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阁轶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451
颗粒名称: 魁阁轶闻
分类号: I277.3
页数: 13
页码: 151-163
摘要: 本文讲述了魁阁轶闻,其中包括文曲星托梦讨封号、明神宗敕建文昌阁、吴承恩游阁戏魁星、白莲教依阁摆兵阵、鲁班爷化身传技艺、梁沛龙梦中遇魁星。
关键词: 杨柳青镇 传说故事 魁阁轶闻

内容

一、文曲星托梦讨封号
  话说元朝入主中原以来,穷兵黩武,大兴干戈,对外极力扩张疆土,对内残酷镇压人民。由于征战不停,徭役和赋税沉重,人民不堪其苦,反元斗争此起彼伏。朝廷和官府的高压政策,往往不能奏效,反会激起民怨和更加剧烈的反抗,统治者在镇压之余,又想出了借助神佛之力的招数,来麻痹愚弄人民,进行精神方面的控制和束缚,以图抑制和平息人们的反抗情绪,于是在各地倡兴寺庙,采取“以神治人”的策略,对缓和阶级矛盾起了一定作用。
  相传到了元朝末代皇帝(顺帝)当朝,已是危机四伏,群雄并起,中原大地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至正十一年(1351),韩山童、刘福通在黄陵岗(今河南兰封东北)首先发动治河民夫起义,各地起而响应,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大起义,时以“红巾军”声势最大。后来安徽凤阳的朱元璋崛起,这时元朝统治已是摇摇欲坠,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说这时的顺帝也到了风烛残年,他竟被起义大军吓昏了头脑,精神恍惚,夜间常做怪梦。某夜,只见一个青面红发,锯齿獠牙,凶相毕露的恶鬼,自称是文曲星到此,要顺帝快快让位于他,不然要立毙其命。顺帝环顾左右,竟无一人上前救驾,无奈之下,只好苦苦哀求:“我身为人间帝王,天星何必欺我太甚,你本是上界的天星,理应在天廷里去争位,哪有来人间争要地位的道理,乞望星君三思!”文曲星一听此言,勃然大怒:“汝胆敢胡言戏我,那上界的玉皇大帝,乃是万神之主,谁敢不尊,我岂能与他相争,明明是让我招惹众怒,既犯天条,还得罪了众神,幸亏我还明智,不然就中了你的诡计。”说罢揪住顺帝的脖领不放,顺帝万般无奈,心里却想到一国不能有二主,我若将他封为皇帝,我上哪儿摆啊?片刻之间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要我封他为帝,我在后边再加一个“君”字,以有别于人间帝王。于是便试着说:“我封你为‘文昌帝君’如何?”文曲星一听,倒还可以接受,反正总算有了帝位,可以龙袍加身了,只是我还是个鬼的模样,真不知如何是好。顺帝见他有些缓和,便顺水推舟地说:“那太好办了,你可以‘满脸贴金,隐去鬼相’。文曲星听罢这才松了手,这鬼临走时告诫他,我不与你争帝位了,可是还有人与你争。说罢在他头顶猛击一掌打掉了王冠。顺帝被这一掌,惊醒,原来是一场恶梦,浑身都是冷汗,从此便颠三倒四,口出呓语。大臣们见顺帝六神无主,急忙请来太医,太医详查病情,说是惊吓所致,故而魂不符体,需请巫师除邪。巫师来了,正巧碰上顺帝胡言乱语,巫师听出了门道,原来如此,巫师说那是文曲星,头生双顶,位居北斗,属第五颗星,他主宰人间科考,谁要被他点中,就能做状元,故尔又名魁星,他是来找皇上讨封的。大臣们一听便随声附和地说:“既然皇上金口玉言封他为‘文昌帝君’,虽是梦话,也该算数。”巫师说:“理应如此,此病即可痊愈。”朝廷立即颁诏传谕各地,祀奉文昌帝君,兴建“文昌庙”。但在当时农民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哪还顾得上修庙造神呢?因此各地文昌庙所建无几,这便是后世少见“文昌庙”的缘故。
