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帮后代在哈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274
颗粒名称: 津帮后代在哈密
分类号: K292.1
页数: 7
页码: 80-86
摘要: 本文章介绍了天津杨柳青人千辛万苦《赶大营》到新疆做生意的历史和文化。他们凭着两条腿,挑着货郎担,历经万险千难,为部队提供了坚强可靠的后勤支持,为收复新疆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推动了新疆的商业发展。这些杨柳青人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坚持着天津人的语言和精神,影响着新疆各地。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祖辈父辈在新疆的经历,呈现了天津杨柳青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 津帮后代 哈密 大营客

内容

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这些都是在电视上看到的,但天津杨柳青人千辛万苦《赶大营》到新疆做生意却是我的祖辈父辈活生生亲历的。父亲杨俊明在世时一点一滴地给我们讲述过他小时候跟随祖父杨恩佩从天津杨柳青来新疆的故事。杨柳青人背井离乡,凭着两条腿,挑着货郎担,历经万险千难,一步一步走到了他们认为可以圆梦的理想境地——新疆。
  安文忠老先生是最早跟随清军做肩挑生意的,后来更多的杨柳青人肩挑货担,跟随左宗棠的进疆大军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艰难历程。他们出生入死,为部队提供了坚强可靠的后勤支持,为收复新疆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推动了新疆的商业发展。虽然他们的货郎担里贩售的物品只是毛巾、肥皂、布袜、腿带、茶、烟、糖……但这些不起眼的“针头线脑”却连接了一条天津与新疆的商业血脉。天津人的语言,天津人的精神遍布新疆天山南北。
  天津杨柳青人“赶大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自发移民。据史料记载,“赶大营”前期约3000户、至少1.5万杨柳青人移民新疆,它的影响力比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还要大。我的祖辈父辈都是“赶大营”中的一员,家中祖父兄弟几个、姥姥、姥爷也都是“赶大营”来到新疆的。
  最初是祖父一人随同乡“赶大营”来新疆做小生意,攒了一点钱,一看新疆比老家富裕,最起码能填饱肚子,于是回到杨柳青,1914年拖家带口再一次来到新疆。父亲1910年2月13日出生于天津杨柳青镇碾砣嘴村,四岁时跟随祖父来到新疆。当时祖父挑着担子,前面坐着父亲,后面装的是货,祖母领着大爹(父亲的哥哥),一路上吃尽了苦头。遇到有集镇的地方,男人们还要不断地把担子里的东西卖出去,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们怀揣着美好的理想,咬着牙,一步一步挺到了他们要去的地方——新疆。就这样,祖父一家和几个同乡走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到达新疆伊犁。
  这些来自杨柳青故乡的西行者,大都是最底层的穷苦人民,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做起他们并不擅长的商贩营生。祖父做生意都是小打小闹,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有时祖母也给别人做点针线活来填补家用。等父亲长到12岁时,就让他跟随四爷杨恩奎当学徒。父亲是个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人,店主人交代的事从不偷懒。他自学文化、算盘,待学成后就摆起了自已的小摊,卖一些日用百货。父亲既能吃苦又非常好学,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后来,由于世道动荡以及生活所迫,父亲一家不得不迁到精河大河沿子。大哥、我、二弟都是在精河出生的。父亲做事非常小心,一有战乱就赶紧带着全家离开当地再往别处逃。后来又从精河迁到了乌鲁木齐的南梁,大妹就是1946年在那里出生的。再后来乌鲁木齐局势比较乱,父亲在老伯的帮助下又举家迁到了哈密。据我大哥(已去世)后来回忆,我们全家坐着马车到了现在的供电公司。当时的供电公司还是一片荒地,就有几处坟堆,现在的大十字、老城还算比较繁华一点。我们在县后巷安了家,又找了门面房,卖点小百货。后来母亲在哈密又生了小妹、三弟、小弟三个孩子,这下我们家加上祖父就是10口人了。当时和父亲一同来哈密的还有姥姥、二舅一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局势好转,姥姥、二舅一家又回到了乌鲁木齐。因父亲一家人口较多,就在哈密安家落户了。进疆的许多杨柳青“大营客”也在哈密落脚经商,一时间,津帮商人将哈密变成了店铺稠密、商品琳琅的繁华之地。
