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18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初兴
分类号: K250.621
页数: 14
页码: 4-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青文史的杨柳青人的赶大营的初兴,包括创始缘由、随军西征、定点经营、群体组合一、添资加人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杨柳青 赶大营 初兴

内容

第一节 创始缘由
  一、左宗棠西征
  左宗棠西征,为“赶大营”提供了条件和机遇。清代同治、光绪年间,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在西北征战,使“赶大营”随之兴起。“赶大营”是紧密依附清军征战过程和进军路线进行的。
  同治三年(1864),在陕甘一带已爆发的回民起义影响下,相继引发了新疆的变乱,纷纷发动反清斗争,戕官毁衙,势成燎原。
  同年,太平天国覆灭,余部汇合“捻军”继续斗争。同治五年(1866)捻军在河南中牟分兵,张宗禹率“西捻”入陕,与早已爆发的回民起义呼应相援,形成“捻回合势”,使清王朝在陕甘及山西一带连失数十城池,清廷在新疆的统治大部分被推翻,但起义军的领导权最终落到封建教主手中,又形成拥兵割据,互相攻杀的乱局。
  同治四年(1865),清王朝完全失去对新疆的统治能力,在西北“塞防”崩溃的情况下,位于中亚的浩罕汗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军事头目阿古柏,在英国殖民主义分子支持下,乘机入侵我国新疆,盘据南疆喀什噶尔(今喀什市)等城。继于同治六年(1867)侵占了阿克苏城,悍然宣布建立所谓“哲德沙尔”(七城之意)汗国,自封为“毕条勒特汗”(意为幸福之王),同治九年(1870)阿古柏向北攻占了乌鲁木齐,又及北疆大部地区,消灭或降服了割据势力,把早已残败的少数清朝守军,迫退到北疆边境的狭小地带,新疆大部地区陷入阿古柏的野蛮掠夺和残暴统治之中。同治十年(1871)沙俄帝国乘机出兵侵占了新疆北部的伊犁。英、俄、阿古柏三个侵略者同时对我国的新疆进行疯狂的掠夺,天山南北的大好河山陷入严重的肢解危机之中,新疆的形势已不再是抗清斗争的性质,而是英、俄帝国主义争夺对阿古柏的控制权,妄图瓜分新疆。
  清廷面对日益恶化的局势,从原来只求平定陕甘,闭守中原的局限,进而发展到出兵西北规复新疆。同治五年(1866)调用一贯主张坚守西北“塞防”的左宗棠,由浙闽总督迁任陕甘总督(新疆隶属陕甘),同治六年(1867)加授钦差大臣,奉命督办陕甘军务。左同年进驻临潼,旋又转驰山西、直隶、山东,督剿回援“东捻”的张宗禹所部“西捻”。
  同治七年(1868)杨柳青人安文忠初次跟随清军做肩挑生意,在西捻刚刚覆灭之后,左宗棠由坐镇保定、回师西安之际,清军分三路进剿陕甘回民起义军,攻夺城池,安文忠趁机往复随军贩售,时称“跑西北”。为以后由此诱发的“赶大营”传播了信息,寻找到途径。
  左宗棠入陕初期,并无出兵新疆之意,只为“先灭西捻,再攻陕回”,俟打通“河西走廊”之后,固守陕甘,以防新疆之乱。奈新疆局势日益恶化,左才于同治十三年(1874)奏筹西征阿古柏,认为“关外(指新疆)—撤藩篱,虽欲闭关自守,势有未能”。光绪元年(1875),左宗棠复又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拉开了进军新疆的帷幕,从此杨柳青人由“跑西北”衍变为“赶大营”,趋者日众。
