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商品购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68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商品购销
分类号: F727.21
页数: 7
页码: 195-2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境内乡村的生产资料购销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农具和牲畜等。解放前,种子主要通过农户自留或到集市购买;化肥和农药供应较少;农用薄膜主要由供销社提供;农具则由铁匠和木匠加工制造。牲畜主要用于农业劳动力。解放后,各种生产资料的供应逐渐增加,农民开始使用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等现代农业技术。在生活资料方面,境内购销布匹、针织品、日用百货和其他杂品的情况也逐渐改善。在副食品方面,境内购销肉类、鲜蛋、水产品、蔬菜、水果和其他副食品,庙会和集市是常见的贸易形式。
关键词: 大寺镇 商业 商品购销

内容

第一节 生产资料购销
  一、种子
  解放前,境内所需各类种子主要靠农户自留或到集市购买。
  1952年始,除农户自留种外,不足部分由供销社采购供应。1958年改由农业社与区供销社、农建科三方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进行供应。
  1963年开始,区粮食部门每年向各公社下达保种任务,进行搭桥挂钩,在社与社之间组织调济。
  1970年以后,各大队陆续建立科技组织,推广优良品种。供求紧张时,除国家供应外,由科技站外出采购。
  1983年开始,种子供应均由乡科技站组织调拨。
  二、化肥
  解放前,农民种地以农家肥为主,1942年,境内“长泰”农场开始使用化肥。1952年始,供销社凭社员证供应肥田粉,品牌有“红财神、红三角”等,数量很少,农户仍以农家肥为主。
  1962年起,除由国家按各种作物面积分期供应化肥外,实行上市蔬菜及交售经济作物奖售化肥的办法。翌年,实行粮食换购化肥。1965年,境内氮、磷肥施用量为863吨。1969年开始,境内化肥施用量每年均在3000吨以上,1976年最高达3938吨。
  1983年以后,农户多以使用化肥为主,供求紧张。1992年,大寺村办起了复合肥料厂,生产高效多元素复合肥。同年,大任庄中津制药厂的化工副产品在境内外广泛使用,使化肥供求关系趋于平稳。1995年,各种化肥施用量1233.3吨。
  三、农药
  1952年,供销社开始供应农药,至60年代初,年供应量仅1吨左右。品种主要有:六六粉、敌百虫、福美锌等。
  70年代以后,农药品种不断增加,出现了氧化乐果、一六〇五、敌敌畏等十几个品种,年供应量30吨。1977年施用量达42.5吨。80年代,各种杀虫剂、除草剂相继问世,进口农药逐年增加,品种繁多,供销社及农科站根据病虫害情况,适时组织农药供应。
  近年来,农药的使用,逐步向高效低毒方向发展,防治效果不断提高。1995年,境内农药施用量36.9吨。
  四、农用薄膜
  70年代初,境内大任庄等韭菜产地开始加盖塑料薄膜,由供销社负责供应,年用量3吨。
  1983年以后,境内大棚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对农膜的需求日益增加,除供销社供应外,农科站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供给量。1993年,供销社、农科站农膜供应量达22.6吨。1995年,境内农膜使用量为65.7吨。
  五、农具
  解放初期,供销社组织境内铁、木匠加工生产各种小型铁、木农具,如锨、锄头、镰刀、叉子、镐等。1955年,供销社开始采购供应柴油机、水泵、畜力播种机、7寸步犁、双轮双铧犁等。1957年以后,境内电力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供销社开始采购供应脱粒机、扬场机、打稻机、粉碎机、铡草机、碾米机等。1970年,为支援农业生产,供销社派员深入社队了解生产急需,配合生产队抓紧铁制小农具制作。1971年,供销社与青凝侯、周庄子等大队签订加工4900件铁制农具合同,是年,供销社销售各种铁、木制小农具6310件;大中型农具58台。1979年销售中小农具13771件;半机械化农具65部。以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中小型农具逐年减少,1993年仅售出2414件,1995年1812件。
