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扇面》中听见古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二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366
颗粒名称: 从《画扇面》中听见古代
分类号: K292.1
页数: 22
页码: 143-166
摘要: 本文章讲述了作者在陕北听到了不同版本的《画扇面》民歌,并探讨了其曲调的变化和来源。文章强调了民间歌曲的千变万化和唱家和听家的审美习惯和文化特质对民歌的影响。
关键词: 杨柳青镇 《画扇面》 史料

内容

离开陕北二十多年后,我才听到了陕北民歌《画扇面》。
  久仰了。
  陕北的这首《画扇面》,竟然高远而苍凉
  我从小就知道《画扇面》。因为父亲有本《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那是第一批陕北民歌资料,572首,都是1935到1945年间,在延安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和鲁艺音乐系搜集的。这些资料1945年被带到东北,1949年又带进北京,1953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给整理出版了。我不识字那会儿,就在那书扉页上瞎画,乱七八糟的。那里就有《画扇面》,6种。但是,插队十来年,我没听到过。
  那个正月,我回陕北,在安塞县李家湾村的一个小窑洞里,从我们余家沟招女婿到这儿的一位老友,为我举办了一场歌会。他叫来了上下川里的五六位唱家,包括一位婆姨歌手,围着个火炉子,没酒没菜地从后晌唱到了黑夜。高亢的,低回的,奔放的,柔婉的,在纸烟薰出来的呛人浓雾里,我一首接一首地品味乡间人性,一首连一首地享受纯粹民间。太好了,我说。主人道,还有个好唱家没来呢。
  来了。笑着。一条汉子,满脸通红,进门就说他喝多了,然后就说认识我,握住我的手不放。哦,他是安塞县沿河湾村的石匠,三十年前我们余家沟给知青箍石窑时,他来做过匠人,叫个任志强。他反复说:“我今儿酒喝太大了。”我说你是好唱手,他说老了,不顶事了。临后点根儿烟,坐在个矮板凳上,瞌睡的样子。我闻见他一身酒气。
  然而,他一开口,我惊异不已。
  一声率直的歌,忽然间跳将出来,跃上黄土高原一般,坦坦荡荡,高亢粗犷,并不圆润,几至涩滞,却忽而跌宕,柔顺拐弯,切分跳断,呼吸连缀,跟着大起大落,拧来甩去,延长拖腔,开阔苍凉,没遏云响谷,有抗坠之音,唱得那是单纯质朴,厚有古风,戏曲一般,极富韵味。天,我插队十年,没听过这种歌!
  他唱的这是《画扇面》:
  天津卫城西杨柳青(吗那嘿),有一位美女名叫翠英,她从小小学会会画画,小小人(呀吗)十九春,丈夫在南京赶用功,(咳呒咿呀)常年年来到四月半整。
  《画扇面》该是个城镇小调、靡靡之音、哼哼唧唧的小曲儿,却何以让他唱得如此高远苍凉?使得这古韵厚重的旋律之间,只有些连绵不尽的黄土峁子,而没了绥德古城、榆林老巷那旧影窗前?
  任志强酒喝得,第二段儿开始就唱不完整了。我回到北京,反复听他这段儿录音,听明白了:它离城久矣。小曲儿,离城久了,忘了婆娑树影,点滴阶前,却掺了乡间的土,受了乡间的苦,飘来荡去在绵绵梁峁之上、滚滚黄尘之间,于是尽失了老街巷里的细腻柔婉。一代一代挣扎活命的人,柱着镢把儿,冲着老天,梗着脖子把它吼出来,它便有了信天游的高远、老道情的苍凉。
  去年,陕北的横山县委书记苏志中送了我一套《绥德文库》,那民歌卷里收有多种《画扇面》简谱。加上原有的,我共有了16种陕北民歌《画扇面》曲调。除任志强那种,哼哼来哼哼去,它们大体分三种风格:轻快活泼的,轻松细腻的,轻缓柔婉的。它们之间,旋律差得很远,总让人觉得是各有来源。加上由不同的唱家唱来,又都即兴变化,变化多端,于是,曲调被记成了十几种。我想,如果再找到别的唱家,还会有所不同。如果让每个人再唱,可能又唱出不同。人们不可能记下所有的《画扇面》曲调。
  但是,它们同宗同源。即使已经变化得面目全非,也总能露出同一首歌的蛛丝马迹。每一种《画扇面》曲调,都只是无数人无数次吼唱当中的任意一次。各种各样轻快活泼、轻松细腻和轻缓柔软的《画扇面》,跟任志强这高远苍凉的《画扇面》,韵味甚至旋律都天上地下、南辕北辙,但它们确实又是同一个《画扇面》。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唱家和听家不自觉的审美习惯、文化特质,决定了民间歌曲的千变万化。每个唱家由着自己本能的审美,在音腔、音调、节奏、速度上自由变化,便足以创作出一首新的民歌。每个听家由着自己的体会感觉而学而唱,又成为一个创作过程。民歌在层级扩散过程中,每一次传唱,旋律都会变,成千上万次后,十几种乃至更多种《画扇面》就产生了。这种随意性如行云流水,在不着痕迹之间,留下自由即兴的美、民间的美。
  高远苍凉的《画扇面》,一字对一音,四度大起落,一听,就让人诧异它的古老。然而,谁也无法知道它从何时唱起。看上去,它跟宋词《浣溪沙》貌似,跟元曲《沉醉东风》相仿,也跟《南吕一枝花》尾曲接近,但都不是。它只是它。它的五声音阶旋律,可能在“户有弦歌新治谱”的年代,倚词填腔创作出来,也可能早于歌词千年就已产生,还可能是从天边异域传来许久。
