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营方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18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经营方式
分类号: K250.621
页数: 13
页码: 30-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杨柳青人的赶大营的经营方式,包括进货、回货、售卖、店堂、人员、薪酬、设庄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杨柳青 赶大营 盛期 经营方式

内容

一、进货
  津商的经营范围广、商品种类多,在长达六十多年的经营盛期,大宗商品始终以津京百货、洋广杂货为主。京津百货中,包括沪、杭、浙、鲁、等地的名优特产;洋广杂货中,包括沙俄商人的洋货和闽、粤等地的南货。主要货源和品种有:
  (一)沙俄商人进境商品:花标布、洋油(煤油)、洋蜡(石油蜡烛)、洋火(火柴)、方糖(白糖压块)、罐头、毛毯、皮鞋、肥皂、纸张、铜铁炊具、五金杂品等;
  (二)新疆地产商品:土特产品、民族生活用品;
  (三)外省商品:湖南、四川、陕西等地行商带来的商品,有:茶叶、绸缎、土布、特产杂品;
  (四)天津商品:布匹、绸缎、针织用品、日用百货、服装鞋帽、五金杂品、油漆颜料、文具纸张、书画用品、海味佐料、烟酒茶糖、筒装饼干、传统药品、冬夏时令商品;
  (五)杨柳青镇商品:杨柳青年画、吊钱、窗花、刺绣花样子、菜籽;
  (六)北京商品:丸散膏丹、旗袍清装、满族妇女饰品、喇嘛用的衣帽、文房四宝、古玩字画、股扇、熏香、鼻烟、水旱烟具、马具、山东产的春绸、华丝葛、明华葛、夏布等。
  欧战以来,英俄商品短缺,津商在内地进货增多,仅京津两地每年进疆货物均在两万驮(每驮300市斤)以上。清末民初仅同盛和一家每年运销新疆的海参、明骨、鲍鱼、鱼翅、干贝、唇肚等干鲜海货就有300多驮。
  二、回货
  回货也叫“回标”,当年新疆货币与内地不能通用,更无邮汇之便,津商把资金运回内地十分困难,路遥万里,风险极多,便以“回货”方式,把资金变相运回内地。随着盈利的增多,虽有大量回货,仍难将巨额资金倒回内地,便以“回货”为伪装,从中夹藏黄金,暗中带回内地,采用此法达30年之久,从未发生事故,直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因“曹万子骆驼队”被叛匪所劫,津商损失夹藏黄金两万多两,从此不敢夹带。
  回货量逐年增多,至民国初年达到回货的旺期,每年都有近万驮货物运回内地。回货中的黄金叫“黄货”、鸦片叫“黑货”。回货的种类有:
  (一)药材:最早以药材为回货的是伊宁的德心堂药店(郭德奎经营),始自光绪十年(1884),以随身背负方式,携带鹿茸、羚羊角,麝香等名贵药材,徒步返回北京与同仁堂成交。清末以来由于猎户滥杀,羚羊减少或北迁俄境,羚羊角后多由沙俄进口。以后又增加犀角、红花、枸杞、贝母、雪莲、熊胆、黄芪等。此后非专营药材的津商也常把名贵药材做为“回货”。
  (二)鸦片:最早以鸦片为回货的是德恒泰京货店(李汉臣经营),始自光绪十三年(1887),从南疆采购鸦片,运往归化,卖给蒙古的王公们;又把甘肃产的鸦片运到北京,由前门外半壁街合义店代销,当时官府的政策是禁种不禁吸,长途贩运只上印花税,即可公开卖买,为了运输安全,采取打入羊毛捆包中夹带,明运羊毛,暗运鸦片。
  (三)黄金:最早以黄金为回货的是同盛和京货店(周乾义经营)、始自光绪十一年(1885),将新疆产的沙金、麸金及块金(俗称狗头金)、金条、金元宝、金饰、金器等分别打入“棉花包”夹运,此后津商纷纷效仿,都把黄金做为必有的回货。
