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大营的天津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266
颗粒名称: 赶大营的天津人
分类号: F729.522.1
页数: 5
页码: 4-8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历史上杨柳青人赶大营的壮举,他们跟随左宗棠的大军进入新疆,以贩卖货物为生,形成了“三千货郎满天山”的局面。赶大营是天津杨柳青人的历史壮举,也是中国近代商贸史上的奇迹。在赶大营的过程中,杨柳青人行走了长达一万里,路单上记载了153个站点,历时81天,他们穿越了多个省份和地区,最终到达了乌鲁木齐。这些杨柳青人的贡献不仅促进了新疆的经济繁荣,也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
关键词: 西青区 赶大营 天津人

内容

“哟,这是嘛肉啊?”“不是马肉,这是羊肉。”
  大约130年前,乌鲁木齐街头,出现了操天津杨柳青口音的妇女。她们向当地人买肉时,由于言语不通,经常闹这样的笑话。
  她们和她们的丈夫来自万里之遥的渤海湾。
  天津杨柳青是中国北方的千年古镇,向以出产木版年画闻名,当时人口6万。后来到新疆谋生的至少有1.5万人,占同期杨柳青人口的四分之一。
  从此,以一镇之微,影响着中国六分之一土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罕见的。
  一炮成功
  公元1876年(清光绪二年)4月,左宗棠时任陕甘总督,授命督办新疆军务并挥师西征去收复被侵略者阿古柏侵占的新疆。他坐镇酒泉,命部将刘锦棠率其精锐直奔乌鲁木齐。
  当年6月29日,湘军在乌鲁木齐六道湾山梁上架起大炮,对准城内的入侵军队只轰了一炮,阿古柏匪军便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湘军与各族团练武装乘胜追击,遂光复乌鲁木齐。
  是日,乌鲁木齐各族群众携酒浆,献牛羊,犒劳西征之师,欢迎湘军进驻乌鲁木齐。
  后来,在当年打炮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高大的炮台,取名“一炮成功”,以此纪念湘军收复乌鲁木齐的胜利。
  这些杨柳青人,就是随着湘军赶大营而来。
  赶大营
  阿古柏侵入新疆时,正值天津一带连年饥荒,兵祸不断。杨柳青受灾严重,人们纷纷外出谋生。于是,杨柳青人挑着货郎担,跟着左宗棠的大军做小生意糊口。因经常追随部队大营不断迁移,故谓之赶大营。不想,这一“赶”就赶了一万里。
  后来,战事停,已无大营可赶,后续的杨柳青人进疆谋生,依然被称赶大营。
  赶大营发端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进入全盛期。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清军收复全疆时,随军的杨柳青商贩已遍布新疆各大中城镇,形成“三千货郎满天山”的局面。
  赶大营是天津杨柳青人的历史壮举,也是我国近代商贸史上的奇迹。
  路单
  在天津杨柳青的“赶大营”纪念馆里,珍藏着一份折状路单。
  路单是谢玉明老人捐献的,展开后有1.5米长。当年,为了方便联系,把经过的地名——记在路单上。从路单上的时间看,是1922年整理的,距今已有81年。
  路单上详细记载的站点有153个。经静海、沧县、德州、临清、濮阳,越黄河后到河南省的郑州、开封、洛阳,再经过西安、宝鸡到天水、兰州,出嘉峪关,过玉门,穿哈密,经奇台,最后到乌鲁木齐。
  他们共走了8171里。有些人还“赶”到了伊宁、塔城甚至喀什。要是到最远的和田,那要再加5000里。
  清末赶大营的路线还有走蒙古大草原的。
  铁路开通后,家庭稍微宽裕的人,会选择乘火车到宝鸡,再倒汽车。但许多贫苦人家还是选择乘马车到新疆。
  陆路交通是许多走口外的人的首选。这样长的路途,是他们用脚丈量出来的。
  古城子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进击阿古柏的湘军在吉木萨尔、阜康、古牧地、迪化(今乌鲁木齐)一线,摆开了长约250公里的战线,随军贩售的杨柳青商贩也经由哈密,进抵古城子(奇台县)。古城子是当时进入新疆的第一个大居民点。
  之后,许多杨柳青人在古诚子落脚经商。奇台逐渐发展为清末民初全疆最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