  任志强在一个古代一般的山川间生活,在一个苍凉的古战场上耕作。他的村庄坐落在北魏金明郡、隋唐五代金明县、宋夏百年战争前沿阵地金明寨的故地之上。天苍苍,野茫茫,千年累累白骨,所有代代生命,早都归了黄土,久已零落成泥。于是,不经意间,任志强的吼唱带出了风吹草低的大气、遥远古代的空濛。就这样,他把一首回旋柔软的歌,唱成了高远而苍凉。
  我听的这支歌,只是任志强的歌,里面充满了他任志强的、个人的、即兴的东西,不管是曲调,是力度,是切分,是节奏,还有速度,很多东西都是他吼唱时的即兴创作,即兴变化。这些,就是“味儿”。民歌的美,全来自这“味儿”。没有乡里的唱家,让我们拿着简谱线谱,永远也唱不出“味儿”。“味儿”是属于个人的。我们之所以能听出来每个唱家不同的美,是因为我们关注到了每个人唱的“味儿”,凝听到了他们每一个音的无穷变化。那些变化,就是民歌唱家的心灵深处、生命感受,和他表达这些感受的创作能力。人们对陕北民歌的着迷,实际上是对这些东西的着迷,是对由那些音的千变万化集合而成的韵味的着迷。
  《画扇面》千变万化,总还是杨柳青白俊英
  两年后,在延安再见任志强,才听他唱全了他会的几段儿《画扇面》:
  二一处画上二进宫(吗那嘿),杨宗保搬兵回到了朝中,三霄妹摆下黄河阵,萧天佐(呀吗)过洪州,闪上来元帅穆桂英,(咳呒咿呀)打坏了番贼救出了公公。
  三一处画上女娇流(吗那嘿),李三娘担水面带忧愁,人说是苦实难受,王三姐(呀吗)飘绣球,张彦休妻白玉楼,(咳呒咿呀)秦雪梅吊孝两眼儿泪流。
  四一处画上长板坡(吗那嘿),汉刘备迎亲回到了江东,周瑜定下美人计,大张飞(呀吗)小赵云,怀抱太子是真龙,(咳呒咿呀)打败了曹操八十万雄兵。
  五一处画上西游记(吗那嘿),有一位和尚名叫唐僧,他到西天去取经,猪八戒(呀吗)小沙僧,开山引路是孙悟空,(咳呒咿呀)路过了九妖一十八洞。
  六一处画上五端阳(吗那嘿),辕门上斩子杨六郎,杨宗保绑在沙场上,把个焦赞和孟良,叫出来人儿八贤王,(咳呒咿呀)穆桂英倒跪辕门外上。
  陕北不是《画扇面》的源出地。也就是说,《画扇面》本不是陕北民歌。它是隔着黄河,翻过吕梁,越过太行,还曾一步一步走过河北大平原,从很远的东方传来的。它叙述的,是那边儿杨柳青镇美女白俊英,在扇面上画古代故事的过程。中国传统图画,喜欢让画面故事有劝诫作用,借此,《画扇面》用一二三四序数章法,把许多忠孝仁义的故事、人物串联起来,如压缩的史料一般,罗列叙述,以教化世人晓典故,知荣辱,明廉耻,感道德。
  任志强只唱了6段词,实际上远远不止。《画扇面》这歌已流传不知多少年,就像曲调那样,词儿,也在传唱过程中,添补增加,千变万化,于是出错儿。从陕北的绥德、米脂、横山、佳县、安塞、延川、子长、子洲等县收集的《画扇面》歌词,没有全一样的。把《二进宫》、杨宗保和三霄妹放一起这类错儿,关公战秦琼似的,还有不分杨四郎和杨侍郎那种,常见。好在万变不离其宗,总还是天津卫杨柳青的白俊英,不过是唱成了白翠英、白翠玲、白仲英、白秀英。不像山西的二人台《画扇面》,成了“歌颂女画家杨柳清的爱情故事”了。
  头一片扇面画俞伯牙,钟子期打柴不爱作官,白河流水湾套湾,沉香子,劈华山,吴汉杀妻在潼关,王祥他卧冰美名传。
  这是陕北子洲的一个版本。除了“白河流水湾套湾”,都是历史的、传说的人物。古代中国,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像伯牙、子期、吴汉、王祥,应该都确有其人,只是事迹经过演绎,成了传说甚至戏说。而沉香子,则更是神话人物、戏曲英雄了。劈山救母的故事,宋、元时已经入戏,有南戏《刘锡沉香太子》、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等,剧名留了下来,可惜本子都没了。
  这种被称为“历史传说歌”的民歌,总是段段有人物、句句有典故的,所以,“白河流水湾套湾”这样的句子,一定是错的。其实,这是又一个神话人物、孝子楷模——这歌词本来是“白猿偷桃天书献”。有戏曲《白猿救母》讲这个故事。民歌这东西,在传唱过程中,由于是口传音授,不依文字,当唱家缺少对内容故事的了解时,难免出错儿,然后就越传越走样儿。于是有了多种歌词版本。于是这句的原装只剩了个“白”字。
  口头知识以讹传讹,是民间常态。任志强他们安塞县,有个“坪桥镇”。这名字不是来自一座桥,它掩盖了一个千年古地名。那地方本名“平羌寨”,是宋哲宗1089年给起的名字,专门用来对付党项羌的。千年过去,“平羌”之名未曾改变,只是历史被湮,古名遗忘,传其近音,叫了“坪桥”。那一带有个建华寺,其实本是处北魏石窟。“建华”二字,原是“剑匣”,现在一个洞窟里还扔着块“剑匣寺”石匾。“匣”字声母,古代若h,字音便若“哈”之二声,与“华”接近。因此,不知何时起,“剑匣”错叫成了“建华”。乡里人嘛,说错唱错,家常便饭,佳县有个《画扇面》版本,就把“杨柳青”唱作了“杨柳叶儿青”。
