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年画世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22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年画世家
分类号: J218.3
页数: 5
页码: 151-1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年画起源于明代,由乡民利用盛产的杜梨树木进行雕刻和印刷。明永乐年间,画家戴氏创立了戴廉增画店,并将杨柳青年画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产业。清代乾隆年间,戴氏画店成为杨柳青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画店之一,并开始雇佣画师和专职工人,进行套色木刻、手绘、装裱等工艺。同期,齐氏和霍氏也分别创办了齐健隆画店和玉成号画店。这些画店在杨柳青南乡地区的御河沿一带设有多个作坊,参与年画的生产。然而,在清末时期,画业开始衰退,画店相继停业。新中国建立后,画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恢复,玉成号画店成为第一家恢复年画生产的民间作坊。至今,杨柳青年画作为我国北方最负盛名的民间年画形式之一,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年画 年画世家

内容

一、戴廉增
  戴氏先人自明永乐年间,携画艺从江南随漕船北上,定居杨柳青,经营木版年画,到民国时期,戴廉增敬记画店停业,传至十九代,历时五百年。
  戴廉增是戴氏第九代传人(1735—1795),乾隆中期,首创以名姓为店名的“戴廉增画店”,始在年画的左下角加印“戴廉增”字样。时为杨柳青规模最大、年画品种最多的画店。
  嘉庆年间,戴氏人丁逐渐兴旺,为扩大经营,遂分居析产,分立了“美丽”(今猪市大街上马石胡同)、“廉增利”(今二街马号院内)画店。戴廉增老店规模最大,杨柳青御河沿一带共有十一所大四合院,其中戴家实胡同七所,对过河边六所,均作画店作坊之用,内设石碾石磨研制色料,仅自制色料常有一百多缸;分为储存纸料、成品库房、店堂门市和加工作坊等用。借以舟楫往来之便,随船到苏州采购颜料纸张,又把年画运销京华、西北和东北等地,年销量可达两千多件(每件有年画五百张)。
  乾隆至嘉庆年间,为戴氏画店经营盛期,有家传从业者近百人,兼有雇工二百余人,聘请名师专事创稿,驻店画师百人以上,并有雕版、印刷、手绘、装裱及经营管理人员,除精品自行绘制外,又将大量的手绘工序分流到炒米店、张家窝、老君堂、古佛寺等村加工,有助南乡一带肇兴画风。
  戴廉增画店于乾隆后期在北京建立分店(绒线胡同)、专设作坊(打磨厂),就地生产年画,风靡京华远近。特制“金贡笺”专供皇宫内府,兼营灯画、扇画及文房四宝。
  嘉庆年间,在丰润县东丰台设立分店,聘师招徒,扩大经营,将年画运抵奉天(沈阳)设店批发。光绪年间,又在归化城(呼和浩特)建立分店;使其产品就近复盖了东三省及外蒙等地。
  清末,画业江河日下,戴氏后裔仍锲而不舍,最后又分立了“戴廉增敬记”、“戴廉增公记”画店。自乾隆至光绪,戴氏共建画店九处。占据了我国北方画业的优势。
  戴廉增其人,自幼聪颖好学,刻苦钻研画艺,创始“套印加手绘”技法,形成了杨柳青年画的独有风格。加以能雕善画,留下许多传世佳作,终成一代名师。因他一生操劳过度,晚年竟致双目失明,仍为画店坚持运筹至终。
  相传,乾隆皇帝巡幸江南,曾一度莅青泊于镇外,微服来戴家老店观画,更富传奇色彩。
  戴氏经营的画店,遐迩闻名,是我国北方最负盛名的画店,迨至民国以来,因受战乱影响,每况愈下,被迫一一衰落,至1937年最后“敬记”画店终于停业。
  戴氏家族历代传人均善画艺,十七代传人戴立山善画人物,传世的有四条屏《春秋配》、六条屏《大西厢》。十九代传人戴敬勋珍藏了家传的“点套粉本”多卷及历代名品三百余件,在“文革”中被毁和散失。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大力支持下,由画业老艺人和新建的“杨柳青画店”重新收集了大量年画资料,其中不少戴廉增画店年画被复制成功,弥补了历史留下的遗憾。
  自清代画业兴盛以来,戴廉增画店的年画,不断的流向国外,今俄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奥地利和我国台湾均有大量藏品,仅原苏联十多处博物馆都有收藏,戴廉增画店早已名扬中外,直到近年仍有不少海内外人士慕名来访“戴廉增画店”,影响深远。
  二、齐健隆