  二、杨柳青饥荒
  社会动荡,战乱影响,灾害频发,导致了连年饥荒,是诱发杨柳青人“赶大营”的根本原因。自明代以来,杨柳青镇本是水陆码头、商贾云集、货来八方的富庶之地。鸦片战争以后,兵连祸接,地处京师门户的天津屡遭列强侵犯,近在咫尺的杨柳青多受战乱影响,民不聊生。
  自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以来,到达杨柳青一带的太平天国北伐军、捻军等人民起义武装,多次兵临京畿、进逼津门,严重威胁大清王朝的统治,帝国主义侵略军屡犯津沽大地,地处京津要冲的杨柳青,紧扼南北要道和内省关琐,遂成军家设防重镇,每受战局所累,铺户萧条,百业受阻,五行八作,半荒半废,一洗乾隆以来的繁华,社会不再升平。
  夹流杨柳青的大清、子牙及南运诸河,也因战乱,失于修治,每有洪涝、非决即漫,农不可耕,舟不可航、镇民赖此为业者,恒难温饱。向以船业发达的杨柳青镇,自咸丰以来渐兴“火轮”海运,卫河废堤,趋于断漕,船户逐年递减,船工失业累增,至同治初年,船民不足百户,仅可短途杂运,或营“集船”(为赶集市的人提供客货运输)。偶有远载,又冒匪盗剪径之险,抑或被官府强抓“官差”。关卡杂税和厘捐时有加征,致使船业几于仃废,破产的船户和失业的船工,多浮于市。因之南粮不复北售,加剧了饥荒。
  同治初年,尤多旱涝,间有蝗灾,十之八九,少见丰岁,镇上饥民骤增,被迫四散谋生。近则流入津门,以待来年。青少年齿,则投亲靠友,入访学徒,中青年壮丁可充脚行、杂佣,走投无路者便浪籍街头,市人谓之“灾民”。远则流徙东三省,以乞讨、垦荒、渔猎或“跑单帮”为生,称为“闯关东”。
  同治六年(1867)大旱,“秋无薪,冬大饥”,时值左宗棠所率清军在直隶一带追剿“西捻”,翌春,在白沟与保定之间征调船只,装载清军战备物资转运入陕,杨柳青的饥民多充船工、纤夫应招。获悉陕甘一带生活什物匮乏,军民皆需,随船夹运星许,均可获利,军方并未严限,信息渐传乡里,乡人便三五结伴,以肩挑小篓寻迹陕甘,岁末携利还乡,年复一年,逐渐把饥民从流浪天津和“闯关东”,分流引向“跑西北”。
  三、安文忠先导
  安文忠“跑西北”,发现了随军经商的途径,成为“赶大营”的先导。
  同治七年(1868),左宗棠在保定立大营,调集各路兵马围剿“西捻”,张宗禹兵败徒骇河,“西捻”覆灭。清军战后物资急待启运入陕,沿河征用大船、召雇船工。安文忠(时年17岁)适从杨柳青“拉短纤”来到白沟,因战事初仃,附地人不愿冒险受雇。军方约期两个月,加倍付酬,安文忠欣然应募。
  安至西安兵站,闻知西北前线因战事激烈,交通受阻,勿论军民,日用品奇缺,可随军队后边贩售,能赚大钱,遂以结算的工资为薄本,又按当地习俗购置一付肩挑小篓,就地采购针头线脑、手巾、胰子(肥皂)、烟茶、小药之类的日用商品,沿途边售边赶军队,陆续到达鄜州(富县)、洛水、董志原、庆阳府一带前线,果然商品出手很快,获利较丰。辗转贩售三年,远至青铜峡、定边。每次都需负重百十来斤的货物,随售随减。因战事激烈,军队忽东忽西,安也有惊有险,有时途经二十多村不见一人,饮食无定,甚至夜宿荒原,常见鲜血染地,横尸断路,安为贪利求财,均把惊险置之度外。
  同治十年(1871),安文忠离家已届三载,顿发思乡之念,遂携带赚来的三百两银子,仍旧挑着小篓返回故乡,邻里皆传安文忠发财还家,轰动了杨柳青镇。本年又是大灾之年,引起镇上穷苦人家的羡慕。
  安回乡做了一年多的小本生意,时因歉年荒岁,人们手头很紧,无利可图。