  再说这位文昌帝君,虽然得了封号,因与传说中的神灵仙界素无往来,各路神仙皆不屑顾与他为伍,“配神”更不好安排,只好让他自称孤家寡人,唯我独尊了。这样以来,闹得僧尼也无所适从,以致文昌庙里少见僧尼,难怪平日香火不盛,只有文人学子偶而一顾。
  这文昌帝君本是人造偶像,说穿了不过是一堆草泥而已,他只能装模作样的呆在那里,度着漫长而又清静的岁月。
  二、明神宗敕建文昌阁
  明朝万历间,文昌帝君的偶像又被皇帝抬了出来,鼓噪一时,真可谓“神运亨通”了。
  万历元年(1573)神宗朱翊钧即位,择吉日登上宝座,百官朝贺。皇上令大臣们议奏兴国大策,有的说“兴农桑”,有的说“倡百工”,还有的说要“修武备”,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神宗初登宝位,为了显示皇帝的大度,便一一允奏。这时轮到掌管“钦天监”的下监,在旁急得直出虚汗,只因无本可奏。虽说他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可与六部大臣相比起来,算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官,眼下在这个场合,即便胡诌上几句,也不失御前大臣的体统,免得众臣贻笑,再说也是一个讨好皇上的机会,为了取悦神宗,便煞有介事地“诌”上一本,说:“启奏皇上,微臣近观天象,紫微星霓彩炫耀,文曲星斗光四射,乃是吉祥之兆。预示皇上洪福齐天,国朝文运肇兴,依臣愚见,上为仰遵天意,下为广和民心,应在各地建庙,祀奉文昌帝君,兴儒学,重科考,广选经国栋梁,乃是安邦定国大策,以图大明江山千秋万代,皇上英明,伏望准奏。”没想到钦天监这一通胡诌,竟说到皇上的心坎上,神宗听罢,龙颜大悦。认为这是登位之时再好不过的奏章,既遵了天意,又合乎民心,当即允奏,还对钦天监大加褒扬了一通。随即颁诏责令礼部传谕各地为文昌帝君建造庙宇。礼部大臣奉命全权督办此事,焉敢不尽心竭力,可是遇到了难题,若以元朝的旧制去建庙,那文昌帝君算哪一路神仙?他本是主管科考的偶像,若建成庙宇,定难容留僧众,尼姑也难存身,道士们讲求法术,只顾修炼仙丹,调和阴阳,又与读书科考没有缘分。想来想去,只能奏明圣上,把修庙改成建阁,以有别于寺庙庵堂,幸得皇上恩准,于是独辟蹊径,称为“文昌阁”。再说文昌帝君位列九五之尊,他却管不了众神,只能把他摆在阁里,让他高高在上,却与各位神灵各不相扰,又远离僧道尼姑,少了许多麻烦,只供文人学士顶礼膜拜,免得过分冷落吧。礼部的巧妙安排,就把神与神、神与人的诸多矛盾迎刃而解了。
  再说金陵(南京)本是皇家的故都,时下朱元璋的皇陵尚在南京,京杭大运河便成了帝王南巡的一条捷径。各地官员为使过往的王公大臣们能够亲眼目睹建造文昌阁的功绩与盛况,故多在南运河畔建阁,各州府县几乎无一例外,即便临河小镇,也争相建阁,而且有大有小,式样各异,但最高不得超过三层。
  有了神宗的提倡,各地文昌阁,多在万历年间修造。清代仍沿袭旧风,建阁不止,成了地方文化的象征。直到清代同治五年(1866),在台湾省的台南市赤嵌楼旧址,修建了清代最后一座文昌阁,可见余波未了。再说近地在万历年间建阁的就有浊流、静海、唐官屯、青县、兴济、沧州等城镇,大都临南运河兴建。如今却只剩杨柳青一处,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
