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七庄乡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966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2.1
页数: 9
页码: 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七庄乡的历史发展情况。
关键词: 李七庄 概述

内容


  李七庄乡位于天津市区的南部,西青区境内的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9005′,东经117°11′。东与河西区交界,西与南河镇接壤,北与南开区相连,南与大寺镇毗邻,总面积36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在红旗南路、凌庄子西侧,西北距区政府驻地杨柳青约25公里。现有耕地8429亩,其中园田5206亩;养殖水面6213亩。辖4个居民委员会、20个村民委员会。居住着汉、回、满、朝鲜、蒙古等5个民族,共26550人,其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9.8%。
  李七庄乡地处海积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平均海拔2.5米。土壤为盐化潮土,地下水位在1.5米左右。王兰庄地热带,纵贯全乡南北,地热水深2600米,水温达74℃。
  境内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1月份平均气温—5.1℃,7月份平均气温26℃,年平均气温11.6℃。年平均日照时数2810.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86.1毫米。无霜冻期约184天。
  李七庄乡是市区的南大门,是横贯东西的津涞公路和纵穿南北的津淄公路两条交通干线进津的交汇口。外环线在境内西南部通过,陈塘支线铁路横穿东西,李港铁路纵贯南北。李七庄火车站是李港铁路的始发站,每日有两列客车,往返于大港与李七庄之间。有16、157、161、162、168、170路公共汽车从境内经过。有78条村级公路,分别与津淄公路、津涞公路、外环线、红旗南路和黑牛城道相连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境内有天津市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坐落于卫津河西岸。天津电视台地球卫星接收站设在于台村南。举世闻名的43届世乒赛,曾在宁家房子村南的天津体育中心举行。
  程控电话覆盖全乡,电话入户率达80%。先进的通讯设备,促进了李七庄乡经济的发展。
  自1954年至1971年,李七庄乡一直为西郊区党政机关所在地,是西郊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乡镇之一。
  二
  4000年前,由于海岸线不断东移,加之河流淤积,李七庄乡地域逐渐形成。地势低洼,芦草丛生,成为兽、鱼、鸟的栖息繁衍之地。
  宋朝末年,就地遣散的屯田士兵和家属始散居境内。元朝和明朝统治者为使南粮北调,开凿了沟通南运河的一条支流——运粮河,在境内流经边村、杨楼村、王兰庄、大倪庄和梨园头村,其一分支经纪庄子流入今卫津河。至明朝初年,大规模的移民陆续迁入境内,便沿河筑台建房,逐渐形成村落。
  在近代历史上,这里战乱频仍,灾荒连绵,民不聊生。灾难铸就了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进犯纪庄子,义和团团民手持大刀、扎枪与配备洋枪、洋炮的侵略者拼死力战,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民族的尊严。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天津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王兰庄党支部,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军民并肩抗战、保家卫国,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踊跃参加支前工作,配合武工队与反动地主武装组织“还乡团”展开斗争,取得了减租减息斗争的胜利。
  1949年1月,在炮火声中迎来了天津的解放。从此,李七庄乡人民才真正成为这块土地上的主人。
  三
  李七庄乡地势低洼、土质盐碱,解放以前粮食产量很低,亩产仅二三十公斤,灾害之年,常颗粒无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力兴修水利,开荒种稻。1956年,稻田达万余亩,平均亩产250公斤。随着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农田的科学管理,产量逐年提高。1983年,稻田6975亩,平均亩产460公斤。1988年以后,由于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水稻种植面积有所减少。1995年,稻田3000亩,平均亩产530公斤。
  1962年,天津市政府提出近郊要“以菜为纲”,保证蔬菜生产,满足市民生活需要。在各项优惠政策扶持下,李七庄乡的蔬菜生产得到初步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放开了蔬菜价格,实行自由购销,蔬菜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产量和品种不断增加。1983年,种植蔬菜7691亩,总产量2703.5万公斤;1995年,种植蔬菜5206亩,总产量3466万公斤。全乡种植蔬菜品种近40个,尤以西红柿种植历史长、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而畅销全国十几个省、市,成为创产值、利润最高的蔬菜品种。1995年,西红柿种植面积4000亩,平均亩产5000公斤左右。边村生产的小核桃纹大白菜,棵型适中,叶绿、帮薄、质嫩,颇受欢迎,每年出口量达200万公斤。
  历史上,一些农民以捕鱼为生,但利用坑塘养鱼者,为数极少。1958年,境内成立了东风养殖场,引进了一些南方鱼种,渔业开始发展;1965年,更名为东风鱼苗场,是当时天津市唯一的鱼苗孵化基地。所产鱼苗,除供应郊区农村养鱼场,还远销到河北、东北等地区。1979年,全乡养殖水面1918亩,鲜鱼产量47.3万公斤。1985年,市政府发出“苦战三年,解决城市人民吃鱼难”的号召,养殖水面不断增加。1988年,养殖水面8458亩,鲜鱼产量215.8万公斤。近几年来,虽然养殖水面减少,但由于采取了科学养殖技术,鲜鱼产量仍不断提高。1995年,养殖水面6213亩,鲜鱼产量243.3万公斤。
