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定点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18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定点经营
分类号: K250.621
页数: 4
页码: 12-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光绪年间,杨柳青商贩随清军进入新疆,最早定点经营于迪化。他们在城内摆摊设点,出售商品满足城内外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商贩进驻迪化,并逐渐扩大经营范围。同时,他们还开设店铺,从天津等地采购商品。在新疆建省后,商贩们将经营重点转向绥定城等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杨柳青商人在新疆商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天津商帮”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 杨柳青 赶大营 定点经营

内容

一、选址建点
  光绪三年(1877),十一月清军扫清南疆,阿古柏侵略军土崩瓦解,全疆平定。停战以后,清军供应趋于缓和,杨柳青人逐渐不再以军队为经营主体,把销售对象转向边民群众。左宗棠鉴于边疆已靖,策划稳定民生,是年筹设甘肃织呢总局,在陕、甘(辖新疆)境内倡导凿井兴田,恢复牧业、安归流民。新疆本来商品稀少,战后民用更加紧缺,边疆牧民却无经商习惯,使杨柳青人获得商机。
  杨柳青人定点经营始于迪化也是“天津商帮”发祥地。迪化在清代隶归甘肃,筑有汉城迪化州,是通往南北疆的中心要道,战乱之后,城内地旷人稀,地多无主,入城者可以任意占地建房,初以安文忠为首在“大十字路”以东用草泥搭盖了简易住房,结束了常住官店的历史。另有李汉臣(杨柳青李家园,今十五街人,系清军出关前整治部队时,被裁汰的绿营兵弁)、杨润棠(杨柳青七星庄、今三街人,同治初年因抱打不平而误伤人命,被流放伊犁,其弟杨春华相随而来,曾在“缱屯”种地,光绪登基遇赦放出,来迪化前为小贩)、郑子澄(杨柳青人,曾是鱼虾小贩),他们都与安文忠相邻建了土房,各在路边摆摊设点,屋内仅能住人存货。战后物资来源有了变化,就地趸集本地土产和由伊犁流入的沙俄货物,有:洋蜡、煤油、纱布、方糖、小五金用品之类,也售由湖南、四川行商带来的茶叶、绸布等商品。四人摊位相邻,互有照应,互通有无。又轮流挑担到近郊妖魔山一带乡村和营房附近叫卖,并集资共同进货,按股分利,生意渐好。此后,陆续有杨柳青人到此占地建房,售货摊点渐向东西南北四条大路扩展。光绪十年(1884)建省之前进入迪化的杨柳青人达五百多户,而后较有声望的有周氏四兄弟:周乾义、周乾喆、周乾风、周乾玉和张立亭、曹仲山、曹瑞三、牛德奎、乔如山、王一冠、李祥甫、郭德奎、周质臣、王锦堂、肖连第、王兴芝及最早到达的安文忠、李汉臣、杨润棠、郑子澄等。
  光绪九年(1883)三月,沙俄撤走了在北疆的最后一批军队,清廷派金顺将军接收了伊犁,重建惠远城,仍为伊犁首府,恢复了原有建置风貌,驻有将军府及老满营八旗兵勇5000人,绥定城驻总兵、粮官、巡司及绿营(汉旗兵丁)。总兵辖有绿营50000人,分驻伊犁所辖九城内外,伊宁城为贸易区,有满汉回维各族杂处,驻有沙俄领事馆,进入口贸易兴旺。伊犁地区人口密集,兵民消费大,是经商的好地方。一批“赶大营”的商贩,紧随接收伊犁的清军,首先进入绥定城,竟相占地搭盖土房,摆摊设点,并向各城扩散。首批进入伊犁的,多由迪化分流而来,有安文忠、周乾义、周乾玉、王一冠、李锡三、郭德奎、乔如三、曹瑞三等。
  随军到南疆各城的商贩,在长达三千多里的荒漠地带,除少数人落脚于喀什噶尔、和阗、焉耆、阿克苏等城市定点经营外,大部份寻迹回归迪化、古城子、哈密一线略近关内地带,在靠近大路沿线定点落户。杨柳青人在新疆,为谋厚利而不思返乡。
  二、改营座商
  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立行省,设迪化为省会,由湘军头领刘锦棠为甘(肃)新(疆)巡抚,裁撤了原军府办事大臣、伯克(维语,意为总管城乡事物的官员)、扎萨克王公(扎萨克:蒙语,具有政权、政府、旗长、执行官等意,原受清朝册封并世袭),把多元化的混乱的官制改为省、道、府、州、县体制。全省共分四道、辖五十多县。
