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村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695
颗粒名称: 第七篇 村镇建设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16
页码: 211-226
摘要: 本章记述了大寺镇的村落和房屋建设历史和现状被详细介绍,包括住宅建设和公共建筑等不同类型。
关键词: 大寺镇 村庄建设 城镇发展

内容

第一章 村庄建设
  第一节 村落
  由于境内地势低洼,自明以来,先民沿河建村,为避水患,筑台而居,至1949年,各村土庄台均高达4米,村内街道凹凸不平,胡同弯曲狭窄,院落参差不齐。
  解放初期,村民围绕庄台平地建房,村落布局多年来无大变化。1976年地震以后,多数民房受损,在以后的复建中,规划成排房,即每2户东西靠山为1排,每户3〜4间独立成院,排房与排房之间有宽4〜6米的南北向胡同,每隔5〜10排设有东西走向的街道与各胡同相通。一般大街宽12〜16米、中街宽10米。
  1985年,周庄子村将旧庄台全部铲平,民房建筑规范整齐,每个胡同还修建了“月亮门”。成为境内第一个民宅建设示范村。
  1991年始,大寺、倪黄庄率先推行平房与小二楼建设相结合的村落模式,已初具规模。1994年,大任庄、大寺村西泉集里均建成2栋六层单元式楼房。境内住房趋向城市化。
  第二节 房屋建设
  一、住宅建设
  1、平房建筑
  明代,境内住房十分简陋,以泥草房居多。清末始有土坯房,门窗狭窄,裱糊窗纸。
  1950年,天津县一区的大任庄、贾庄子、南里八口、北里八口4村共有房屋2259间,其中土坯房2256间;砖房3间,占1.3%。,人均住房0.18间、2.5平方米,住宅以门窗采光,屋内墙壁以泥稔抹面。
  60年代,房基砸夯坐碱,俗称“穿靴”。70年代,用苇草沾房山、砖砌檐头。房盖挂瓦或铺油毡称为“戴帽室内大白粉刷,砖头墁地。
  80年代,新建住宅皆为砖木或砖混结构,砖瓦房逐渐普及。80年代中后期,住宅式样发生巨大变化,打破了传统的“一明两暗、东西偏房”的建筑格局,房屋设计为正房、南房、东西偏房结为一体,间间相通,俗称“转圈式气房屋大小不一,用途分明,有卧室、客厅、厨房、仓库、卫生间等。
  90年代以来,注重装修,花样繁多。门脸瓷瓦罩面;内墙壁为木质护墙板或粉刷涂料,彩色喷涂,粘贴壁纸、壁毯等。地面有水磨石、大理石、釉面砖;顶棚为木质龙骨或石膏、泡沫天花板,装有新颖别致的吸顶灯或彩色吊灯。平房建筑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2、小二楼建筑
  1991年始,小二楼建筑发展较快,至1995年,全镇建小二楼263幢,建筑面积64435平方米,分布在大寺、倪黄庄、泉集里、贾庄子、青凝侯、芦北口、张道口。
  大寺村住宅小区 1991年竣工15幢,为砖混结构,平顶出大檐,檐为琉璃瓦者居多,正面呈半凹形,瓷砖贴面,每幢占地面积190~270平方米,平均建筑面积245平方米。至1995年已建成98幢,建筑面积24010平方米。楼区街道为混凝土路面,街宽9.5米,中间隔离带植花草。地下埋设∅900毫米排水管道。
  倪黄庄住宅小区 1992年竣工20幢,至1995年已竣工103幢,总建筑面积25235平方米,正面呈半凹型者居多,隧道窑砖墙,砖混结构,平顶出大檐。楼区街道为混凝土路面,宽6米,胡同宽4米,铺设水泥彩砖。地下埋设∅700毫米下水管道。中心街宽18米,两翼设有花池。
  泉集里住宅小区 1994年4月动工,是年建成24幢,总建筑面积5280平方米。砖混结构,正面呈半凹型,平顶出大檐,檐为杏红色和兰色琉璃瓦,瓷砖贴面,铝合金门窗。楼区为水泥街道,宽6~8米,地热水供热采暖。地下埋设∅700毫米下水管道。
  3、单元楼建筑
  1994年始,单元住宅楼建设在境内兴起,至1995年,共竣工12幢,其中泉集里6幢、大任庄、周庄子、王村各2幢,总占地面积9920平方米,建筑面积63120平方米。楼体为砖混结构,六层,平顶出大檐。内部结构分为独单、中单和偏单。独单49.8平方米、中单68.1平方米、偏单72.4~128平方米。楼距25米,集体供热采暖。
  二、公共建筑
  解放前,境内公共建筑寥寥无几,办公场所破烂不堪。1948年,乡公所有3间土坯房。学堂颇少,一般借用庙宇或塾师的住房做教室。无医疗和文化设施。