  说杨柳青镇,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已渐繁华,初见三街六市,虽系小镇,却因地物风貌似江南而小有名气了。地方多有缙绅名士,太学生高居宝之后裔,乃是本镇大儒世家,万历年间曾是云骑尉官居六品,为显示大家风范,请领了为家乡修建文昌阁之事。县太爷正愁杨柳青迟迟尚未建阁,唯恐落个抗旨不遵的罪名,欣有高某请缨,愿为官府解忧,为地方做此善举,实属难得。高某情愿独资承建,镇上士绅也争相捐助,自然工程进展顺利,不到一年的光景,一座巍峨的文昌阁即已建成,于万历四年(1576)春正式落成,县太爷亲为文昌帝君“开光”,杨柳青镇空前热闹。登临阁上,三街六市尽收眼底。谁知过后便清静起来,无人问津了,文昌帝君大受冷落,偶有文人学士前来瞻仰。众乡绅见此光景,便问计三官庙老僧,怎样才能使文昌阁香火旺盛,老僧苦笑着说:“实不相瞒,就是我这座小庙里,只供着几个没有用的牌位,什么天官、地官、人官的,连个偶像也没有,也是香火不盛,竟连老衲(年长僧人的谦称)的糊口也成了问题,何况文昌帝君是个闲差,它不管人间求财祈福的事,谁肯买它的帐?我倒有良策妙计,就是请来几位‘娘娘’,准保热闹起来。”众乡绅无奈,明知文昌君与“娘娘”素无瓜葛,只好依计再建个娘娘殿,请来了送子娘娘、眼光娘娘,果然每天香火不断,求子的、治病的络绎不绝,文昌帝君便有机会与善男信女们见面了,老僧的三官庙里也有了香火。提到当年文昌阁的选址,最后选中了镇东小梁庄,与三官庙仅距数丈,据说当时是看了风水。南运河自西向东蜿蜒而下,镇内一段河道恰似一条游龙,龙首在东,可惜是个“独眼龙”,也就是只有一座三官庙,据说是游龙的一只眼,如在此再建一座文昌阁,便可双目圆睁了,那么杨柳青必成福地。那时人们崇尚迷信,只知靠天求神,把福祉都寄托在迷信上。
  三、吴承恩游阁戏魁星
  吴承恩是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作者,晚年于明万历六年(1576)重游了杨柳青,曾在文昌阁里赋诗嘲戏神像,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传说。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家境贫寒,少时奋发读书,立志谋求仕途。虽文鸣于淮,但在科场上屡遭挫折,直到三十多岁,才补了个贡生。嘉靖二十九年(1550),他四十多岁时,又一次乘船经大运河北上,进京赶考,不幸仍是名落孙山。他悔恨交加,恨不该迢迢千里跋涉,白白耗费精力和盘川。早知如此,还不如在家过那清闲的日子。于是,雇了一条小船沿运河南返,途径古镇杨柳青。为了解脱落榜后的苦闷,便停下船来进了街头的小酒店。酒家对他说:“这是杨柳青的特产,名叫莲花白,这可是上等的名酒,曾作为贡品进贡皇家的,客官一尝便知是何等的醇香了!这是用当地莲花淀边的白高粱和淀里的白莲藕,加上药曲酿制而成的。听了酒家的推荐,就把随身带来的酒具装满,另外又多买了一小坛,心想,今夜可痛饮一番了。于是顺便又买了些炸鱼之类的小菜,准备带回船上。街面上的热闹景象,吸引了他的兴致,正好这天是个集日,赶集的人格络绎不绝,熙熙攘攘,人来人往。那边还有村童正在演练“打莲花落”,远处不时传来笛声,悠扬悦耳,竟听得入了迷。一路之上还没见过这样繁华的地方。他竟流连忘返,一时忘却了落榜的苦闷,天色已晚,这才满带惬意地回到船上。当时就迫不及待地品尝起“莲花白”来,果真是好酒,不觉已带几分醉意,随即打开了小匣,取出文房四宝,即兴题诗一首:
  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
  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
  春深水暖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翔;
  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觉醉中听。
  最后题名为《泊杨柳青》。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带有几分惆怅地歌颂了地物风情之类,为古镇留下了千古名句。