  1979年以前,饲养猪、鸡等畜禽,大多为生产队的副业,农户饲养的数量较少。80年代末期,村办养猪场、养鸡场等不断发展,个体养猪、养鸡等专业户也逐渐增多。1993年,全乡出栏肥猪6100头、羊935只,出售活鸡8000只,鸡蛋产量24.6万公斤,牛奶产量24.3万公斤。1995年,出栏肥猪9861头、羊993只,出售活鸡16500只,鸡蛋产量21.5万公斤,牛奶产量18.2万公斤。
  蔬菜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使李七庄乡成为天津市名副其实的“菜篮子”。
  四
  解放以前,部分村庄已有了乡村工业的萌芽,有打制小型农具为主的烘炉作坊几十家。1958年,第一个社办企业——东风养殖场出现。1963年,公社联村队农机修配厂成立。至1970年,全乡有18个队(村)办企业,但大多规模较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值偏低。1978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全乡有社办企业5个,从业人员539人,总产值612万元;队(村)办企业45个,从业人员1760人,总产值2108.6万元。到1995年,有乡办企业7个,从业人员1173人,总产值12035万元;村办企业108个,从业人员7609人,总产值117987万元;个体企业167个,职工1506人,总产值11065万元;另有三资企业25家,其中外商独资14家,合资11家。1995年,全乡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2家,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的企业20家,为村、乡工业奠定了较雄厚的基础。全乡已有了一批技术起点较高、产品适销对路、竞争能力较强的企业,构成了以化工染料为主体,集轻工、机械、食品、医药等20几个门类120多种产品为一体的工业体系。在工业总产值上,1990年李七庄乡跨入全国百强乡行列。
  村、乡企业,有多项产品被评为部级和市级优质产品,部分产品通过外贸部门销往国外,在国际市场上已占一席之地。李七庄乡五金厂是市级先进企业,生产的铁道压板曾远销日本,生产的曲柄曾批量销往台湾。津兰集团公司1995年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集团公司,其津兰化工厂是国内同行业大型企业,产品“碱性玫瑰精6G”,在“七五”全国星火计划博览会和全国新产品、新技术展示会上分别获金、银奖,为化工部重点产品指定生产厂家;津兰电缆厂生产的“金兰”牌电缆、电线,1989年获市优、部优证书,产品行销国内外。三环化学工业总厂,是国家级企业集团——宁发集团公司的骨干产业之一,其化工染料产品销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边村盛达化工厂,是生产分散染料及中间体的专业厂家,产品“分散蓝2BLN”在产量、质量、技术含量和信誉度上,居国内同行业厂家领先地位。程村远东化工厂生产的“四方牌碱性湖蓝BB”,1988年获市级优质产品奖。于台沥青油毡厂生产的油毡,1989年被评为局级优质产品,1990年该厂被评为市级先进企业。梨园头五环仪表厂是生产工业自动化仪表的专业厂家,国家二级计量单位,产品销售到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凌庄子氨凌制药厂是中国能生产葡萄糖注射液的唯一乡镇企业厂家,日产量3.3万瓶。
  五
  境内商业解放前以私人“小铺”和流动商贩居多,经营油盐酱醋及小百货等。建国初期,成立了供销社。1956年初,实行公私合营,一些私营商业并入供销社。此后30年中,供销社网点遍布全乡,成为农村唯一经营商业的网络。
  1978年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商业也有了很大发展。1984年,生产队解体,开始有少数人从事个体商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个体商贩、商店逐年增多,经营范围也不断扩大。1988年,境内有个体商业103家、饮食业27家、服务业17家。1989年,成立了李七庄乡商业公司。1995年,有个体商业155家、饮食业76家、服务业28家、集体商业10家。个体商业和集体商业的发展,活跃了农村市场,改变了由供销社独家经营的局面。
  80年代以前,境内没有集贸市场。1980年至1994年,先后建立了李七庄农贸市场、武台牲畜市场、体院北食品批发市场、王台蔬菜批发市场、凌庄子服装鞋帽商城和于台农贸集市。供销社、个体商业、集体商业,三者共同发展,市场购销两旺,商贸一派繁荣。
  李七庄乡地处城乡结合部,与市内两个区相交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作为第三产业重点的房地产业,应运而生。1992年,乡党委决定把发展房地产业作为李七庄乡新的经济增长点,抓住市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有利契机,开发与城市建设相匹配的有关项目。1993年,制定、实施“三条线,带一片”(“三条线”即滨水道、红旗南路、津淄公路)的房地产开发目标,在天祥、宁发、津兰三个开发公司的带动下,走对外引进、对内联合的多渠道开发道路。至1994年,房地产业开发累积存量达47500平方米,在建74000平方米;全年完成销售面积42000平方米,实现销售额1.4亿多元。
  六
  解放以后,教育事业不断得到发展。1949年,境内有小学3所,教师25名,在校生616人;到1995年,有中心小学2所,教师162人,教学班52个,在校生1680人;中学1所,有教职工156人,初中班24个,在校生1015人,高中班7个,在校生264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有教职工70人,教学班12个,学生500人。1984年至1991年,区和乡、村三级共投资1250万元,扩建、新建校舍28150平方米,为农民子女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自1977年至1995年,境内有691人考入各类中等专业学校,388人考入各类高等院校。
