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七庄乡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20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民生活
分类号: D422.7
页数: 5
页码: 325-3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七庄乡的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土地质量差,常常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农民主要从事打鱼摸虾、打短工等职业,生活困难,粮食亩产低。在解放后,农民逐渐组织起来,进行生产自救,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逐渐改善。后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采取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措施,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住房条件改善,设施设备逐渐完善,通讯和交通便利度提高,农村社区设施也得到了改善。部分村庄被命名为小康村或明星小康村,农民的福利也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 李七庄乡 改革开放 农村改革

内容

解放以前,境内称“卫南洼”,大部分土地低洼盐碱,旱涝成灾。民间流传:“卫南洼,不当家,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的民谣。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生活水平低,粮食亩产仅15公斤左右。大部分农民靠打鱼摸虾,一部分农民靠打短工、拉冰、运砖等为生。多数农民吃不饱饭,以糠菜充饥,衣服破旧,住土坯房,饮坑塘水。
  解放后,广大农民组织起来,打草、打鱼,开展了生产自救。1950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很高。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农民自愿建立了临时性互助组,解决了生产上的困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生活逐渐好转。
  1953年,西郊区区工委大力抓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农业歉收,农民吃粮困难,副食品很少,多以菜代粮。
  1964—1978年,生产徘徊不前,农民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改善。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条件,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采取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十年的改革和建设,农村的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出现了汽车运输、养鸡、养猪、养鱼、养花等专业户。1980年仅梨园头村就有30多个汽车运输专业户,农民的生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农民住房条件逐年改善,由一户一院改建为四合院环形住宅(北房的对面盖起南房,使之和北房相通成为环形住宅),卧室、客厅、书房、浴室、厕所、储藏室、厨房俱全。1984年部分农户又改为一户一座三层小楼,1990年以后,各村开始建公寓式楼房。
  宁家房子村从一户一院改为一户一层楼,后又改建成花园别墅,树木花草围绕楼前房后,煤气、暖气、热水入户。院内设有喷泉,室内装修讲究,现代化电器家具应有尽有。
  各村都安装了闭路电视,多数家庭有电话,各种汽车也开始进入家庭,平均每8.5户有汽车一辆。各村都有文化室、青年之家、老年人活动室、灯光球场。柏油或采石道路、花木夹道、孤寡老人有人照顾,老人有退休金。
  1993年,宁家房子、王兰庄、边村3个村被市农委命名为明星小康村。同年,程村、梨园头、蔡台、纪庄子、凌庄子、赵金庄、武台、四新庄被市农委命名为小康村。
  1994—1995年,宁家房子,王兰庄、边村、程村、梨园头、于台、纪庄子7个村被市农委命名为名星小康村。
  1994年,16个村被市农委命名为小康村。
  1995年,20个村全部被市农委命名为小康村。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李七庄乡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李七庄乡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变迁和发展,重点描述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七庄乡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七庄乡
相关地名
梨园头村
相关地名
程村镇
相关地名
蔡台
相关地名
纪庄子
相关地名
凌庄子
相关地名
赵金庄
相关地名
武台镇
相关地名
四新庄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