  同治十二年(1873),直隶、天津一带洪涝成灾,薪如桂、粮如珠,杨柳青复发饥荒,安趁机结伙雇船远途贩粮,不意竟遭倾覆,把三年跑西北的积蓄付之东流,悔恨之余,重往大西北。沿途仍旧做肩挑买卖,盘旋年余才到兰州,获悉清军大营驻在肃州(今酒泉),前队已向新疆开跋,往征阿古柏。安文忠毅然肩挑小篓,日夜兼程,历时四十天,跋涉一千五百里,终于赶上清军大营,到达清军前线将领刘锦棠的驻地肃州城,决意跟随清军进入新疆。俟后,乡人步其后尘,随军涌向新疆,时称“赶大营”。
  第二节 随军西征
  一、进疆经历
  随军西征,时在光绪元年(1875)至光绪三年(1877),是“赶大营”的初兴阶段,也是最为惊险和艰难的阶段。它经历了清军征讨阿古柏的全部征战过程,配合清军作战,支前贩售。
  左宗棠所率清军编伍庞大,主力有:豫军16营、蜀军7营、满州兵40营、湘军25营(含回军3营),共计兵力120000余人,尚有随军的地方文吏、工匠、夫役30000余人,他们是战地最大的消费主体,兵燹之余的边民也迫切需要日用必需品,但购买力很低。官兵手头不乏银钱,却又很难买到商品,除粮台由军方自保外,其余所缺的手巾、胰子、布袜、腿带、针线、茶、烟、糖、辣椒、小药(薄荷油、避瘟散之类)杂品,数年之间奇缺,尤在战时,军队行动频急,甚缺青菜蔬果,赶大营的商贩,便应军营之约,远出百数十里连夜采运,轮番送上前线,依价取利之外,营官多加资赏,以示鼓励。
  赶大营的先导安文忠,随军贩售期间,主要经历了清军攻克董志原、金积堡、肃州等较大的战役。于同治十二年(1873)九月,攻克肃州之际赶到城郊,由刘锦棠统领的清军大营,连绵十数里,声势浩大。肃州原在回民起义军马文禄占据时期,长达数年,几与内地隔绝,城内物资十分匮乏,在此驻扎的六万清军,更难买到用品,安文忠趁机贩售,往返数百里挖掘货源,二年有余,获利颇丰,渐有杨柳青人三、五结伴而来,日渐增多,至清军于光绪二年(1876)出关之前,已汇集四、五百人,并有秦、晋、陕、甘商贩夹杂其间。总共有千人之多。这一时期商品出手快、利润大,买卖比较好做。杨柳青的众多商贩,积极备货,伺机随军出关。
  清军前线总指挥、马步总统领刘锦棠,鉴于军队日用品十分缺乏,虽有银钱,也难买到,关内尚且如此,一旦出关,面临荒漠之地,人烟稀少,况且征途遥远,归日无期,军需供应更难。提出招募和鼓励商贩随军贩售的建议,经呈报大帅左宗棠核准,做为战略部署,召募商贩随军出关,并纳入军队后勤管理。从此“赶大营”得到军方的正式认可。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同治死,翌年改元光绪。光绪二年(1876)四月二十七日,左宗棠在肃州发出了西征大令,盘旋于关内的数百名杨柳青商贩,遂即跟随首批清军出了嘉峪关。安文忠等取道玉门随军进疆,经由哈密、古城子、至迪化(乌鲁木齐)。
  适光绪二年(1876)四至五月,天津一带旱情严重,夹有蝗灾,光绪三年(1877)六月,华北特大旱灾,蝗害并发,先旱后涝,杨柳青饥民骤增,连续二年重灾,“赶大营”者逾三千,形成第一次高潮。
  光绪二年(1876)六至九月,清军由吉木萨尔、阜康、古牧地、迪化之间,摆开了长达五百里的战线,随军商贩多数汇集古城子(奇台县)兵站,冒着战火轮番接济前线,把地产杂品、副食品、蔬菜送到军营,有的商品是从境内老商户进货,这些由乾隆年间进疆的陕甘老商户,藏货惜售,闻知清军征讨阿古柏,竟相支持。有的商品需从关内进货,由军营提供车马运输协助,几经跋涉运入新疆。
  当年六月克复乌鲁木齐,“赶大营”的首批商贩随之入城,军方划出一段街道,集中交易,允许官兵出营购物,叫“买卖街”,也往来于近郊妖魔山一带营幕之间贩售。军方在旷野圈出一片地方,供做交易,叫“买卖圈子”。因在“满汉回番”杂处之地,清军也有“湘蜀闽鄂”之分,主要是语言不通,更为安全起见,常结伴经营,互相照料,互通有无,进而出现三、五人“合营”,略有分工。
  又至九月,清军肃清北疆时,部分商贩因势分流,随军进入北疆。