  不觉一晃过去了近三十年,吴承恩于万历六年(1578)重游了杨柳青。这时他早已写成了《西游记》。在这部巨著中,他一改严谨的文风,用指斥妖魔、调侃神佛的手法,对天界人间是非,进行了无情的嘲讽,语言诙谐幽默,成了吴承恩的一大特征。
  晚年的吴承恩已是满头白发,但精神尚好,时刻捕捉新鲜题材,准备再写一部志怪小说,因而顿发北游之兴,故渴望再到杨柳青一游。说到这时,他为何不游北京呢?原来与他不愿勾起落榜的余恨,不愿再见到那些腐儒,唯有杨柳青留给他最美好的印象:市人多勤劳本分,或渔或猎,或农或商,一幅清平世界太古逸民的景象。已是六十八岁高龄的吴承恩,一路乘船,领略各地风情,与往昔赶考时的心情大不相同了。游历了名山胜水,看过水泊梁山,又过古城东昌府,最后到达杨柳青。这是他久久向往之地,竟还朦朦胧胧的有些记忆,再找当年沽酒的酒店,业已换了主人。他信步来到临河的清泉茶楼,一边品茗一边和茶楼的老伙计搭讪起来,问起杨柳青有何好玩的去处。老伙计从容地回答,这里好玩的地方很多,如您喜欢看热闹,可到“三不管”,那里有说书的,现在正说《大隋唐》;要看戏有戏棚子,唱嘣嘣戏《桃花庵》,还有梆子戏《大登殿》;年画市上还有数不清的年画任您挑选。吴承恩没等他说完,就把老伙计的话茬打断:“我问这地方有什么出色的景致?”“有!那就更多了,东圃黄花,西河风光,莲花淀有十里荷花香,还有四十多古刹名寺。”听到这里,吴承恩眼睛一亮,原来他对庙宇最感兴趣,看看有哪些神灵可收入他的笔下,说不定能演绎出一些神话故事来呢!可是老伙计还在说:“杨柳青有三宝,戏楼、牌坊、文昌阁。说起文昌阁,还是前年(万历四年)新建的,就在镇东南,老先生不妨先去看看如何?”只因天色已晚,吴承恩就近找了家小店住下。
  次日清晨,吴承恩边走边问,穿过三街六市,还没见到文昌阁,就听到了阁上的风铃叮当作响,深沉而又清脆的风铃声,随风飘来,凭添了几分神秘的感觉。出了东街口,就望见高大雄伟的文昌阁耸立在万间茅舍上,一轮红日挂在阁旁,几缕浮云映出早霞,景色之美,令人陶醉。吴承恩来到阁下,只见阁门关闭,伫立良久。近旁是一座三官庙,老道士见有陌生人到来,忙上前搭话“施主请到小刹一游,可否?”他只好跟那道士进了三官庙,一看庙里仅有三间殿堂,好似并不在意,顺便给了几文香火钱。道士忙问:“施主是外地人吧,看来是为瞻仰文昌阁来的,真不凑巧,那个看阁的人回家去了,今日不是开阁门的日子。”吴承恩听了很扫兴。道士说:“施主别走,他留给我一把钥匙可以打开阁门。”道士陪着吴承恩进了文昌阁,只见迎面立着红衣使者的塑像,那旁的坐像据说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居然把他神化了。他正在批改文章,红衣使者在旁指点,文章可取与否,全凭红衣使者的暗示。吴承恩看了,感慨万千。不由想起了当年自己赶考的场面,考官来到他的号房,也曾夸他文章甚好,名列前茅大有希望,意欲索贿。可是自己乃是一介穷儒,拿不出什么东西孝敬考官。凭着自己的实力,还怕不会得中?自信得不了状元,得个榜眼(第二名)、探花(第三名)不成问题。最后揭榜时,连个进士也未考中。把“十年寒窗苦”付之东流。心烦意乱中,忽然想起了他在《西游记》中调侃神佛,何不借题发挥讽刺它几句,以消心头之怨。于是赋诗一首,名曰《赠红衣》:
  当年秀才名江淮,欲跳龙门缺贿银。
  自古文章分优劣,原来红衣是黑心。
  随后又登上第二层阁楼,只见一尊帝王模样的塑像:身穿兰色蟒抱端坐,头戴如意云翔紫金冠,前后各有十一串玉珠迎头盖脸,满脸贴金,一幅威严面孔,道貌岸然。吴承恩一见便冷笑起来。那位道士在旁不知其妙,问他何意,吴说:“我在《西游记》里写了许多神怪,就是没把他写进去,这个文昌帝君,他竟躲在这里作威作福了。说他像个帝王,他却没有宰国大权;说他像个神,如来佛也没给他排上座位,他竟在这里自立为王,能管得了什么,还不如土地爷管的事多呢!真乃徒有虚名,怪不得香火不盛了。”于是他又赋诗一首,唱戏文昌帝君,诗名《赠文昌》:
  文昌帝君脸贴金,隐去真相嘲弄人;
  为了讨得香火钱,不得不念阴鹭文。
  (注:阴骘文是劝说人们积“阴德”劝善条文)
  吴承恩越看越有兴趣,匆忙登上最上一层,只见迎面立着一个青面红发、锯齿獠牙、头出双峰、坦胸露背的恶鬼,虎皮围腰、足踏一只巨鳖,单腿独立,手中握着一支朱笔,这就是传说中的魁星。说是经他朱笔一点,就能中状元。吴承恩最厌恶这个偶像了,一见到魁星,就怒火胸中烧,一个鬼头鬼脑的家伙,怎能管得了人间做学问的事,真是荒唐至极!看它像个怪兽般的模样,竟是如此粗鲁,怎么会有状元出在他的门下,真乃滑天下之大稽!这个恶鬼若是遇到孙悟空,定会在金箍棒下现了原形。于是吴承恩诗性大作,又赋一首打油诗《赠魁星》:
  人称魁星是神灵,像是海怪成了精,大鳖在他足下踩,手握朱笔过头顶;都说魁星点状元,不见何人被点中,奉劝天下读书郎,莫信妖言来惑众。
  老道士听罢大吃一惊,心想这个老狂徒,当着我的面,竟敢接二连三地挖苦起神灵来了。难道你没读过圣人的书?老道士只是无可奈何地满脸苦笑,吴承恩却悠悠自得,毫不介意,任自远眺,东看田园风光,西望三街六市,再看眼前南运河里百舸争流,好一幅江南风光,甚是惬意。忽然想起来“莲花白”酒,想寻个饮酒的去处,便匆匆告别了道士,感谢他陪同游阁之情。
  以后,老道士便将吴承恩游阁之事和他的狂诗“三赠”传告乡人,这一故事便在杨柳青流传下来。
  四、白莲教依阁摆兵阵
  明代天启二年(1622)冬,白莲教起义军兵败,由山东退至杨柳青,占据文昌阁等地,依阁楼摆下“迷魂大阵”,以阻明军追兵,后焚阁而逃,致使文昌阁这一辉煌的古建筑又遭一劫。
  故事还需从头说起:
  白莲教是我国延续历史最长、影响最广的民间秘密宗教组织。起源于宋代,元代曾被禁止。元、明、清三代常为农民利用。作为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工具,并不断爆发起义。教派名称随时随地变化,明代有“闻香教”、“大乘教清茶门”等名称。清代有“清水教”、“八卦教”、“天理教”等名称,皆属白莲教门。
  明代利用这些组织起义的就有:洪武三十年(1397)陕西的田九成起义。永乐十六年(1416)河北、山西的刘化起义,弘治十八年(1505)河南的赵景隆起义,嘉靖四十五年(1566)四川的蔡伯贯起义,天启二年(1662)徐鸿儒起义。到了清代还有一些较大的起义,直到道光十五年(1835)还有山西的曹顺起义。
  这里单说天启二年在山东的徐鸿儒起义,缘起于与天津有关的“闻香教”。首领名叫王森,是河北蓟州(今天津蓟县)人,后迁居河北滦州(今河北滦县)石佛庄,首创“闻香教”(也称大乘教清茶门,为白莲教的一支),秘密组织群众,在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省信徒达数十万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王森被捕,判了死刑,行贿得释。后又潜入北京继续传教,万历四十二年又被捕,关押五年死于狱中。
  王森之子王好贤投奔了山东,与徐鸿儒一道共举义旗,才又引出徐鸿儒起义一折。
  徐鸿儒,山东钜野人,活动在梁山(宋代宋江聚义的地方)一带,先与闻香教首领王森有秘密往来。王森死后又与其子王好贤过从甚密,在万历年间一直秘密活动了二十多年,曾联络白莲教其它教派,共推徐鸿儒为首领。天启二年(1622),联合了景州(今河北景县)的于弘志、曹州(今山东菏泽市)的张世佩、艾山(今名不详)的刘永明等起义组织,自称“中兴福烈帝”,定国号“大成(乘)兴胜”。设丞相、总督、总兵等官职,共统兵二十万众。天启二年四月兴兵起义,连战连捷,仅用两月的时间,连克鲁南的浑城(地近钜野不到百里)、邹县(孟子故里)、臻县等,膝县知县文允誓死不降被处斩。起义军虽然战法骁勇,然多乌合之众,有勇无谋,且缺乏统一指挥,渐转劣势,随被明军将领杨肇基、陈九德设计擒住了徐鸿儒,又各个击败了起义军,只用半年多的时间,义军便土崩瓦解了。同年十月,官军收复了所有失守的州县,徐鸿儒斩于市曹。
