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83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文物
分类号: G127.21
页数: 9
页码: 366-37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某个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址和寺庙情况。大任庄遗址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该地区的寺庙共有10座,其中大寺为明代建的庙宇,娘娘庙、三官庙、菩萨庙、火神庙、关帝庙、文昌庙等都是清代建的,但多数在解放初期被拆除。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峰山药王庙的详细情况,包括庙宇简介和庙内诸神介绍。
关键词: 文物 文化遗产 大寺镇

内容

第一节 大任庄遗址
  1959年,在大任庄以北2000米处,发掘出土了大量灰陶豆、夹砂红陶片、残筒瓦和虎纹瓦当等文物。文化层1—1.2米,面积4500平方米。据有关专家考证,大任庄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
  第二节 寺庙
  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版《津门保甲图说》记载,境内(不包括青凝侯)共有庙宇10座,土地庙5座。这些庙宇除少数于解放前被洪水冲垮外,其余均毁于解放初期。
  “大寺” 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天津府志》记载:“大寺在城南蜂儿窝,旧名观音奄,明代建”。该庙有前、后两层大殿,内供观音及5位娘娘。1953年前殿拆除,1978年全部拆除,今庙地闲置,无建筑。
  娘娘庙2座 大任庄、门道口各1座。大任庄娘娘庙,旧名龙王庙,清末重修以后更名娘娘庙。该庙为1层大殿,配有东西厢房,内供观音及5位娘娘。解放初期曾用作学校,后改为大队部、红医站。1970年全部拆除。今庙台建筑为幼儿园。门道口娘娘庙始建于清代,于解放初期拆除。
  三官庙2座 北里八口、青凝侯各1座。庙内供“尧、舜、禹”塑像。1939年均被洪水冲垮。1941年,青凝侯村又重修此庙,于1966年拆除。
  菩萨庙2座王石庄、芦北口各1座,均建于清代。其中芦北口的菩萨庙曾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2层大殿,内供观音及5位娘娘。另有壁画2幅,前殿为“尧、舜、禹”,后殿为“三皇姑出家十二节”。于1963年拆除。
  火神庙 在南里八口村,建于清代,2层殿,内供火神爷。于解放初期拆除。
  关帝庙 在芦北口村北,建于清代,1层殿,内供关公,另有壁画1幅——“桃园三结义”。1939年被洪水冲垮。
  文昌庙 在李庄子,建于清代,于解放初期拆除。
  土地庙5座 座落于王石庄(王庄子、石庄子的合称)、张道口、周庄子、贾庄子、大寺。均于解放初期拆除。
  第三节 峰山药王庙
  一、庙宇简介
  峰山药王庙,俗称“蜂窝庙”。坐落于大寺镇王村以南,芦北口以北,西临津盐公路。离庙台不远便是赤龙河。庙地约3顷。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磨砖对缝青砖古建筑。大殿共分3层,一层高似一层,即前殿、中殿、后殿。中殿当院配有东西厢房,后殿配有东西耳房。四周有转墙环绕。庙门前有一蹬条石,下为溜坡台阶,台阶两侧分别矗立两棵旗杆,高约7丈,杆顶上有约40〜50斤重的铜制“风帽”。上挂杏黄色黑牙条儿旗,旗长约5〜6丈,宽约1.5尺,旗上各有28个字,双旗共计56个字。下垒2米高、3米见方的砖台固定。
  庙内共塑神81位,多数实有其人,少数源于神话。在40多位“人”神中,著名医学家有7位(孙思邈、张仲景、华佗、扁鹊、雷公、李时珍、王叔和),学者2位(孔子、老子),余者多为帝王将相。
  此庙于解放前闻名华北各地,许多军阀、政客、地富老财等上层人物为庙宇题额挂匾,一些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侨胞及日本人亦常来朝拜进香。
  二、庙内诸神
  1、前殿