  解放后,公共设施逐年增加,特别是1978年以后得到迅猛发展。1988年,境内公共建筑54处,建筑面积11350平方米。至1995年,公共建筑增至149处,总建筑面积32590平方米。镇政府、各村委会办公场所均在100平方米以上,其中镇政府、贾庄子、王村、周庄子、芦北口、大寺村委会均为办公楼,总建筑面积10710平方米;全镇拥有设施完整的6所中心小学和大寺中学,建筑面积15565平方米,其中育英小学、大任庄小学为教学楼;村卫生所15处及大寺卫生院,建筑面积1515平方米;供销门市部、商场、煤场、粮店、代销点110个,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
  三、生产建筑
  解放前,境内有铁、木匠铺9处,均为土木式建筑。无排灌设施。
  解放后,境内开展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至1977年建大中型排灌站10座,建筑面积400平方米。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生产建筑规模不断扩大,1988年有乡镇企业94个,建筑面积110815平方米;排灌站31处,建筑面积1435平方米,至1995年,全镇拥有企业113个,建筑面积168539平方米;排灌站43处,建筑面积1651平方米。
  四、福利设施建筑
  解放前,境内有大车店23处。无其它福利设施。
  1958年,境内建产院3处,敬老院4处,幼儿园15处,建筑面积569平方米。1988年有福利设施48处,建筑面积1876平方米。至1995年福利设施增至192处,总建筑面积10297平方米,其中敬老院1所,建筑面积334平方米;幼儿园6处,建筑面积486平方米;理发室23处,建筑面积690平方米;浴室49处(含企事业单位),建筑面积1568平方米;饭店103处,建筑面积6235平方米;骨灰堂9处,建筑面积459平方米;旅馆1处,建筑面积525平方米。
  第三节 街巷建设
  1976年地震以后,特别是1983年制定村镇建设规划以来,村庄建筑开始步入正轨。1985年,周庄子修筑沥青油渣街道,小巷以砖墁地。此后,大寺、大任庄、倪黄庄、门道口、芦北口等村先后修筑了村内中心街道。至1995年,境内15个村主要街道共修筑沥青渣油路面9万平方米、混凝土路面4.7万平方米。
  第四节 饮水设施
  解放前,境内村民均饮河水,干旱之年挖浅井淘之。
  1964年,区人民委员会提出“不喝生水、河水、坑水”的口号。是年,境内共打井41眼,其中机井1眼、土井26眼、砖井14眼,饮水条件得到改善,至1970年,境内全部实现饮用深井水。
  1983年9月,大任庄村率先实施饮水入户工程,是年埋设饮水管道2500米。1984年,周庄子、倪黄庄、门道口实现饮水入户,共埋设饮水管道3000米。至1985年,境内15个村,村村实现饮水入户。共有饮水机井15眼、水塔10个、供水压力罐5个。地下给水管道达36800米。
  1991年9月,大任庄率先引市区自来水入户,至1995年,境内共埋设∅300毫米自来水管道8000米,已有7个村(大任庄、周庄子、倪黄庄、张道口、门道口、大寺、贾庄子)、一个居委会(泉集里)共13200人饮用自来水,占总人口的43.3%。
  境内井水含氟量较高,平均含氟量在2.5毫米/升以上,最高的村达4.9毫米/升。1984年始,乡卫生部门在周庄子搞饮水除氟试点,至1986年,境内共有9个村实现了饮水除氟。
  第五节 排水设施
  解放初期至70年代,境内街道排水以明沟为主。1985年以来,随着街道建设的发展,排水沟逐步改造为砖砌明沟。1991年,大寺村开始埋设∅700毫米排水管道,至1995年,境内共有排水管道8400米,明沟15000米,检查井、收水井200眼。
  第六节 照明设施
  自清末至解放初,境内村民一直沿用油灯照明。
  1951年10月,境内长泰村户户按上了电灯。
  1956年秋,大任庄、周庄子、张道口、倪黄庄、门道口、南里八口、北里八口开始用电。至1957年秋,境内14村(不含青凝侯)全部通电照明,灯具以白炽灯泡为主。80年代初开始使用日光灯照明。1985年,周庄子街道安装高压汞灯20盏。至1995年各村主要街道全部实现路灯照明,共安装高压汞灯340盏、高压钠灯136盏。民用灯具不仅具有照明功能,而且讲究装饰性、艺术感、有壁灯、吸顶灯、吊灯、台灯等,花样繁多、形状各异、色彩绚丽。
  第七节 环卫设施
  解放初期,境内厕所系用篱笆墙围成,无顶盖,俗称“茅房”。1956年始有公厕出现,为土木结构。70年代,公厕基本为砖混或砖木结构。1995年,境内共有合格公厕152个,其中水冲式公厕4个。垃圾池100个。
  第八节 园林绿化
  一、王村水上乐园
  1989年,王村在村南拓荒地6000平方米,建水上乐园,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园内建水榭1座,备鸭形船10只,供游客在湖上游玩。此公园无围墙,四周植树,种植花草。
