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世报》中的杨柳青手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524
颗粒名称: 《益世报》中的杨柳青手工业
分类号: TS
页数: 4
页码: 156-1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手工业参观记》是一篇民国时期的新闻采访文章,介绍了杨柳青镇的手工业作坊,特别是捞纸业的工艺过程。文章提到了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物资匮乏的背景,以及手工业作坊在解决民众温饱问题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 杨柳青镇 手工业 益世报

内容

《杨柳青手工业参观记》是署名零灵的记者,发表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四月十五日天津《益世报》十五版一篇新闻采访文章。通过采访,记者记述杨柳青几家手工业作坊产品生产过程,突出报道“捞纸业”,介绍捞纸作坊由原料购进,到最后销售获利整个过程,侧重于捞纸业工艺加工流程。
  众所悉知,新中国成立前几十年当中,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政权更是处心积虑、绞尽脑汁如何“防共”、“剿共”,同时,还要面对虎视眈眈日本侵略军,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物资匮乏。所谓洋灰(水泥)、洋布、洋碱(肥皂)、洋油(煤油),乃至蜡烛(洋蜡)、火柴(洋火)、铁钉(洋钉),这些“舶来品”充斥着中国广大市场。还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在大城中的工厂生产。除此之外,一些较为简单的,工艺加工并不复杂工业产品便依靠文内所叙这种手工业作坊加工生产,供给补充市场之需。而这种手工业作坊,仿佛只有大城市近郊才会出现,稍微偏远一些农村仍然延续着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简单朴素农耕生活。假使一年到头手中无一文钱,吃、穿、用等生活方面问题,亦可以依赖土地赏赐得到解决。如笔者的故乡--河北省盐山县,援据《盐山县志》记载,该县虽然是河北省东南部历史悠久汉县、大县,工业基础却异常薄弱,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县城中仅有一家铁厂、六家印刷作坊、一家木器加工作坊、一家榨油作坊,以及三家烧锅店铺,其中所谓铁厂又曰:“东盛锅店”,专一铸造日常生活实用的铁锅,及犁铧、镂脚、老式大车车键等农具。春秋两季生产,夏冬两季雇工放假。而仅此一家铁工作坊,在日本侵略军占领盐山后关闭。这恐怕便是民族工业在当时中国广大、普通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吧。
  《杨柳青手工业参观记》虽然是一篇非常短小文章,但它却折射出,当时杨柳青镇一部分民众的温饱问题暂时得到缓解之后,投资建一处手工业作坊,从而寻求进一步致富的途径。
  杨柳青镇自古以来便是久负盛名的“文化之区”,不单纯有传承至今的传统木板年画艺术。文章之中涉及“捞纸业”加工工艺倘若传承下来,其工艺方面注重改善,恐怕在今天也有望列入“非遗”项目之中。要知道,这种貌似粗放、简单的工艺内涵,其实与南方那种温雅“宣纸”加工工艺别无二致,大有异曲同工之处。注意,文章之中提到“学徒也得三年”,可想而知,从生疏到娴熟操作,是需要一个多么复杂而漫长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此外,文章之中提到产品销售方向大抵为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霸州市、永清县,天津市武清区,以及天津市区周围近郊各街镇,而非当时天津市区各商号、铺肆。这就是我们的前人,在那种艰苦环境下,通过辛苦劳作,其结果只能获得微乎其微收入最直接记录。今天我们重读这篇文章,能让我们更深入了解在那个时代杨柳青镇经济结构,以及一部分民众生活水准。
  附:《杨柳青手工业参观记》
  零灵
  我们很早就想往津西名镇杨柳青去一趟,在这次春假的时期才能实现。我们一共五个人徒步由晨八点出发,在十点三刻便到了。虽然在中途饱受大风的吹残,但是我们除去增加些尘土外,又增加了许多勇气和高兴。我们这次所去的目的,不外以下两种,就是本题该镇手工业和该镇学校两种情形,我们不敢说是调查,因为我们有时间和事实的困难,只可以说是参观吧,我们在同学王君家休息片刻,洗完脸便往青镇手工业区运河南岸参观去了。
  (一)捞纸工—他们共分两种纸,一种是俗称的毛刀纸和另一种手纸。毛刀纸的材料来自天津市的各大南纸局,他们所裁下来的红格纸边等。据说近来津市有几家南纸局已经倒闭,所以他们的材料比往日缺少了。手纸的材料来自该镇和各乡村包裹废纸、小学生写过的仿纸等。他们这种工业不能说是创造,他们只可以说是改造。工作概分五个步骤:一、泡纸,把从津市或乡村收买的破碎纸放在一个一尺长二尺宽的木槽里,用水泡湿,使纸的纤维密度分离,并且洗去颜色。二、把酿好的浆糊状的纸倒入一深约三尺左右的清水池中,人立在另一无水池旁,用一长方形木架,架有细竹帘在池中颤动,使浆糊在帘上均匀,然后提上,水由帘缝漏下,浆糊便成纸型。三、反复置于地上木板上,再继续捞取也覆叠上面,约三百张一尺厚。据说,此种捞法虽然简单,但是学徒也得三年,不然捞出来得纸揭不开了。四、压水,把一尺厚的湿纸用大方石块压五、六小时,使纸半干,就有半尺厚了。五、接晒,压完后由另一人到外面向阳的灰白墙上揭贴晒去,晒即成。不过毛刀纸里面要羼有短细白麻使其坚固。据说,每一个工人一日只能捞六百张纸,非有忍耐性不可。多销西北各县及乡镇。以手纸销路最广,近因纸厂多了,销售与获利很受影响了。毛刀纸每百张可获利一角,若手纸每百张可获利一角强。
  (二)作线带工—这种线带子,就是我们在津市各商店购物时,所用以捆物的各种线带。他们的工作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染色,把从津市买来的白纱线先染成各色,如红、绿、黄各色,为了做出颜色鲜明,而且美观。二、成带,把染好的纱线绑在木轴上,把木轴放在一个木架上,或六个或八个,线带有宽有狭,将木轴上的线头引入浆糊木盒中,使线经过,一人用手按住,使其粘在一快,一人摇动前面大轮盘,引导线带在一个大圆筒形的木圈上随转、随缠,约四、五分钟就可以缠成五十丈,约一轴。三、装置,把线带晒干,导在做成的两段圆纸当中木筒的轴上,便可运津出售。据言,每轴只能获利四、五分,该镇只此一家。
  (三)作布夹工一这种手工业很简单,只要是做过鞋的人大都会做这种东西,收买来的破碎布,用黑面浆糊一层一层贴在木板上,有的厚的只四层,有的薄的只三层,晒干揭下即成,多销该镇鞋店中。据言,获利极少。
  (四)鞭炮工—因工在秋后开工,故未能参观,扫兴而返,预作学校参观记,再告读者。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本书分地方文化、名胜古迹、风物掌故、寻根成果、风物掌故、历史研究、人物春秋等栏目,收录了杨柳青年画起源管窥、杨柳青年画起源·年代·鼎盛时期的研究、杨柳青年画里的款题、杨柳青年画的构图造型和色彩、杨柳青年画与年俗漫谈、解放后年画的传承与创新、杨柳青年画作为年画之首原因何在、民俗谐趣寓意长、年画的教化功能、年画制作工艺绝活多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