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随军西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18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随军西征
分类号: K250.621
页数: 5
页码: 8-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左宗棠西征期间,杨柳青商贩随军经商,为军队和边民提供生活用品。商贩通过贩售商品获得利润,军方开始招募和管理商贩。设立“买卖街”和“买卖圈子”方便交易,还有官店安置工匠和伕役。商贩们有机会搭乘军车,节省旅途劳累。他们在西征中发挥了重要的经济作用。
关键词: 杨柳青 赶大营 随军西征

内容

一、进疆经历
  随军西征,时在光绪元年(1875)至光绪三年(1877),是“赶大营”的初兴阶段,也是最为惊险和艰难的阶段。它经历了清军征讨阿古柏的全部征战过程,配合清军作战,支前贩售。
  左宗棠所率清军编伍庞大,主力有:豫军16营、蜀军7营、满州兵40营、湘军25营(含回军3营),共计兵力120000余人,尚有随军的地方文吏、工匠、夫役30000余人,他们是战地最大的消费主体,兵燹之余的边民也迫切需要日用必需品,但购买力很低。官兵手头不乏银钱,却又很难买到商品,除粮台由军方自保外,其余所缺的手巾、胰子、布袜、腿带、针线、茶、烟、糖、辣椒、小药(薄荷油、避瘟散之类)杂品,数年之间奇缺,尤在战时,军队行动频急,甚缺青菜蔬果,赶大营的商贩,便应军营之约,远出百数十里连夜采运,轮番送上前线,依价取利之外,营官多加资赏,以示鼓励。
  赶大营的先导安文忠,随军贩售期间,主要经历了清军攻克董志原、金积堡、肃州等较大的战役。于同治十二年(1873)九月,攻克肃州之际赶到城郊,由刘锦棠统领的清军大营,连绵十数里,声势浩大。肃州原在回民起义军马文禄占据时期,长达数年,几与内地隔绝,城内物资十分匮乏,在此驻扎的六万清军,更难买到用品,安文忠趁机贩售,往返数百里挖掘货源,二年有余,获利颇丰,渐有杨柳青人三、五结伴而来,日渐增多,至清军于光绪二年(1876)出关之前,已汇集四、五百人,并有秦、晋、陕、甘商贩夹杂其间。总共有千人之多。这一时期商品出手快、利润大,买卖比较好做。杨柳青的众多商贩,积极备货,伺机随军出关。
  清军前线总指挥、马步总统领刘锦棠,鉴于军队日用品十分缺乏,虽有银钱,也难买到,关内尚且如此,一旦出关,面临荒漠之地,人烟稀少,况且征途遥远,归日无期,军需供应更难。提出招募和鼓励商贩随军贩售的建议,经呈报大帅左宗棠核准,做为战略部署,召募商贩随军出关,并纳入军队后勤管理。从此“赶大营”得到军方的正式认可。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同治死,翌年改元光绪。光绪二年(1876)四月二十七日,左宗棠在肃州发出了西征大令,盘旋于关内的数百名杨柳青商贩,遂即跟随首批清军出了嘉峪关。安文忠等取道玉门随军进疆,经由哈密、古城子、至迪化(乌鲁木齐)。
  适光绪二年(1876)四至五月,天津一带旱情严重,夹有蝗灾,光绪三年(1877)六月,华北特大旱灾,蝗害并发,先旱后涝,杨柳青饥民骤增,连续二年重灾,“赶大营”者逾三千,形成第一次高潮。
  光绪二年(1876)六至九月,清军由吉木萨尔、阜康、古牧地、迪化之间,摆开了长达五百里的战线,随军商贩多数汇集古城子(奇台县)兵站,冒着战火轮番接济前线,把地产杂品、副食品、蔬菜送到军营,有的商品是从境内老商户进货,这些由乾隆年间进疆的陕甘老商户,藏货惜售,闻知清军征讨阿古柏,竟相支持。有的商品需从关内进货,由军营提供车马运输协助,几经跋涉运入新疆。
  当年六月克复乌鲁木齐,“赶大营”的首批商贩随之入城,军方划出一段街道,集中交易,允许官兵出营购物,叫“买卖街”,也往来于近郊妖魔山一带营幕之间贩售。军方在旷野圈出一片地方,供做交易,叫“买卖圈子”。因在“满汉回番”杂处之地,清军也有“湘蜀闽鄂”之分,主要是语言不通,更为安全起见,常结伴经营,互相照料,互通有无,进而出现三、五人“合营”,略有分工。
  又至九月,清军肃清北疆时,部分商贩因势分流,随军进入北疆。
  光绪三年(1877),清军连克吐鲁番、达板城(叛军重镇)、库尔勒(阿古柏在此兵败服毒,一说被部下内讧所杀)、阿克苏等城,至九月南疆东四城收复,十一月克复喀什噶尔(喀什)和阗(和田)等南疆西四城。至此,除伊犁被沙俄侵占外,新疆全部平定。此间杨柳青商贩分随各营南下,最远到达喀什噶尔,南疆路远人稀,由近及远,商贩南去人数递减。此时已是“三千货郎满天山”,天山南北成为杨柳青人创业的大好去处,但多数集中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乌鲁木齐、古城子一线。由于战事已停,渐由随军贩售改为就近入城经营,结束了冒着战火随军贩售的阶段。