  有位歌手,在叮哩咣啷现代版地翻唱陕北民歌《画扇面》时,“白猿偷桃天书献”这句,学的是“白水滔滔何所惧”。“偷桃”俩字儿,声母还在,误作“滔滔”。教歌手唱的老汉没错儿,因为他小小时就这么学来的。但是歌手错了。因为他是专业人,不该错。还有,“油漆骨子”,是说折扇的一根根扇骨,他学成了“汕漆盒子”。这几百年里,口语中声母g、h怕是跟以往一样,还有互换,或是g还在丢失,因此能把“骨”传唱成“盒”。
  《画扇面》唱的全是戏出故事
  不仅是陕北有《画扇面》,山西、山东、河北、河南也有,北京、天津、内蒙和东北三省,也都有。甘肃、宁夏也流入,安徽也引进,就连新疆也有人唱。就是说,北方中国,半壁河山,处处传唱《画扇面》。不知道它们有多少种曲调——光陕北就至少16种,也不知演化出多少表演形式,但歌词内容基本一致。因为它们都源自杨柳青那一首歌。
  二一出画上二进宫,正宫娘娘多愁容,国家有难思良将,徐千岁,巧计生,黑虎铜锤举在空,杨侍郎报国苦尽忠。
  三一处画上牧羊圈,朱春登舍饭来到坟边,寻吃讨叫来要饭,赵锦棠,跪一旁,夫妻一见泪汪汪,龙抓了宋氏女谁给她知情。
  四一处画上唐太宗,徐茂功当了定国公,尉迟恭在朝为宰相,小罗成,单雄信,众位英雄战杨林,夜打登州救回秦琼。
  六一处扇画走雪山,冻坏了小姐曹玉莲,她在曹门哭老天,猛然来了众八仙,搭救曹福上了天,哭坏了小姐曹玉莲。
  很多觉得是历史的东西,今人看来,一头雾水。可民歌里怎么会唱得清清楚楚?民歌唱家没几个文化人呀?其实,这都是戏曲故事。古书里的人和事,之所以能妇孺皆知,许多是因为它们被戏曲演绎,唱进民歌,到处流传。多少剧作都不依话本而独立产生,那许多虚构故事,也只以戏曲为媒,传入民歌。我们称赞这种民歌是“口头历史课本”,其实,它离历史远了点儿,更应称为“口头戏曲课本”。《画扇面》便是。它唱的不是压缩的历史知识,而是提炼的戏曲情节。这种歌不应该称“历史传说歌”,而应该叫“戏曲故事歌”。
  也就是说,这种历史传说歌里唱的,多不是历史故事,而是戏曲故事。比如任志强唱到的“李三娘担水面带忧愁”,在其他版本的陕北《画扇面》里还有如:
  李三娘推磨在磨房,磨房里生下咬脐郎。
  李三娘担水面带愁容,磨房里推磨苦难受。
  李三娘担水多忧愁,磨子里蒸酒受苦难。
  历史上有这个李三娘,是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后。她是农家女儿,却远见非常。不过,《新五代史》卷十八《高祖皇后李氏》里,只有“夜入其家劫取之”的刘知远抢婚,并没有李三娘受苦事迹。担水啊,愁容啊,磨房啊,推磨啊,还有磨房里面生下孩子、咬断脐带,都不是历史故事,而是戏曲情节,出自宋元南戏《刘知远白兔记》。这歌里的“蒸酒”,则疑是“整宿”之误。因为《白兔记》里有“日间挑水三百担,夜间挨磨到天明”的词儿。在这儿,民歌接受的是戏曲影响,《白兔记》里“休忘受苦李三娘”的千年戏词,成了《画扇面》里李三娘“受苦”的主题。其歌词,则是直接承自宋元戏词——成化本《白兔记》第一出:“三娘受苦,磨坊中生下咬脐郎。”
  其实,从东北的和杨柳青至今传唱的《画扇面》里,可以明白地看到,白俊英画的都是戏曲——戏出画:
  忠孝结义全都画完,白俊英留神仔细观,画完半面留半面,仔细想,暗参详,八出戏儿在后边,对上颜色甚是新鲜。
  然后,画面单位不是扇面的“片”,不是画画的“幅”,不是位置的“处”,而是戏曲的“出”,画了一出又一出的戏:
  十二出戏全画完,单等丈夫圈了篇,金榜提名身荣贵,得头名,中状元,一家老小得团圆,富贵荣华子孝孙贤。
  实际上,陕北各地传唱的“头一处画”、“二一处画”的“处”,本来就是一出戏的“出”。在没有意识到《画扇面》歌词与戏曲的关系时,陕北都记作了“处”。还有“幅”,也是“处”的声母误唱。
  从山东传唱的《画扇面》里,也能看到完整保留的戏出。如:
  五出小戏画上黄鹤楼,汉刘备吃酒犯了忧愁,东吴设下了美人计,曹操笑,刘备哭,周瑜摆宴请皇叔,拆开了竹节令箭现出。
  《画扇面》里所有戏出段落的第一句,总是用一个词交代画的内容,如“七一处画上明公断”。这儿的“明公断”仨字儿,实际上是个剧名。这句词儿的本来面目是:“七一出画上《明公断》”。传统的《画扇面》里,一般,一段唱一出戏的,这个位置都是剧名,如:
  二一出画上《二进宫》
  三一出画上《牧羊圈》
  四一出画上《唐太宗》
  五出小戏画上《黄鹤楼》
  六一出画上《走雪山》
  也有剧名唱在下一句的,如:
  六一出画上五端阳,《辕门斩子》杨六郎。
  而“俞伯牙”那种段落,实际上是用剧名串词儿。元代文人常把曲牌串联成词,叫做“集曲名”,文字游戏一般;《画扇面》这里,则是学来元人手段,有人物有情节地“集戏名”:
  头一出画上俞伯牙,钟子期打柴不爱作官(《伯牙碎琴》),《白猿偷桃》天书献,《沉香(太)子》,劈华山,《吴汉杀妻》在潼关,《王祥卧冰》救了母亲。
  所以,《画扇面》里唱的,全是戏出。
  最迟在宋代,戏曲之初,就有了戏出画。元明迅速发展的戏曲艺术,给民间绘画提供了大量题材,画作日趋精美,广泛出现在很多艺术品种上,包括扇画。清初时候,杨柳青已经出了很多昆曲剧目的戏出年画。这歌里唱的画戏出扇画,当是历史真实。
  宋、金、元、明、清,产生了杂剧、院本、戏文、传奇近5000种,编排出来无数风流人物。把各地十几种版本的《画扇面》歌词,不论真伪凑在一起,合并内容重复的,能看到,有40多段全是戏出。据我不完全统计,唱及了80多出戏。戏出烟海之中,凤毛麟角而已:
  宋元南戏2出:《白兔记》《刘锡沉香太子》
  元杂剧17出:《王祥卧冰》《追韩信》《虎牢关》《汉宫秋》《气英布》《桃园三结义》《连环计》《隔江斗智》《黄鹤楼》《祝英台》《敬德不伏老》《薛仁贵》《西游记》《西厢记》《金安寿》《包待制……》(包公戏)《蟠桃会》
  明清以来戏曲65出:《首阳山》《五雷阵》《反西岐》《渭水河》《陈十策》《封神榜》《太师回朝》《九曲黄河阵》《伯牙碎琴》《浣纱记》《孟姜女》《楚汉相争》《霸王别姬》《未央宫》《斗牛宫》《云台观》《走南阳》《斩经堂》《取洛阳》《卧龙岗》《古城记》《横槊赋诗》《借东风》《温酒斩华雄》《讨荆州》《群英会》《长坂坡》《霓虹关》《贾家楼》《锁五龙》《连环套》《选元戎》《梨花归唐》《罗成叫关》《打登州》《三江越虎城》《徐策跑城》《罗通查城》《郭子仪征西》《薛仁贵征东》《醉杨妃》《彩楼配》《二度梅》《牧羊圈》《托兆碰碑》《破洪洲》《辕门斩子》《杨文广夺印》《反延安》《明公断》《珍珠记》《翠屏山》《景阳岗》《武松打店》《忠义堂》《白玉楼》《走雪山》《牡丹亭》《一捧雪》《二进宫》《刘墉下山东》《春秋配》《秦雪梅吊孝》《小放牛》《白猿救母》《画扇面》的歌词创作,用了200年?
  白俊英是谁?
  陕北民歌里唱的兰花花、四妹子等,都是曾经的真实人物。那么,杨柳青小调里的白俊英,确有其人吗?其说不一。一说没她这人;一说她是乾嘉时人;一说她是明末清初人,生卒年1628—1691,祖籍,事迹,等等俱全。不管她是清初还是乾嘉,我想,民歌创作,总不凭空瞎编,应该是有其人,才唱其事的。
  有清一代的绘画界里,没有白俊英的名字。她在乡间一隅,画匠一般,太民间了。然而,除白俊英被人传唱,天下能有几支歌是唱画家的?画匠画画儿,画不留名,一旦停笔,马上湮没,被人遗忘。所以,《画扇面》这歌,只能是在白俊英还画着画儿的时候,唱起来的。
  四月里天立夏无有风,白二姐高楼赛如蒸笼,手拿扇子仔细观,高丽纸,白生生,油漆骨子血点红,扇面儿以上无有灰尘。
  她画的是红扇骨的折扇。折扇这东西,南北朝起源,元代始普及,明清行天下。宋代时候,开始有人往扇子上画画儿,元明两朝渐成风气。宋元戏文《柳耆卿诗酒玩江楼》佚曲有:“欲凭妙手良工笔,仔细端详仔细题,做个丹青扇面儿。”到清代,江南江北全画扇面,自成体统。而天下民间扇画,推杨柳青。《画扇面》可能便是由此而发的。
  一开始也许从倾慕出发,以唱白俊英本人为主,怨妇思夫,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亭榭凭栏,都可能唱。但是,一旦继承起“上可以吁天降神,下可以移风变俗”的传统音乐功能后,便只是以白俊英的名义,唱那些万古流芳的故事了。可能有过的歌词,就此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逐渐增加的段段戏出。民歌嘛,总在填词,新词唱得多了,旧词就忘得远了。
  如果白俊英是明末清初时人,《画扇面》唱到的戏出,就不全是她在世时的了。如任志强唱到的“张彦休妻白玉楼”。从明代传奇目录中,能见蒋麟征《白玉楼》。但一般认为,这故事出自清乾隆年人士袁栋剧作《白玉楼》。这出戏上演的时候,明末清初的白俊英早离世了。且,“张彦休妻”这句词另有版本。一种是接着前句“王三姐,抛绣球”的“绣球抛在平贵手”,一种是“王三姐,上彩楼,彩楼之上抛绣球”——这出戏就叫《彩楼配》。从《画扇面》叙述剧情的要求来看,这两种词像是更早的版本。
  又如,杨柳青小调和东北民歌里的《画扇面》,都有一段“姜秋莲”,唱的是清代无名氏剧作《春秋配》里的《捡柴》一出,也是明末清初过后很久才有的戏曲:
  五出画上拾捡柴,姜秋莲出门泪满腮,春发访友到郊外,舍银两,就走开,一朵鲜花他未摘,诚信君子仗义疏财。
  这种情况能使人设想,白俊英在世时产生了这首歌后,以后的岁月里,一直有人给添改歌词。从现在各地歌词的参差不同来看,有的被传唱了,有的被遗忘了。如《一捧雪》里的莫成替主死,半个中国,唯陕北佳县版本还唱。
  《画扇面》似有两类版本,一类是只提到一座北京城——往往传唱得混同戏出,另一类是唱了北京、沈阳两座城。那种一座城版本的年代,可能早于两座城版本。
  唱了北京、沈阳两座城的那类版本,基本上是这样两段:
  头一座城池画北京,九门九关多么威风,画上紫禁城一座,画三宫,画六院,金銮宝殿画朝廷,八大朝臣列摆西东。
  二座城画上关东盛京,老将军断赌才得安宁,东沟反了宋三好,陈大人,率领兵,众家英雄往东征,东沟黎民得太平。
  这两段是唱戏出画之前的“帽儿”。头一段,没人物,没情节,没历史,没故事,没有传说中的神话,没有戏曲里的素材,只想象了一下儿朝廷的威风,那高高在上的感觉。这很适合做“帽儿”,就像后来用敬祝万寿无疆开头儿那样。
  第二段呢?不一样。有人物,有情节,有历史,有故事,但既不是传说,也不是剧情,而是真实历史事件,在歌里显得突兀。这段歌词讲的是清光绪元年(1875年)的一次战事。那一年,清军打了两仗,夏天在辽宁镇压起事的宋三好,秋天进越南剿灭黄旗军。《清史稿·德宗本纪一》记:“光绪元年……庚午,奉天匪据大东沟作乱,崇实讨平之。”《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七《左宝贵》记:“光绪初,尚书崇实巡视奉天、吉林,奏自随。既至,斩高希珍於土门,诛宋三好於石砬子。”《清史稿·奉天》对“东沟”有所说明:“鸭绿江东自宽甸入,右受草河,迤南流入海。其海岸曰大东沟,即太平沟,木材输出之地也。”