  光绪三年(1877),清军连克吐鲁番、达板城(叛军重镇)、库尔勒(阿古柏在此兵败服毒,一说被部下内讧所杀)、阿克苏等城,至九月南疆东四城收复,十一月克复喀什噶尔(喀什)和阗(和田)等南疆西四城。至此,除伊犁被沙俄侵占外,新疆全部平定。此间杨柳青商贩分随各营南下,最远到达喀什噶尔,南疆路远人稀,由近及远,商贩南去人数递减。此时已是“三千货郎满天山”,天山南北成为杨柳青人创业的大好去处,但多数集中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乌鲁木齐、古城子一线。由于战事已停,渐由随军贩售改为就近入城经营,结束了冒着战火随军贩售的阶段。
  “绝城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使随军出关的杨柳青人,对此有了深刻体验,饱尝了“关外三绝”(巴里坤的冷,安西的风,吐鲁番的热)的淘炼;那时的清军已有了“开花大炮”、“劈山炮”、“七响洋枪”、“手掷炸包”等火器,敌方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有了更为先进的军火,这批往来于战争边缘的商贩,有的亡于风寒病伤,有的死于流弹飞片,成为无名的忠骨。
  随军西征,共经历较大战役二十八次,大战过百,克复了新疆南北十六大城,收回国土360多万平方公里,杨柳青人功不可殁。
  二、军方管理
  (一)颁发执照:商贩欲随军出关需向军营登记、领取执照。自清军攻克肃州,准备出兵新疆之际,在同治十三(1874),由西征大帅左宗棠采纳了前线马步总统领刘锦棠的建议,颁令招募随军商贩,在肃州城门、街口张贴布告,公布管理办法。并由营官派员负责商贩登记,符合条件者,发给执照,准予随军出关。
  在战时办理出关手续甚严,由兵站营官详细盘问来历,同行几人,要求互为担保,登录姓名、年龄、民族、藉贯等项,以及有何身形特征,均需注册备考,然后签押手印,但只准汉民出关。要求进疆之后,不准宣传异教邪说、不许探问军情、不准贩卖鸦片、不准聚赌窝娼,并饬令所在营官随时稽查,倘有违犯,准由营官解送关内治罪,凡操有天津一带语音者,则被视为良民,因受回民起义的影响,如系回民,则禁止出关,以免混入“奸细”,领发执照之前,还要检查有无夹带违禁物品,如:凶器、毒品、可疑文书之类,一切均妥,发给盖有军营关防的“龙纹执照”,俗叫“龙票”凭此通行关外,在嘉峪关、玉门、安西系进疆必经之地设有关卡,验证放行。
  在新疆平定以后,于光绪四年(1878),新疆各路关口只对商贩例行检查,如无可疑,则不再验看执照,即可放行。商贩再经嘉峪关进疆,只做盘查,不再发给执照。
  (二)买卖圈子:清军进疆之前,始在肃州城内设立“买卖街”。在军营附近划一段街道,形同集市,军人可以出营购物,民众也可在此交易。
  进疆以后,为了方便驻扎郊野的军营,便效仿“买卖街”的办法,在临近军营的地带,圈定商贩活动范围,叫做“买卖圈子”。军方可因需要向商贩约定进货,官兵也可自选购物,这一办法沿用到光绪十年(1884)前后。各大军营驻地,一般都设立“买卖圈子”,在乌鲁木齐、哈密等大城之内则设“买卖街”。当地民众也可将自产的土特产品参加售买,光绪十年(1884)前后,逐渐转化为集市。
  (三)设立官店:左宗棠用兵善于“缓进急战”,“缓进”时期多在运筹,清军各营均有招雇的工匠、伕役,全在营内安置也有不便;关外战线长、村塞稀、人烟少,控制长达数千里的军事运输线,中途需要站点,分程搭盖简易房屋和马棚,开办“官店”,每处数十间不等,用以安置工匠、伕役住宿,接待往来员弁,设官兵管理。为照顾“赶大营”的商贩,可凭“龙票”投宿,酌收灯油费。