  (四)羊肠衣:以羊肠衣做为回货始于民国六年(1917),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后,新疆的白俄洋行停止了向俄国的商品输入,一直由俄商垄断90%的羊肠衣和兽皮,市场上大量积压,一时羊肠衣被大量废弃;民国九年(1920)津商的“直新公司”(安辅臣开办)便大量收购、加工肠衣,运往天津卖给洋行出口。民国十九年(1930)伊犁的“复忠玉肠衣加工厂”成立,(宋杰生等开办),把产品分别由天津、伊犁两地出口。
  (五)羊毛:自光绪七年(1881)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仅在迪化的俄商即有“八大洋行”,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发展到30多家,共有俄国商人800多人,同时还有英国、美国、德国的洋行,新疆盛产羊毛,是他们赚价掠夺的商品之一。自光绪十年(1884)以后,在羊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津帮许多商户也以羊毛为回货运至天津,转售天津的洋行出口。
  (六)棉花:新疆盛产优质棉花,自光绪十年(1884),即成津帮商号的大宗回货,因为内地需求量大,便于出手。
  (七)兽皮:始终是津商的重要回货之一,主要有各种羊皮,兽皮有猞猁、旱獭、貂鼠、银鼠、灰鼠、红狐等,但兽皮产量逐年减少,至民国初年已成“稀货”。
  (八)其它:做为回货的杂品有:吐鲁番的葡萄干、阿克苏的胡桃和杏干、生蘑、马尾等。
  津商通过“回货”缓解了携带巨额资金的困难,通过进货和回货,一来一往,盈利倍增。
  三、售卖
  (一)批发
  津帮批发商,前后约有百户,其中巨商20多户,其注册资本由2万元至十万元(银元)不等,注册资金都低于实有资金数倍。津帮批发商最为集中的城市有三处:
  1、古城子:是津帮进疆商品的第一站,是分别去迪化、伊犁的必经之地,也是最大的“腰站”。这里设有“进疆货物稽征所”,统一收取进疆货物税。有二十几户津商巨商自设的货栈,负责进疆商品的仓储、转运和接应,由此换用骆驼队把货物把货物运往迪化或伊犁,并由此栈开始批发货物,供应远近数百里之间的城乡客户,趸货者多是津帮中、小商户,因借乡谊之便,适时掌握来货时机,捷足先登及时选购,可就近调拨,批发商减去了去迪化的运输成本,售价可适当降低,买卖双方均感划算,最大的自设货栈是伊犁的文丰泰和迪化的同盛和,名冠全疆。
  另一类是公用栈货(类似交易市场),专为没有自设货栈的批发商服务,接纳仓储、协办转运、提供食宿,并为客户“跑合”或留购某些货物,囤积倒卖以从中取利。最大的公用货栈是德泰成,由张玉山、乔如三开办。此类货栈也有十多家。
  2、迪化:据宣统三年(1911)迪化总商会的统计,迪化城内共有商户1134家,其中商店764家,手工业作坊370家。津帮工商户约占九成,是津帮商户最集中的城市,每年都有很大的批发量,约占进疆货物的三分之二。津帮八大家,占据批发业务的优势,构成京津来货的主渠道,并辐射南疆八城。迪化的“八大家”是最大的批发商,尤以同盛和京货店为最,此店由周乾风、周乾义昆仲创办,在喀什噶尔等城设有批发分店。
  3、伊犁:清代设有将军府、驻有沙俄领事馆、是新疆的第二政治、军事中心。光绪七年(1881)中俄签订《改订条约》,规复了伊犁,依据《改订陆路通商章程》,给予俄商很多优惠,享有十年不纳税的特权,成为沙俄掠夺新疆资源的重要口岸。同时驻有满汉军政守备力量和历史上迁来的“八旗贵胄”的后裔,有丰盛的农牧产品、县城棋布、人口密集,毗连盛产黄金的阿勒泰,使伊犁地区经济活跃,对内地商品需求迫切,为津帮在此开发创业,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成为仅次于迪化的津帮商户密集地区,批发生意红火,覆盖北疆的广大地区。批发巨商当属进疆最早的“津帮第一家”,由安文忠创办的文丰泰京货店,其商品批发量名列津帮前茅。
