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十八手菩萨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544
颗粒名称: 杨柳青十八手菩萨庙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1
页码: 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十八手菩萨坐落在杨柳青镇西十三街利民大街与板桥胡同交口,是杨柳青镇内唯一保留当时庙门的庙址。该庙原为董家祠堂,后改为董家庙。在历史上,十八手菩萨庙曾是义和团的联络站和练武场所,也是当地老百姓烧香拜佛、祈求平安的活动场所。庙中的石狮做工玲珑剔透、栩栩如生,但未逃过“文革”浩劫。十八手菩萨庙规模不大,但建筑精湛,集舞会、水局为一体,是当地习拳练武、公益安全、烧香拜佛、祈求平安的活动场所。
关键词: 杨柳青镇 菩萨庙

内容

杨柳青十八手菩萨坐落在杨柳青镇西十三街利民大街与板桥胡同交口,是当前杨柳青镇内唯一保留当时庙门的庙址,上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此庙原为董家祠堂,后改为董家庙。
  据记载和回忆,金代杨柳青称柳口,元代初年居民相继迁此定居,永乐18年(1420年)朱元璋二子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并由沧州的南运河下游到北运河两岸设立64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燕王扫北”。董姓也随“燕王扫北”第一批迁入杨柳青,成为杨柳青起源姓氏(周、粱、宋、董后继乔、尚)之一。董姓定居在现十二街董家坑,以农为生,至清康熙年间(1662年),因多年创业积蓄了一份家业,开始建立董家祠堂,后改为董家庙。嘉庆6年(1802年)因闹水灾,董姓住宅迁至曹家胡同口,哥俩分为聚德、裕德两家,至光绪初年开始到天津发展,成为天津八大家之一,其董家祠堂也逐渐演变成为老百姓公共朝拜的庙宇。光绪26年(1901年),该庙曾作为义和团的联络站,并在庙中习拳练武,当时有义和团团员林广森、刘万吉、赵奎伍等人,也就是胜武老会的前身,胜武老会也就成了当时义和团的同盟军。在抗日战争中,爱国将领赵登高曾在此训练大刀队。在解放战争中,杨柳青各庙宇把旗杆集中到此庙,用于制作浮桥和攻城天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38军在此训练步兵和教导队,为天津解放立下了功劳。l
  十八手菩萨庙山门朝南,面对南运河,门楼磨砖对缝,中间配有两扇朱漆大门,门前一对青石石狮,做工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相传,这对石狮每到夜间都到南运河河边喝水,至今60-80岁的镇西老人儿时都在石狮背上坐过,为此石狮背部被磨得精亮,但这对有灵性的石狮未逃过“文革”浩劫,人们用铁锤将石狮的头砸掉,现在石狮身子还保留在庙中。从山门进庙东南角耸立旗杆,高5丈,上挂中幡旗,正中是一大殿,青砖、朱漆格扇门,屋顶雕粱画栋,从院到大殿有三级台阶上到平台,平台方青砖漫地,左右两根红漆大挂,一侧挂有铸铁大钟一口,进到大殿,中间供有三眼十八手菩萨一尊,菩萨手持法器,全身贴金,端坐在莲花台上,身边站有韦陀护法神一尊,佛前供桌上摆放香炉、铜磐、蜡干,每日香烟缭绕,香火十分旺盛。相传,1948年12月30日,国民党飞机轰炸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指挥部,这时菩萨显灵,就见有两只手将炸弹推到南运河中,使指挥部及当地老百姓免遭遇难。庙院两侧建有4间敞通的西厢房,为胜武老会及大同水会旧址,西厢房门口正中供有达摩老祖神像、火神爷神像,屋内西南边放有大同水局水机子三台,水机子是赵奎伍二子赵成玉赶大营从新疆汇款所买,在当时没有现代化的消防设施,水机子是最好的灭火器具,每逢年节,人们为了过好祥和的节日,把水机子抬到庙前,左右摆好水筲,以防万一,保护了百姓的安全。十八手菩萨庙虽然规模不大,但建筑精湛,集舞会、水局为一体,上百年来已成为当地老百姓习拳练武、公益安全、烧香拜佛、祈求平安的活动场所。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戴忠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