  (四)搭乘军车:清军的给养辎重,主要依靠畜力,除由地方招雇运力之外,军队备有骡马车、牛车、骆驼车或牲畜驮运,关内关外,军车往来频繁,遇有装载不满的车辆或空车、商贩可求助搭乘,军目和驭手通常比较欢迎,人货尽量上车,不收分文,商贩们自然也会拿出一些商品以赠,或敬以烟酒,以示酬谢。
  有的商贩系应军营之约,专往采购青菜、瓜果之类,往往需远途采运,营内酌浱专车协助运输,免去商贩肩挑之劳,又可保证急需。
  第三节 定点经营
  一、选址建点
  光绪三年(1877),十一月清军扫清南疆,阿古柏侵略军土崩瓦解,全疆平定。停战以后,清军供应趋于缓和,杨柳青人逐渐不再以军队为经营主体,把销售对象转向边民群众。左宗棠鉴于边疆已靖,策划稳定民生,是年筹设甘肃织呢总局,在陕、甘(辖新疆)境内倡导凿井兴田,恢复牧业、安归流民。新疆本来商品稀少,战后民用更加紧缺,边疆牧民却无经商习惯,使杨柳青人获得商机。
  杨柳青人定点经营始于迪化也是“天津商帮”发祥地。迪化在清代隶归甘肃,筑有汉城迪化州,是通往南北疆的中心要道,战乱之后,城内地旷人稀,地多无主,入城者可以任意占地建房,初以安文忠为首在“大十字路”以东用草泥搭盖了简易住房,结束了常住官店的历史。另有李汉臣(杨柳青李家园,今十五街人,系清军出关前整治部队时,被裁汰的绿营兵弁)、杨润棠(杨柳青七星庄、今三街人,同治初年因抱打不平而误伤人命,被流放伊犁,其弟杨春华相随而来,曾在“缱屯”种地,光绪登基遇赦放出,来迪化前为小贩)、郑子澄(杨柳青人,曾是鱼虾小贩),他们都与安文忠相邻建了土房,各在路边摆摊设点,屋内仅能住人存货。战后物资来源有了变化,就地趸集本地土产和由伊犁流入的沙俄货物,有:洋蜡、煤油、纱布、方糖、小五金用品之类,也售由湖南、四川行商带来的茶叶、绸布等商品。四人摊位相邻,互有照应,互通有无。又轮流挑担到近郊妖魔山一带乡村和营房附近叫卖,并集资共同进货,按股分利,生意渐好。此后,陆续有杨柳青人到此占地建房,售货摊点渐向东西南北四条大路扩展。光绪十年(1884)建省之前进入迪化的杨柳青人达五百多户,而后较有声望的有周氏四兄弟:周乾义、周乾喆、周乾风、周乾玉和张立亭、曹仲山、曹瑞三、牛德奎、乔如山、王一冠、李祥甫、郭德奎、周质臣、王锦堂、肖连第、王兴芝及最早到达的安文忠、李汉臣、杨润棠、郑子澄等。
  光绪九年(1883)三月,沙俄撤走了在北疆的最后一批军队,清廷派金顺将军接收了伊犁,重建惠远城,仍为伊犁首府,恢复了原有建置风貌,驻有将军府及老满营八旗兵勇5000人,绥定城驻总兵、粮官、巡司及绿营(汉旗兵丁)。总兵辖有绿营50000人,分驻伊犁所辖九城内外,伊宁城为贸易区,有满汉回维各族杂处,驻有沙俄领事馆,进入口贸易兴旺。伊犁地区人口密集,兵民消费大,是经商的好地方。一批“赶大营”的商贩,紧随接收伊犁的清军,首先进入绥定城,竟相占地搭盖土房,摆摊设点,并向各城扩散。首批进入伊犁的,多由迪化分流而来,有安文忠、周乾义、周乾玉、王一冠、李锡三、郭德奎、乔如三、曹瑞三等。
  随军到南疆各城的商贩,在长达三千多里的荒漠地带,除少数人落脚于喀什噶尔、和阗、焉耆、阿克苏等城市定点经营外,大部份寻迹回归迪化、古城子、哈密一线略近关内地带,在靠近大路沿线定点落户。杨柳青人在新疆,为谋厚利而不思返乡。
  二、改营座商
  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立行省,设迪化为省会,由湘军头领刘锦棠为甘(肃)新(疆)巡抚,裁撤了原军府办事大臣、伯克(维语,意为总管城乡事物的官员)、扎萨克王公(扎萨克:蒙语,具有政权、政府、旗长、执行官等意,原受清朝册封并世袭),把多元化的混乱的官制改为省、道、府、州、县体制。全省共分四道、辖五十多县。