  王好贤在十月间奉命率领两万多义军,攻打深州(今河北深县),于途中得知徐鸿儒被擒,起义军战败的消息,知大势已去,不敢再回山东。放弃攻打深州的计划,逃为上策,只好率众北上,以避军官的锋芒。
  蓟州本是王好贤的老家,他深知那里有群峰峦叠的盘山,往北就可进入燕山主峰雾灵山(在河北兴隆)一带,乃是易守难攻之地,可以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
  天启二年冬,北上途中,路过天津重镇杨柳青。守军只有几百人,哪能抵挡这支两万多人的白莲教起义军,官兵闻讯早已撤离,追兵尚未到达,估计至少摆脱了官军五天的追程。王好贤利用这一时机,率众进镇,以补人吃马喂,小作休整。
  五、鲁班爷化身传技艺
  明崇祯七年,文昌阁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已成危楼。人们不敢靠近,只有望阁兴叹。自从天启二年白莲教举火焚阁,已有十几年的光景,当时虽被群众将火扑灭,可是第二层毁坏最为严重。梁枋皆被燻黑,有时发出咯吱的响声,势将倾倒,反倒成了鸟类欢乐之所。筑巢栖息的乌鸦,飞来飞去的麻雀,显得这里有些阴森恐怖。有人说文昌阁里闹鬼,有人说里边住着“黄鼬精”,还说在夜里看到一位白胡老头出来望风拜月,阁内有时灯火通明,里边四有人嬉戏欢笑。胆大之人,结伴往观,刹时又变得漆黑一片,踪影全无了。如此妖言惑众,闹得人心惶惶。这消息传到天津县衙。这天,县太爷果然来了,带着师爷和三班衙役,在阁下摆好香案,上了一桌大供,祷告文昌帝君保佑黎民。倒是师爷有点心计,他建议县太爷宣布“重修宝阁,再塑金身”。县太爷依了他的主张,责令镇上士绅操办,县衙出资,限期完工。
  镇上有位周六爷,年过七旬,在天津一带是位有名的瓦木工匠,世故多、见识广。当年天津县衙是由他领工修建的,无一纰漏,深得好评。镇上的缙绅们商定,把他请出来领工。镇上的工匠,多是他的徒弟,人人都很信服。当年修建县衙都是平房,这回要修三层楼阁,活儿有些难做。这回不同那回了,推辞再三,恐怕毁了自己的名声。周六爷有点好面子,又怕得罪了众乡绅,最后还是硬着头皮把这个活儿应下了。七十多岁还要去领工,难免顾此失彼,万一有失,请多包涵。
  立即开工,赶在雨季到来之前,先把二层以上全部落了地,等到立秋之后开始重建。于是搭了席棚,供匠人休息,又搭起伙房,把人们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工人们自然是很卖力气,不几日就把文昌阁的第二层屋架摆好,只等铺瓦了。正在这个当口,只见天空西北上来一片紫云,夹风带雨,雷电大作。不一会儿雨过天晴,烈日炎炎,三伏的天气更加闷热。只见眼前来了一位老者,年过八旬,身背一个网袋,向工匠们讨碗水喝,随手把网袋撂在地上,便没完没了地搭讪起来。工匠们有些不耐烦,要忙着干活,见他这般大的年纪,又不便撵走他。这时就有好事的人看他的网袋里装的什么东西,怎么引来这么多的苍蝇。一看竟是些死了的小鱼,眼见就要烂了,怎么还不快弄回去熬了。那老者不慌不忙地说:“我弄回去也熬不了。”“为什么?”“盐短!就是盐短,你听明白了吗?”伙夫听老者说“盐短”,以为他是缺盐了:“这好办,我们这里有,给你一把算得了什么。”未等伙夫把盐取来,那老者忽的不见了,真是来无影,去无踪。人们回想一下,咱镇上从来没见过这个老头,莫不是黄鼬精来捣乱?还是周六爷有点机灵,回味老头说的话,里边一定有文章。偶一楞神,就看见刚修的文昌阁第二层檐子,有些不好看,那老者在工地上说的话,可能跟修阁有关,是仙人来指路了,“盐短”不就是“檐短”吗?顿时醒悟过来。于是修改了施工方案,在阁的六个角上,又增加了六个“象鼻”大檐子,周围又加铺了一圈钉头檐,果然好看多了,照样铺好第三层,就显出巍峨壮观的气势,胜过原来的旧阁。
