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大营”的兴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300
颗粒名称: “赶大营”的兴衰
其他题名: “赶大营”的兴衰
分类号: F729.522.1
页数: 3
页码: 224-22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新疆“赶大营”的历史背景和杨柳青人前往新疆的原因。天津杨柳青人因生活所迫或自然灾害,挑着担子,千里迢迢到新疆谋生。他们在新疆艰苦创业,逐渐发展壮大,并促进了新疆的全面发展。文章还提到了“赶大营”的三次高潮和衰落的原因。
关键词: 新疆 赶大营 杨柳青人

内容

我们在新疆所见到的杨柳青后人,几乎都给我们讲述了当年他们祖辈“赶大营”之路是如何艰辛、如何不易。听他们讲,当年他们的祖辈身无分文挑着担子,走一站趸点货,到下一站卖掉,然后再趸货再卖,就这样不畏艰辛一步一步走到新疆,并为“大营”提供军需;就这样逐渐沟通了沿海与新疆贸易、文化往来,建立起从渤海之滨到新疆的商旅大通道。这真是一个令人难以想像的壮举,特别是当亲身到实地感受后,更会对他们这种艰苦创业精神而产生敬意。
  去新疆“赶大营”路程如此艰苦,天津杨柳青人为什么要撇家舍业冒着风险、甚至是性命安危而长徒跋涉、络绎不绝地去陌生、艰苦的新疆?答案当然是谋生。老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好出门不如赖在家”、“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穷窝”、“故土难离”等等,当年杨柳青人“赶大营”如果不是因被逼无奈,实在是无法生存了,也不会去走这条路。过去有些人说天津人“恋家”、不愿出门闯荡、宁可饿死在家也不会出远门创业。现在看这种说法难免有些偏颇,“赶大营”的故事恰恰表现了天津人敢于出远门闯荡、有勇于去艰苦地区创业的精神!
  历史上“赶大营”大致有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真正随左宗棠军队进入新疆、为军队提供军需时期,也就是19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第二次是1900年至辛亥革命时期;第三次大致是1917年后至20世纪20年代末期左右。这三次一方面既与当时新疆的政治大背景以及社会变化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时天津一带的社会状况有关。第一、三次高潮时,正值天津一带发生水灾,百姓生活无着,不得不背井离乡;第二次是因为八国联军入侵后,天津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加之自然灾害,迫使很多杨柳青人去“赶大营”。因此,在“赶大营”后人中有种说法,第一次称为“赶大营”,第二、三次称为“跑大营”;对于定居在新疆的则称为“大营客”。
  从“赶大营”后人所讲述的情况分析看,第一个时期基本上是奠定基础时期,“赶大营”的人在新疆逐渐有了积蓄,立住了脚跟;第二个时期是创业发展时期,“跑大营”的人到新疆投亲靠友,一方面在那里艰苦创业,另一方面将沿海文明理念带进了新疆,不再是简单地做些小买卖、种小菜园,而是向更宽的工商业领域发展;第三个时期是巩固、稳定时期,此时天津商帮在新疆已很有实力,很多商号已成规模,杨柳青人再“跑大营”已不是只身一人,而是携家带口,有些条件稍好的,则乘火车,从满洲里出境,经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越苏联进入新疆。这三次高潮对新疆形成了三次冲击波,加速了新疆与内地、沿海的经贸、文化往来与接轨,大大促进了新疆的全面发展。
  1933年盛世才进入新疆,打败了马仲英,以政变方式驱走了当时主政新疆的金树仁,开始独裁统治。盛世才为维护其“新疆王”的统治地位,下令封锁了星星峡,凡进出新疆必须要经过严格审查,这几乎断绝了新疆与内地的往来,贸易也大受影响,“跑大营”从此逐渐衰落下来。“赶大营”人中的一些人也从此失去了与故乡和家人的联系。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本书分西域商旅图、杨柳青骄子、百业竞身手、文化大融合、寻访赶大营踪迹、寻访赶大营后裔栏目,收录了《赶大营的天津人 》、《已故诗囚王子钝》、《高万发的甜蜜事业》、《礼门公所的性质》、《赶大营的兴衰》、《新疆杨柳青后裔有多少》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兆麟
责任者
左宗棠
相关人物
盛世才
相关人物
马仲英
相关人物
金树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