  据刘荫楠讲,当时的奇台盛极一时,有金奇台、旱码头之称。每天都有骆驼队往来运输货物。杨柳青人贩运的货物主要来自京津一带,包括药材、绸缎布匹、满汉成衣、靴帽首饰等,当时统称京货。
  货物从内地(指嘉峪关以东)运到奇台后,再由这里分发调配,运往乌鲁木齐、伊犁、阿克苏、塔城、喀什、和田等地。
  同时,新疆的各类土特产品,如皮毛、棉花、鹿茸之类也通过奇台大量运销到内地。
  小杨柳青
  左宗棠进军新疆,沿途筑路栽树,有诗为证:“大将西征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他还引来了“商机”的春风。
  以杨柳青人为主体的津帮,当时翘居新疆八帮之首,其他或先或后进入新疆的燕、晋、鄂、湘、豫、秦、陇各帮,均未形成足以与天津商帮相抗衡的财势和社会影响。
  而津帮,又以“八大家”为最,八大家是赶大营的杨柳青人改坐商后建起的最早一批商号,具体包括同盛和京货店、复泉涌酱园、永裕德京货店、德恒泰绸缎庄、公聚成京货店、忠利祥京货店、升聚永京货店、聚兴永京货店。
  那时最繁华的大十字是迪化的象征,谓之小杨柳青。
  1910年,因发生了王高升纵火案,八大家及其他津帮商户损失惨重,许多商号都分化改组,逐渐分散经营。后来,虽然又有新八大家的兴起,但已经难以超越老八大家时的盛况。
  八大家都集中在当时迪化最繁华的大十字附近。其中“同盛和”与“复泉涌”坚持时间最长,一直到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宣布了八大家的消亡。
  汉人街
  伊宁市有个汉人街,那是当年杨柳青人开辟的,现在有老店铺、老企业遗址的旧貌。
  这些杨柳青人的旧迹,随着城市改造的加快,如今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今日的伊宁市新华东路四巷,是当年汉人街的一部分。这里老房子保留较多,从花纹斑驳的木门和历尽沧桑的土墙上,可依稀推想出当年汉人街的繁华。
  在巷子的拐角处,有一家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龙喜综合商店。主人杨德明的祖父是杨柳青人,1912年赶大营到乌鲁木齐,后来又迁到伊宁市汉人街,开了家小铺子,字号也没有。
  杨德明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汉人街的杨柳青人后裔近年已陆续迁出,仍住在老宅的,连他算上也只剩下两家。汉人街无汉人,成了伊宁三大怪之一。
  大桥板没有桥,是伊宁的另一怪。大桥板是当年汉人街的中心地带,原来有条宽达五六米的大渠,如今大渠已变成窄窄的小水沟,桥也自然没有了。
  大桥板附近有三民电影院、文化戏院、新华楼馆子等,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文化商业区,每晚聚集在这里卖干鲜果品、杨柳青风味小吃的商贩有五六十人。
  由于杨柳青人聚居,他们还沿袭着天津老家的生活习俗,因此居住在汉人街附近的少数民族同胞也受到影响。不少维吾尔族老人能讲比较流利的带有杨柳青口音的汉语,有的还喜欢上了京戏,成为了票友。
  旧药瓶
  有个天津籍的记者到罗布泊采访,遇到了阿布冬老人。老人知道了他的身份,竟然惊呼起来。他一头扎进小屋,小心翼翼地托出一个蓝色小盒。打开小盒,里边是一个约3厘米长的白瓷小药瓶。药瓶上有字:张宅。翻到另一面,竟然是“同仁堂”三个字。
  故事发生在1927年,阿布冬的祖父得了一场大病,卧床不起,瑟瑟发抖。
  一天,家里来了一个会讲维吾尔语的汉人。阿布冬的父亲给了他水和馕。当那个汉人知道家里有病人后,就拉着阿布冬祖父的手腕子号脉,并给他灌下了一包药面儿,然后又留下了装着丹药的小瓷瓶。这个小瓷瓶被阿布冬一直珍藏着。
  (原载《《新疆经济报》2005年11月26日)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本书分西域商旅图、杨柳青骄子、百业竞身手、文化大融合、寻访赶大营踪迹、寻访赶大营后裔栏目,收录了《赶大营的天津人 》、《已故诗囚王子钝》、《高万发的甜蜜事业》、《礼门公所的性质》、《赶大营的兴衰》、《新疆杨柳青后裔有多少》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龙生
责任者
左宗棠
相关人物
阿古柏
相关人物
刘锦棠
相关人物
谢玉明
相关人物
刘荫楠
相关人物
杨德明
相关人物
阿布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乌鲁木齐市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