  (二)零售
  津帮在新疆全境的零售商,前后共约3000户,规模不等,行业齐全,以京货、杂货为主体,从业者一万多人,数十年间一直保持“津商卖津货”的特点,形成批发与零售互相依存的格局。津商零售店,多数都有正规的铺面,一般保持中等规模,容纳后续进疆的亲友参与经营,年青人可以入店“学卖买”。少数是“兄弟店”、“老少店”、“合营店”,民国以后出现了“夫妻店”。零售商户机制灵活,可以跨行业经营、可以从洋行进货,由于天津商帮的掘起,大量商品源源进疆,零售商品供应充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洋货的作用。
  批发商都开办零售业务,谓“批零兼售”。一般都有豪华店堂,专司零售。紧俏商品,只供门市,不作批发,讲究商品丰满、货不断庄,极缺商品,只展不卖,或作珍藏,遇有特殊关系或重要需求,尚可割爱,虽价高一等,也顺便送了人情。
  四、店堂
  (一)建筑格局: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以后,原有的草泥建筑,已不适应扩大经营的需要,津商纷纷改建店堂。在迪化、伊犁具有代表性,都采用京津风格,也最考究,一般是砖木结构,起脊挑檐,前廊后厦,二进三开或五开,明柱屏风,前脸上嵌“女儿墙”或有异型装饰,宽门低窗,中开或旁开穿堂门,可通后院的上房、下房及仓库。也有简单的店堂,不拘一格。
  清末,天津商帮一般都积累了足够的财富,竞比豪华、显示富有,在迪化大十字街(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一带竞相翻建清式楼阁店堂,朱漆彩绘,雕梁画栋,趋向豪华,至日寇侵华时期,逐渐危陋,新中国建立后,数十年间陆续改建。
  (二)室内设置:通常都有“栏门柜”,柜台式样不一,行业不同,摆放也异。柜台上必有算盘。店堂内侧设有帐桌、摆放“钱板”(上有凹槽,似搓板状、备放银元、铜钱之用)等物,跨间内供坐堂经理(俗称“掌柜”)办公。另侧跨间供藏货等用,常挂半截布帘,门上悬一匾额,上书“藏珍”,长方形、扇形均有。店堂内侧摆放“架眼”(货架)。
  柜外两头摆放茶几、坐位,或摆“春凳”(宽板凳)以备招待顾客之用。室内常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言不二价”等小字木牌,或用红纸书写,民国以来又有“莫谈国事(是)”字样,召示顾客。
  其它设置,则按行业不同,种类繁多,如:布案、试衣镜、酒篓、糖缸、玻璃合子等等。
  (三)门脸点缀:(1)匾额,刻写字号名称,清代都用传统书法,竞相访求名家书写。民国初年盛行“潘体”(潘龄皋,前清末科状元,曾任甘肃省长),潘与津帮有交,仿者有之。(2)旗幌:清代商家,多用旗幌,张挂门外。形式多样,有牙旗、条旗等形,质料色彩不相雷同,突出商店特色或标榜物美价廉。幌子更具形象性,如:中药店挂葫芦、膏药串,鞋帽店挂帽子、鞋子、袜子铺挂一只“大袜子”(有的挂高约两米的“大袜子”。因店东姓赵人称“赵大袜子”),油漆颜料店挂“红绿棍”、糕点铺挂点心盒,饮食店挂彩纸圈、客店挂“笊篱”及酒牌、茶牌等下面缀以红布穗,意在吉祥醒目。(3)楹联:讲究的门脸,门外明柱上悬挂木制“抱柱匾”,选词各适其业。增添文化气息,以示高雅。
  五、人员