  二、大任庄公园
  1990年,大任庄投资47万元,在村中建公园1处,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园内建有古式阁楼、凉亭、长廊、花廊各1座,白色拱桥1座。湖内设假山石、种荷花。园内铺设水泥花砖通道500平方米,主要花木有垂柳、国槐、榆叶梅、月季、草绣球、金盏菊、碎碟花、孔雀草、秋葵等。
  第二章 建设管理
  第一节 机构
  1982年1月,成立大寺公社建房组。1987年3月,更名农村建设管理站,编制5人,其职责是对国家征地、村镇建设用地、村民建房用地及村庄规划实行统一管理。
  第二节 房地产管理
  1991年,建管站对全乡集体房产和私人房产进行勘丈登记,绘制地籍图。至1992年,境内所有房宅均核发了房宅所有证和土地使用证,使房宅管理纳入了法制轨道。
  确权范围是:凡1982年以后在境内总体规划范围以内的集体房产、私人房产均予确权,每户居民使用宅基地面积为:平房135平方米,楼房200平方米。均按现状使用面积确权,其余部分为临时用地。集体房产符合规划的以现状确权。
  第三节 土地管理
  解放初期至70年代,土地以村为单位集体所有,管理混乱,对建设用地缺乏总体规划,亦无人专管。
  1982年始,对土地实行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一、住宅用地
  住宅用地实行村镇两级审批制度,由村民申请,经村委会同意后报建管站审批,发给施工执照(代土地使用证)。
  二、生产建设及公共设施用地
  生产及公共设施用地,由用地单位申请,经建管站同意后报区有关部门审批。
  三、国家征地
  占地属于国家征用,由用地单位与被征用单位达成协议后,经区、镇两级审核后,报市有关部门批准。
  第四节 规划管理
  1983年,乡政府开始制定村镇规划,对境内各村街道、胡同的宽度、宅基地面积、房屋标高等实行统一标准。即街道宽10~16米、胡同宽4~6米、房屋标高3.3米。
  1986年调整规划,增加了企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
  1992年,乡政府制定了“兴工建镇”规划,即以政府所在地为轴心,建立居民住宅小区、商业网点和服务设施,确定了具体方位。1995年底再次调整建镇规划,将镇区中心确定在开发区东侧、大任庄、周庄子、贾庄子、南里八口沿线。并于1996年正式实施建镇规划。
  第五节 施工管理
  1988年始,建管站依法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建筑工程必须有用地许可证、质量监督证、标准图纸等,否则不能开工;施工队必须持有施工执照、资质证、施工准建证等,否则不能在境内承揽建筑工程。
  第三章 建筑业
  第一节 建筑队伍
  1982年以前,境内无固定的建筑队伍,农民建房多为亲朋好友帮工。
  1983年以后,境内建筑基本上由来自山东、安徽、河北、天津蓟县等外埠建筑队承建。至1995年,境内较有影响的建筑队有大寺镇建筑工程公司和倪黄庄建筑队。
  一、大寺镇建筑工程公司
  该公司始建于1990年4月。集体性质,属建筑四级,有职工200人,其中管理人员12名,有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6人。可承建六层以下楼房和15米跨度的车间、厂房及单跨6米的桥梁,道路建筑等。
  二、倪黄庄建筑队
  1977年,倪黄庄在原有技术人才基础上成立了建筑队,有职工35人,主要承建窑炉烟囱,施工地点遍及京、津、冀等省市。在河北省一带享有很高声誉。
  第二节 建筑材料
  解放初期,境内房屋以土木为主,主要建筑材料有高粱秸、芦苇、稻草、木材等。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建材种类不断增加,主要有砖瓦、沙石、白灰、水泥及水泥构件、水磨石、大理石、釉面砖、铝合金、钢材等,除机砖境内自产外,其他材料均来自全国各地。
  第三节 主要建筑物
  一、大寺镇政府办公楼
  该办公楼坐落于津淄线以东100米,泉集里北侧,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砖混结构,以玻璃幕墙为对称轴,东部五层、西部四层,铝合金门窗。外部瓷砖贴面,内装修白灰抹墙,水磨石地面。1994年6月18日交付使用。
  二、王村宏利集团办公楼
