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 交通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七庄乡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083
颗粒名称: 第八编 交通邮电
分类号: F512.7
页数: 18
页码: 199-216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李七庄乡的公路交通情况,包括干线公路和村级公路的建设情况,公共交通和货客运输的发展情况,以及邮电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邮电 交通 李七庄乡

内容

第一章 公路
  第一节 干线公路
  一、旧津盐公路
  1949年,津盐公路(天津至河北省盐山县)从境内通过。系旧有官道,夏季雨水积滞,交通时常中断,天津小王庄以南有几条岔道,故津盐公路无一定走向。1935年,国民党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驻守津冀一带,主持修建津盐公路。利用旧官道,北起天津八里台,往南经李七庄、梨园头等28个村到河北省盐山县。全长161公里。培高路基0.5米到1米,拓宽路面6米至7米,1936年竣工通车,从此津盐公路正线形成比较畅通的路线。此路是天津通往津南、河北、山东的重要通道,也是李七庄乡境通往市区的主要干线。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期,在津盐公路李七庄设据点,盘查来往行人,凭“良民证”通过。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拒不接受八路军受降,8月21日八路军强迫其受降,迫退李七庄据点。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在津盐公路李七庄设卡,建立城防。1949年1月14日,解放军对天津守敌发起总攻,一举突破李七庄哨卡,沿津盐公路北上,攻入市区,解放天津。
  二、津淄公路
  1965年建。起自天津市红桥区勤俭桥,经西青区、大港区、静海县、沧州至山东省淄博。全长380公里,原为灰土路面。1966年改筑沥青路面。为市级公路。系利用原津盐公路路段改建而成。境内路段北起李七庄,南至梨园头,全长4公里。路面宽9至20.5米,沿途各村均有乡村公路通达,是南北向的主干线。
  三、津涞公路
  1953年建。起自天津市红桥区勤俭桥,途经西青区、静海县、雄县、新城县至河北省涞水县。原为碴石路面,1976—1977年改建为沥青路面。宽9—12米,路面属于高级次等级。境内路段东起李七庄,西至程村,全长4公里。沿途各村均有乡村公路通达,是东西向的主干线。
  四、外环线
  1986年10月动工修建,1987年10月建成通车。全长71.44公里。是环绕天津城区外围穿越东丽、津南、西青、北辰四个区的主要环形公路。境内路段由程村北洼起环绕至梨园头桥,全长7公里。路面宽50米,其中包括中间隔离带6米,内侧有绿化带8米,内外河沟外缘各有1米宽堤埝。沿途村庄均有乡村公路通达,交通极为便利。
  第二节 村级公路
  为了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便利运输、便利群众生活。由国家扶持,乡村出资,从1978年至1990年境内所有村庄均修筑了与津淄公路、津涞公路、外环线、红旗南路、纪庄子道相连接的村级公路,共计18条累计22.5公里。形成了畅通无阻的公路交通网络。
  第三节 公共交通
  由天津市区直达境内或由市区沿津淄公路南下、沿津涞公路西行过境的公共汽车有6条线路。
  16路,系由市区南营门终点站经六里台、八里台、水上公园、宁家房子、体育中心、天津体院、李七庄至凌庄子。每天早5;00至晚22:00往返各20班次。
  161路,由市区南营门经李七庄、王兰庄、梨园头至北大港火车站。每日往返各14班次。