  齐氏自康熙年间自山东迁来杨柳青,始以裱画为业,嘉庆十九年(1815)兴建“齐健隆画店”,时与“戴廉增画店”齐名,规模稍逊戴氏,然画艺之精堪居首位,仅套色可达20多版(戴氏最多可达10多版),使画面色彩层次细腻,人物能传神送情,跃然纸上,更善“武样”(武打场面),多见传世精品,至今尚有佳作流传。
  嘉庆末年,分立“惠隆”、“健惠隆”画店,并在北京前门外、丰润县东丰台建立分店,及至奉天(沈阳)设庄,产品复盖东三省及京华附近广大农村。
  齐健隆,精于画艺,兼善“揭白传影”。
  “齐健隆画店”位于杨柳青御河沿,与戴廉增画店毗邻的健隆胡同,通条胡同皆为齐氏画业作坊,有画师和雇工250多人,各种工序齐全配套,年画品种丰富多彩,是杨柳青年画特大作坊之一,南乡一带多为其加工手绘。
  光绪末年,国内政治风云多变,画业衰势已见端霓,齐氏后裔毅然弃画从文,投入教育科技领域,孜孜以求,试图救国济民。后辈多移居津门,画店遗存大部散失,仅有部分画版经历了“刀兵水火”之劫流传至今。
  三、玉成号
  玉成号画店,新中国建立后出现的第一家民间年画作坊。霍氏第五代传人霍玉堂创办。
  霍玉堂,丰润县东丰台人,其父霍福森自光绪末年来杨柳青为戴少臣画店做工,后由霍玉堂继承父业。1926年(民国十五年)自己开办家庭作坊,仅能维持生计,后因销路不畅而倒闭。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由霍玉堂联合印刷艺人韩春荣、彩绘艺人张兴泽,恢复年画生产,后又吸收年画艺人陆恩荣、尹清山、王顺安等办起了画业生产互助组,从此走向合作发展的道路。
  1980年,逢改革开放初期,耄耋之年的霍玉堂,率子庆友、庆顺自己雕版,搜集整理旧版旧画,念念不忘恢复年画艺术生涯,1986年利用自家庭院举办年画展览(二街河沿街243号),年年举办,年年扩大规模,深受群众欢迎。
  1992年,玉成号画店,正式面市营业,1993年在“杨柳青画店”退休的女儿霍秀英、干女儿韩秀英,为玉成号增加了技术力量,她二人师承张兴泽、潘忠义,继承了年画艺术精华,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彩绘艺人。1995年“二秀英”应邀代表天津市参加世界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会上举办全国百项表演,二秀英表演了彩绘杨柳青年画,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1994年春,中国科学技术馆在瑞士举办文化交流展览,并将中国民间技术作现场表演,展品共有十一大类,作现场表演的项目有六项,其中之一就是杨柳青年画,霍庆顺代表我国民间画业作坊参加了“中国知识摇篮展览团”,在瑞士卢赛恩市交通博物馆进行表演,历时四个半月,受到瑞士及欧洲各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玉成号画店受到国内各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台湾电视台等反复多次来到画店拍摄,有的还制作了国际交流节目。并有日本、韩国、法国、瑞典、意大利、波兰、英国等国际友人来画店参观访问。
  玉成号画店以正统纯真的民间年画艺术,展示了画乡唯一现存的民间画业作坊的风采,现生产“贡尖”、“三裁”、“册页”等大小精品,年产8000多幅,远销东北、西北和南方各大城市,也销往德、英、法、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出版者:天津市西青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发表了两篇重要史料:《赶大营》和《杨柳青年画》。《赶大营》是一篇以保卫祖国和艰苦创业为主题的史料,展现了中国边疆历史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而《杨柳青年画》则展现了西青人民的伟大创业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具有文化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戴廉增
相关人物
廉增利
相关人物
戴立山
相关人物
戴敬勋
相关人物
齐健隆
相关人物
健惠隆
相关人物
霍玉堂
相关人物
霍福森
相关人物
戴少臣
相关人物
韩春荣
相关人物
张兴泽
相关人物
陆恩荣
相关人物
尹清山
相关人物
王顺安
相关人物
霍秀英
相关人物
韩秀英
相关人物
潘忠义
相关人物
霍庆顺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