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村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七庄乡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97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村庄
分类号: K292.1
页数: 11
页码: 55-6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李七庄、宁家房子、赵金庄、凌庄子、纪庄子和王兰庄等村庄的基本情况、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和行政区划归属等。
关键词: 李七庄 历史沿革 经济发展 行政区划

内容

一、李七庄
  李七庄位于红旗南路与纪庄子道、津淄公路交汇处的四侧。
  杨七庄村呈四方形,占地面积约300000平方米。
  明朝洪武年间,始有居民,村名无考。清朝年间,朝廷将军白马李七遭贬来此定居,因得村名李七庄。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已有后李七庄、南李七庄和西李七庄三个村,村民共52户,237人,民国时期,改称为前、后李七庄,后又统称李七庄。
  1978年,李七庄生产大队(村)有535户,共2453人。耕地面积2360亩,其中稻田1000亩,旱田1360亩;另有鱼池400亩。
  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兼营工副业。蔬菜种植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豆角、大白菜等。村办企业有木材加工、铸件、电器维修、机械维修等7个工厂,另有一建筑队。
  1979年1月,经天津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将李七庄生产大队(村)撤销,全体社员转为非农业户口,其中1400名符合招工条件的社员转为天津市纺织局职工。
  自1954年至1971年底,李七庄曾是西郊区党政机关所在地。因坐落在李七庄村而得名。
  二、宁家房子
  宁家房子村在乡政府驻地北约2公里,卫津南路西侧,距天津电视塔约0.5公里。
  清光绪年间,河北青县财主宁星普来天津做买卖发了财,购买了今日水上公园两侧的大片土地,建瓦房百余间。村境内窑地较多,工人多为外地农民,便租其房居住。后住户逐渐增多,形成散居村落。因房、地均为宁家所有,故名“宁家房子村”。
  1995年,全村有90户,共306人;住房总面积为23000平方米。
  经济上,以工业和房地产业开发为主。村办企业有五金电器、印刷、化学染料等5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6120万元,纯收入3450万元。人均分配水平8000元。
  1994年,该村建成花园别墅,村民全部进住。别墅小楼140幢,占地100005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
  1993年,该村被评为天津市明星小康村。
  三、赵金庄
  赵金庄在乡政府驻地东约1.5公里,红旗南路延伸线上。
  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山西移民赵氏、金氏首先到此定居,故名赵金庄。另据传说,村西有旧河道一条,为卫南洼至天津卫的水路交通要道,村中赵氏兄弟与卫南洼船工发生口角,于是在西河筑坝,以阻南来船只,为此双方角斗,官司打到京城,皇帝将河坝封为死坝,永不可动,故村名又曰“赵家坝”。
  1995年,全村有230户,共650人;住房总面积为26000平方米。
  经济上,以工业为主。村办企业有合成材料、助力自行车、饮料等6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651万元、纯收入274万元,人均分配水平2618元。
  1995年,该村建成4幢6层的村民公寓式住宅楼,建筑面积近40000平方米,村民全部进住。
  四、凌庄子
  凌庄子在乡政府驻地东约1公里,红旗南路延伸线上。
  相传明洪武年间,燕王部下凌氏首先到此开荒定居,逐渐繁衍成村,故名。
  凌庄子村呈多边形,地势平坦,占地面积约200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东西和南北走向各一条。1995年,全村有932户,共2638人,住房总面积41705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面积(稻田)200亩,水产养殖面积200亩。
  经济上,主要以工业、房地产及租赁业为主。村办企业有制药、食品、彩印、服装等16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4179万元,纯收入1606万元,人均分配水平3320元。
  村内有老年活动中心1处,卫生所1个。
  五、纪庄子
  纪庄子在乡政府驻地东约2.5公里,卫津河以西,黑牛城道两侧。
  相传明洪武年间,有纪氏兄弟首先到此居住,故名。
  纪庄子东起紫金山路,西至体院北环湖中路,占地面积约260000平方米。东西走向的纪庄子道为村内主要街道。1995年,全村有840户,共2421人;住房总面积72000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
  经济上,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村办企业有冷冻、木材加工、油漆分装、铸造等14个工厂。另有鱼池43亩。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796万元,纯收入681万元,人均分配水平4075元。
  村内有国办小学校1所,供销社、托儿所各1个,老年活动中心、卫生所各1处。
  1995年,该村被评为天津市明星小康村。
  1900年,纪庄子曾为“义和团”战场,现村东有纪念碑1座。
  六、王兰庄
  王兰庄在乡政府驻地南约3公里,津港运河西岸,东临津淄公路。
  相传明洪武年间,王氏移民迁此定居,得名“王来庄”,后由于音误,把“来”读成“兰”,习称今名。
  王兰庄村呈长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占地面积约107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东西、南北走向各一条。1995年,全村有650户,共1670人;住房总面积74000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面积220亩,其中稻田70亩,园田50亩,旱田100亩;另有水产养殖面积300亩。