  不管是民是匪,宋三好是条汉子。他同治初年曾带着农民“锄捐抗税”,1864年躲到大东沟一带谋生,1873年又成了抗缴木材经营捐税的民间武装首领,占据了大东沟,并与另一只民间武装高希珍联手,控制了那里的沿海通道。1874年,地方清兵几次攻击他们,都没得手。1875年,清廷从直隶调重兵,海陆围剿宋三好,首长是盛京将军崇实,领兵者是提督陈济清和总兵左宝贵。陈济清在土门被打垮,而左宝贵率军冲杀,斩高希珍。宋三好转移至石砬子,率800人居险扼守,弹尽粮绝后被俘遭诛杀。
  《画扇面》这段词儿里,“关东盛京”自是沈阳,“老将军”则是盛京将军完颜崇实,那时东北的军政大权最高领导。据说他那年一到沈阳,就下令禁赌,一时民风大变。天津有一版本这段唱“袁大人”如何,其实是把“完颜”唱成了“袁”。“陈大人”就是那次领兵的陈济清,这歌里只说他打胜仗,没唱他走麦城。而那个真正斩杀高、宋的左宝贵,歌里没唱。后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领军赴朝,在平壤保卫战中血战殉国,成为民族英雄。
  在明末清初的白俊英去世200年后,发生了崇实禁赌、陈济清打宋三好的事情。按说,东沟平乱在历史中是一个很小的事件,只是当年光绪初任皇帝,能在满清“龙兴之地”打个胜仗,可能有所庆功,沸沸扬扬。而在陈济清出兵前三个月,朝廷已命左宗棠指挥大军,收复新疆,至1877年全胜。这是确保领土完整的一大历史事件。那次,杨柳青人还曾随军买卖,肩挑手提走新疆,留下了“赶大营”佳话。可是,《画扇面》里只唱陈大人,没唱左大人;只唱关东盛京,没唱乌鲁木齐。这说明,《画扇面》不是由官家通过文人掌控的,只是民间有好事唱家,那年听说了东沟那事儿,就自编了那词儿,自娱自乐,唱进歌里。要是等过几个月,这事儿轰动过去了,就不会有人编这么段词儿了。所以,这段歌词,是1875年添上去的。
  以“帽儿”里添加这段唯一非戏曲的、真实事件的歌词为代表,加上可能对全歌歌词做了些整理,一个1875年版本出现了。
  东北民歌的《画扇面》,与现存杨柳青小调《画扇面》接近,都是20段,都有东沟宋三好。词句虽有差别,内容却高度一致,以叙述12出戏的形式,唱了24出戏的人物。据此可知,这两地现存的《画扇面》,是1875年版本。另有三座城、四座城的,都是后人拼补的了。
  许多流传甚广的“一座城”版本,内容排列小异而大同,与杨柳青和东北的“两座城”版本差别较大。在陕北,唯佳县传唱这个两座城版本。其它各县基本都是一座城版本——那可能是“东沟平乱”以前的较早期版本。从这类版本中,能看到后来版本的基础。
  这么说,现在的《画扇面》传统歌词,是1875年才定型完成的。从白俊英在世算起,如果是乾嘉时候,那么这歌词写作用了百十年;如果是清初年代,则用了200年。《画扇面》的曲调儿,可能有多古老?
  城镇歌曲,经历了唐代曲子、宋代词曲、元代散曲、明清俗曲这样一次次演变。多少乡间民歌,进了城镇,被梳理云鬓,艺术加工,让人“听取新翻《杨柳枝》”。明清时代,城镇发展,坊间小调于是蓬蓬勃勃,时尚小令流行天下,传统曲牌渐被取代。但城镇的民间歌唱,仍维持在曲牌体的历史格局之中,倚声填词,作长短句,不仅流传广泛,且被引进戏曲、曲艺。很多地方戏和曲艺曲种,都以明清俗曲的曲牌作为基本唱腔。其曲调在各地生出无穷变体,面目全非。《画扇面》就是这样的一首明清俗曲,即所谓“俚曲”。
  但是,传统曲牌未必都销声匿影了,可能只是混迹于俚曲之间,难以辨识。“画扇面”三个字,不一定是这首歌本来的曲牌调名,而可能是内容题名。可能是就着一个老曲老调,为了美女白俊英,倚声而为之词,唱出新歌。因此,其曲调旋律,可能是当时填腔,也可能是从非常古老的曲调那里,传唱演变而来。
  能古老到什么年头儿呢?我们假设,假设唐代曲子词《天仙子》的末句是反复唱一遍的——那时已有歌词反复的唱法儿了,那么,《天仙子》的歌词就与《画扇面》歌词的基本特征相同了:
  【天仙子】燕语莺啼三月半,烟蘸柳条金线乱,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熳,留住九华云一片,留住九华云一片。(假设末句反复)
  【画扇面】七出画上二进宫,艳妃宫中多愁容,国家有难思良将,徐延昭,闯进宫,黑虎铜锤举在空,杨波保国苦尽忠。
  把现在《画扇面》歌词跟末句重复的唐代《天仙子》放在一起,可以看见对位性。都是除第四句用三三对句外,其它句子都七字——当然,现在各句都可多加衬字,还可摊破加词。也都是除第三句外,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只是,唐代有平韵有仄韵,现在基本都平声了。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龟兹部》记:“《万斯年》曲,是朱崖李太尉进此曲名,即《天仙子》是也。”这个远来西域龟兹的教坊舞曲,唐代始有填词,宋代成为词牌,元代还见传唱,明清渐湮其声,没于俗曲,不闻于坊。真是没人唱那旋律了吗?