  张仲景 张机,字仲景,东汉杰出医学家,被尊为“医圣”。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生活于公元二世纪中叶到三世纪。他广泛地研究了《内经》等古典医籍,博采劳动人民治疗疾病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伤寒杂病论》,首倡对伤寒六经辩证和杂病的八纲辩证原则,奠定了中医辩证论治的基础,对中医学发展有很大影响,其诊治原则和具体方法,至今多数仍行之有效。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孙思邈 (581-682)唐代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博通经史百家,少年时因病学医,长期在家乡隐居。采集唐以前许多医药文献,结合个人经验,编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各科医学的成就,尤其重视妇、儿等科。在疾病分类、证候记述、治疗等方面,理法方药俱备,在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雷公 传说中黄帝时期的名医。《素间》、《灵枢》中有黄帝与雷公谈论医药、针灸的记述。后人也称南北朝药学雷毂为雷公。雷毂著有《雷公炮炙论》,对中国古代的药物炮炙方法、宜忌等方面做了总结。原书已佚,其内容散见后世的本草书中,对中国药物炮炙学的发展有较大贡献。医界有《雷公药性赋》钞本流传。
  黄帝 神话传说中人物。轩辕氏部落首领,后为炎黄部落联盟的组织者。姬姓,以云为官。其部落原定西北高原,与炎帝同出少典氏。后分路东进,在坂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一战,打败炎帝,遂合并为一,后并肩协力,在涿鹿之野击败九黎族,被推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其时发明创造很多(如宫室、舟车、蚕丝、医药、棺椁以及文字、历法、算术、音律等),故后人称赞他“能成命百物”。赋予帝王形象。黄帝元妃媛祖为养蚕业始倡者,被后世尊为蚕神。黄帝神像左金童托经书,右玉女持葫芦。
  王灵官 亦称“玉枢火府天将”。道教奉祀的护法神。相传姓王名善,宋徽宗(1100—1125)在位时人。曾从蜀人萨守坚受符法,为林灵索再传弟子。谓死后由玉皇大帝封为“先天主将”,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中封为“隆恩真君”,并敕建“天将庙”,宣德年间(1426—1435)中改“火德观”。道观内塑王灵官像,赤面,三目,披甲执鞭。为镇守山门之神。
  华佗 (?—208)东汉杰出的外科学家。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通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其擅长外科,在医学上有很高成就。据《后汉书》等史籍记载,他曾创用酒服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做腹腔肿物切除等手术。主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仿虎、鹿、熊、鸟的动作,创编《五禽戏》。著述已佚,现存《中藏经》系托名之作。
  前殿除塑有上述6尊神像外,尚有28宿置于两侧,填满空间。
  2、东配殿
  孙思邈
  扁鹊 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渤海鄚郡(今任丘县)人。有丰富医疗经验,尤善诊脉。史书曾载:“言脉由扁鹊始”。他是一位反对巫术迷信的杰出民间医学家。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书,均已失传。
  王叔和 西晋著名医学家。生活于公元三世纪,名熙。高平(今山西高平,一说山东兖州)人。曾任太医令,精研脉学。集前代有关论脉文献,结合自己临证体会,编成《脉经》,总结为24种脉象,使古代脉学系统化,是我国现有最早的脉学专著,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另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加以整理,在保存这部古籍方面做出了贡献。流传甚广的《王叔和脉诀》(一卷)一般认为是六朝高阳生托名之作,因以歌诀形式阐述脉理,流传甚广,后经明代熊宗立加注,改名《勿听子俗解脉诀》行世。