  待全部铺完瓦垅,可是阁的顶尖怎么也合不上,用砖用瓦都不相宜。周六爷百思不得其妙,工匠们也等的心里着急。正在这时,眼前又来了一位算命先生,蓬头垢面,破衣褴衫,他绕阁走了一圈,便哈哈大笑起来,口里还说:“算天算地,人间难事,一卦便知,一算就灵。”众人称奇,有的说他是“癞蛤蟆打哈欠,口气太大”,有的工匠就轰他快走开,我们这里正为干活着急呢,别来添乱了。周六爷见状,恐怕惹了这个无赖,只得用好话把他托走,“老先生,不瞒你说,我们这里正愁着封不了顶,哪有闲心来算卦,你还是走开好。到镇上人多的地方去算吧!”那算卦先生开口便说:“我已给你们算完一卦了。”周六爷更觉得这人是个赖皮,只好给他几文钱叫他走开,免得惹出麻烦。谁知算卦先生把钱扔在地上,反问道:“谁向你要钱了?我知道,你们刚铺完瓦顶,还没合上顶尖。我看,刚上瓦顶,就算完活了,还急的什么?别忘了我的‘卦灵’,‘卦灵’,啊!”众人一听,全是废话,说什么“刚上瓦顶”,还说“卦灵”,这事都明摆着,还用你说吗?这是拿我们找乐吗?说时迟,那时快,瞬间算卦先生不见了。
  周六爷觉科稀奇,怪事怎么全让我遇上了。还是周六爷有点老世故,凭他的经验,觉得其中必有妙,莫非要我们“缸上瓦顶”,一想真有点道理。于是吩咐工匠立刻买回一口小缸,引得工匠们说三道四,买这废物干吗用,还盛不了一挑水呢?他硬要工匠们搬上阁顶,倒扣过来,放在顶尖的正中。谁知这一来,歪打正着,龙门合上了,远看近瞧,都很相称。人人都夸文昌阁的“宝顶”做得巧夺天工。
  文昌阁刚修完,工匠们还没有来得及撤走,谁知那一群乌鸦又回来了,还有不少的麻雀凑热闹,又是搭窝、又是筑巢。周六爷就急了,刚修好的文昌阁,眼看就被这群鸟类给糟蹋了。还没等向县衙交差,忽的他又想起算卦先生临走时“别忘卦灵”的话,感悟到是“挂铃”,对!于是又找来铜匠,做了十二个铜铃,在二、三层的每个角上各挂一个。果然,这一招很管用,微风铃动,大风摇铃,不时地叮当作响,乌鸦不敢靠近,麻雀四散远逃,那清脆悦耳的铃声,不仅保护了建筑,还为古镇增添了古韵。
  人们回想起来,这事决不是黄鼬精所为,倒像是瓦木师祖鲁班爷来点化,才使文昌阁玲珑剔透,造型优美,成为千古杰作。提起鲁班,确有此人,生于春秋鲁国,本名公输般,人称鲁般,讹为鲁班,民间奉为瓦工匠的祖师爷。有关他的神话故事遍及全国,以其造物神奇著称,尤以“赵州桥”的故事最名。据说“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张果老的褡裢里盛着日月,柴王爷的车上推着四大名山。鲁班见状,跑到桥下双手托住了桥身,以免被压坏。后来人们见到,果然桥上留下了车印,桥下留有一双大手印,更为离奇动听,民间广为流传。
  六、梁沛龙梦中遇魁星
  崇祯末年,狼烟四起。关外的满洲兵攻城夺池,明军节节败退,闯王李自成也逼近北京。由于山海关的明军守将吴三桂倒戈,引得清兵人关,一举夺了大明江山,建立了大清帝国。
  杨柳青文昌阁,自崇祯七年重修以来,刚过十年,就遇上了改朝换代。清朝建立之初,又把精力用于武备,内河缺乏修治,建在南运河北岸的文昌阁,距离河床很近,河道正好由此折向南去,之后又向东流。因此北岸遭受冲刷之害,文昌阁在重修之后,渐被河水冲刷得露出了阁基,时有倾覆之险,危在旦夕。
  康熙四十八年(1783年),镇上富户梁沛龙,本系船工出身,祖父三代皆以船业为生,世居小梁庄(今杨柳青一街,文昌阁旧址),由于家境富足,其父送他入塾读书,虽然未能考中秀才,却能熟通四书五经。长大之后,继续以船为业,拥有大船十只,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船大户。
