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三不管”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八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158
颗粒名称: 杨柳青“三不管”的变迁
分类号: K292.1
页数: 2
页码: 173-1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三不管地区曾是贫苦人聚集地,现已成为繁荣的商业区,有百货商场、大众食堂等多家商业设施。
关键词: 杨柳青 三不管地区 变迁

内容

旧时的杨柳青镇上有三条主干街道,前街是河沿大街、估衣街,中街是席市、菜市、猪市大街,后街即后大道。河沿大街和估衣街是最繁华的商业街,席市、菜市、猪市由西向东连贯,是日常的菜市场和集日市场,多为临时摊点。这两趟街的附近居民富户财绅较多,砖瓦房舍连群,而后大道则与前街不同,居民多是劳苦阶层的贫穷户,绝大多数是低矮的土坯住房,与前街的砖瓦房形成明显的对照。就在这后大道的中段(现名改善街)有个小有名气的三不管,说起这三不管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悠久,百年沧桑。
  在清朝年间,杨柳青曾属武清县管辖,后又以大寺胡同为界线,镇东由天津县管辖,镇西归静海县管辖。当时老百姓吃的食盐山官方盐商供给,有部分穷苦人为求生存,冒着犯法的风险到南乡牛坨子一带贩私盐,挑到杨柳青三县管辖交界的地方——后大道去卖,有官方的盐巡查抄就逃,无官方检查时就交易,后因屡管无效也就放任自流,形成一个三县官衙都不管的小交易市场,有了贩盐者买卖人,相应地又聚集一些出售食品的小摊贩,吸引了不少的穷苦人到此光顾谋生,年长日久老百姓都习贯地把这块地方叫三不管。
  到民国时代,三不管这地方逐渐地变成旧社会穷苦人低层次吃喝玩乐的小市场,却是十分热闹。这里边有金家书场、李家书场说书唱戏的,有撂地打把式卖艺的,变戏法耍古儡子的,抓彩吆茶碗的,摇骰子押宝的,唱太平歌词拉洋片的,卖苦力拉洋车的等等。各行业的店铺有耿记包子铺、郑记饺子铺、董记干货铺、李记杂货铺、于记大茶铺、任记理发馆,东西两头还有李、姚两家客店。卖小吃的更是多不胜数,面茶、茶汤、切糕、花糕、熟梨糕、抽签卖糖堆、挎提盒卖烧饼夹肉的,一早一晚都云集于此,更有杨柳青的三绝(酥糖、老虎豆、槟榔糕)也每天必到。旧社会三不管附近也有招赌窝娼买卖人口的和地痞流氓等。
  解放以后,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三不管改称改善街,在五十年代商业街由前街转向后街,这里一改旧貌,渐渐地繁荣起来,成了杨柳青最热闹的地方。先是修建了人民礼堂,一天两场戏,天津专区梆子剧团、汉沽评戏团、前进评剧团以及各地县的剧团轮流上演,天津市内的河北梆子名演员任达子、金宝环、宝珠钻、北京梅剧团的李宗义、梅葆玥,石家庄京剧团的奚啸伯等名角都在此上演过。两家书场的营业也比过去好转,金家书场除鼓书外又添了说评书的,当时说书人廉金波、杜庆云等深受群众欢迎,市里的曲艺社也常来常往,有名的铁片大鼓演员王佩臣、天津时调演员赵五福都在金家书场演唱过,说唱京东大鼓的刘文彬、齐文洲也曾在李家书场上演长篇鼓书。随着人民礼堂建成后,首家新建的国营商业是天津专区花纱布公司批发部,公营的商业七街食品店(后称七姐妹食品店)也相继开业,1956年以后,又新建了大型百货商场、大众食堂、建华饭馆、清茶社、照相馆、理发馆等。三不管一改百年旧风貌,形成新的集娱乐餐饮、购物的商业小区。
  谁会想到,四十年后的今天,在这块曾是贫苦人聚集生活的土地上,一座宏伟壮观的杨柳青商城拔地而起。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八册

《西青文史第八册》

本书设史海钩沉、红旗招展、峥嵘岁月、武林轶事、乡土百说、人物述林、故里采风、以史为鉴、文物古迹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顺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