  李时珍 (1518—1593)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字东壁,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其父李言闻是当代名医。他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学习。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27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收药1892种,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等)也做出贡献。国内外评价很高,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行世。此外,尚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张仲景
  3、西配殿
  西配殿正中无神像。
  泰山娘娘 左右各陪站一仙女,手执宫扇。
  黄三爷
  王三奶奶 据说此神请自山西,干瘦,盘腿笑坐。
  柳七爷
  狐大爷
  白五爷
  灰六爷
  4、腰殿
  观世音 (脚下有红孩儿陪站)“西方三圣”之一,佛教把他描绘成大慈大悲的菩萨。称遇难众生只要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故名。因唐讳太宗世民之名,故唐以后多略称“观音”。为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据称其生日是夏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夏历六月十九,涅槃日是夏历九月十九日。观音在中国寺院的塑像常作女相。女观音的造像始于南北朝,盛行于唐以后。
  黄帝
  伏羲 神话传说中人物。相传从伏羲起,始结绳为网,进入渔猎经济生活。又传他与女娲氏兄妹族外成婚,始创嫁娶,正姓氏。由血缘家庭向氏族过渡。一说伏羲即太。
  神农 神话传说中人物。一作烈山氏、厉山氏。相传从这时起,才发明原始农业,进入种植农业、家畜饲养时期,并始用药材治病,民间传说神氏尝百草发明药物创立药学。一说神农氏即炎帝。
  韦驮 佛教天神。传说姓韦,名琨,为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居4天王32将之首,传自唐初道宣梦此神后,佛教列为护法神。其塑像一般穿古武将服,手持金刚杵,被安于天王殿弥勒佛之后,面对释迦牟尼像。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载,道宣梦见此神称:“弟子是韦将军,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如来欲入涅槃敕弟子护持赡部(即南赡部洲一按)遗法”。
  增福
  燧人氏 神话传说中人物,原始人工取火的发明倡导者。一称燧皇。相传上古之民茹毛饮血,伤害肠胃。他发明钻木取火,烧烤食物,减少疾病。
  炎帝 相传为姜姓部落首领。原定居西北高原,与黄帝同出少典氏。后分路东进,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被黄帝击败。又转而合作,战胜其共同敌人蚩尤,结成强大的炎黄部落联盟。一说炎帝即神农氏。
  颛顼 传说为炎黄联盟重要首领之一。号高阳氏,下分八个氏族。活动据点在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曾在夺权斗争中击败共工氏。他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实行人神分职,标志着原始宗教向神权的过渡。
  太 相传为东夷部族首领。一作太昊、太皓。风姓,以龙为官。东夷共分九支,故亦称“九夷”,其最大一支被奉为共同首领,为夷人想象中的祖先。活动中心在陈(今河南淮阳),后沿淮河北岸向东发展,转趋黄河下游,控制济水流域一带。一说太即伏羲氏。
  后羿 夏朝东夷族首领,有穷氏部部长。一作夷羿。妘姓。神话中说他是射箭神手,当时十日并出,禾苗焦死,草木尽枯。他赫然震怒,挽弓射落其九。后因不理家事,被家人所杀。
  文王 即周文王姬昌。西周奠基者,受商封为西伯,又称伯昌。
  武王 即周武王姬发。西周建立者,文王次子。文王临终嘱其“早图灭商”。继位4年亲率战车300辆,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联合各方国部落,一举攻入商都朝歌,推翻了暴君纣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号称“宗周”,庙号“武王”。