  这是假设了一种可能,用来说明民歌有千年承传的可能性。如果它的曲牌调名真是“天仙子”,那么书写就应该是“【天仙子】画扇面”。由于这歌以“画扇面”题名流布,旧有的调名便渐被忘记,久而久之,大家都当“画扇面”仨字儿是曲牌了。
  实际上,这个被叫做《画扇面》的曲调儿,一直是个民歌类型的曲牌,从来不只属于白俊英。它一定有过各种各样的词。现在还能看到的一种,是在1875“东沟平乱”之前5年,也就是1870年,民间艺人用这个曲牌唱过的排外词儿:
  外国人定计分我江山,天主教耶稣教外国人传,拐走了童男与童女,八九岁,十二三,个对个摘心把眼剜,杀害性命造成洋片。
  外国人进京要夺权,侵犯了中国混乱江山,海口定计去赴宴,诱来了,文武官,也有忠来也有奸,卖国的奸贼名叫曾国藩。
  明代年间,杨柳青民歌小调逐渐形成,流行四方,清末鼎盛,艺人们唱传承的旋律、传统的词,也给曲牌填新词。这就是民歌的创作形式,一直与宋词元曲一样。天津民歌《画扇面》是如此,陕北民歌里更有典型。一个传统旋律,可以从《芝麻油》而《骑白马》,从《骑白马》而《东方红》,轻快活泼的小调成了雄伟壮阔的颂歌,曲子的调名却已无人知晓。到现在,仍可以填词,如把《春秋配》剧拿来,可以给《东方红》那个调儿填很好的词儿:
  拾捡柴,姜秋莲,春发访友到郊外。一朵鲜花他不摘,呼儿咳哟,舍下银两就走开。
  《画扇面》随着流传,成为城镇民歌的经典作品,成为北方民间的一个音乐母题。地方艺术便在这种流唱小曲中生长。山东有一种地方小戏吕剧,就是在1870年前后,由学唱《画扇面》之类杂曲小调的乞丐们创造的剧种。它最早的剧目,是1876年的《画扇面》。内蒙古西部的二人台,把从草原东方传去的《画扇面》,弄成化妆演唱,热热闹闹。山东胶州小调秧歌,也唱《画扇面》小调。安徽的皖北琴书,亦有移来改编的《画扇面》曲子。京津的单弦,更是把它作为主要曲牌,凡唱必用。
  《画扇面》调儿也叫过《百忍图》。这个调名也是因一套歌词内容而生,就是说,它曾经是“【画扇面】百忍图”。“百忍图”这套歌词传远了,这题名也就惟一了,原来的“画扇面”调名便又丢了。那,《百忍图》是什么样儿的词儿呢?现在流传一种《百忍图》词儿,“金银财宝价最高,光阴似剑斩人的刀”等等,不是用《画扇面》曲调唱的,因此不是传说中的那个《百忍图》。
  我小时候从哪个相声里,学会过一句北京的民俗小调:
  上柜台,笑颜开,莫要发愁你莫发呆,像你这个买卖怎么能够不发财?
  因为觉得幽默有趣,所以哼哼了快50年。直到听郭德纲唱到了这词儿,我才知道这叫《劝善歌》。他唱的是“忍”:
  买卖人能忍和气生财,不论穷富一样看待,买卖卖的熟主道,站柜来,笑颜开,休要发困你莫发呆,似你这买卖怎么样儿不发财?