  该办公楼位于王村村西,津淄公路东50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框架结构为主体三层、局部四层,铝合金门窗。外装修瓷砖贴面,内装修大理石地面,木质护墙板、白灰抹墙。1992年8月交付使用。
  三、大任庄小学教学楼
  该教学楼位于大任庄村北,距外环线300米处,于1993年8月动工,1994年8月竣工,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砖混结构,高三层。外部瓷砖贴面,内装修白灰抹墙。设有微机室、语音室、电化教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等。
  四、育英小学教学楼
  该教学楼位于张道口村北,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砖混结构,高三层。外部瓷砖贴面,内装修白灰抹墙。1993年8月落成。1995年3月,二期工程破土动工,建筑面积1818平方米。
  五、天津市奔驰机电公司商业大厦
  该商业大厦位于外环线17号桥以西500米处,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砖混结构,高三层,外装修瓷砖贴面,内装修水磨石地面、白灰抹墙。
  六、天和酒楼
  位于王村村西,与宏利集团办公楼隔道相望。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砖混结构,高二层,铝合金门窗,外装修瓷砖贴面,内装修木质护墙板、壁毡贴墙,水磨石地面,设有KTV包间。
  第四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污染源
  1957年始,污水串灌境内河流,导致河水污染。1978年以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主要有工业废水、废气两大污染源。
  一、废水污染
  境外排污企业通过境内河流排放废水,造成水污染,使沿河农田受损。1995年,境内排污企业主要有周华电焊条厂、大寺电焊条厂、现代化工厂、利达钢管厂和东方针织厂。
  二、废气污染
  工业燃煤排放的废气为境内大气的主要污染源。1995年,境内有工业锅炉56台,窑炉6座。
  第二节 环境治理
  1986年开始,境内开展了以废水、废气为重点的治理工作。
  废水治理以控制污染源为主。至1995年,境内各水污染企业均采取了废水净化措施,安装废水净化设备或修建蓄水池,以白灰、炉灰过滤方式进行废水处理,并在适当时候通过管道排入指定河道。
  治理大气污染,以防治煤烟型污染为重点,加强燃烧设备的更新与改造。至1995年,境内工业锅炉、窑炉均达到国家规定的废气排放标准。同时,推行企业绿化、美化环境,建立绿色车间、绿色工地等,有效地控制了空气污染。
  第三节 环保管理
  1988年,乡工业公司设安技科,由2人组成,负责境内企业项目初审。对辖区排污单位的“三废”排放进行监督、检查和综合治理,对企业扩建、改建项目,实行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三同时”审批制度。各企业均建立了环保小组。
  第五章 能源
  第一节 电力
  一、管理机构
  1975年10月始,电管工作由水利组兼管。1985年5月,成立农村电力管理站,共由5人组成,负责“三电”(即安全用电、计划用电、节约用电)管理工作。
  二、供电线路
  1941年,北里八口变电站投入运行,主供日本侵略军经营的“大和、增幸”两个农场用电。
  1950年,重建后的北里八口变电站外供22千伏线路一条,长10公里,送至境内5座扬水站,有配电变压器5台,共610千伏安。
  1951年10月,境内长泰村户户按上了电灯。
  1956年秋,北里八口变电站供北里八口、南里八口、大任庄沿线7个村的工农业及生活用电。至1960年春,境内15个村均已用电。供电线路30公里,架设低压线路60公里,配有变压器25台,共1610千伏安。1966年切改供电线路,大任庄、周庄子、张道口、门道口、倪黄庄由市区10千伏的572#线路供电。
  1967年10月,芦北口变电站投入运行,外供10千伏线路4条,其中683#、684#线主供境内各村厂、各单位工农业及生活用电,681#、682#除供境内部分用户外,外供王稳庄乡用电。
  1987年,大任庄至门道口北五村恢复芦北口变电站供电。时境内架设低压线路247条,总长147公里。配电变压器142台,总容量19725千伏安。翌年7月,门道口临时变电站供电,主供门道口和平造纸厂。1989年,王村红号变电站供电,主供宏利集团。1991年9月,芦北口变电站增加685#供电线,时境内有10千伏供电线路7条,低压线路367条,总长160公里。配电变压器147台,总容量27357千伏安。