  扫盲是50年代至80年代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至1989年,全乡共扫除文盲2868人,被评为西青区扫盲先进乡。80年代中期,为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人教育工作重点由扫盲教育转向科学技术的培训。至1991年,接受成人大专教育人数为164人,中专教育66人,初、高中文化补习70人,工业技术培训6000人次,农业技术培训8000人次。
  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促进了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建国以后,群众性的科学种田和技术革新活动蓬勃开展。1976年,建立了李七庄公社科技站,各村设农业科技小组,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的试种及病虫害的防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2年,成立了李七庄公社科学技术协会,科技站成员为科协成员。1990年,科学技术协会下设蔬菜研究会、水稻研究会和林果研究会。1995年,全乡有科技人员748人,其中高级职称39人,中级职称237人,助理职称157人,技术员315人。乡科技站,在1989年至1995年的科技周中,先后被区政府评为先进集体;1990年,被评为天津市蔬菜工作先进单位,获西红柿“丰收杯”一等奖,天津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先进单位;1995年,获区委、区政府颁发的“二三二”工程成果推广二等奖。自1980年至1995年,有7位科技人员分别获部级、市级、区级科技奖,科技人员在市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共55篇。
  七
  乡内文化活动丰富多采。解放前有群众自发组织的吹歌会、高跷会等。天津解放后,群众组织秧歌队、腰鼓队,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配合土改运动,王兰庄成立业余剧团演出节目。50年代初,各村相继成立业余剧团,先后活动近20年。
  1976年,乡文化站成立文艺宣传队,在重大活动和节日中演出,并经常参加区文化馆的有关演出任务、天津市文艺调演、区重大会议的专场演出等。
  1978年以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全乡建立青年之家、老年活动室各20个,普遍购置了图书、象棋、麻将及乐器等文化娱乐用品。邓店村团支部创办了国画班,1982年参加学习的村民150人,培养了近30名绘画骨干,分别被国家级、市级、区级美术书法组织吸收为会员,多次参加各级各类书画展览。1985年,原有的吹歌会逐渐恢复;1995年,在乡文化站和妇联的倡导下,部分村庄先后组织起秧歌队,工作之余,健身娱乐。
  历史上,境内体育活动多为民间传统项目,如踢毽、举重、摔跤、游泳等,没有正式的体育队伍和活动场地。50年代初,于台村武术队成立后,体育项目不断增加,队伍不断扩大。至1995年,全乡有武术队1个,篮球队6个,足球队2个,乒乓球队4个,摔跤队1个,象棋队2个,各类体育队伍成员达382人。每年参加体育活动的达11000人,约占全乡总人口的50%。90年代以后,体育设施逐年扩展,全乡有篮球场7个,足球场2个,乒乓球室13个,网球场1处,摔跤训练房2处,武术训练场1处,棋牌室19间。
  1984年至1990年底,各类体育队伍均参加国家级、市级和区级比赛活动,获得亚军以上奖级的共计36个。李七庄乡,1988年被天津市体委、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和天津市农民体育协会联合命名为“体育之乡”;199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和全国农村体育协会授予“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没有正规的医疗机构,只有十几个民间医生。居民生活水平低,卫生条件差,加之天灾人祸,传染病、多发病肆虐,人民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劳动人民的卫生与健康,逐步改变了缺医少药的状况,卫生保健事业不断发展。1995年,全乡有村级卫生所16个,其中13个达到甲级卫生所标准;已取得“乡村医生”证书的25人,其中3人获得“乡村医师”职称。卫生所方便了村民就医,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耽搁。境内有乡级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5人,其中主治医师5人,医师7人,医士1人。全乡每1000人有医务人员2.4人。医疗设施也有较大改善。各村卫生所除必备的医疗器械外,又添置了输液治疗设施,各种药品增至200余种。乡卫生院有心电图机、x光机、B超机等,设有化验室和观察室,常备西药300余种。除乡、村两级卫生医疗机构外,境内尚有区级医院1所,空军医院1所。
  八
  旧中国,境内土地低洼盐碱,生产条件落后,粮食亩产仅二三十公斤。灾荒不断,居民生活困苦。解放以后,生产逐年发展,生活不断改善,居民安居乐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1980年全乡人均收入为309.1元,1995年上升至3622.3元,是1980年的11.75倍。80年代以后,许多农民家庭翻新了住房,改善了居住条件。部分村庄先后为村民建起了别墅小楼、公寓式住宅楼。全乡人均居住面积1980年为11.73平方米,1995年增加到24.71平方米。高档服饰、家具、家电和机动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1993年,全乡有小康村11个,明星小康村3个;1995年,有小康村20个,明星小康村7个。乡村建设正在按着统一规划布局,向现代化、城市化的新农村发展。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李七庄乡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李七庄乡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变迁和发展,重点描述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七庄乡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七庄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