  迪化在筹备建省的前两年,满汉官员增多,一些宿老政客谋官升迁,官府调派胥吏,冠盖往来不绝,新疆战后经过几年的承平,远近牧民渐多进城贸易;沙俄商人则在《伊犁条约》签订后,享受十年不纳税等优惠条件,抢市设庄;官府把“大十字路”扩改为“大十字街”,倡兴商业。诸多原因使新建省城孕育着繁华,为“赶大营”的商贩提供了扩大经营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经商条件。
  伊犁素为北疆富庶繁华之地,自光绪九年(1883)收复之后,开始整顿城池,大兴建设、逐渐恢复生机。这里拥有广阔的耕地、丰盛的草原,历年屯垦粮食自给有余,清廷专拨“协饷”每年二百三十万两。境内各族人民,满汉官兵生活富裕,都很需要内地的各类生活用品;从康熙年间大批迁来的满州锡伯人和索伦人,多是“八旗子弟”随迁的家属,享有“禄米”待遇,生活富足,他们从同治四年(1865)起,首先沦陷于阿古柏、再陷于沙俄,直到光绪九年(1883)收复伊犁,一直没见到内地商品,他们传统认为以“京货”为好,杨柳青商人便投其所好,大兴开办“京货店”之风。这里消费市场很大,不亚于迪化。
  杨柳青商人自光绪二年(1876)陆续进疆以来,经历几年的随军贩售和摆摊经营,多数人都积累了充裕的资金,通常都有二、三千两银子,具备了扩大经营的条件,光绪十年(1884)前后,便各自选地或在草屋旧址进行建设,效仿京津的铺面形式,取个吉利名称,挂上招牌匾额,纷纷改为“座商”,一改“打地摊”的旧貌。开始自京津采购日用百货和洋广杂货。天津货也被视为京货,天津带本是故乡,人熟路通,形成j了主要货源地。
  在新疆南路各城经商,路途遥远,地旷人稀,商品周转不畅,仅在喀什噶尔、焉耆、和阗、阿克苏等地有杨柳青商人的店铺,距内地货源较远,就地贩售英、俄商人的洋货和收售四川、湖南等地单帮商人运来的货物,兼营地产杂品。
  自新疆建省以来,到民国初年的近四十年之间,杨柳青商人开办店铺、挂牌经营的势头长盛不衰。每年都有杨柳青人继续“赶大营”,一般都有肩挑小篓进疆的经历,进疆后,有的仍做肩挑生意,有的依赖乡情的关系,到杨柳青人开办的店铺进货,如此数年,待资金凑足之后,再自立店铺。有的则投亲靠友、充实到原有的店铺就业。
  新疆建省以来,政局更加稳定,经济得到了恢复,社会需求旺盛,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已经构成了新疆商业主体的众多杨柳青商贩,在光绪十年(1884)之前的十多年间,第一代随军进疆的杨柳青人,大部分都改营了“座商”成为新疆商业的奠基人和“天津商帮”的骨干。
  第四节群体组合一、添资加人
  杨柳青商贩改营座商以后,大都面临着人手不够、资金短缺的困难。津帮店铺,一般都有站柜的、管帐的、主事、办事的、进货、送货的各司其事,最小的店铺至少也需二至三人。这些店铺主人,都是单身挑篓进疆,开办商店之初,多采取临时招雇的办法,把同乡邀来,因人设事、因事付酬,分别付给月薪或年薪,店内包供食宿。年末增加一个月的薪水,酌有红利提成,均在事先议妥,可以互为辞退。店铺立稳之后,为求长远之计,便邀故乡的亲友劝来新疆继业或共谋发展。应招来疆的多是青壮男丁,家中留下老幼、妇女守户。
  店铺买卖兴旺,资金有余者,另立分号,聘请富有经商才干的人为经理,总管分号的业务,经理人选大凡有三种情况:一是共事多年的经商伙伴;二是店主的亲属,认为“要上阵、子弟兵”较为可靠;三是破格启用“大同仁”(俗称“学买卖”的、资深可信的营业员)。