  迪化在筹备建省的前两年,满汉官员增多,一些宿老政客谋官升迁,官府调派胥吏,冠盖往来不绝,新疆战后经过几年的承平,远近牧民渐多进城贸易;沙俄商人则在《伊犁条约》签订后,享受十年不纳税等优惠条件,抢市设庄;官府把“大十字路”扩改为“大十字街”,倡兴商业。诸多原因使新建省城孕育着繁华,为“赶大营”的商贩提供了扩大经营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经商条件。
  伊犁素为北疆富庶繁华之地,自光绪九年(1883)收复之后,开始整顿城池,大兴建设、逐渐恢复生机。这里拥有广阔的耕地、丰盛的草原,历年屯垦粮食自给有余,清廷专拨“协饷”每年二百三十万两。境内各族人民,满汉官兵生活富裕,都很需要内地的各类生活用品;从康熙年间大批迁来的满州锡伯人和索伦人,多是“八旗子弟”随迁的家属,享有“禄米”待遇,生活富足,他们从同治四年(1865)起,首先沦陷于阿古柏、再陷于沙俄,直到光绪九年(1883)收复伊犁,一直没见到内地商品,他们传统认为以“京货”为好,杨柳青商人便投其所好,大兴开办“京货店”之风。这里消费市场很大,不亚于迪化。
  杨柳青商人自光绪二年(1876)陆续进疆以来,经历几年的随军贩售和摆摊经营,多数人都积累了充裕的资金,通常都有二、三千两银子,具备了扩大经营的条件,光绪十年(1884)前后,便各自选地或在草屋旧址进行建设,效仿京津的铺面形式,取个吉利名称,挂上招牌匾额,纷纷改为“座商”,一改“打地摊”的旧貌。开始自京津采购日用百货和洋广杂货。天津货也被视为京货,天津带本是故乡,人熟路通,形成j了主要货源地。
  在新疆南路各城经商,路途遥远,地旷人稀,商品周转不畅,仅在喀什噶尔、焉耆、和阗、阿克苏等地有杨柳青商人的店铺,距内地货源较远,就地贩售英、俄商人的洋货和收售四川、湖南等地单帮商人运来的货物,兼营地产杂品。
  自新疆建省以来,到民国初年的近四十年之间,杨柳青商人开办店铺、挂牌经营的势头长盛不衰。每年都有杨柳青人继续“赶大营”,一般都有肩挑小篓进疆的经历,进疆后,有的仍做肩挑生意,有的依赖乡情的关系,到杨柳青人开办的店铺进货,如此数年,待资金凑足之后,再自立店铺。有的则投亲靠友、充实到原有的店铺就业。
  新疆建省以来,政局更加稳定,经济得到了恢复,社会需求旺盛,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已经构成了新疆商业主体的众多杨柳青商贩,在光绪十年(1884)之前的十多年间,第一代随军进疆的杨柳青人,大部分都改营了“座商”成为新疆商业的奠基人和“天津商帮”的骨干。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出版者:天津市西青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发表了两篇重要史料:《赶大营》和《杨柳青年画》。《赶大营》是一篇以保卫祖国和艰苦创业为主题的史料,展现了中国边疆历史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而《杨柳青年画》则展现了西青人民的伟大创业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具有文化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谢玉明
责任者
左宗棠
相关人物
安文忠
相关人物
李汉臣
相关人物
杨润棠
相关人物
杨春华
相关人物
郑子澄
相关人物
周乾义
相关人物
周乾喆
相关人物
周乾风
相关人物
周乾玉
相关人物
张立亭
相关人物
曹仲山
相关人物
曹瑞三
相关人物
牛德奎
相关人物
乔如山
相关人物
王一冠
相关人物
李祥甫
相关人物
郭德奎
相关人物
周质臣
相关人物
王锦堂
相关人物
肖连第
相关人物
王兴芝
相关人物
金顺
相关人物
李锡三
相关人物
乔如三
相关人物
刘锦棠
相关人物
阿古柏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
杨柳青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