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灰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477
颗粒名称: 磕灰的
分类号: I277
页数: 1
页码: 46
摘要: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旧时代人们处理粪便的方式,以及随着城市化和卫生条件的改善,这些方式逐渐消失的情况。在杨柳青镇,由于没有下水道,公共厕所很少。学校里的厕所是茅坑,定期有掏粪工来清理并把粪便装进车子送到粪场,用作肥料。普通住户只有一个用木板箍成的园桶,称为“恭桶”,用于收集粪便,每次使用后要撒上灰。掏粪工被称为“磕灰的”,他们会将收集到的粪便倒入粪车。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下水道的建设和卫生设施的改善,这种收集粪便的方式逐渐消失。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使用卫生间和下水道进行排泄,不再需要依赖“磕灰的”这种职业。
关键词: 杨柳青镇 民间文学

内容

说起人的粪便,又脏又臭,人人咯应。可是,吃、喝、拉、撒、睡,天天离不开。粪便的收集和处理也是一件大事。
  旧时的杨柳青镇没有下水道,公共厕所很少。我上学的药王庙小学里有个厕所,十来个茅坑,定期有掏粪工来掏走,装进车送到粪场,晾晒成粪肥供给农田使用。一般住户是一院一厕,只设一个用木板箍成的园桶,叫“恭桶”,觧大小便叫“出恭”。先在恭桶底部撒一层灶膛灰或脏土,每出恭一次再撒一层灰。“磕灰的”来了,进门喊一声“磕灰”,如见厕所门上搭着裤腰带,就等一会。等女人完事出来,将恭桶夹在腰间,把粪便磕在粪车里拉走,所以称这种人叫“嗑灰的”。人们见到这种人,离而远之,看不起。我家住杨柳青十一街仙人胡同(现名利民横胡同),在这一带磕灰的姓宋,粗壮高大。解放后却不见了,传说他原来是地下党员,被调走当了县长或区长。北京的掏粪工时传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刘少奇主席的接见,并说你是掏粪工,我是主席,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城市化,有了下水道,楼房里有卫生间,平房院里的厕所也得到改造,“磕灰的”基本上消失了。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孟宪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