  (一)职分:津商店堂人员、除非亲故,不轻用外藉。京货店设员最多,津帮八大家的每处店堂均在二、三十人上下,按照天津商俗,各司其职,概分内柜、外柜、批发、零售等经营结构,因需组合,人员设置各有名目:
  东董:也叫“东家”、“资东”,是开办人、出资人的通称,有“自东”、“股东”之别。大字号的东董,一般不坐堂执事,另聘“经理”掌庄。
  经理:俗称“掌柜”,一般中小商店的资东,通常自兼经理。大店的经理、分号的经理、常由资东委派,负责店铺经营和人员管理,遇有重大决计或变故,须向东主请命。
  大同仁:俗称“二掌柜”,指资深或领班营业员,可襄助经理执事。
  同仁:泛指本店从业人员,但不包括学徒和佣人。
  店伙:店堂的低等从业人员,一般专指杂佣。
  师兄弟:学生意者按进店先后,互称师兄、师弟,称谓仅用于叙事场合,用以表达相互关系。
  掌柜的:业内人员对资东或经理的通称;顾客对营业人员的泛称。
  老掌柜:指年高或资深的店主;
  少掌柜:相对老掌柜而言,通常专指其子侄;不在本店从业的,也可诩称。
  内掌柜:通常不是本店的从业人员,而是专指资东和经理的配偶,微有贬义。
  (二)仪表:津帮商人虽在边城,也很注重“买卖人”形象,讲求衣着整洁,仪表大方。大店名店要求更严,不得篷头垢面、酒气熏人,袒胸露背、嬉笑失态等等。光绪年间,店员必穿长衫,洁白内衣反折袖口,不论少长皆蓄长辫。民国以后,年长者剪掉半截辫子,前额仍剃光,后边保留长发至颈,称“马其盖”,或剃光头,青少年学徒则趋求新潮,盛行推平头。
  津商崇尚礼貌待客,旨在“和气生财”,注重捆包装匣技巧,力求顾客满意;坚持“唱收唱付”,一手钱、一手货,防止意外差错。如此商风沿袭数十年无变。
  (三)语言:津帮商人自从担篓进疆伊始,即与少数民族时有交易往来,边民多用“维语”,久之皆可略通。津帮商店都有善解维语的人员,专门接待少数民族顾客。大店名店必有熟通维、俄语言的职员。清末民初,迪化的德聚公百货店、德聚和绸缎庄,要求全体店员学习维、俄用语,招徕黄发碧眼顾客,甚得其益。
  (四)用人之忌:一忌行为不端,诸如见财忘义、贪占瞒昧及“吃喝嫖赌抽大烟”等染有不良嗜好者;二是忌用妇女、在清代的津帮商人,深受封建思想影响,从不招佣妇女进店,既便厨师、杂佣,也皆男丁。民国以后进疆眷属增多,尤自“五四运动”以后、天津出现女子商店,受其影响,一扫当年禁忌,进而引发了津帮饮食服务业的繁荣。其三,忌用“三爷”,即:舅爷、姑爷、少爷。通常认为“三爷”地位特殊,恒难约束,难免潜有弊端,尤为受聘的经理们怵用。明智的东主,则将“三爷”推荐给友商谋职。
  六、薪酬
  (一)工薪:清代普遍实行“年薪制”,店员每月可在柜上支取零用钱,或领小额津贴,如有特殊需要也可酌支银钱,但予支金额不得超过半数,极限金额不得超过年薪。
  结算时间,以每年春节前为结算时间,一次性发给年薪,但要扣回零星支取,个人如不便保管,可寄存柜上,可以年年累存,待回乡探亲时一并提取。
  (二)花红:也叫“红利”,是根据经济效益的好坏,岗位、资历的不同,分出等级差别,年终时一次性的奖励。
  (三)伙食:津帮店铺,均免费供给伙食,店内自有伙房、厨师,由学徒充当帮厨。有大灶、小灶之分,大同仁以上享受小灶待遇。平日店员不得饮酒,既便自购也不允许。学徒用餐,必须依次先给别人端饭、送菜,更需提前“撂筷”(先吃完),以示礼貌,每遇细饭,往往不得一饱。
  (四)休假:(1)年假:早年津帮不带家眷,常年不设假日,仅在春节期间,可以自由活动,一般由腊月三十至初五作为假日。如需“连市”,另外补假或轮休;(2)长假:每隔七年休假一年,谓“探亲假”,店主酌赠盘费。各店“有假”的同仁,相约结伴而行。(3)事假:在故乡的家属因病、丧等情,需回乡料理善后,或回乡完婚等情,可请事假,事假期限灵活,但最长不超过一年,而后的“长假”则顺延七年。
