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297
颗粒名称:
分类号: TS971.1
页数: 3
页码: 216-218
摘要: 本文介绍馕是新疆维吾尔民族的普通食品,具有携带方便,食用便捷等特点。它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史等同,汉文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述,阿斯塔那古墓中曾出土实物。馕从外观分类约有两种:一种为薄馕,一种是厚馕。还有多种材料做成的馕品。
关键词: 新疆 维吾尔民族

内容

馕是新疆维吾尔民族的普通食品,具有携带方便,食用便捷等特点。它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史等同,汉文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述,阿斯塔那古墓中曾出土实物。
  馕从外观分类约有两种:一种为薄馕,一种是厚馕。还有多种材料做成的馕品。如:肉馕、油馕、芝麻馕、葱花馕……早先,卖馕人是送馕上门。有些年轻力壮的维吾尔小伙子,头上顶着直径一米左右的圆筐子,上面摞着一沓一沓的馕,走街串巷叫卖。卖一个两个顺手在头顶上取下,送给买者;卖的多时将手中的支架摆好,将头顶馕筐放下来。卖毕,再顶上馕筐,提上支架继续叫卖。那时卖馕,每出售五个馕,便奖给买者一个,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做馕是一门技术,做馕师傅被称为“那外”(即师傅)。改革开放以后,做馕的技艺不断提高,品种已由普通馕改进为加工馕。先在和面时加入一定比例的牛奶、清油,有的还用啤酒发酵,再揉拍成型,并在馕的表面撒上芝麻和葱花,打上钢针馕花,馕底撒上盐水,然后贴入具有一定温度的馕坑烤熟。馕坑在新疆是一种专用商品,它由专业工匠制作成。做馕的师傅不一定就能制作馕坑,这种制品用土要求非常严格,并不是所有的土都能制作成馕坑。厚馕称为“格尔旦”,比烙饼还厚的称为“海衣来克”,不夹馅的称为“卡奇克”,还有夹馅的肉馕。60年代粗粮细作,用玉米面或高梁面作的馕,一度成为家庭中一日三餐的主食。不管哪种馕,都酥且脆,味道可口,就着烤羊肉吃,或泡入奶茶中吃,那味道就更可口了。
  馕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记载,远在汉魏,在古都长安集市上就有了馕的食品,西域都护府管辖的大军曾吃过高昌人烤的馕。据传闻汉使张骞出使西域曾带着干馕,长期行进在浩瀚漫长的戈壁中,遇水火处一泡一烤就吃,即便走在无水无火的干戈壁上,只要将馕埋在沙窝里捂几分钟,就变得酥软了。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前往印度,在长途跋涉中,从高昌国出发,身上背着玉米面馕,边走边吃,在馕的陪伴下终于完成取经任务。
  1964年至1965年间,笔者到喀什专区参加“四清”运动(即清政治、清组织、清思想、清经济),自治区党委要求,下乡的干部要扎根农村,要与农民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笔者当时在喀什专区疏附县站敏公社第五大队搞“四清”,住在一位叫托乎提买买提的维吾尔族同胞家中,每日和他全家人一起吃饭。女主人黑力其汗不仅是个劳动能手,还是一位会做像样饭的家庭妇女,每天下地劳动之前,她都烤很多馕。吃饭时,喝着茶,吃着热馕,虽然不像在家里有菜可吃,但也觉得很是可口。
  据农村社员讲,黑力其汗烤的玉米面馕别具风味,很有名。她一家人把下来的干部当成共产党派下来的亲人。下乡住在她家半年多,每礼拜日不是羊肉葡萄干抓饭,就是羊肉炒皮芽子拌面。这本来是他一家人招待远方来的客人或者是贵宾的美味佳肴,却用来经常招待我们社教干部。我们于心不忍,提出很想吃她烤的包谷面馕。当时喀什地委曾明确规定,不准下乡干部给社员提要求,我们只提一次便不敢再提。
  一天,社教团放假,笔者在喀什艾提尕巴扎买了一个刚刚烤熟的玉米面馕,吃起来不仅香,而且还甜丝丝的。本想再多买几个,可是等我吃完烤羊肉串,再返回馕市时,原本成堆的包谷面馕早已卖完了。原来这种馕不仅好吃,还能久放不变质,进城农民都喜欢,所以很快就卖光了。
  近年来,笔者在馕铺和馕摊上,看到有带油的酥馕(维吾尔语:塔什力克玛依纳)、不带油的馕(维吾尔语:玛依纳),不仅形状大,而且美观,价格也便宜。据说,这种馕是库尔班节、肉孜节以及婚丧嫁娶和招待客人时不可缺少的食品。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本书分西域商旅图、杨柳青骄子、百业竞身手、文化大融合、寻访赶大营踪迹、寻访赶大营后裔栏目,收录了《赶大营的天津人 》、《已故诗囚王子钝》、《高万发的甜蜜事业》、《礼门公所的性质》、《赶大营的兴衰》、《新疆杨柳青后裔有多少》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乐仁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