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七庄乡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22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9.2
页数: 7
页码: 361-3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境内的村庄逐渐建立了村办小学,但在国共内战期间,学校暂停办学。天津解放后,学校逐渐恢复,农村小学得到发展。1955年起,一些小学开始实行联合办学。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受到冲击。1978年后,学校得以恢复和发展,教育质量提高。
关键词: 李七庄乡 教育 小学教育

内容

一、沿革
  民国初年开始,蔡台、梨园头、凌庄子、赵金庄、辛院、程村、王兰庄等村庄开始建有村办民助、村办国助小学。教职工10名,学生153名。1948年底,国民党军保安二中队在境内设立城防,百姓纷纷投亲靠友,南逃解放区,学校被迫停办。
  1912—1949年间,纪庄子教堂开办新民小学。教职工2名,学生百余人。1949年停办。学生转到黑牛城小学就读。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南逃避难的百姓陆续返乡。春节过后,分别由天津市第6区、11区及天津县政府派来教职工21名,分配到原停办小学校,各小学相继开学。在校学生466名。随着农村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农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高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庄建立了学校。1954年始整顿农村小学,市政府派干部,教师充实小学。1955年成立联合小学(由几个附近村小学联合组成,简称联校),分别形成了以蔡台、梨园头、李七庄为中心的3所联校。“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各项工作受到冲击。1978年后经拨乱反正,确立了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乡小学教育又得以恢复和发展。至1979年有3所中心小学(包括3个主校,7个分校)。有教学班93个,在校学生3512名,教职工245名。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均达99.5%。
  1985年天津市调整区划。津淄公路西侧划归南开区,李七庄中心小学随之;东侧划归河西区,纪庄子分校随之。
  1985年以后,全乡有两所中心小学,教学班58个,在校生2173名,教职工155名。1989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均为百分之百,被评为天津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乡。
  二、学校
  李七庄中心小学 李七庄中心小学前身为凌庄子小学。1938年凌庄子村民孙树元开办初级小学,学生45名。设有国语、算术、体育等课程。一直延续至1947年,改为天津市第11区33街小学。校长姓黄,教师有李敬一等3人。后又有谭全忠、张培忠、王世茂3人及陆某、赵某2人任教。有一至四年级4个班,学生百余名来自纪庄子、杨楼、凌口、蔡台、王台、赵金庄等村。1948年底凌庄子一带被国民党军占领,学校被迫停办。
  天津解放后,市11区政府立即派张国杰任校长、滕进良任教务主任。张振峰、张尚文、李洁贤、杨润青、陶伯尤、金洪达、刘维华、芦玉和、王长清等教职工来校工作。学校更名为天津市第11区第10小学,主校在凌庄子,分校设在王顶堤。一至六年级6个班,学生166名。1953年,划归天津市津西郊区管辖。1954年迁至李七庄村南,名为天津市西郊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彭玉林。凌庄子、纪庄子、黑牛城、王顶堤等村设分校。1957年又迁至赵金庄村南,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随后逐年扩建,至1964年,为西郊区设施比较完善的小学。1958年,黑牛城分校划归天津市南郊区。
  1960年,王顶堤分校,改名为天津市西郊区王顶堤小学。
  1965年,蔡台联校并入李七庄小学。
  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下放到大队(村)办,分成12个村校。即:李七庄、赵金庄、纪庄子、宁家房子、凌庄子、杨楼、武台、蔡台、王台、辛院、邓店、于台。1972年,将李七庄、凌庄子、赵金庄3个村校合并,恢复李七庄小学。1978年底,纪庄子小学、宁家房子小学相继重归李七庄小学领导。
  1979年1月,西郊区教育局建立李七庄中心小学,校长张长孟。教职工90名,在校生1250名。1983年,被评为天津市先进单位。1979—1995年,连续被评为天津市科技活动先进单位。并获科技活动传统校称号。
  蔡台中心小学 始建于民国初年,名为蔡家台民立第六初等小学堂。有土坯教室3间,职员2名,教师1名,学生23名,年经费白银246两。1938年前后,学生来自蔡台、杨楼、凌庄子、武台、邓店、王台、辛院等村庄,有百余人,已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就地务农,极少数考入天津市中学就读。
  1948年底,国民党军驻扎蔡台一带构筑城防,学校被迫停办。
  天津解放后,天津县政府陆续派来9名教师任教,在校学生200人。教室除原教室外又将娘娘庙及原大乡办公处也改为教室,是一所完全小学。1949年9月26日,天津县政府建立天津县第五区辛院中心校,下含杨楼、蔡台、邓店、于台、程村、边村小学,主校设在蔡台。