  汤 卜辞作“唐”。商朝建立者。原名履、天乙,卜辞称太乙、高祖乙。子姓。灭夏后,又称“武汤”、“成汤”或“成唐”。
  禹 夏后氏部落长、炎黄联盟首领、夏朝建立者。姒姓。他治水接受前人教训,立足于疏导,并亲临工地指挥,历时10年之久终于战胜洪水,得以平土而居,由此深得民心,取得政治优势,加强国家机构建设,成为中国第一个统治者。后有“禹铸九鼎”之说。
  舜 传说中有虞氏部落长,炎黄联盟首领。姚姓,一说妫姓,名重华,史称虞舜。活动据点在虞(今河南虞城北),他接尧位前后,使禹平水土,选用各部落人才,扩大设官分职。禹治水成功后,让位于禹。一说他遭到禹的放逐,死于南方苍梧(今湖南、广西交界地带)之野。
  尧 传说中陶唐氏部落长,炎黄联盟首领。名放勋,史称唐尧。陶唐氏为黄帝嫡裔,原居冀方(今河北唐县一带),后徒晋阳(今山西太原)。他任联盟首领后,再迁至平阳(今山西临汾)。后由舜继其位。
  仓颉 传说中黄帝时史官,汉字创造发明者。一作苍颉。
  财神 即赵玄坛,亦称赵公元帅。为道教所奉之财神。相传姓赵名公明,秦时得道于终南山。谓张陵修炼仙丹,奏请守护神,玉皇遣之,授“正一玄坛元帅”。据说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买卖求财,使之宜利。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
  李靖 即托塔天王”。
  5、后殿
  如来佛
  太上老君
  孔子
  金童 (托拂尘)。
  玉女 (托竹简)。
  弥勒佛
  女娲 神话传说中人物。《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太平御览》卷十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除“女娲造人”外,尚有“女娲补天”之说。
  三、建庙沿革
  据庙碑(初建时庙碑,现已遗失)记载,峰山药王庙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当时是个荒郊小庙。宋天圣年间(1023—1032)重修,使之初具规模。金天会四年(1126),金灭辽后大举进攻北宋,该庙被金兵放火烧毁。
  明万历十五年(1587),此庙又重新修复。供奉孙思邈、张仲景2个牌位。
  清乾隆七年(1742),青凝侯张一龙得外财万余两白银,再次重修峰山庙,推倒土庙,建砖木结构大殿1层,庙内诸神由牌位改为神像,并在正中塑上轩辕黄帝,王灵官背对轩辕,药王孙思邈和医圣张仲景移至东侧。庙内神像均为泥塑,唯药王孙思邈为木雕,且关节部位可以活动。此后,峰山庙在方圆百里已小有名气,香火日盛。清咸丰年间(1851—1861),峰山庙第4次重修。除修缮大殿外,又加修了中殿和后殿。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庙宇不慎失火,大殿被焚,峰山庙主持通果钉手于庙门,悲痛欲绝。芦北口太上门大爷杨勇起钉化缘修缮。
  1925年,中殿起火。1928年,由二和尚化缘,第6次重修,增建了东西配殿,但因资金不足,中殿及东西配殿均未塑神,代之以牌位。1941年冬,天津县知事王景山奉命组织各界人士募捐,共集大洋36000元。庙宇扩大,新盖山门,新竖旗杆,庙里庙外,彩绘一新。
  1951年5月,峰山庙主体建筑被拆除,砖木运抵灰堆,筑起天津县办公楼1座,今尚存。
  1957年,该庙全部拆除,成为一片废墟。
  1991年,王村人重筑庙台,高约2米。并于1992年农历四月二十日恢复了传统庙会(后于1997年再次重修,是年前殿竣工。1998年中殿、后殿同时开工)。
  四、进香朝拜
  自建庙以来,每逢庙门一开,香客拥来。“峰山庙在城南三十里,俗称蜂窝,供奉药王颇著灵爽,相传圣诞系四月二十八日,庙门于四月二十一日预启至四月二十八日始闭期间,香客最多,游人最多者系二十五、六日,肩摩毂毂,拥挤异常,凡天津庙场皆百毕,集而峰山庙,则罗列求售者农具居多,饶有古风,沿路茶棚数座,以便憩息。及庙宇颓败不堪,尚待修葺,唯中有一联曰泽加于农遮几无疾病,援之以手如见其肺肝,集四书句颇觉浑成”(载自《津门杂记》。足见香客之多。其中有许愿的还愿的,请神医、求仙水、讨圣药的,还有做买卖、看热闹、找活钱的。
  香客因进香的目的和许愿大小不同,朝拜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首先,叩头的起始点不同,许大愿的往往刚到梨园头便一步一叩首,及至庙地,血染其颜,有的到大寺庙开始叩头,也有到神位前才叩头的。走过赤龙桥,来到山门前,即是净地,不准出售杂物,只准买卖香、烛。更多的“侍者”是备以清水一盆、毛巾一条,为香客“净手”,而“净手”就得付钱,这是最肥的差事了。