  “绝城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使随军出关的杨柳青人,对此有了深刻体验,饱尝了“关外三绝”(巴里坤的冷,安西的风,吐鲁番的热)的淘炼;那时的清军已有了“开花大炮”、“劈山炮”、“七响洋枪”、“手掷炸包”等火器,敌方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有了更为先进的军火,这批往来于战争边缘的商贩,有的亡于风寒病伤,有的死于流弹飞片,成为无名的忠骨。
  随军西征,共经历较大战役二十八次,大战过百,克复了新疆南北十六大城,收回国土360多万平方公里,杨柳青人功不可殁。
  二、军方管理
  (一)颁发执照:商贩欲随军出关需向军营登记、领取执照。自清军攻克肃州,准备出兵新疆之际,在同治十三(1874),由西征大帅左宗棠采纳了前线马步总统领刘锦棠的建议,颁令招募随军商贩,在肃州城门、街口张贴布告,公布管理办法。并由营官派员负责商贩登记,符合条件者,发给执照,准予随军出关。
  在战时办理出关手续甚严,由兵站营官详细盘问来历,同行几人,要求互为担保,登录姓名、年龄、民族、藉贯等项,以及有何身形特征,均需注册备考,然后签押手印,但只准汉民出关。要求进疆之后,不准宣传异教邪说、不许探问军情、不准贩卖鸦片、不准聚赌窝娼,并饬令所在营官随时稽查,倘有违犯,准由营官解送关内治罪,凡操有天津一带语音者,则被视为良民,因受回民起义的影响,如系回民,则禁止出关,以免混入“奸细”,领发执照之前,还要检查有无夹带违禁物品,如:凶器、毒品、可疑文书之类,一切均妥,发给盖有军营关防的“龙纹执照”,俗叫“龙票”凭此通行关外,在嘉峪关、玉门、安西系进疆必经之地设有关卡,验证放行。
  在新疆平定以后,于光绪四年(1878),新疆各路关口只对商贩例行检查,如无可疑,则不再验看执照,即可放行。商贩再经嘉峪关进疆,只做盘查,不再发给执照。
  (二)买卖圈子:清军进疆之前,始在肃州城内设立“买卖街”。在军营附近划一段街道,形同集市,军人可以出营购物,民众也可在此交易。
  进疆以后,为了方便驻扎郊野的军营,便效仿“买卖街”的办法,在临近军营的地带,圈定商贩活动范围,叫做“买卖圈子”。军方可因需要向商贩约定进货,官兵也可自选购物,这一办法沿用到光绪十年(1884)前后。各大军营驻地,一般都设立“买卖圈子”,在乌鲁木齐、哈密等大城之内则设“买卖街”。当地民众也可将自产的土特产品参加售买,光绪十年(1884)前后,逐渐转化为集市。
  (三)设立官店:左宗棠用兵善于“缓进急战”,“缓进”时期多在运筹,清军各营均有招雇的工匠、伕役,全在营内安置也有不便;关外战线长、村塞稀、人烟少,控制长达数千里的军事运输线,中途需要站点,分程搭盖简易房屋和马棚,开办“官店”,每处数十间不等,用以安置工匠、伕役住宿,接待往来员弁,设官兵管理。为照顾“赶大营”的商贩,可凭“龙票”投宿,酌收灯油费。
  (四)搭乘军车:清军的给养辎重,主要依靠畜力,除由地方招雇运力之外,军队备有骡马车、牛车、骆驼车或牲畜驮运,关内关外,军车往来频繁,遇有装载不满的车辆或空车、商贩可求助搭乘,军目和驭手通常比较欢迎,人货尽量上车,不收分文,商贩们自然也会拿出一些商品以赠,或敬以烟酒,以示酬谢。
  有的商贩系应军营之约,专往采购青菜、瓜果之类,往往需远途采运,营内酌浱专车协助运输,免去商贩肩挑之劳,又可保证急需。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出版者:天津市西青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发表了两篇重要史料:《赶大营》和《杨柳青年画》。《赶大营》是一篇以保卫祖国和艰苦创业为主题的史料,展现了中国边疆历史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而《杨柳青年画》则展现了西青人民的伟大创业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具有文化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谢玉明
责任者
左宗棠
相关人物
安文忠
相关人物
马文禄
相关人物
马步
相关人物
刘锦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