物
黑格尔
相关人物
燕连玉
相关人物
沈从文
相关人物
曼瑞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