  当年峰山庙周围的水土草木都被视为神药,穷者乞富者买。庙门一开,白花花的银子便滚滚而来。
  1956年8月,境内各村及梨园头、程村、辛院等地11个乡上万人在峰山庙旧址烧香拜佛,求医讨药,史称“闹庙事件”。经区、乡干部宣传劝阻,至1957年4月15日才渐平息。
  1992年5月22日至5月29日,王村举办首届峰山艺术节,每日客流量达万人之多。做买卖的特别是卖香、卖纸钱的借此大发横财。1993年开始,各级政府明令禁止在庙会期间烧香叩头,搞封建迷信活动,并组织治安人员严加管理,使朝拜进香活动受到限制。
  五、庙财管理
  解放前,每逢庙会,14村公所便派员做“服务工作”,每位神像前都有1名专职人员,看守钱匣。庙门大开七、八天,收入相当可观,由14村公所和庙内和尚按成分配。
  第四节 古墓
  一、北里八口墓群
  该墓群位于村东300米处,共4座,其中,圆型砖室墓3座,长方型土塘竖穴墓1座。1972年清理1座,出土的文物有瓷器、铜器、陶器、铁器和铜钱等。根据墓葬的形制和出土的文物鉴定,该墓为明代墓,被定为区县级文物。
  二、南里八口墓群
  位于村东北200米处。1974年窑地取土时暴露10座,均为小型砖室墓,据有关专家考证,该墓为明代墓,被定为区县级文物。
  第五节 韩慕侠墓
  韩慕侠墓坐落于境内赤龙河西、马家河北、芦北口村北与王村交界处。占地3~4亩。葬有韩慕侠祖父韩良模、父亲韩长恩及韩慕侠3座合葬墓。
  墓地始建于1915年,时有石桌1个及周恩来总理题写的“韩九师堂”墓碑1尊(今已失落)。墓地4角各埋石柱1根。植杨、柳树。此墓一直由芦北口赵家(与韩慕侠是表亲)看管。
  解放后,几经平改,棺木位置已难确认。1994至1995年,大寺镇志办工作人员经多方考查,确定了墓地位置。
  第六节 碑文
  一、重修峰山药王庙记
  正面 万古流芳
  重修峰山药王庙记峰山药王庙建自明代为津邑最富有历史性之古庙每于农历四月间举行庙会期以半月各方善男信女焚香顶礼者途为之塞香火之盛较之安国药王庙殆有过之惟以七七事变前不慎于火全庙付之一炬仅余正殿数楹庄严佛地沦为瓦砾之场此膜拜信奉之士所以徊慨叹者也有民国三十年冬景山奉芳命调署斯邑鉴于保存古庙系于昌明佛教防范人心者甚重爱议兴修广为劝募籍以重新庙貌以壮观瞻所幸各方仁人君子踊跃输将未兼旬而集成钜款又未经月而工事告成斯固各善之功德无量要亦神庥之默佑也新庙落成同人事谍维护斯庙俾垂不朽计组立保管委员会执行庙内一切事务遮足以保护佛地于久远云尔是为记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一日立
  背面募集捐款委员姓名列左
  王委员景山共募洋三仟元正
  鲍委员馨远共募洋三仟元正
  刘委员宝璋共募洋三仟元正
  袁委员文会共募洋三仟元正
  李委员子清共募洋三仟元正
  贾委员寿山共募洋三仟二佰元正
  汪委员世卿共募洋三仟元正
  吴委员国瑞共募洋二仟元正
  李委员子箴共募洋三仟元正
  张委员兆逵共募洋三仟元正
  白井委员寿彦共募洋三仟元正
  杨委员锡庆共募洋三仟元正
  郑委员口祥共募洋一□□□
  宗委员镜□共募洋一仟□佰元正
  魏委员□文共募洋二仟八佰拾元正
  □□□□□口委员共募洋一仟元□
  共募洋三万六仟□佰六十元□
  二、新开卫津河碑记(摘自《天津县新志》卷二十四)
  (李)伯相爱于辛卯仲春特下创开河渠之令檄总统淮军盛营卫军门汝贵专董斯役军门固甚乐为民去害而即利者也上由八里台以达卫南波水柳殿秋麦港等洼开挖正河计五十余里并于白塘口双港里八口聚宝庄各等村共通支河八道统计正河支河一百三十余里桥十一座今岁五月而全工告竣河成(李)伯相锡命曰卫津。
  新造桥十一道
  津邑李富德庄:□□□ 李德□
  大寺庄:□□□□□□□□□
  张家道口:吴贞 马德
  贾家庄:王金□陈□□□□□
  北里八口:郭堂 范昆
  门家道口;唐金铎潘义顺
  芦北口:□文□张□口朱□口张庠□王家村:张学□刘文才
  王家庄:孙□□孙□□孙□□于家台:于万□于□口
  张许台:张书堂许桂林 周家庄:王国泊郭义来
  倪黄庄:范喜和韩□才
  后道口:冯有崔立功
  吴胡功德碑
  大任庄:李雁林 范朝玉 大寺庄:宋新清 张玉
  芦北口:朱永全 王天顺 于家台:于万柯 于骥
  门道口:唐金铎潘义顺 张道口:吴贞马德
  倪黄庄:范喜郭才 后道口:冯有 崔立功
  峰山庙僧:通果
  三、村碑
  1987年10月,西郊区地名办公室在境内15个村各立村碑1座。碑文见《天津市地名志》11—西青区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