  六、牲畜
  解放初期,牲畜是农业的主要动力。1952年开始,供销社每年都派人到内蒙等地采购。
  1958年,李庄子开始自繁自养大牲口,他们采用民间传统配方,提高了配种率。至1961年底,大牲口由自繁前的89头,增至391头,向兄弟单位出售54头,收入2.1万元。
  1962年1月26日,《天津日报》报导了李庄子自繁自养大牲口的经验。是年起,大任庄、芦北口、南里八口、北里八口、青凝侯、王村陆续建起了配种站。
  1968年,境内有牛、马、驴、骡1858头。1976年增至2336头,年平均繁殖156头,不仅满足了境内的农业生产需要,还支援了其他兄弟单位。
  80年代开始,由于境内各种机动车辆的增加,对牲畜的需求量逐年减少,至1995年,境内仅有大牲畜432头(匹)。其中农役畜262头(匹)。
  第二节 生活资料购销
  一、日用工业品
  1、布匹
  解放前,以土布为主,境内集市有售,颜色主要有青、兰、白、灰等。1952年,供销社开始经营各种布匹,品种有海昌兰布、青细布、斜纹、哗叽、卡其、华达呢等。1954年9月15日,棉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后,开始发放布票。1956年,每人标准为3丈6尺。1957年降为1丈2尺。1961年9月起,实行交售余粮奖售棉布政策。1962年,实行按交售农副产品数量和金额比例发给郊区日用工业品购买证,凭证购买指定的日用工业品,品种包括布匹在内共46种。当时,青兰卡其、花哗叽、花贡呢、线呢、花斜纹等极为畅销。70年代,各种化纤布增多,有涤卡、的确凉、涤纶、凡尔丁等。1975年,定量标准为每人1丈7尺3寸。1979年,供销社共销售各种布料10.4万米。1984年,布票废止,市场放开,各种布料敞开供应。1990年以后,各种进口中高档布料投入市场,较为畅销。
  2、针织品
  解放前,境内针织品主要有土纺线袜、毛巾等。1952年,供销社开始经营各类针织品,有绒衣裤、秋衣裤、汗衫、背心、袜子、床单等。1962年以后,凭证供应。70年代,增加了尼龙、棉纶织品。1980年开始陆续取消票证,各种针织服装、化纤织品、毛料、纯毛线、丝绸织品等盛行。1984年,票证全部废止。1985年以后,境内办起了针织厂,针织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3、日用百货
  解放前,日用百货品种极少。1954年,供销社增加了棉鞋、棉帽、服装、铁锅、碗筷、镜子、脸盆等品种。60年代增加了塑料制品和铝制品。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皮鞋等供不应求。80年代以后,各种高级化妆品、装饰品、妇女用品、儿童玩具等极为畅销。90年代,各种新产品不断推出,品种多样,市场购销两旺。
  4、五金交电
  1952年开始,供销社经营小五金,品种有钉子、螺丝、合页、锁头、锯条等。1957年以后,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增加了灯泡、电线、拉线开关等。60年代增加了电子管收音机。70年代开始,各种半导体收音机得到普及。1979年以后,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摩托车等逐年增加,各种电器如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电扇、电冰箱、洗衣机等进入千家万户。90年代,时兴组合音响、卡拉OK设备、空调器等高档电器,同时,通讯工具也有了较大发展,家庭电话逐年增多,大哥大(即无线电话)、BP机(传呼机)等极为畅销。
  5、其他杂品
  锅50〜60年代,以销售铁锅为主。70年代,铝锅销量逐年增加。80年时兴高压锅。90年代各种电热锅进入家庭。
  炉具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民用炉具多用铁皮自制,以烧煤球为主。70年初,供销社开始销售铸铁炉。80年代,增加了煤气炉具。90年代初开始,电子打火炉具、土暖气炉逐步普及。
  陶瓷制品解放前,集市有售,品种有瓶、碗、盘、壶、盅等。1952年以后,由供销社经营。1980年开始,增加了各种卫生器具,新型陶瓷工艺品等。
  夏凉商品 凉席,早在明代,因境内盛产芦苇,席以苇制,由农民自编自用,余者到集市售卖。解放以后,因大面积开垦荒地,芦苇面积逐年减少。至70年代,凉席主要由供销社供应。1979年销售量为5034片。近年来,南方小贩携带竹席来境内走村串户销售。市内各大商场亦销售南方产各种凉席,品种繁多,境内使用者众。草帽在明清时期,境内的农民用马绊草自编自用,余者到集市销售。解放后,由供销社组织收购和销售,年销售量在5000顶以上,近年来,销量逐年下降。