  这《劝善歌》,也叫《百忍为高》,用的是《画扇面》曲调。40多段,近30处唱到“忍”。如:不忍之人祸先招、手艺人能忍学三年、儿孙能忍美名传、兄弟之中忍为先、妯娌多了忍为高、行善能忍福禄增,等等,很多。其实,这主题为“忍”的《劝善歌》,就是传说中的《百忍图》。只不知是否全本了。《画扇面》的曲牌功能,在这《百忍图》上,充分发挥了。
  从下面这段“忍”词儿能看出,这是民国初年的版本:
  总统能忍乐逍遥,十万里江山坐得牢,文官能忍升总长,武将忍,督军熬,吃粮当兵忍为高,月月关饷师长熬。
  更早年间的版本,是清朝时候的,唱的不是“总统”,而是“君王”:
  君王能忍乐逍遥,十万里江山坐的牢,文官能忍加封禄,武将忍,穿蟒袍,吃粮当兵忍为高,月月官饷顶戴牢。这《百忍图》的几十段词儿,都很有民间的自由风格,实在,生动,即使不唱,读来也十分有趣。这是现在能看到的《画扇面》最后的好词儿了。《百忍图》成了《画扇面》曲牌的绝唱。
  建国后,《画扇面》成为单弦曲艺中的常用曲牌,同时也叫《百忍图》,还起了个新牌名叫《农民乐》——估计也是有过这么一套词儿。可是,给它填的词,因为目的不是教化而是宣传,便都没有了民间的风格和词曲的味道。如上世纪60年代的:
  棵棵绿竹叶儿尖,满山叠翠荡漾无边,社员们锄草在田里面,听那劳动歌儿,唱得欢,丰收景象在眼前,伟大祖国好河山。
  又如20多年前歌颂引滦入津工程时的:
  画燕山,画长城,引滦工地画英雄。
  再如前些年出现的标语口号:
  大学生活七彩琳琅,校园文明不断加强,教学改革繁荣兴旺,为四化,为家乡,刻苦学习昼夜忙,为祖国永世繁荣富强。
  一种不如一种。《画扇面》曲调儿还会仍旧,听上去还古韵依然、有滋有味儿。但这种词儿,不能用于阅读了,只可幽默处之。保护《画扇面》,让它别走样儿,别串味儿新填的词,是新的宣传品,填成啥样儿都不会影响传统的《画扇面》。但是,如果给原来那《画扇面》添改新词儿,就得小心仔细了。否则,会影响这个传统文化代表作品的味道。
  山东一个版本里唱的画第二座城,不是沈阳,而是汴梁。从内容来看,杨家将,完全可能是1875年以前的歌词——早就有这些戏。可是,从语言来看,一句“留得美名万古扬”,却留下了当代墨点儿:
  二座城池画汴梁,杨家父子保宋王,一杆大刀八杆枪,两郎山前打一仗,死的死来亡的亡,留得美名万古扬。
  最后这句,如果能够仿古,能够以戏出人物和情节表达道德倾向,这整段就改得比较顺畅了。比如,可以用《夜审潘洪》剧,写成“御前告状杨六郎”;或用《黑松林》剧,写作“抢挑潘洪是杨六郎”。可惜,不唱戏曲,一句败笔。
  不是说当代不能给《画扇面》添改歌词,完全可以,可以继续前200年的创作过程。关键是掌握要领:除了描述白俊英举止和心理的,其它都是戏——别把《红灯记》那类东西唱里就成。
  有一种20多段词儿的《画扇面》版本,十分整齐。只是,唱到“画”的词里,有一半儿露出当代痕迹。没意识到应写戏出,便出现了跳出戏曲、想写历史的句子,如:
  为复兴汉室苦难尝、史称东汉都洛阳、乌江河畔贬霸王
  有几段,虽有戏出背景,但没写戏,便少了这首民歌应有的歌词韵味。如:
  六一幅画上开封府,倒坐南阳包大人,公正铁面无私情,画施公,画董公,再画刘墉访山东,海瑞罢官一十三春。
  本来,《开封府》是出老戏,刘墉跟和珅一块儿去山东反腐败的事儿,也跟《白玉楼》、《春秋配》上演时间差不多,也有戏曲演唱。要是各有一段儿,不露痕迹,就好多了。现在这里,挤了大宋明清5个人名,却没戏曲,没情节,配以“公正铁面无私情”的当代特征词语,就不像《画扇面》的词儿了。又如:
  八一幅画上红楼梦,先画上慈善的老贾母,再画上贾政王夫人,画宝玉,画黛玉,再画上宝钗王熙凤,刘姥姥醉游大观园。
  虽然200多年前已有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剧作,有清一代红楼梦戏曲达18种,世上也有人将《红楼梦》人情编入小曲,杨柳青也出过《红楼梦》年画,但是,除非文人介入加工,《红楼梦》从未成为民歌素材。况且,在清代,红楼梦戏曲也命途多舛。清人严保庸写了部《红楼新曲》,被朝廷视为淫戏,他因此丢官回乡。更主要的是,这段词儿,先画、再画、画、画、画,排了人名,没了情节,丢了民间自由风格,也丢了传统价值取向。下面这段也是:
  头一幅画上九天宫,玉皇高坐灵霄殿,王母画在斗牛宫,画太白,画老君,再画玉女摘蟠桃,又画上八仙腾祥云。
  没有价值取向,便脱离了《画扇面》的主题。主题是什么?是忠孝节义。在杨柳青、东北和陕北佳县版本中,可以见到点题之句:
  画完城池用目观,小奴家越看越喜欢,虽说城池风景好,读书人,不爱看,耻笑奴家太不贤,忠孝节义不周全。
  新添的词儿里,有的背离了这种主题:
  三一幅画上牡丹亭,杜丽娘为情而重生,梁祝化蝶永不分,孟姜女,哭长城,崔莺莺长亭送张生,二度梅开二度天有情。
  这段歌词,主要是表扬坚贞爱情,而不是歌颂节烈女性。明代时,朱元璋颁布过一个“圣谕六言”,教育臣民要“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邻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后来的清顺治帝拿去,原样儿颁行八旗和各省,同时严禁“琐语淫词”,目的是维系儒家伦理道德,以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清代,《红楼梦》、《牡丹亭》、《西厢记》、《二度梅》都在被禁之列。皇权社会推崇“礼”而否定“情”,怕的就是咱们想入非非。长年以来,《画扇面》歌词如何添改,都不曾偏离这点,一直围绕忠孝节义,没有褒扬“淫奔”之词。比如歌里唱到的《捡柴》戏,改编自清代因写男女情事而遭禁毁的《春秋配》,可戏出里表现的不是“淫奔”,而是仗义疏财,歌里便只唱这个主题。编写新歌词,不留神偏离开《画扇面》坚守的道统,就不是《画扇面》了,就另起炉灶为好,另填一首。混在这里,不太谐调。
  不谐调的,还有歌颂秦始皇和李自成的段落:
  四一幅画上阿房宫,千古宫殿第一尊,三百余里好威风,画骊山,画渭水,秦始皇画在咸阳城,四海一统定太平。
  七一幅画上蛟龙腾,先画上闯王李自成,再画百万农民军,反河南,攻北京,立逼崇祯上煤山,为拯救天下老百姓。
  清嘉庆年,杨柳青出现过年画《李自成坐金銮》,人物着戏装,但题诗是讽刺闯王定不了霸业,当不成皇上。歌颂李自成理想高尚,解放人民,还有歌颂秦始皇统一祖国,天下太平,不是戏出,跟《画扇面》的主题相去遥远。清代没这词儿,民国也没有,文革才有。这样的词,很难视同光绪元年那种增添新词。
  对《画扇面》这种原生态民间文化遗产,原样儿保留比较好些。若要给它添彩打扮,首先考虑的,得是保护,让它别走样儿,别串味儿。
  我已经见到的陕北、京津25种《画扇面》曲调,无一例外,全是徵调式。所有的,包括杨柳青的小调和任志强的山歌在内,最显著的共同特征,一是,无论怎样变化,结尾全都落在。只有一首陕北安塞的,高了八度。二是,除3种外,第二句歌词也都落在。我不懂这能说明什么,只觉得现象有趣,或许与同宗同源有关?传说中的俗曲、俚曲,迥异于高原放歌。古代城乡的这点差别,给我们留下了小调和山歌的巨大分野,是不是也留下了这样一种可能:原地回旋的小调能演变成个性奔越的山歌?