  长假、事假期间,照发薪酬及红利,逾期则减。非正规的店铺,均不设固定假期,因事返乡,则谓“休假”。
  七、设庄
  (一)设庄概况:津帮商户在天津及外省市设立的经营机构。设庄的目的和作用:采购商品、组织货源,向新疆发送货物;接收和推销来自新疆的回货;沟通与驻地工商企业、金融界的联系,掌握商品行情及动向,为新疆的企业提供情报;借贷存储、兑换金银及吸收投资。
  津帮设立“常庄”(常年设立)的商户共有20多家,每家设庄的城市与设庄的多少,分布不尽相同,以迪化的同盛和京货店、伊犁的文丰泰京货店设庄最多。天津卫是津帮设庄最多的城市(每家在同一城市只设一庄)依次是归化、北京、上海等地。
  常盛不衰的同盛和京货店,民国时期在武汉、广州、香港等地设有常庄,连同天津、北京、古城子、伊犁、阿克苏、喀什噶尔等地的分支机构近二十处,从业人员二百多人,其经营规模,名冠全疆。
  (二)津庄纪略:津帮在天津设立常庄的密集地点有:北门外针市街的隆顺里、耀远里、永德里、及公议栈、集祥公司,曲店街的同茂栈,官银号、北海楼及北门里一带。津庄都有自购房产,足用的仓库,少数常庄仅有几间客厅,作为谈生意的场所,也接待本号由新疆的来津人员。有关经营人员叫做“驻常庄”。
  津庄的经营和办事方式:大体上每天上午在驻所办公,接待来访津城各工商字号的推销员,了解商品涨落行情及同行业各家进货情况,提出本号欲购商意向;下午到有业务联系的工商企业看样订货;晚上自由活动或赴厂商邀请,时有赴宴或看戏等。
  津庄在津联系的行业:津经经营广泛,包罗万象,清末民初时期资本更加雄厚,广与津城名商大厂增加往来,按行业归分:有棉布业的敦庆隆、元隆、华竹、华林、天祥;海货业的隆昌、源丰永、复丰成、义成裕;鞋帽业的广聚和、同升新、同升和、长兴、泉记、金九霞、盛锡福;染料业的长圣裕、玉兴泰、万义、万聚恒;药材业的隆顺榕、义和祥、惠通祥、忠义成、同兴公、达仁堂;茶叶业的有正兴德、元兴、公裕、元泰;金店业有义湧勇、正阳、三阳、天兴德、鸿祥;银钱业有天瑞、裕源、中裕、中兴、和生。
  津庄在津的联系对象分为三类;一是工商企业的经理,在互有需求,并有可能做成大批生意的情况下,互相邀请,以此促成签约的机会,兼可验证“走街的”、“跑合的”所云虚实,以求稳妥;二是“走街的”即津城工商企业的推销员,也叫“上客房的”,每日串街走访各家津庄,宣传推销产品,邀请买方人员看戏、吃饭等,遇有机会,以示酬谢。金店与银钱业也有“走街的”,收购金银、拉拢存款。三是“跑合的”,即经纪人,有的企业人手少,没有人走街,就依靠“跑合的”,拿样品撮合成交,一般由卖方付给3%的佣金。比较有名的“跑合的”有:跑药材的韩剑泉、戴荣山,跑肠衣的周利生、李迪生、牛景岩,跑皮货的李荫棠、王纪堂、任子玉等。经纪人之间互有联系,相当多的回货依靠他们脱手成交,涉及到许多小厂、小商、小作坊。
  八、资本
  (一)资本积累:津帮资本积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随军西征时期:沿途肩挑贩售,本银甚少,一般每人仅有十几两银子,新疆收复之时,每人资金都积累了一、二百两银子,个别的约有三百两。
  2、新疆建省之前:首批进疆商贩,已有七至十年的经历,当局致力恢复战后经济,边民生活逐年好转,购买力增加,周转加大,津帮由肩挑、摆摊向座商过渡,多数有资金一、二千两,初具改营座商的条件。
  3、新疆建省以后:津帮抓住建省之后的发展机遇,撂下挑子改了座商,有了字号,买卖越做越大,至民国十年(1921)的三十七年间,成为津帮的“黄金时代”,形成了“八大家”,号称百万大户,其中,也有“非商所得”,出现兼任掌管地方钱财的官吏、利用协办军饷、走私贩私、放高利贷等多种因素,导致了暴富、又把多余的资金抽出,到天津等地开办银号和各种企业、购置房产、在杨柳青镇修建豪华住宅等,与一般中、小商户拉开了档次。进疆较晚的商户,处于小本经营的状态,一般拥有几千元(银元)的资本,但也年年有余。
