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董氏家族与董家大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428
颗粒名称: 杨柳青董氏家族与董家大院
分类号: K292.1
页数: 4
页码: 83-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董氏家族在杨柳青镇历史上是弘扬佛教文化和创办教育事业的先导。其创业历程展示了家族的勤劳质朴和抓住商机,成为镇上的名门望族并繁荣了当时的佛教文化和公共慈善事业。
关键词: 杨柳青镇 董氏家族 佛教文化

内容

董氏祖籍原浙江,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自南京迁都北京,随之而来的是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董氏先祖随移民大潮,沿京杭大运河北上,进入河北便陆续有移民沿岸落户。也许是董氏先祖看中了杨柳青这块风水宝地,就在镇西的一块土地上安家落了户。从此,在杨柳青镇史上便有了周、梁、宋、董四姓,后续乔、尚二家,成为最早形成村落的住户人家。
  一、董氏家族是弘扬古镇佛教文化的先导
  董氏先祖,勤劳质朴,务农为业,经几代人的繁衍,很快成了大户人家,在镇西便有了董家坑的地名。到了明朝末期,董事家族已是镇上的名门望族。于是,董氏家人于明万历21年(1593年)出资修建了药王庙。因何要施建药王庙,相传,董家有一人患病,久治不愈,忽来二人,自称其姓刘,服其二粒丸药即愈。为此,董氏家人为感恩神医,决定出资修建药王庙。该庙坐落在今十一街药王庙大街北口,正殿9间,东西厢殿各3间,配有山门,戏楼,牌坊等古代建筑,尤其是对面河岸的牌坊,巍然壮观。从康熙年间到光绪18年(1892年)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共4次重修,占地约8000平方米,每年的农历4月23日和4月27日为庙会,人们将药王刘爷的木雕神像奉入轿内,8人抬轿出庙巡游,叫“药王出巡”。当年,有70道花会前来助兴表演,是药王法会场面最为壮观、气氛最为热烈的时节。可以想象出当年宏伟的药王庙在杨柳青其周边一带香火之旺盛,庙会之红火,影响之巨大。当时,在杨柳青流传过一句很久的民谣:“杨柳青三宗宝,戏楼,牌坊,文昌阁(阁,读作gǎo稿)”。从此,董事家族在镇上的名声和威望大噪。
  到清末,该庙的一位主持,来自北京西域寺的和尚兆林法师圆寂。据董事家族后人回忆:“兆林法师是在上世纪某年大年三十去世的,初一清早,徒弟妙航就派专人来我家通报。”由此可见,董事家族对修建药王庙作出的捐助和贡献。
  董事家族有了大量土地以后,以经营粮食为业,财力雄厚,家业渐大,于是,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又将坐落在12街利民大街14号的董氏祠堂施改为庙,请进了木雕准提菩萨,即三眼十八手观音菩萨,该佛像面目慈祥,手持法器,刻艺精良,全部贴金。从此,董氏祠堂改名为准提庵,寺庙东侧的一条南北长约一百米的胡同,也因此而得名,叫准提庵胡同。这一名称沿用到至今。
  准提庵是目前杨柳青唯一保存下来的佛寺,院内大殿虽已拆毁,面貌全非,但庙门楼旧址基本保持原貌。在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佛教信徒举办佛事的圣地,从而也繁荣并传承了当时的佛教文化及公共慈善事业。如镇西的胜舞老会和大同水局一直作为会址,为镇上的百姓做出许多有益的公共事业。胜舞老会自建国以后,从1964年徐国栋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散打比赛,获得第一名,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到2007年胜舞老会弟子——北京的吕胜利,参加北京国际武术邀请赛,荣获一金二银的佳绩。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武术人才及国家级的武术运动员。
  二、董事家族是率先创办古镇教育事业的领先人