  民歌是戏曲之外的另一套文化传承和传播系统,里面十分稀少地留了点儿戏曲的内容,相当于记下些文化符号。然而,一旦我们有机会听到杨柳青的《画扇面》,听到各地传统的《画扇面》,听到陕北民歌《画扇面》,听到安塞任志强那苍凉高远、风吹草低的《画扇面》,我们便知道,我们听见了古代。
  我专程去了杨柳青,朝拜一般,因为那儿是《画扇面》的圣地。我想起遥远的黄土高原之巅,蓝天穹庐之下,那片被屏蔽多年的深邃的文化圣地。我把那儿也当作《画扇面》的圣地。
  画扇面
  天津城西杨柳青,
  有一个美女白俊英,
  妙手丹青会画画,
  小佳人,十九冬,
  丈夫南学苦用功,
  眼看来到了四月当中。
  四月立夏缺少凉风,
  白俊英房中热赛蒸笼。
  手拿扇子仔细看:
  高丽纸,白生生,
  油漆的扇骨血点红,扇子面上缺点手工。
  八仙桌子放在当中,
  各色的颜料全都配成,
  扇面铺在桌子上,
  心思想,暗叮咛:
  上面先画两座城,显一显手段敬敬明公。
  头座城池画上北京,
  九门九宫甚是威风,
  又画紫禁城一座,
  画六院,画三宫,
  金銮宝殿画朝廷,
  八大朝臣列在西东。
  手拿扇子仔细看,
  小奴家心里还不大喜欢,
  虽然城池风光好,
  忠孝节义不周全,
  读书人看了来评点,
  耻笑奴家太不堪。
  忽然想起画忠良,
  杨家的父子保宋王,
  铁面无私包文正,
  温太师,回朝纲,
  不怕死的孙伯杨,
  三上金殿面君王。
  二要画的贤孝男,
  钟子期打柴不爱做官,
  白猿偷桃天书献,
  小沉香,劈华山,
  吴汉杀妻走潼关,
  率领着兵马去访贤。
  三画节烈女娇流,
  李三娘打水终日忧愁,
  磨房苦处实难受,
  王三姐,撇彩球,
  秦雪梅忠孝节烈千秋。
  四要画的义气汉,
  单雄信访友就在河南,
  仗义疏财秦叔宝,
  为朋友,两肋酸,
  石秀杀嫂上梁山,
  俞伯牙访友马鞍山前。
  忠孝节义这才画完,
  白俊英留神仔细观,
  画完了半面还有半面,
  细思量,暗盘算:
  画什么才新鲜,
  再把那八个戏出画后面。
  头一出画的走雪山,
  哭坏了小姐名叫金莲,
  眼看曹福活冻死,
  又来了,中八仙,
  搭救曹福归了天哪,
  撇下了小姐多么可怜。
  二出戏儿画拣柴,
  姜秋莲出门泪满腮,
  春发送友荒郊外,
  舍银两,便走开,
  一朵鲜花他不摘,
  算得起君子仗义疏财。
  三出画的朱春登,
  牧羊圈舍饭要修行,
  婆媳寻茶来讨饭,
  赵金棠,进席棚,
  夫妻见面泪盈盈,
  龙爪守子谁知情。
  四出画的二进宫,
  李彦妃宫院满面愁容。
  国家有难思良将,
  徐千岁,巧计生,
  黑虎铜锤举在空,
  杨四郎保国苦尽忠。
  五出戏儿啊五雷,
  孙伯岭的双拐无有人追呀,
  王检下山平六国,
  有毛奔,斗雄威,
  孙膑进阵魂吓飞,
  盗丹多亏了金眼毛遂。
  六画三国魏蜀吴,
  刘玄德英雄三顾茅庐,
  请来先生诸葛亮,
  借荆州,涉东吴,
  周瑜设宴请皇叔,
  怒摔竹筒令箭显出。
  七出长安取圣经,
  画了个和尚名叫唐僧,
  行走路过无底洞,
  猪八戒,更稀松,
  全凭大圣孙悟空,
  凌霄殿告状请天兵。
  八出画的洪州城,
  杨宗保还朝要去搬兵,
  妖人摆下无名镇,
  白天佐,猛又凶,
  来了个元帅穆桂英,
  杀退了潘贼救出公公。
  八出戏儿全都画完,
  单等着丈夫回家园,
  金榜题名身荣贵,
  得头名,中状元,
  增光耀祖做了官,
  合家欢乐福寿双全。
  口述:王巨民
  搜集整理:陈锡和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二册

《西青文史第十二册》

本书分历史研究、名胜古迹、地方文化、人物春秋栏目,收录了《古镇杨柳青的民间禁毒历史与传说》、《杨柳青药王庙的戏楼》、《杨柳青年画<霸王出世>图考》、《杨柳青年画师与中国近代大事件》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克明
责任者
任志强
相关人物
杨宗保
相关人物
穆桂英
相关人物
萧天佐
相关人物
刘备
相关人物
周瑜
相关人物
曹操
相关人物
孟良
相关人物
白俊英
相关人物
王祥
相关人物
曹玉莲
相关人物
赵锦棠
相关人物
刘知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