  在我的记忆中,那时我们家已搬到了离大十字不远的人民银行对面的一个小院里,前面有个小商店,是租用维吾尔族人的,卖点小百货。父亲写的一手好字,人品又好,被街道居委会选为街长兼文书。母亲则一边经营小商店,一边抽空做点底裤、鞋垫之类的东西放在小商店里卖。后来公私合营,小商店归到镇合作百货商店,而父亲凭着他的好字和一手好算盘担任了合作总店的会计,一直到1973岁退休。
  父亲任合作总店会计期间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经手账目从未出过差错,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动过公家一分钱。父亲的这些优良品德直接影响着我们。我们兄弟姐妹七人,三人是工人,二人是教师,我在政府部门工作,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尤其是我的儿子张诚——大营客第四代,他是一个民营企业家,是哈密的纳税大户,为哈密的经济建设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他的成功得益于家庭教育,尤其是我父亲的影响。张诚刚涉足商业时,他姥爷就经常给他讲,津帮杨柳青人经商要将诚信作为立身之本,津帮商人之所以在新疆的商业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一直坚持“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利为义,仁心为质”。再加上在几个孩子还小的时候,我就教育他们“要做事、先做人”,对人要诚实、守信用。
  我和丈夫张汉源一向对孩子要求严格,从生活细节培养他们,让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要他们守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可丢失。二是要培养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的能力,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别让父母代劳。三是教育他们要有爱心,乐于助人。我们大院住着一位老人,张诚小时候经常给这位老人挑水,这对他以后的成长有极大的好处。
  说起我的儿子张诚和他的长城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多数哈密人都知道。他从最早的长城饭店到“阳光园艺场”,再到今天开创以矿业为主体,农商为辅的集团公司,张诚是跨领域经营中一位耀眼的创业者。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政府人员下海成为时髦。“下海发财”成为停薪留职、辞职的代名词,流行于大江南北。于是,为了体验“市场经济的洗礼”,许多怀有梦想的政府人员心为所动。张诚就是在那股潮流中奋勇下海的。
  1993年,许多哈密人刚刚认识了下海经商这一新名词。当时的张诚还是人人羡慕的国家公职人员,为了他的创业梦想,他毅然决然下海。辞职后,张诚东拼西凑了一些钱,在天山东路(现广东路)开了一家长城饭店,走上了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的创业道路。那时,哈密街上没有上档次的饭馆,长城饭店的装修格局、硬件设施、经营理念都堪称独具匠心,是哈密惟一一家集餐饮和娱乐为一体的饭店,成了哈密的一大亮点,吸引了不少哈密人,饭店生意红火。
  张诚与别的商人不同,有了一定的资金后,他开始涉足其他领域。1995年,张诚注册了“哈密市长城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招牌,开始考虑投资更加长效的稳定产业。哈密瓜当时正在打入内地市场,很有发展前景,张诚就在以生产晚熟哈密瓜闻名的伊吾淖毛湖买下了3300亩荒地,亲自开着拖拉机、推土机带着伙伴们开荒。“那时,条件太差,连饮水都是问题,我们就用推土机推个坑,喝地下的渗水,喝完后大家开始拉肚子。春天的风沙多,一刮起来漫天黄沙,大伙就趴在排碱沟里等风沙过去,少则一两小时,多则四五小时……”就这样,张诚和伙伴们硬是在盐碱滩上种出了哈密瓜。2003年,张诚成立了“哈密天山瓜业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改制为“新疆哈密天山瓜业股份有限公司”。他说:“我们要极力进军国际市场,让哈密瓜成为世界知名水果。”
  作为公司初创时期即涉足的农业项目,长城公司不仅在伊吾淖毛湖拥有4500余亩的优质土地,在伊吾盐池开辟了6200亩高山牧场,还在哈密市近郊开发了800亩以林果业为主体的“阳光园艺场”。