  董氏祖先,延续至十七世祖董光裕、十八世董兆庆、董兆荣时期人丁兴旺,财力雄厚,有近三十年时光都是在五世同堂的和谐家族中度过的。这个时期是董事家族的一个鼎盛时代。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望族,从董光裕开始,就十分重视对后辈子孙的德育、智育及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使晚辈们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等。因董氏是镇上最早接受现代教育的家族,所以到上世纪初长门的董威(又名绍周),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院。相继又有董文焕、董少绍康叔侄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而董绍良又去法国留学,毕业于巴黎大学。自四十年代以后董氏两门的大学生,已是数不胜数。董氏不仅培养了自家子弟,对发展故乡教育事业也是不遗余力。十九世的董文俊字佐泉即热心创建学校,到了下代人中董绍良、董绍康兄弟又因为都是教育工作者,更是关心家乡教育,在他们的大力协助下,建起了古镇上第一所中学,并分别任该校的董事长和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接管该校,至今已成为市级重点中学——杨柳青一中。
  三、董事家族的创业历程
  董氏家族几度兴衰至十六世祖董云龙一代时,因嘉庆6年(1801年)的一场大洪水住宅被淹,董家便迁到镇中心的曹家胡同北口一个院里,因曹家胡同地势较高,水退后,以自家有牲畜的有利条件,购买了磨碾,开了一家面铺,由于善于经营管理,生意红火,买卖兴隆。随着人口剧增,家族壮大,又购买了其他院落,至十七世两兄弟分家,即:长门董光裕为裕盛号,二门董光璧为聚德号。两兄弟相辅相成,携手并进,以其财力和热心公益而享誉古镇,后来并列为杨柳镇的八大家之一。
  随着航运特别是陆上交通的发展范围逐步扩大,董家的两大商号,抓住了商机,除经营粮食之外又投资金融业,于清光绪初年便向天津城厢发展,与天津的粮栈斗店和钱庄建立了商业贸易来往。在光绪27年(1901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发生了德国兵数百人围困静海县城,令该县立即凑银二千两,限次日上午9时交付,迟则焚杀该县城,于是静海县王县令派人向杨柳青裕盛号求援,当时总管家董兆荣,以事关静海县城的安危,慷慨解囊,开出支票二千两,静海来人连夜赶回交付,才免遭厄运。从此,人们对裕盛号增强了信度,一些大商家纷纷前来投资合作,使裕盛号名声名望大振。
  纵观董事家族的发家历史,虽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动乱和历史变迁,但一直传承着勤劳质朴,与人为善的家风。后因“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躲避战乱,一部分董氏家人迁入天津或就职他乡。从此,董氏家人再也没回这座五代人生活了一百多年的老宅院。只留下先祖种的三株老槐树默默记录着历史,日夜守卫着这座古朴浓郁气息的董家大院。
  1948年12月杨柳青解放了。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董家大院临时做了杨柳青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到了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改为杨柳青镇政府招待所,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后,政府为给职工解决住房,将其改为商业局职工宿舍。此后,历经风霜的董家大院因年久失修,旧壁残垣,面目全非。如今,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西青区政府为了恢复杨柳青古镇大院文化区,展示这座古镇的原始风貌和建筑特色,给后人留下一份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本着“建新如旧,修旧如旧”的整修原则,对董家大院及其他大院投巨资进行修缮,使其恢复历史原貌,董家大院又获得了新生。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本书分寻根成果、风物掌故、传说故事、当城砦考栏目,收录了《津西民间文化调查》、《田连元习武杨柳青》、《杨柳青老平房结构中的“天沟”》、《杨柳青插柳驱联军》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孙玉昆
责任者
朱棣
相关人物
兆林法师
相关人物
妙航
相关人物
观音菩萨
相关人物
徐国栋
相关人物
吕胜利
相关人物
董光裕
相关人物
董兆庆
相关人物
董兆荣
相关人物
董威
相关人物
董文焕
相关人物
董少绍
相关人物
董绍良
相关人物
董文俊
相关人物
董绍康
相关人物
董云龙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