  168路,由市区南营门经李七庄、王兰庄、梨园头至徐庄子。每日往返各4班次。
  170路,由西青区政府驻地杨柳青经程村、邓店、蔡台、杨楼至王稳庄。每日往返各3班次。
  157路,由市区东风里经纪庄子、李七庄、邓店、程村至小卞庄。每日往返各4班次。
  162路,由市区东风里经纪庄子、李七庄、邓店、程村至西琉城。每日往返各4班次。
  除上述6路车外,由市区发车的长途公共汽车,多班次路过境内。如:天津至乐陵、天津至惠民、天津至济南、天津至盐山、天津至无棣等。一些个体客运小汽车,每日多班次往返于大港至市区、静海至市区、境内至市区。招手即停、就近上下。
  第四节 货客运输
  一、货运
  20世纪60至70年代,境内有胶轮马车11辆、拖拉机12台、机动三轮车7辆、汽车3辆,年运输量8万吨。1978年,乡内有了第一辆货运汽车。80年代有胶轮马车109辆、拖拉机55台、载重汽车195辆,年运输量38万吨。90年代公路运输主要是汽车,20个村庄,12个直属单位都有汽车运输队。拥有各种牌号的载重汽车645辆,年运输量百万吨。其中凌庄子车队有大小载重汽车31辆,年运输量4万吨,居全乡之首。
  1995年,全年货运量104万吨。其中煤炭18514吨、石油4789吨、钢铁31691吨、矿建材料39416吨、盐12吨、粮食14吨、水泥1496吨、木材166吨、非金属矿石52吨、化肥农药2607吨、日用工业品11708吨、其它910910吨。这些物品有的流向农村、有的运往城市。对城乡物资交流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客运
  1949年,天津解放后,境内没有汽车客运业,来往乘客全靠16路、161路、168路、170路、157路、162路运送。1985年四新庄村民郭成富经天津市公路运输管理处批准,发放经营许可证,开始从事客运营业。有5人座的“拉达”,有17人座的“面包”、有51人座的“奥托桑”。往返于天津至北京;天津至塘沽。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1993—1995年农民个人购置天津大发101辆,从事客运出租。另外,1995年第九十五中学购置大轿车1辆,运送教职工上下班使用。
  三、管理
  1984年7月,建立乡运输管理站(营调站)。位于津淄公路西测距李七庄北1.5公里处,占地面积374平方米,建筑面积264平方米。有职工10名,站长王树泰。隶属于乡人民政府。
  营调站的主要任务是对乡内运输市场统一管理,负责运输车辆公路交通道路运输证的发放与管理;代扣交通运输管理费和综合税金;(包括营业税、工商所得税、印花税和城市建设维护税)代办托运;代收公路养路费等业务。其主要收入来源为提取1%的代办托运手续费。1986年收入9.5万元;1987年收入11万元;1988年收入16万元;1989年收入13万元;1990年收入17万元;1991年收入27万元;1992年收入34万元;1993年收入38万元;1994年收入37万元;1995年收入49万元。
  1995年,共发放汽车用公路交通道路运输证526本。其中大货车110本、小货车314本、小客车101本、大客车1本。
  第五节 其它运输工具
  一、铁轴大车
  车上盘和车轮一般为木制,车轮的中心有一圆孔,可穿插车轴,将两轮相连。车轴是铁制的,车轮上嵌有铁瓦以保护轮木。此种车的载重量为1—1.5吨。1949年境内有7辆,1956年有9辆、1958年有4辆,1962年有1辆。农民用于田间运送肥料或运菜。1963年铁轴大车被淘汰。
  二、胶轮大车
  俗称为“钢丝轮”或“死胶皮”。此车车轴、轮毂为铁制,轮辐皆为钢丝条,车轮外缘有一圈厚厚的硬胶皮。轮毂与车轴接触处为轴承,可经常加注或更换润滑油,因此比较轻快。后又经过改进、车轮钢丝幅条改用弧拱形铁板,外缘死胶皮以内胎、外胎代之,内胎可以充气,轮毂轴承较“钢丝轮”更先进,牵引力小,运行更轻快。车上盘也由木制改为铁制。载重量2—3吨。此种胶轮大车1949年有13辆;1956年21辆;1965年13辆,1986年109辆;1987年130辆;1988年109辆;1990年108辆;1991年2辆。至1995年被淘汰,由载重汽车取代。
  三、小拉车
