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72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交通
分类号:
F512.7
页数:
8
页码:
229-2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寺镇交通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公路、铁路、水运、桥梁、古河、古道等。
关键词:
大寺镇
交通
交通设施
内容
第一节 公路
一、公路建设
1、市级公路
津淄公路 天津至山东淄博市的跨省公路,起自天津市红桥区勤俭桥,由李七庄乡梨园头村入境,经门道口、大寺、王村、芦北口、至青泊洼桥出境入王稳庄乡界。境内里程7.7公里,路基宽14米,路面宽9米。1965年建,原为灰土路面,1966年改筑沥青路面。
津港公路 外环线与解放南路交汇处以南到大港的市级公路,经大任庄、周庄子、贾庄子、南里八口出境入津南界,境内里程8.097公里,路基宽26米,中间隔离带宽2米,两侧上下行道各宽11米,1991年8月建成通车。
外环线 市内干线公路,由梨园头村入境,经门道口、张道口、倪黄庄、周庄子、大任庄出境入津南界。此线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占地宽100米,其中路基宽50米,内有边沟,外设灌溉农田的外环河。1986年10月动工兴建,1987年9月底完成第一期工程,于10月1日通车。在路基宽50米内有6米宽的中央分隔带,两侧上下行道各宽11米。后经1988年、1989年的路面拓宽和路基整修,1990年进行路面二期罩面工程,现今上下行车道各宽18米,境内里程7.4公里。
2、区级公路
梨双路 梨元头至津南区双港镇,由梨园头入镜,经门道口、张道口、倪黄庄、周庄子、大任庄、北里八口出境入津南界。境内里程7.766公里,路基宽14米,路面宽9米,此线在原有梨白大车道(梨园头至白塘口)的基础上改建。1956年加宽路面至10米,加高1米,动用土方11.3万立方米,并表面处置炉灰。1975年再次增高拓宽路面并以碎石表面处置。1984年,裁弯取直拓宽路面,并用沥青渣油表处路面,1985年10月通车。
芦北路 全线均在境内,由芦北口经王庄子、石庄子、李庄子、南里八口至北里八口与梨双路交合,全长6.493公里,路基宽9米,路面宽6米。此线在原乡间小路基础上兴建,1957年加宽路面至10米,加高1米,动用土方4.2万立方米。1970年6月再次修筑,1987年拓宽路基,并以沥青渣油表处路面,遂称芦北路。
3、村镇公路
镇级公路 ①津淄线至大寺村公路:1981年10月筑成,是境内第一条村镇公路,共投资11万元,动用土方3500立方米,全长1公里,路宽7米,沥青渣油表处路面。②倪黄庄至大寺村公路:1985年10月筑成,全长1.2公里,路宽5米,动用土方8000立方米,投资20.2万元。沥青渣油表处路面。③津淄线经泉集里至大寺村公路:1994年6月建成,全长1.15公里,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沥青渣油表处路面。
村级公路1985年始,周庄子率先修筑村级公路,并在境内得到迅速发展,是年,建成公路8条,总长12.02公里,路面宽4~7米,沥青渣油表处路面。至1988年全长达25.09公里,铺设面积13.2万平方米,其中混凝土路4条。
1995年,境内共有村级公路14条,全长28公里,铺设面积17.6万平方米。其中混凝土路9条,铺设面积6.2万平方米。
二、交通运输工具
1、人力车
民国时期主要有独轮车、自行车沿用至今。解放以后,至50年代初期始见脚踏三轮车。60年代始,使用小拉车。自行车迅速普及。1978年有自行车8000辆,至1995年达28000辆。
2、畜力车
民国时期主要有木轴木轮大车,其载重量不足1吨,随后木轴改为铁轴,载重量增至1.5吨。1956年始见胶轮马车,至60年代得到普及,载重量为2~3吨,沿用至今,但已不多见。
3、机动车