  张诚的父亲张汉源是大营客的第三代,也是北京林学院的高材生,对林果的栽培种植很有经验。所以在筹建、策划以及种植技术方面都为公司提供了不少的合理建议和先进技术。当旅游业兴起时,头脑灵活的张诚又将阳光园艺场打造成了国家3A级旅游景点——“金色年华度假村”。现在的金色年华度假村,集餐饮、娱乐、健身为一体,保龄球馆、网球场都是按比赛用场地标准建设,是人们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2001年,哈密大力发展商业圈,张诚又抓住时机,在建国北路路口投资修建了新世纪大厦。大厦设计21层、80米高、建筑总面积30000平方米,建成后将是哈密市的地标性景观建筑。
  2004年,张诚再一次敏锐地抓住了随着国家加入WTO,“西部大开发”以及哈密地区“以资源工业为龙头,特色农业、旅游业为两翼”发展战略的施行所出现的大好商机,把握时机,审时度势,整合资源,果断地确立了长城公司“以矿业为龙头,以农业和三产为两翼”的新发展战略目标。利用地质储量1.5亿吨的白山泉铁矿和七角井铁矿的采矿权,积极引进疆外资金,与国有上市公司——西宁特钢合资组建了哈密博伦、肃北博伦两家矿业开发公司。为了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更高的利润价值,长城公司还在周边区域投资建设球团冶炼等下游生产企业。
  2007年,张诚又先后启动了黄山南铜镍矿探采选项目、巴里坤黑眼泉项目,并依此组建成立了“新疆瑞伦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巴里坤银鑫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煤炭能源三足鼎立的资源型矿业格局,奠定了长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从最早的长城饭店到今天经营范围横跨一、二、三产业,旗下全资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以及实际控制公司12家,集团体系净资产2.7亿元,总资产4.3亿元,张诚以多领域并进的经营魅力,演绎了哈密商界中的神话。
  经过多年的打拼,公司先后多次被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自治区个体劳动者协会、哈密地区和哈密市评为先进私营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十佳私营企业和优秀企业,被自治区私营企业协会和共青团自治区委员会命名为自治区级“青年文明号”单位。2004年被评为哈密地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双爱双评先进企业”。2005年被中共哈密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地区监察局、纠风办定为“重点保护企业”。而张诚本人更是先后被推举为哈密市人大常委会常委、自治区十届人大代表,担任哈密地区商会副会长、哈密地区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哈密市工商联副主任、哈密地区慈善总会终生理事等职务,荣获2000年度哈密市“劳动模范”、2001年度哈密市“十佳私营业主”的光荣称号。2003年被自治区总工会评为“优秀职工之友”,2009年度张诚在哈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成绩突出,又被授予“哈密地区劳动模范”称号。
  天津杨柳青人“赶大营”几十年的西行征程,虽然一路艰辛,一路悲欢,但却也一路稳健,一路顺利。杨柳青人历经千难万险,披荆斩棘,在新疆这块土地上创业、创新、创富,津帮后代更是继承了祖辈父辈们能吃苦、敢为先、“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利为义、仁心为质”的优良品质,为新疆的繁荣、富强、和谐、稳定贡献着自已的力量,努力开创着自己事业的新版图。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本书分西域商旅图、杨柳青骄子、百业竞身手、文化大融合、寻访赶大营踪迹、寻访赶大营后裔栏目,收录了《赶大营的天津人 》、《已故诗囚王子钝》、《高万发的甜蜜事业》、《礼门公所的性质》、《赶大营的兴衰》、《新疆杨柳青后裔有多少》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月萍
责任者
杨俊明
相关人物
杨恩佩
相关人物
安文忠
相关人物
左宗棠
相关人物
杨恩奎
相关人物
张诚
相关人物
张汉源
相关人物
邓小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哈密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