  一日,梁沛龙忽然得了伤寒病,昏迷之中,觉得口干舌燥,很想喝水。朦胧之时,忽见一个青面红发、锯齿獠牙的小鬼,手里端着一个大方形的酒杯,声色俱厉地硬要让他喝下。梁沛龙迷迷糊糊地就喝了一口,很不是滋味,看水的颜色竟是黑乎乎的,顿感恶心,再也不愿喝了。谁知小鬼竟怒目相视,右手举起一支铁杆的大笔,向梁沛龙的头顶戳来,他本能地向旁边一闪,幸未戳着头顶,吓得梁沛龙出了一身热汗。被这场噩梦惊醒,觉得浑身倒是轻松了许多。回忆梦中所遇的事情,那小鬼很像文昌阁供奉的魁星,越想越是,但不知此梦预示的是祸是福。为了安慰神灵,自己决意倡修文昌阁。不久病体安康了,便联合镇上众多船户和士绅,上下打点,自己也卖掉了六条大船,准备工料,只等选择吉日开工兴建。鉴于河水冲刷不可能在原地重建了,经过多方协商,另选新址,决定把新阁移地,重修新址在运河南岸的张家园(今十六街),便由河北迁建河南,并向西移了百丈之遥。此处河道平直,不犯冲刷之忌,可永保延年。
  因吉日尚未定妥,征得三官庙住持的同意,便在该庙大殿的屋顶正中,按文昌阁的原样,缩小十倍,仿造了一个小阁。外观形式十分逼真,留作建造新阁的参考。要么等大阁拆完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依据。三官庙里仅有一位道士,俗名姓刘,法号海慧,原是山东逃荒来的贫道,云游来此,便在三官庙里存身。由于这一方水土富饶,便滞留庙中,一生并未收徒。自从建成小阁,来庙的香客终日盈门,他倍感梁沛龙之德,然至七旬,无疾而终,从此庙里断了香火。三官庙因年久失修,人们已记不起在何年何月坍塌,连那一小文昌阁也无存了。
  话说梁沛龙移地新建文昌阁并非易事,为了慎重起见,多方征询建阁方案。获知文昌阁新址附近不久前新建了一座玉皇庙,梁沛龙为了请教建阁之事,来到玉皇庙拜访。道童让进后房,奉茶水,梁沛龙问为何不见天泉法师,道童便告知师傅出云游去了。梁沛龙只好说明来意,耳闻天泉法师已有建庙的经验,特来向他请教,他何时才能归来呢?道童说他师傅外出从不告知归期,只是临走之前留下一张纸条,如果有人前来拜访,就把纸条赠他就行了。说着便从抽屉里拿出来,双手递给沛龙。沛龙接过纸条一看,上面写着四句话:卖船莫许卖桅杆,留它六面顶着天,大缸一个锅一口,顶天立地一千年。梁沛龙十分佩服天泉法师的先见之明。
  建阁之时就按天泉法师的指点,把六棵船桅作为通天柱子,支撑最上两层的六角飞檐,使阁身上下一体,浑然天成。这水缸的用途已有先例,周六爷在明朝天启二年曾用过,此物封上了宝顶,不过这次不同的是把缸口向上,再盖上一口铁锅,再用麻绳油灰捆扎,刷上猪血弥合,最后涂以朱漆,显得十分匀称得体。新阁落成之后,回味天泉法师的指点,梁沛龙十分叹服。此阁建成,经历了咸丰三年的太平军北伐,再次被焚。此后,数百年屡次遭毁至今仍无大碍,依然魏然壮观,成为杨柳青古镇十景之一,并享有“崇阁蒙雨”的美誉。
  后来梁沛龙经常提起他梦中遇魁星那段神话故事,他说魁星叫他喝墨水,可惜我当时喝得太少了;它又用铁笔戳我的头顶,因我躲闪,未被点中,若不我本可中个状元,都怨自己没福气。
  旧时的人,崇尚迷信;如今又有多少人,能相信他的梦话?只不过是酒后茶余令人开心的天方夜谭而已。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本书分寻根成果、风物掌故、传说故事、当城砦考栏目,收录了《津西民间文化调查》、《田连元习武杨柳青》、《杨柳青老平房结构中的“天沟”》、《杨柳青插柳驱联军》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谢玉明
责任者
谢连华
责任者
韩山童
相关人物
刘福通
相关人物
朱元璋
相关人物
朱翊钧
相关人物
高居宝
相关人物
吴承恩
相关人物
于明
相关人物
于淮
相关人物
赵景隆
相关人物
蔡伯贯
相关人物
王森
相关人物
于弘志
相关人物
张世佩
相关人物
刘永明
相关人物
杨肇基
相关人物
陈九德
相关人物
梁沛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