  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双轮地排车,俗称“小拉车”。它的构造及原理同胶轮畜力大车。只是轮幅为钢丝条,轮毂内为滚珠轴承,内外胎小巧,载重量为500公斤,且可人畜两用,以人用为主,运粮、运肥、运送蔬菜及家庭生活用品,农户家庭几乎全有,很受农民欢迎。
  四、机动三轮车
  从1978年始,有的农户购置机动三轮车,此车动力不大,耗油不多、玲珑美观、既可乘人、又可载物。1993年有128辆;1994年有135辆;1995年有103辆。
  五、二轮摩托车
  此种车速度快,每小时行程一般为60公里。出差、办公、联系业务极为适用,1995年有563辆。
  六、拖拉机
  12型手扶、20型、55型拖拉机,均可装上农具用于耕地、播种、收割、打场、脱粒、抽水等。卸下农具、牵引车斗(挂车)即可搞长短途运输。1966年有5台手扶、4台20、3台55拖拉机;1989年有49台手扶、67台20、64台55拖拉机;1993年锐减,只剩2台手扶、5台55拖拉机。
  七、载重汽车
  1978年境内只有1辆;1993年有446辆。主要用于长短途运输业,年运输量达百万吨。
  八、客运汽车
  1985年,四新庄村民郭成富购置51人座的大轿车1辆,经营天津至北京、天津至塘沽客运营业。
  1995年,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购置大轿车1辆,供教职工上下班用。
  第二章 铁路
  第一节 路线
  一、李港铁路
  60年代末期,随着大港油田开发和石油工业的兴起,急需加强运输线路。1974年3月,天津市革命委员会决定,经铁道部同意修建联结大港与市区的李港铁路。是年9月市建委成立了李港铁路工程指挥部,负责该线的全部建设工作。1974年9月破土动工。1976年3月建成该线。北起李七庄站,与国铁陈塘支线接轨,往东南至大港地区万家码头站。正线36.88公里,站线24.712公里。
  临时开通货物运输。1983年延伸至北大港,全线正线长43.84公里、站线长26.75公里。设有李七庄、芦北口、王稳庄、万家码头、北大港5个站。其中万家码头站为工业编组站,北大港为客运终点站,李七庄为客货运起始站。全线总投资4262万元。
  1982年11月24日,市政府在李港铁路工程处召开了第9次现场办公会议,确定开通李港客运,列为全市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的10件好事之一。1983年8月20日李港全线压道试车。1983年9月20日李七庄车站举行了李港线客运开通典礼。中共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及有关委、办、局的领导和各界知名人士600多人参加典礼仪式,李瑞环市长到会剪彩。
  李港铁路在境内北起李七庄,东南经纪庄子至梨园头,全长5公里。设有李七庄站。
  二、陈塘支线
  始建于1957年,1958年竣工,1959年4月5日起运营。全长23.1公里。西北起天津西站,东至陈塘庄站。设有天津西站、西营门站、李七庄站、陈塘庄站。主要运送建筑材料、工业原材料、燃料及部分企业产品。在境内通过凌庄子、赵金庄、李七庄、纪庄子全长4公里。在李七庄道口设专人负责栏杆起放,保证列车及各种车辆、行人的安全通行。
  三、良陈支线
  自静海县良王庄至天津陈塘庄。清宣统元年(1909)修建,全长25.476公里,1939年拆除。全线设良王庄站与津浦线接轨,中间设傅家屯站(今傅村),终点站陈塘庄。境内路段西起程村东至纪庄子,全长5公里。
  第二节 车站、桥涵
  一、车站
  李七庄车站1983年9月建成并开通客货运。日开旅客列车两对,年客运量40万人次。年通过货物量1550万吨。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平方米。职工70名。隶属天津市地方铁路局。
  历任站长为:孟祥林(任职期1983—1989年)、陈学志(任职期1989—1990年)、刘金相(任职期1990—1995年)。该站位于天津西青区李七庄南0.5公里,津淄公路、津涞公路交叉点,津浦铁路陈塘支线9.5公里处。西至天津西站,东至陈塘庄站、南至芦北口站。是沟通陈塘支线与李港铁路的联结站。对缓解国铁天津地区枢纽运输紧张和繁荣天津西、南部及大港、塘沽、滨海的经济起着一定的作用。