  民国十年(1921)以后,进入新疆谋业者每年约有百人以上,小商小店骤增,因错过了发展机遇,一般没有较大发展。彼时津帮老户处于稳定营经的阶段,他们历经每次变革和动乱,认为新疆历史上是“多乱之地,功成名就,不可久留”,某些巨富人心思归,暗把多余资金抽回,在天津另谋发展。
  民国十一年(1922)迪化商会,普查登记“津帮八大家”各户注册资金,均在15000-25000元之间,实非全部资金,大打了折扣,其原因是:一怕纳税,二怕露富。
  (二)融资手段
  津帮殷实商户中,利用与官员的关系为后盾,代发“官票”和发行“本票”,从中融资取利。
  1、代发官票:阿克苏城的聚兴永京货店,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经道员袁镇允准,以现存官票三万两,拨给该店代办发行,当年二月一日起计息,年息一分,按季交库,五年为期;自第六年发行官票三万两,分做两年归还。通过发行官票得到巨资周转,兼得“钱色”折扣,在兑换“红钱”(铜钱)和杂币时从中吃取差额,充实了资本。
  2、发行“本票”:迪化城的永裕德京货店,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杨绍洲任经理期间,杨以担任商会会长的权利之便,经官方批准,取得发行“本票”的特权,用木板印行的“油布本票”,盖有本店字号印记,凭票兑换红钱(硬币)400文,可在市面流通,从中融资获利,使资本迅速膨胀,一跃成为迪化最大的商号,跻身“老八大家”之首,以“无中生有”之技,颇令同行咋舌。
  九、货税
  新疆建省以后,仍依旧制征收进疆货税及附征厘金和加捐。民国三年(1914)省主席杨增新察觉偷漏税行为严重,遂邀津帮巨商三十多户,共议承包进疆税事,准由同盛和、复泉湧勇、广兴和、德聚公、振丰恒、义善长、中和成、聚兴德、明德号、利顺成、文丰泰共十一家联合承包,建立“进疆货税稽征所”,设进疆首驿古城子(奇台),站址在津帮德泰成北栈,委派该栈经理张玉山、乔如山兼任稽征员。在喀什、和田、塔城、霍城、哈密、迪化等地设代办所,公推迪化庆春和经理钱仁斋(敦煌籍,与津商合资人)与商会代表为总管,负责汇总结算。
  每年进疆货物总值1300万元左右,津帮独占600百多万元,其余各帮的进货总值占700万元,每年应收税款60多万元,实际承包额定为30万元,每年分两季向省衙交清。承包商各户平均先交1.5万元入股垫底,每年予计共得红利30万元。
  总管办事处设迪化庆春和后院,客厅备有鸦片、麻将牌、茶果等,每日恭候省衙各道及财税主管,三节、喜庆都要敬奉官员,平日不泛各类应酬,历行十多年来相安无事,但到年终结算,各项应酬费竞与红利持平,各股所分无几,只是尽了义务。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出版者:天津市西青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发表了两篇重要史料:《赶大营》和《杨柳青年画》。《赶大营》是一篇以保卫祖国和艰苦创业为主题的史料,展现了中国边疆历史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而《杨柳青年画》则展现了西青人民的伟大创业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具有文化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谢玉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