1970年4月,大任庄、南里八口、张道口、倪黄庄、北里八口、青凝侯各购1台手扶拖拉机,用于农业生产及运输。1975年始见130型汽车,以后机动车迅速增长,至1995年,全镇各种机动车已达1313辆,其中汽车712辆。
三、公路运输
1、货运
解放初期,车辆、牲畜多数用于农田或拉脚,从事专业运输的寥寥无几。
1955年,西郊区成立运输大车委员会,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是年境内有30余辆大车加入该组织。农业合作化运动以来,各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农田水利建设上,运输大车回归农业,只有在农闲时,由区有关部门分配运输车辆指标。
1978年以来,以机动车为主的现代运输工具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1988年以后,汽车占据主导地位,加速了城乡物资交流,已不限于市区范围,南下广州,北上黑龙江,东至港口,西达山西,逐步发展到全国各地。至1992年,货运量为10535.6千吨,周转量19066.6千吨/公里,其中汽车运量和周转量分别占99.3%和99.1%,基本结束了有史以来靠人力、畜力运输的落后局面。1995年,货运量510.8千吨,周转量6982.4千吨/公里,机动车运量占100%。
2、客运
短途客运 1970年,161路客运线开通,由市区南营门沿津淄公路南下经大寺、芦北口站出境至大港火车站,是境内第一条过境客运线。随后,170路、178路客运线先后贯境。1990年7月,大任庄村率先开通96路客运专线。翌年,北里八口、青凝侯、李庄子村专线通车。1992年始,186路客运线过境,是年,过境客运线达7条,日通车59班次。1993年以来,个体客运发展迅速,有沿津淄公路运营的小客车,亦有穿梭于境内公路的出租汽车,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客运网络。
长途客运 1995年,由市区发车沿津淄公路过境的长途客运,有天津至广饶、天津至盐山、天津至惠民、天津至无棣、天津至荣城、天津至济南、天津至邹平等线。
四、公路养护
1、市级公路养护
1938年成立伪天津工程局,负责津盐公路养护,并规定沿路村为“爱护村”,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两日整修一次公路。
解放初期,沥涝频繁,侧重雨后抢修和春秋两季补修,日养护差。
1951年上半年,沿津盐公路各距2.5公里的村庄为“业路村”,村内成立修路大队,下设护路道班,每班10~15A不等。
1963年3月,成立第三公路管理所,由李七庄道班负责津盐公路(津淄公路)养护,公路养护从此走向科学化。
津港公路由周庄子道班代养护;外环线由市外环线道班养护。
2、区级公路养护
1956年始,建立西郊区养护队,负责境内区级公路养护。
1964年,实行公路保养建勤制度,成年男女社员和生产队的役畜,全年出勤日分别为5天、3天和2天。1965年底,西郊区建立民工建勤养护道班,由南里八口道班(后变更为周庄子道班)负责梨双路、芦北路的养护,平均每人养护0.8公里至1.2公里,至今。
3、村鎮公路养护
1986年3月,乡政府成立乡村公路领导小组,下设养护队,暂为6人,各村相应成立了村公路管理养护小组。
村镇公路以自建、自养、自管为原则,各负其责,各包其段。道路日常养护,实施“养早、养小、养好”,勤检査、勤上路、勤维修以及雨中巡视,雨后抢修的措施,保证了村镇公路完好畅通。
五、运输管理
1984年8月,成立运输管理站,负责境内机动车、畜力车运输证的发放与管理,代缴交通运输管理费和综合税金,代办托运,代收养路费以及营调、运输结算业务。1995年,有工作人员5名,站长于德成。
截至1995年,共发放公路交通运输证408本,其中大货车74本,小货车334本。
第二节 铁路
一、线路
1、李港铁路
李七庄至大港的市地方铁路。由李七庄乡入境,途经芦北口站出境入王稳庄乡界。境内里程4公里,1974年10月破土动工,1976年3月通车。