  经济上,以工业为主,兼顾农副业。蔬菜种植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豆角、大白菜等,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村办企业有化工、电缆、橡胶、轧钢等14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8508万元,纯收入3789万元,人均分配水平4138元。
  村内有国办中心小学1所,供销社、老年活动中心各1处,卫生所1个。
  1990年,在村东建4层公寓式住宅楼1幢,建筑面积2596平方米,共住进村民36户;1994年,建5层公寓式住宅楼2幢,建筑面积5846平方米,共住进村民75户。
  1993年,该村被评为天津市明星小康村。
  1936年夏,在“一二·九”运动的推动下,一些大学和中学的进步学生,响应党的号召,来到王兰庄开展义务教育和抗日救国宣传,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抗日救国骨干力量,为王兰庄建立中共党组织奠定了基础,并推动了津郊的农民运动。村东建有“一九三六年天津抗日救亡义务教学点旧址”纪念碑和陈列馆。
  七、小倪庄
  小倪庄在乡政府驻地南约4公里,津港运河以西,外环线以北。村沥青路通津淄公路。
  相传明洪武年间,有移民来此定居,形成大小两个村落。至清代嘉庆年间,因村民将土地卖给天津卫南门里桐盛钱庄倪家,而成为佃户村。因村小于大倪庄,故名。
  小倪庄村呈扇形,地势东高西低,占地面积约29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南北走向一条。1995年,全村有156户,共480人;住房总面积9700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面积256亩,其中旱田160亩,园田96亩,另有水产养殖面积20亩。
  经济上,种植蔬菜兼营工副业。蔬菜种植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豆角、大白菜等。村办企业有化工、锻件、拖鞋加工3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584万元,纯收入132万元,人均分配水平2418元。
  村内有老年活动中心1处,卫生所1个。
  八、高庄子
  高庄子在乡政府驻地南约3.5公里,津港运河西岸,外环线以北。村沥青路通津淄公路。
  相传清帝乾隆下江南,路经此地遇难,被郑氏渔民相救,后乾隆赐给郑氏联网地24顷。不久,高氏一家到此租种土地,人丁兴旺,因此得名“高家庄”,简称“高庄子”。
  高庄子村呈凸字形,地势平坦,占地面积约35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东西、南北走向各一条。1995年,全村有246户,共709人;住房总面积10792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面积(园田)240亩,水产养殖面积500亩。
  经济上,以种植蔬菜和工、副业为主。蔬菜种植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豆角、大白菜等。村办企业有冰箱壳体、化工、自控装置、服装等6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492万元,纯收入266万元,人均分配水平3063元。
  村内有国办小学1所,卫生所1个。
  九、大倪庄
  大倪庄在乡政府驻地南约4.5公里,津港运河以西、外环线以北。
  相传明洪武年间,有移民来此定居,形成大小两个村落,至清代嘉庆年间,因村民将士地卖给天津卫南门里桐盛钱庄倪家,而成为佃户村,因村大于小倪庄,故名。
  大倪庄村略呈方形,地势北高西低,占地面积约29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东西走向一条。1995年,全村有198户,共619人;住房总面积14000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面积(园田)185亩,水产养殖面积65亩。
  经济上,以种植蔬菜和工、副业为主。蔬菜种植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豆角、大白菜等。村办企业有低压开关、化工等4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442万元,纯收入146万元,人均分配水平2000元。
  村内有老年活动中心1处,卫生所1个。
  十、南四新庄(原王姑娘庄)
  南四新庄在乡政府驻地南约5.5公里,津港运河以西,外环线南侧。
  相传明洪武年间,当地一王姓财主,女儿出嫁时将土地及财物作为陪嫁赠给女婿。女婿为本村佃户王氏,为感谢其岳父之恩,故将村名称为“王姑娘庄”。
  1965年更名“四新庄”。因西郊区中北斜乡有同名村庄,1984年始易名为“南四新庄”。
  南四新庄村呈凸字形,地势平坦,占地面积约53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东西、南北走向各一条。1995年,全村有213户,共745人;住房总面积24400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中园田180亩,果园210亩,水产养殖面积640亩。
  经济上,以农、副业等为主。蔬菜种植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豆角、大白菜等。村办企业有化工、锻件加工等4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028万元,纯收入289万元,人均分配水平3443元。
  村内有卫生所1个。
  十一、梨园头
  梨园头村在乡政府驻地南约5公里,津港运河西岸,外环线南侧,东临津淄公路。
  相传明洪武年间,有人在此栽植一梨树园,后相继来人到此定居,逐渐形成村落。因村居高台,得名梨园坨。后由于音误,“坨”读成“头”,习称今名。
  梨园头村呈多边形,地势西北高,占地面积约169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南北走向两条,东西走向一条。1995年,全村有770户,共2545人;住房总面积54767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面积1250亩,其中稻田900亩,园田350亩,另有果园240亩,水产养殖面积1000亩。
  经济上,以农业和工、副业为主。蔬菜种植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豆角、大白菜等,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村办企业有聚酯、仪表、仿瓷涂料、五金加工等13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9743万元,纯收入1611万元,人均分配水平3500元。