  1954年,天津市教育局整顿农村小学,西郊区文教科派李芳兰任教导主任,主持全面工作。1955年,西郊区政府决定建立西郊区辛院联合小学(简称联校),含程村、边村、于台、邓店、蔡台、辛院、杨楼、武台分校,主校设在蔡台,有13个教学班,教职工16名,在校学生350人。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儿童入学率激增,在校生达450名。1960—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在校生有所流失,教职工却增加到20名。
  1965年,辛院联合小学并入李七庄联合小学,改称蔡台分校。1968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分成杨楼、武台、蔡台、王台、辛院、于台、邓店7个村校。1972年,将蔡台、王台、辛院、邓店、武台村校合并,恢复蔡台小学。1978年底,于台、程村、边村3个村校重归蔡台小学领导。
  1979年1月,西郊区教育局建立蔡台中心小学。王锡玉任教导主任,主持全面工作。有教学班36个(其中有5个中学班),在校生1300名,教职工110名(其中民办教师40名,1980年后逐步转为国办教师)。1980年中学班的教师、学生全部划归李七庄中学后,尚有教学班31个,在校生1100名,教职工70名。
  1984年,集资办学,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蔡台主校原有校舍拆除,重新规划,建起一所新校舍。有30个教学班,教职工59名,在校生1256名。1991年,被评为西郊区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四率全百校。1994年,被评为西青区教学质量优秀校。
  梨园头小学 始建于1938年。由天津县政府派韩玉亭来校任教,学生31名,教室两间,教学设备简陋。此后逐步发展,招收高庄子、大倪庄、王姑娘庄、王兰庄学生。至1948年发展成完全小学。一至六年级6个班,学生201名,教师3名。由原教室迁入菩萨庙四间东厢房,采用一、二复式,三、四复式,五、六复式的方法,分上、下午上课。天津解放前夕,学校停办。
  天津解放后,学校恢复,教师5名,学生250名。1949年9月26日,天津县第五区区公所建立梨园头中心校,含门道口、梨园头、王姑娘庄、大倪庄、王兰庄小学。有教学班8个,学生302名,教师8名。
  1955年,西郊区政府决定梨园头中心校改名为梨园头联合小学(简称联校)。同时门道口小学划归大任庄联合小学,高庄子小学划归梨园头联校。教学班14个,学生445名,教师14名。1956年,学校附设初中班,有中学学生45名,教师4名。全校有教室8间,办公室3间,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1957年中学班分出,建立梨园头中学。
  1958年入学学生达到550名,采取增大班容量和二部制上课的方法,以解决教室、教师不足的困难。1960—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学生有所减少,教师增至21名。
  1965年,由于公社规模变化,大任庄、门道口小学划归梨园头联校。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联校改为村办校,分成梨园头、王姑娘庄、大倪庄、小倪庄、高庄子、王兰庄、大任庄、门道口8个村校。1979年1月,西郊区教育局决定合并村校,建立王兰庄中心小学,梨园头小学改称王兰庄中心小学分校。1986年,乡、村两级投资55万元,建教学楼,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40平方米,教学班10个,学生400名,教师20名。
  王兰庄中心小学 1979年1月,西郊区教育局决定将梨园头小学、高庄子小学、杨楼小学、王兰庄小学合并,建立王兰庄中心小学:轧荣田任教导主任,主持全面工作。主校设在王兰庄。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教学班25个,学生912名,教职工45名。1988年被评为天津市体育达标先进校。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李七庄乡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李七庄乡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变迁和发展,重点描述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七庄乡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就。

阅读

相关人物

孙树元
相关人物
谭全忠
相关人物
李敬一
相关人物
谭全忠
相关人物
张培忠
相关人物
王世茂
相关人物
张国杰
相关人物
滕进良
相关人物
张振峰
相关人物
张尚文
相关人物
李洁贤
相关人物
杨润青
相关人物
陶伯尤
相关人物
金洪达
相关人物
刘维华
相关人物
芦玉和
相关人物
王长清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李七庄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蔡台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梨园头小学
相关机构
王兰庄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李七庄乡
相关地名
蔡台
相关地名
梨园头
相关地名
凌庄子
相关地名
赵金庄
相关地名
辛院
相关地名
程村镇
相关地名
王兰庄镇
相关地名
李七庄街道
相关地名
赵金庄
相关地名
纪庄子
相关地名
宁家房子
相关地名
凌庄子
相关地名
杨楼镇
相关地名
武台镇
相关地名
蔡台
相关地名
王台镇
相关地名
辛院
相关地名
邓店
相关地名
于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