2、周芦铁路
周李庄至芦北口的市地方铁路,由南河镇入境至芦北口站。1991年5月竣工,境内里程3.6公里,现未通车。
二、车站
芦北口车站与李港铁路同期建成,站内一股货运线,二股正线,四股倒发线。货场主要货物为细砂、酸石、美粉等,月吞吐量2.4万吨,日均通车15对。
1983年9月20日,增设客运,同时,建成候车厅,日开旅客列车2对,1993年7月改为日通旅客列车1对。
第三节 水运
一、水道
明清至1959年,主要水运线为赤龙河、卫津河。1959年津港运河开通,时赤龙河、卫津河水势渐弱,津港河成为主要水运河道。
二、水运工具
境内主要水运工具是大小船只和冰排。丰水期,用人力船,俗称对槽子(形如一般渔船,从中间分为两半,使船时两部分对接),载重量为10~20吨。结冰期,用冰排,其构造原理如同滑冰鞋,需用人力撑行。
三、运输
境内地势低洼,河道密布,上游水大量入境,加之道路简陋,易受水害,陆路运输困难,因此,水路运输居于主导地位。丰水期,每天均有数只槽船载着客人及货物,从境内各村出发,往返于市区、集镇和乡村,一派水乡景色。结冰期,冰排穿梭于水运线上,虽然载重量小,但其行驶速度与自行车不相上下。
第四节 桥梁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对通往盐山大道上的张道口桥、大寺前桥、大芦北口后桥进行重修。
光绪十六年(1890),开挖卫津河,在大任庄村建跨卫津河桥1座。此桥为石柱梁结构,全长34米,宽7米,中跨5.7米。又在北里八口村跨卫津河建石柱梁结构桥1座。
1949年,天津县人民政府在境内贾庄子、倪黄庄、张道口、芦北口修桥4座。桥面宽5~6米,载重量为5~10吨。1963年又新建木桥4座。1974年始,桥梁结构向永久性发展,是年,在芦北口、王庄子跨赤龙河建2座钢筋混凝土桥,至1995年,境内有永久性大小桥梁43座;涵
398道,其中公路桥5座。
第五节 古河、故道
—、古河
1、赤龙河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对赤龙河已有记载,时称出龙河。乾隆年间为泄卫南洼水势,挑挖河道,其中有3条过境。
何家圏引河亦名青宁河,其南与秋漠港、大波洼相连,西与波水洼(今称跑水洼)相通,从青凝侯逶迤东流,经芦北口、大寺、倪黄庄、张道口、门道口与凌家口引河汇合。又在大寺村分支
向东北流至上何圈,由西岸入海河,其中大任庄至何家圈段长约7.7公里,清乾隆十年、二十九年、三十六年3次挑挖。
双港引河 由青宁河在倪黄庄分支向东流经周庄子、大任庄至双港,由西岸入海河,其中大任庄至双港段长约7.1公里,清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六年2次挑挖。
白塘口引河 南与黄花泊、大波洼、秋漠港相连,西与波水洼相接,北通青宁河,由芦北口东流,经王庄子、石庄子、李庄子、南里八口、北里八口至白塘口,由西岸入海河,清乾隆五年、十年、二十九年、三十六年4次挑挖。
上述3条引河,在境内与赤龙河相重合或相通,后人统称赤龙河,现已为废河,但河迹尚存。
2、卫津河
清光绪十六年(1890)仲春,李鸿章令卫军门统领淮军盛营,沿白塘口引河旧迹开挖,由市区八里台至白塘口,以泄卫南洼之水,挖正河计25公里,并在白塘口、双港、北里八口、巨葛庄通支河八道,长40公里,其中境内正河长5公里,工程告竣后,李鸿章命名卫津河。
二、故道
1、津盐公路(即津淄公路)
清朝前期,已有天津至盐山大道,亦称天津济南大道,由天津城一直往南入境,经门道口、张道口、大寺、大芦北口出境入津南大韩庄,直至盐山,但此路多为蹊径小路,地处荒野,河汊较多,故正线不固定,至清光绪年间,列为州县大道。
1935年,国民党将领宋哲元主持修建津盐公路,在原线的基础上,弯取直,填高路基0.5~1米,拓宽路面7~8米培修而成,从此津盐公路正线比较畅通。
2、峰山庙大道
清光绪十年(1884),已有天津城南至峰山庙的大车道,由黑牛城入境过张道口、大寺至峰山庙(王村)。今在张道口村东侧尚有遗迹。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