  村内有国办中、小学各1所,供销社、老年活动中心各1处,卫生所1个。
  1994年该村被评为天津市明星小康村。
  十二、凌口
  凌口村在乡政府驻地南约2公里,丰产河北岸,津涞公路南侧。村沥青路通津涞公路。
  相传明洪武年间,有凌氏到河口处开荒定居,渐成村落,得名“凌家口”,后简称今名。
  凌口村略呈长方形,地势北高南低,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东西、南北走向各一条。1995年,全村有163户,共506人;住房总面积12175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面积150亩,其中稻田90亩,园田60亩。
  经济上,菜粮并作,兼营工、副业。蔬菜生产以西红柿、豆角、黄瓜、大白菜等为主,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村办企业有冷拉钢材、钢丝绳、木箱等5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968万元,纯收入343万元,人均分配水平3474元。
  村内有老年活动中心1处,卫生所1个。
  十三、杨楼
  杨楼村在乡政府驻地南约2公里,丰产河北岸,津涞公路南侧。村沥青路通津涞公路。
  相传明洪武年间,有移民来此定居,筑高台建房,偶有砖瓦建筑,便以“楼”称之。又因土地肥沃并有河流过村中,连年丰收,堪称养家之地,居民称为“养家楼”,后演化为今名。
  杨楼村略呈长方形,地势北高南低,占地面积约84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东西走向两条,南北走向一条。1995年,全村有376户,共1143人,住房总面积17527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面积490亩,其中稻田264亩,园田226亩,另有水产养殖面积40亩。
  经济上,菜粮并作,兼营工、副业。蔬菜种植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豆角、大白菜等,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村办企业有漂染、锻件、电工材料、纸制品等7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609万元,纯收入284万元,人均分配水平1857元。
  村内有国办小学1所,供销社1处,卫生所1个。
  十四、武台
  武台村在乡政府驻地西南约3公里,丰产河北岸,大沽排污河东岸,外环线经过该村。
  相传明洪武年间,移民武氏到此定居,垫土台为房基,得名武家台,后简称今名。
  武台村呈长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占地面积约54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东西、南北走向各一条。1995年,全村有338户,共1010人;住房总面积24177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为园田150亩,另有果园200亩,水产养殖面积200亩。
  经济上,主要生产蔬菜兼营工、副业。蔬菜种植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豆角、大白菜等。村办企业有轮胎、胶囊、羽绒制品、化工等6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023万元,纯收入379万元,人均分配水平2469元。
  村内有老年活动中心1处,卫生所1个。
  1995年,在村东北建村民公寓式住宅楼1幢,5层,总建筑面积5638.7平方米,共住进村民55户。
  十五、辛院
  辛院村在乡政府驻地西南约3.5公里,丰产河南岸,外环线西侧。村沥青路通津涞公路。
  相传明洪武年间,战乱后原居民返回故居,在村东寺院西南筑土台重建家园,形成新的村落。因“寺”与“院”意同,“新”与“辛”音同,得名辛家院,后简称辛院。
  辛院村呈长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占地面积约52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东西方向一条。1995年,全村有330户,共1152人;住房总面积26896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为园田547亩,另有水产养殖面积14亩。
  经济上,以种植蔬菜为主兼营工、副业。蔬菜种植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豆角、大白菜等。村办企业有纺织、印刷等4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42万元,纯收入367万元,人均分配水平2700元。
  村内有娱乐室1处,卫生所1个。
  十六、蔡台
  蔡台村在乡政府驻地西南约3.5公里,丰产河北岸,外环线西侧。津涞公路经此。
  相传明洪武年间,移民蔡氏到此筑高台建房定居,得名蔡家台,后简称蔡台。
  蔡台村呈长方形,地势平坦,占地面积约24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东西、南北走向各一条。1995年,全村有140户,共443人;住房总面积21153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面积100亩,其中稻田70亩,园田30亩;另有果园105亩,水产养殖面积105亩。
  经济上,菜粮并作兼营工、副业。蔬菜种植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豆角、大白菜等,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村办企业有橡胶制品、服装加工、机修配件等6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148万元,纯收入176万元,人均分配水平4665元。
  村内有国办中心小学1所。老年活动中心1处,卫生所1个。
  十七、王台
  王台村在乡政府驻地西南约3.5公里,丰产河北岸,外环线西侧。津涞公路经此。
  相传明洪武年间,王氏兄弟来此筑台建房定居,繁衍成村,得名王家台,后简称王台。
  王台村呈不规则多边形,地势西高东低,占地面积约54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东西走向两条。1995年,全村有254户,共761人;住房总面积21664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为园田440亩,另有水产养殖面积120亩。