  二、副食品购销
  1、肉类
  解放前,境内农户猪、羊饲养量极少,以自食为主。解放后猪羊等家禽家畜的饲养量逐年增加。3年困难时期,食用量降至建国以来最低水平。1963年2月始,发放肉食定量票证,同时国家实行生猪派购政策,是年,境内3个公社饲养量为625头,包购任务为185头。1970年开始,贯彻“队繁户养、队户并举、以户为主”的方针,大力发展养猪事业,各大队先后办起了养猪场,提出了“一人一猪”的口号。1971年交售生猪974头,1976年增至5012头。1977年1月1日,大寺食品收购站正式建立,是年4月1日起对猪肉实行凭票供应。1983年以后,出现了养猪、养羊、养牛专业户。1986年开始,个体屠宰户不断增加。1993年,境内交售生猪1313头。至1995年,境内各集市、小卖部均出售猪肉、牛羊肉及肉制品。市场购销十分活跃。
  2、鲜蛋
  解放前,境内鸡鸭以农户散养为主,为数不多。产蛋量极低。解放后,农户多以饲养鸡鸭为家庭副业,所产鲜蛋大部分到集市销售。1956年3月始,为改善城市副食品供应,供销社开始收购鲜蛋,年收购量在1000斤左右。1962年开始,对境内非农业人口实行定量供应。至1976年,鲜蛋购销一直由供销社负责,1977年开始交由食品公司大寺收购站经营。1978年,境内鲜蛋产量为56吨。1983年以后,养鸡专业户逐年增加,鲜蛋产量不断提高。1983年产蛋量152.5吨。1993年473吨,1995年增至530吨,满足了市场需求。
  3、水产品
  解放前,境内河流、坑塘盛产鱼、虾、蟹等。不少人以治鱼为业,除自食外,余者外出销售。
  1951年,大任庄成立鱼业互助组,水面163亩,鱼业劳力14人,年产量16吨,由供销社组织收购。
  1963年,集体鱼塘面积扩大到345亩,产量升至74.8吨。是年起改由市水产公司包销。60年代末,境内水资源短缺,自然鱼产量大幅度下降。为搞好城市供应,境内大力开展人工养殖,集体鱼池面积逐年扩大。1980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24吨。1983年开始,出现个体养鱼专业户。1985年水产品市场放开,个体经营逐年增加,除经营淡水鱼外,兼营各种海产品。1990年境内水产品产量达到3850吨。1995年5600吨。既丰富了境内市场,又满足了城市水产品供应。
  4、蔬菜
  境内种植蔬菜历史悠久,种类达几十种,以韭菜、大白菜、芹菜、青萝卜、西红柿等最为著名,年产量在1万吨以上。50年代开始,由供销社组织收购,供应城市。1961年2月,国家对近郊菜农实行交售商品菜奖励办法,并以生产队为单位在三包基础上实行四定(即定面积、定品种、定质量、定分月上市量)。70年代开始,由市蔬菜公司每年与境内菜田队签订上市合同,本着旺季不积、淡季不缺、均衡上市的原则,分品种、按季节组织调拨。80年代以后,市场放开,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面积和品种,扩大了冬春菜、细菜种植面积。各集市、村每天都有菜农、菜贩摆摊售菜,各种鲜菜、细菜常年有售。
  5、水果
  供销社购销1952年开始,供销社每年在春节前采购少量甘蔗、苹果、鸭梨、橘子等在境内销售。70年代以后,售量逐年提高,1979年销售量达28.8万斤。1983年开始,个体小卖部增加,均经营各种水果,使供销社水果销量逐年下降,1993年售量18.2万斤。1995年仅12.5万斤。
  本地产销品种主要有苹果、梨、桃、葡萄。1980年,果品产量17.5吨。1983年以后,集体种植园不断增多,产量逐年提高,主要产地有李庄子、芦北口、南里八口、大任庄、大寺。1990年产量达800吨。1991年至1995年,年产量均在1000吨左右,除在境内销售外,还远销其他县、市。
  6、其他副食品
  主要有酒类、罐头、调料、豆制品、酱货等。供销社及境内各小卖部均有销售。
  第三节 集市贸易
  一、庙会
  自明代起,境内王村峰山药王庙(俗称峰窝庙)于每年农历4月20~28日举行庙会。至清代其规模之大已享誉河北各县、市。庙会期间,市内各大商行、达仁堂等八大药行及各路商贩云集境内,出售各种商品,以农具为多,其次有药材、衣物、布匹、粮食、古董、瓷器、柴草、牲口、日用杂品、工艺品等。其中,境内人用麦杆编制的花篮、锤子、鱼、马、鸡等工艺品最为畅销。1956年,庙会被禁。1992年重新恢复,期间有各种摊位500多个,游人平均日流量在万人以上。
  二、集市
  解放前,境内有芦北口集,1953年废止。1992年5月,乡政府投资27万元,在津港公路以西占地30亩,建周庄子农贸市场,后交周庄子经营。1993年建大寺集,是年恢复芦北口集。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