  二、桥涵
  李七庄站至万家码头站有桥梁5座。即:排污河中桥、津港中桥、青泊洼中桥、马厂碱河桥、引河桥。其中在境内架设的有排污河中桥,距李七庄站1公里处,4—10T,梁长45.78米;津港运河中桥、距李七庄站1公里处,4—10T,梁长46.78米。涵洞有92个。在境内距李七庄站1公里处有3.0的板涵1个。
  第三节 运输 管理
  一、货运
  李港铁路年设计运输能力为1550万吨。1976年始至1982年平均货运量为220万吨。1985年增加到353万吨,1995年778万吨。运送货物的种类为砂石、水泥、基建材料和工厂的机械设备等,发送货物主要为各类油品。
  为适应滨海工业区的发展,1983年至1985年李港铁路延伸到官港、邓善沽。大沽化工厂的铁路专线同步建成。1986年11月通车。地方铁路的货运也相继从单一品种发展到粮食、煤炭、化工多品种。缓解了城市公路运输的紧张。
  二、管理
  1983年9月20日,天津市地方铁路局成立,同年11月8日,鲁光为中共地方铁路管理局党委书记,周清海任副书记。高益庄为局长,杨学伦、郭惠民、刘风竹、刘风城为副局长,袭慧知为总工程师。李港铁路属地方铁路局。一切人事、运营、维修等均由地方铁路局管理。
  第三章 航运
  第一节 航道
  境内卫津河是唯一的航道。清乾隆五年(1740)开挖,自贺家口经佟楼接挖至八里台长1.75公里。清乾隆十年(1745)挖大任庄至何家园段7.8公里。清光绪十六年(1890),李鸿章令淮军盛营卫军,由门汝贵指挥,疏通卫津河。正河自八里台,经大任庄、北里八口、南洋码头入海河,计长24.6公里,河面宽为17米。
  是年,在疏浚津河的同时,开挖支河九道。
  正河:第一段自八里台至大任庄;
  第二段自大任庄至北里八口;
  第三段自北里八口至秋漠港;
  第四段自秋漠港至南洋码头。
  支河:第一道自峰山庙起至北里八口;
  第二道自峰山庙起至波水洼;
  第三道自纪庄子起至大任庄西;
  第四道自边家村起至凌家口;
  第五道自尖山起至黑牛城;
  第六道自北里八口起至白塘口;
  第七道自大任庄起至双港;
  第八道自秋漠港起至问津桥;
  第九道自波水洼起至郭家口。
  开挖卫津河主要是为解决卫南洼的水害,排除市区雨季积水;但同时也兴航运之利,解决了卫南洼范围的交通困难。
  第二节 运输 管理
  一、运输
  卫津河是境内唯一的水运河道。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期,日伪政权控制了水运,为侵华军事设施和军事工业建筑服务。纪庄子、李七庄、凌庄子、赵金庄、王兰庄、凌口等村207只木船运输砖、瓦、黄土、煤等。把卫南洼52家砖、瓦窑每年生产的砖26000万块、瓦390万块,由大任庄、王稳庄的部分船户山东省来津的船户运送,卸于卫津河、墙子河沿岸,供日本侵略军使用。
  1948年底,境内被国民党军占领修建城防,百姓南逃解放区,卫津河的木船停运。
  天津解放后,境内村庄的船户在卫津河上运输最具特色。卫南洼52家砖瓦窑,所用煤炭和所产砖瓦多用船只运送。凌庄子、李七庄、纪庄子、赵金庄、王兰庄、凌口等村船户的207只木船参加运输。每只船载重量大都在10吨左右,稍大者在15吨—20吨之间。设备简单,无动力。由1人掌舵,2—4人拉纤。劳动强度很大,雇用工人很少,船户自己劳动。运费每千块砖10公斤玉米,1只船1天可以收入30公斤至35公斤玉米。
  卫津河运输每年约有8个月的航期。冬季结冰期,个别船民改用“拖床”搞冰上运输。“拖床”由两条长约2.3米,高0.33米、厚0.05米的木条,分别镶嵌有高0.06米、厚0.01米的条铁板,铁板两端翘起,由几根长0.6米的横木联结,上面铺有用竹竿、芦苇或秫秸等编排而成的“拖床”铺垫。可装红砖500块。由1人撑篙,行进速度较快,每日往返1至2次,可得运费5公斤至10公斤玉米。