  店铺人员的组合,关系到经营的成败。凡在新疆的大商号,都在用人方面富有谨慎的谋略,拥有人才比拥有资金更重要。除了安排用人,货品还要增加,俗语说“要赚钱,货要全”。做大宗的生意,须要大来大去。建店之初,尤显资金不足,采取“招股集资、按股分利”和“人资双入,共担风险”等多种办法。进疆的同乡商贩众多,有的仍做肩挑或摆摊生意,限于自己能力,一时不便改营座商,就把积蓄的资金投入比较信任的店铺入股,如此甚多的游资,渐向挂牌的店铺集中,宏观上加强了群体经营实力,资金的合理流向与组合,形成了财力雄厚的“天津商帮”。
  二、开发技艺
  改变了单一经商的格局、亦工亦商、向饮食、服务行业分流。
  兴办座商初期,人们都看中了“京货店”,便一哄而起,竞争激烈,买卖难做,于是各自推出“技术优势”,把原在家乡学过手艺的店员派上用场,如增加自制京津风味糕点、自制酱菜、副食调料、酿造烧酒、收售毛革乃至加工金银等等,各有特色,各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开发技艺”又成为“半工半商”的组合,为工商分流和形成更多的经营门类,创造了条件。
  三、初建网络
  改为座商,进货渠道和经营网络有了新的调整,从“倒短”改为长途贩运,从零售改为批发,买卖越做越大。在新疆以迪化为中心,至京津一带有八千多里,各店铺都要直接进货,于人才财力都不适应,周期也长,每往返一次,在建省前后需时一年,光绪二十年前后,至少也需半年,新疆的店铺,都是冬进夏货、夏进冬货,才能有应时商品上市。互有交往的商户,采取“共同”进货的方式,各抽人力、资金,一体行事。远至京津一带采购货物,共同承担脚力、厘捐、税金,如有损失,共担风险。较有实力的大户,便自购自销,并以批发为主。多数较小店铺,无力自行远途采购,则向批发大户进货,并可建立稳定的进货关系。形成了许多互有联系、互相依靠的松散群体和经营网络。逐渐分化为批发商、零售商和批零兼售三种类型的商户。以后又有了以仓储转运为主的商号,使经营体系更加完备。
  尚有一些商户与俄商洋行建立了贸易关系,由初期的以货易货,发展到现钱交易(通用旧卢布,当地也叫“羌帖”),以迪化和伊犁最为兴旺。兼营地产杂品的商户,则与农牧民中的“熟客”建立收购关系。
  经营管理方面,采取京津内地的经商习惯和模式,进行了人员、资金、经营网络的磨合,构筑了一套既正规、又完整的运营体系,强化了经商机制,为“天津商帮”谋求更大的发展,夯实了稳固的基础。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出版者:天津市西青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发表了两篇重要史料:《赶大营》和《杨柳青年画》。《赶大营》是一篇以保卫祖国和艰苦创业为主题的史料,展现了中国边疆历史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而《杨柳青年画》则展现了西青人民的伟大创业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具有文化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谢玉明
责任者
张宗禹
相关人物
安文忠
相关人物
马文禄
相关人物
李汉臣
相关人物
杨润棠
相关人物
杨春华
相关人物
郑子澄
相关人物
周乾义
相关人物
周乾喆
相关人物
周乾风
相关人物
周乾玉
相关人物
张立亭
相关人物
曹仲山
相关人物
曹瑞三
相关人物
牛德奎
相关人物
乔如山
相关人物
王一冠
相关人物
李祥甫
相关人物
郭德奎
相关人物
周质臣
相关人物
王锦堂
相关人物
肖连第
相关人物
王兴芝
相关人物
乔如三
相关人物
曹瑞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