  经济上,主要种植蔬菜兼营工、副业。蔬菜种植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豆角、大白菜等。村办企业有冷压辊和电器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923万元,纯收入328万元,人均分配水平2095元。
  村内有卫生所1个。
  十八、于台
  于台村在乡政府驻地西南约3.7公里,丰产河两岸,津涞公路南侧。
  相传明洪武年间,移民于氏来此筑台建房定居,得名于家台,后简称于台。
  于台村呈三角形,地势平坦,占地面积约120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南北走向一条,通津涞公路。1995年,全村有512户,共1670人;住房总面积31075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面积1400亩,其中稻田800亩,园田600亩;另有水产养殖面积950亩。
  经济上,菜粮并作,兼营工、副业。蔬菜种植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豆角、大白菜等,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村办企业有沥青油毡、带钢、塑料、冷冻等9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4150万元,纯收入759万元,人均分配水平6882元。
  村内有国办小学1所,老年活动中心1处、卫生所1个。
  1992年,在村南建村民公寓式住宅楼1幢、4层,总建筑面积1539.2平方米,共住进村民12户。1993年,建公寓式住宅楼1幢,4层,总建筑面积5779.2平方米,共住进村民42户。
  1995年,该村被评为天津市明星小康村。
  十九、邓店
  邓店村在乡政府驻地西南约3.7公里,丰产河两岸。村沥青路通津涞公路。
  相传明洪武年间,邓氏移民到此开店定居,渐繁衍成村,得名邓家店,后简称邓店。
  邓店村呈多边形,地势平坦,占地面积约109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东西、南北走向各一条。1995年,全村有375户,共1112人;住房总面积24796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面积810亩,其中稻田360亩,园田450亩:另有水产养殖面积1100亩。
  经济上,菜粮并作兼营工、副业。蔬菜种植品种有西红怖、黄瓜、豆角、大白菜等,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村办企业有油脂、纸制品、木器等5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859万元,纯收入434万元,人均分配水平1982元。
  村内有老年活动中心1处,卫生所1个。
  二十、程村
  程村在乡政府驻地西南约4公里,津涞公路南侧。
  相传明洪武年间,移民程氏首先到此定居,故名。
  程村略呈长方形,地势平坦,占地面积约158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东西、南北走向各一条。1995年,全村有742户,共2450人;住房总面积29500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面积867亩,其中稻田147亩,园田720亩;另有水产养殖面积390亩。
  经济上,菜粮并作,兼营工、副业。蔬菜种植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豆角、大白菜等,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村办企业有化工、锻件、印刷、兽药等9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9575万元,纯收入2146万元,人均分配水平3329元。
  村内有国办小学1所,供销社、老年活动中心各1处、卫生所1个。
  1994年,该村被评为天津市明星小康村。
  二十一、边村
  边村在乡政府驻地西南约5公里,大沽排污河以西、津涞公路南侧。村沥青路通津涞公路。
  相传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年),村北有一座大佛寺,内住一边姓道人,后病故葬于村西,因道人最早在此定居,便以道人姓氏命名为边村。
  边村略呈椭圆形,地势平坦,占地面积约6000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有东西走向三条,南北走向两条。1995年,全村有345户,共1150人;住房总面积39432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面积987亩,其中稻田620亩,园田367亩;另有水产养殖面积600亩。
  经济上,菜粮并作,兼营工、副业。蔬菜种植品种有西红柿、豆角、黄瓜、大白菜等,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村办企业有化工、自行车等9个工厂。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1819万元,纯收入1490万元,人均分配水平6428元。
  村内有老年活动中心、花园各1处,卫生所1个。
  1993年,该村被评为天津市明星小康村。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李七庄乡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李七庄乡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变迁和发展,重点描述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七庄乡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七庄乡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李七庄
相关专题
宁家房子村
相关专题
赵金庄
相关专题
凌庄子
相关专题
纪庄子
相关专题
王兰庄
相关专题
小倪庄
相关专题
高庄子
相关专题
大倪庄
相关专题
南四新庄
相关专题
梨园头村
相关专题
凌口村
相关专题
杨楼村
相关专题
武台村
相关专题
辛院村
相关专题
蔡台村
相关专题
王台村
相关专题
于台村
相关专题
邓店村
相关专题
程村
相关专题
边村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