  卫津河木船运输除生产自救外,还参加了城市建设。通过运输砖、瓦,对建设工人新村500间住宅,对修建大沽南路都有很大贡献。此外还参加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大学三大学府的建设。尤其在参加天津机场的建设中,木船队要在10天之中运送1200万块砖上码头、上火车站转运机场。船民们抢挑重担,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忱。
  1955年后,国家压缩基本建设,卫津河上的航运业受到影响。1957年略有起色。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公路交通得到改善,航运业逐年收缩。1963年后水源日渐枯竭,卫津河的航运终止。至1993年还剩下木船18只,做为各村庄积肥挖污泥之用。
  二、管理
  1948年,卫津河木船运输业统一由砖瓦联营社管理和调配。
  1951年7月,天津市运输公司窑业办事处接管了砖瓦联营社,对船只状况进行了检查,制定了河道管理办法,掌握运力与河道情况,使运输走向正规。1963年后,水源枯竭,全部停运。管理到此终结。
  第三节 码头 木船
  一、码头
  1953年,在八里台建国门旧城防工事到纪庄子桥长3000米的卫津河河坡地段,修建砖瓦水陆连接专用码头1处。同年9月,从新生窑厂到码头按装照明灯115盏,码头可以昼夜使用,成为卫津河上最大码头。
  50年代,在八里台周围尚有不少沿河停靠的客船,在水上公园处形成旅游码头。随着卫津河航运的萎缩,沿河码头逐渐废弃。
  二、木船
  单体船是相对槽船的称谓,达20多种。大小不一,可用载客,也可用做货运。单体船船体底平,舱阔帮矮,载重量最小的只有几吨,大的二、三十吨,无动力,1人掌舵,2至4人拉纤。1949年纪庄子、凌庄子、李七庄、赵金庄、王兰庄、凌口等村庄共有单体船207只。
  第四章 邮电
  第一节 电讯
  一、设施
  1954年,西郊区政府迁至李七庄村,建立李七庄电话站。按装50门供电交换机,通往市内2条中继线路。
  1955年,天津市政府提出“乡乡通电话”的要求,1957年西郊区开通200门复式磁石交换机,按装电话120部,向市内架设电缆4公里。通乡线路南干线由李七庄向南通梨园头、大任庄、南口、北口、新桥、巨葛庄、南八里台、大韩庄、大孙庄、门道口、大寺到芦北口。西干线由李七庄经傅村、高村、张沃、炒米店、古佛寺、碾坨嘴,再由郭村向北顺工农联盟大堤至中北斜,向东顺南运河到大稍口。两条干线总长60杆程公里。
  1969年1月1日零时,西郊区开通200门复式供电交换机,扩建市话电缆17皮长公里,开通李七庄至市内中继线出入共35对,新建李七庄至永红工业区线路8条,新立杆217根,10.8杆程公里,架空明线86.4公里,从此,结束了手摇磁石电话机的历史。
  1971年,李七庄通信局拟扩建自动交换机,经西郊区革命委员会批准,于同年6月开始筹建,并增容200门,共投资75000元。于7月1日零点开通500门步进制自动交换机,开通李七庄至市内中继线80对。至此李七庄通信局所管辖的电话,全部实现自动化。
  1989年12月,李七庄通信局占地2310平方米,建成2700平方米局房,装AEC程控机器10000门开通使用。从此,年年增容,至1995年已有程控机器50000门,实装机25000户,维护杆路400杆程公里,电杆2500根。再加上1984年王稳庄支局开通5000门光缆中继;大寺支局开通3000门光缆中继,1985年南河镇支局开通5000门光缆中继。全局已有63000门容量,实装机30000户。此外,到1995年,境内有移动电话百余部,传真机4台。
  二、管理
  1954年,李七庄电话站属天津电信局市话处二分局领导,人员3名。负责西郊区范围内的话务管理及维修。
  1956年,建立中继台28分局,人员增至26名,行政、业务仍由市邮电局领导。
  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实行军管。
  1974年,军管结束,行政业务由天津市邮电局领导。
  1980—1995年底,由市话局领导。负责西青区的南河镇、李七庄乡、大寺乡、王稳庄乡,河西区的体北、体东;南开区的宁家房子以南大片地区的通信。局内设综合办公室负责全局的话务管理及日常的维修、收费等业务,职工150名。
