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切乡音 浓浓乡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308
颗粒名称: 亲切乡音 浓浓乡情
分类号: F729.522.1
页数: 3
页码: 246-248
摘要: 本文讲述在新疆各城“寻访赶大营后裔”座谈会上,与会者普遍使用杨柳青方言进行交流,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一些老人讲述了一些家族的历史和新疆的生活,这些故事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友好相处。文章指出,杨柳青人不仅把智慧和技能带进了新疆,还把勤劳、友善等传统美德带进了新疆,这是他们事业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杨柳青人 赶大营后裔 新疆

内容

在新疆各城“寻访赶大营后裔”座谈会上,在入户采访的老乡家中,经常能听到耳熟的乡音。那纯正的静海语系杨柳青调,在西域边陲听来是那样亲切,是那样令人动容。
  在伊犁,85岁高龄的晏鸿书老太太操着满口杨柳青声音说:“你们来得太晚了,有不少知情人都去世了。”这话,老人家说了不止一遍。老人家深情地叙述,说爷爷叫晏万桂,是一路要饭从杨柳青来到伊犁的,混几年有积蓄后开始开当铺。到父亲晏云波时家境已很殷实,有磨坊,有火电厂。老人6岁时因无学上,由父亲发起,多家响应办起三民小学校,使大营客的后代都能受到教育。老人的乡音字字句句都叩响着我们的心弦,听来好像是在杨柳青召开的座谈会。
  老艺术家郑策却有多种交谈话语,时而普通话,时而天津话,又能说地道的杨柳青话。后者显然是受家庭和儿时杨柳青籍伙伴的影响。
  家住乌鲁木齐的高健飞老师是杨柳青镇十六街人。采访时高老师说了他父亲来新疆的传奇经历,八国联军攻进天津城后,到处烧杀抢掠,人们纷纷逃难。在逃难的人群中有他祖父,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祖父因信佛后背背着个铜佛像,害怕被洋兵抢去,外面穿衣服掩盖着。在大街上,洋兵追上他祖父用刺刀刺,刺到铜佛像顶坏了刀尖。洋兵以为遇上了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吓得扭头跑走。高老师的祖父受这次惊吓后不敢再在家乡混,才走上了大营路。
  采访高老师后已是午夜12点半,高老师非要带我们去夜市吃烧烤,让我们去品尝正宗的新疆羊肉串。我们婉言谢绝,他却“耿耿于怀”,又找机会买两兜糕点让我们品尝,并还要订时间设宴款待我们。他说:“你们都是老家人,不远万里来看我们,我们不好好招待你们心里怎能过得去。我一定要尽一尽老乡情谊!”
  在奇台县政协召集的座谈会上,有一位83岁的老人叫郭秉钧。郭老说他家原籍是杨柳青镇北狗尾巴村,他和三个弟弟都出生在奇台。他的父亲郭祥起是赶大营第一代。他多次听父亲讲,在家乡杨柳青时,常听人们说“要想挣银子,就去古城子”。古城子就是现在的奇台。父亲走半年才来到古城子,一没有本钱二不会手艺,只好靠打短工出苦力度日。好在安家收留了他,住安家大院的两间南房,在安家货栈里打工,干拆包、验货、装箱之类的杂活。郭老说83年了,总想回一次老家去看看,却一直没能如愿,今天总算看见家乡人了。郭老激动起来,眼泪汪汪地说不下去,抬手去抹湿润的双眼。
  乌鲁木齐的王乐仁先生是杨柳青镇大柳滩人,其父深得霍元甲迷踪拳真谛。如此重要的线索岂能不采访!没想到却遭王先生“要挟”,定要去他家吃饭。商榷后不忍打搅,电话中多次谢绝,不想王先生严厉起来,声言不来吃饭就别想采访,说他掌握的材料很多,知道的事情也多,不来吃饭都不说了,都不给了!啊,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盛情难却。一记者因凉而腰部不适,王先生夫妇知道后问长问短,反复叮嘱到新疆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记者回津后又电话追问,并说到冬季新疆卖狗皮护腰,到时一定给邮来。结果,冬季刚刚到来,狗皮护腰就真的寄来了,记者为此非常感动。
  真是太多太多,小文是装载不下的。
  这种种现象充分说明,杨柳青的大营客们一代又一代都有一颗淳朴而又善良的心,都有一颗怀念故乡充盈着浓浓乡情的心。他们不仅把智慧和各种技能带进了新疆,也把勤劳、友善等诸多传统美德带进了新疆,与新疆各族同胞和谐相处,共同谋求幸福生活。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能取得巨大成功,正是基于这些美德。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本书分西域商旅图、杨柳青骄子、百业竞身手、文化大融合、寻访赶大营踪迹、寻访赶大营后裔栏目,收录了《赶大营的天津人 》、《已故诗囚王子钝》、《高万发的甜蜜事业》、《礼门公所的性质》、《赶大营的兴衰》、《新疆杨柳青后裔有多少》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晨曲
责任者
晏鸿书
相关人物
晏万桂
相关人物
晏云波
相关人物
郑策
相关人物
高健飞
相关人物
郭秉钧
相关人物
郭祥起
相关人物
王乐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