  1992年11月,梨园头110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10千伏外供线中的981#、982#、984#、979#线主供南里八口、北里八口、大任庄、周庄子、张道口、倪黄庄、门道口、大寺、王村、贾庄子、青凝侯及各单位工农业及综合用电。1994年6月,王稳庄35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10千伏外供线中的643#主供芦北口、王庄子、石庄子、李庄子工农业及综合用电。
  1995年,境内有10千伏供电线路7条,低压线路420条。配电变压器188台,总容量48960千伏安。其中工业96台,容量34960千伏安;农业及综合变压器92台,容量14000千伏安。
  三、变电站
  1941年,建北里八口变电站,1950年重建,有主变1台,容量1500千伏安,1960年增至2700千伏安。
  1967年10月,建成芦北口变电站,有主变2台,容量6400千伏安(同时,北里八口变电站停止运行),1982年7月,一号主变由3200千伏安增容至6400千伏安。
  1988年7月,门道口临时变电站建成供电,主变1台,容量1600千伏安,是年11月增容至3200千伏安。
  1989年8月,王村红号变电站投入运行,主变1台,容量3200千伏安。翌年10月,增容至5000千伏安。
  1991年,境内有35千伏安变电站3座,其中供电局辖1座;乡属工业专用2座,共有主变4台,容量20200千伏安。
  1992年11月,梨园头110千伏变电站建成供电,有主变2台,容量63000千伏安。
  1994年6月,王稳庄变电站投入运行,有主变1台,容量6300千伏安。是年王村红号变电站增容至15000千伏安。芦北口变电站停运。
  四、用电管理
  1985年,电管站成立以后,在各村、厂建立健全了三级电管组织,即:乡设电管站,村、厂设用电领导小组,车间、班组设安全员。由电管站统一办理用电增容、电力设施修建、迁移等业务以及电工考核培训等。
  1987年,低压大改造时,更新低压线路17条,长24.3公里,安装单相触电保安器3220台、三相触电保安器28台,使事故率呈下降趋势。1989年,境内有电工173名,其中持35千伏证的4名,10千伏证的78名、低压证91人。1995年,有电工334人,其中持10千伏证的96人、低压证238人。电管站对这些专业人员定期进行技术考核和业务培训,使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全镇高低压线路的畅通和安全用电。
  五、电费收缴
  1986年始,电费改由电管站负责,直接对用户收费,汇总后上缴李七庄供电所。收费标准:1979年以前,农业用电每度0.06元;工业用电0.094元;照明用电每度0.14元。1980年调整为农业用电每度0.058元;工业用电每度0.093元,照明用电每度0.145元。1995年再次调整为工业用电每度0.318元;农业用电每度0.22元;照明用电每度0.21元。
  第二节 燃料
  解放初期,境内农户以农作物秸杆、杂草等为燃料。70年代,大任庄、周庄子农户普遍以胶沫、油毡为燃料,造成空气污染。80年代中期,多数村建立了液化气站,时境内主要燃料有柴草、煤球和石油液化气。
  一、煤球
  1955年,大任庄煤场建成以后,少数农户开始使用煤球。价格为20元/吨。
  1968年12月,对生活用煤实行定量供应,居民每户每月300斤,农民每户每月150斤。
  1985年,境内煤球供应量2700吨,价格为28元/吨。1989年以后,煤球敞开供应,1993年价格调整为104元/吨。1995年境内煤球供应量达10000吨,价格为140元/吨。
  二、液化气
  1976年,境内有液化气灶2套。
  80年代以来,使用液化气的农户逐年增加,至1989年,各村均建起了液化气站。1993年,大任庄建富华煤气公司,煤气储量为200吨。1995年,境内煤气用户达8200户,占总户数的95.7%。
  第三节 太阳能
  1986年,周庄子260户村民安装了铜铝复合采热板芯热水器,每台热水器的采光面积为1平方米。夏季每天能使100公斤水的水温达到48℃。至1995年,境内共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00台,采光面积300平方米。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