  第二节 邮政
  一、邮路1949—1953年底,境内的邮寄业务由天津市民园邮电支局负责。投递为隔日班,每周投递三次。
  1954年9月1日,天津市西郊区李七庄邮政营业处成立。投递道段有南祥泰线、邓店线、王顶堤线、黑牛城、纪庄子、炒米店线。邮路长200公里。投递为每日班。
  1979年,邮政服务户增多,投递道段8条,邮路长400公里。其中有4条投递道段试改为摩托车投递,为每日上下午班。
  1992年,除负责李七庄乡、王稳庄乡、大寺乡、张沃乡、南河镇和工矿企业、乡办村办企业的投递服务外,还负责河西区、南开区部分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投递服务。投递道段11条。其中有2条摩托车道段,邮路长350公里。为每日上下午班。
  二、业务
  1954年9月,开始办理收寄业务和投递报刊及信件。年收入2.8万元。1979年,收寄业务、出售邮票、收寄普通挂号邮件及保价信函、开展兑付普通定额汇票、收寄包裹、小包及保价包件、办理报刊订阅、零售报刊等。年收入21.2万元。1985年,开办邮政储蓄业务,至1995年,累计储蓄已经超过亿元。
  1989年,营业收入17万元。1992年,营业收入48万元。1995年,营业收入581万元。
  三、管理
  1954年9月,建立天津市西郊区李七庄邮政营业处。设会计员、营业员、报刊发行员、投递员,职工共8名,直属天津市邮政局领导。管理的范围有张沃、古佛寺、马家寺、炒米店、中北斜、梨园头、大任庄、长泰、凌庄子。代售处有李七庄、黑牛城、王顶堤。
  1956年1月,改名为天津市西郊区李七庄邮电支局,直属天津市邮政局领导。1958年4月,电话站与邮局合并,名为李七庄邮电局,划归河北省邮电管理局领导。在西郊区中北斜设营业处。局设会计、业务、出纳进行管理,职工50名。1960年,建立王稳庄邮政代办所,负责本地邮政业务,属李七庄邮电局领导。
  1961年,重新划归天津市邮电管理局领导。
  1970年,中北斜营业处划归杨柳青邮局领导。
  1979年9月,邮政与电话分开,定名为李七庄邮政支局。设局长、副局长、会计、出纳、业务进行管理。职工51名。隶属天津市邮政局领导。
  1983年,开办南河镇邮政代办所。隶属李七庄邮政支局。
  1987年,划归体北邮局领导,职工51名。
  1989年,从体北邮局分出。定名为李七庄邮政局。设局长、会计、出纳、业务进行管理,职工54名。隶属天津市邮政局领导。
  1992年,开办大侯庄、张家沃自办、自代邮电所。隶属李七庄邮政局领导。
  1995年7月,改属市西邮局领导。设局长、办事员、会计、出纳、总务进行管理。职工53名,代办人员25名。
  四、设施
  1954年9月,在纪庄子道、新华书店西侧建邮政营业处。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5平方米。投递工具自行车6辆,天平1架、磅秤1台。
  1972年,迁至津淄公路与凌庄道交口处北侧。建二层邮政楼一座。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投递工具自行车10辆、摩托车3辆、天平2架、磅秤2台。
  1979年,有投递工具自行车10辆、摩托车5辆、天平2架、磅秤2台。
  1995年,实现了业务窗口电子化,有计算机9台、自行车15辆、摩托车6辆汽车2辆、电子秤3台。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李七庄乡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李七庄乡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变迁和发展,重点描述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七庄乡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七庄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