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稳庄地区水利发展史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八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153
颗粒名称: 王稳庄地区水利发展史考
分类号: K292.1
页数: 7
页码: 150-156
摘要: 该文主要描述了王稳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水利历史。该地区历史上经常遭受水灾,但在清朝时期曾进行过多次疏浚,其中包括赤龙河的疏浚。后来,在光绪十六年夏,洪水注入卫南洼,造成了严重灾害,因此在光绪十八年进行了卫津河的开挖,提高了该地区的排涝能力。
关键词: 王稳庄 水利发展 水利设施

内容

王稳庄地区位于卫南洼的南端,历史上洼淀较多,大的洼淀有大泊洼(有的书上称作“大波洼”)。秋麦港(有的书上称作“秋漠港”,当地人称之为“大淀”,又因该淀每至夏秋季节总聚集,生栖着很多野鸭,故也有人称之为“鸭淀”)。这些洼淀都长满芦苇,是丰水期沥水的聚积地。而沥水的排泄,只靠一条六七米宽的赤龙河。每逢雨季,沥水不能及时排泄,所以过去的王稳庄地区为十年九涝。
  赤龙河的开挖年代无考,在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出版的〈静海县志〉中记载:“赤龙河,在县北……但存其渠,旱则洼地,涝则一望无际”。可见在枯水期,赤龙河里根本无水;而到丰水期,则又是一片汪洋,无法分清哪里是河,哪里是地。
  早年,卫南洼里还有许多象赤龙河这样的“引河”(即专司排泄沥水的河渠),如贺家口引河,何家圈引河(亦称“青宁河”),白塘口引河及咸水沽引河(清光绪十年出版的《畿辅通志〉中,将赤龙河也包括在咸水沽引河之内)。这些引河皆与洼淀相连,故很多引河也相互通连,共同担负着往海河内排泄卫南洼沥水的任务。
  在清末,曾对赤龙河进行过多次疏浚。
  光绪四年(1878),拨高梁二千三百石,白银二百两。九年(1883),又拔漕米一千石,粟谷三千石,均作为疏浚赤龙河的经费。光绪十年(1884),拨白银一千六百两,作为双港、赤龙二引河建闸之用。
  光绪十六年(1890)夏,淫两肆虐,运河漫溢,洪水以高屋建轴之势,注入卫南洼,使卫南洼的庄稼全部被淹,造成严重灾害,光绪十七年(1891)二月,当时驻节津门的直隶总督李鸿章命令驻新农镇(现今小站镇)之淮军盛营提督卫汝贵负责开挖卫津河工程。“下于洋码头设三空大闸一座;上由八里台以达卫南、柳殿、秋表港等洼,开挖正河计五十余里,并于白塘口、八里口、聚宝庄等村共通支河八道。统计正河、支河一百三十余里,桥十一座”(《天津县新志〉卷二十四之三《新开卫津河碑记〉)。光绪十八年(1892)五月竣工。卫津河的开挖使大泊洼、秋麦港的积水顺利泄入海河。提高了王稳庄地区的排涝能力。因赤龙河的疏浚也在新开卫津河工程之内,所以有人称赤龙河的北段(俗称“西赤龙河”)为卫津河。
  静海县蔡公庄巨富崔占鳌在清末曾任山西定襄知县,家有田地千余顷,辛房子、五美城、三间房等村均系其佃户村。民国初年,崔家依仗其财势从五美城往北挑了一条沟渠,以排泄其田地的沥水。起初,他想让泄水渠在大泊村附近与赤龙河相接,遭到以张丕修为首的大泊村民的反对,他只好使泄渠在原小年庄村东与赤龙河相连。人们称这段泄水渠为“崔家河”。从此,人们称从小年庄往西经大泊、小孙庄、芦北口、王村、贾庄子至大任庄村南这段河为“西赤龙河”;称从小年庄往东经大侯庄、小金庄、团洼至新桥洋闸(在这里与咸水沽引河相接),折向北,经北口至大任庄村南的这段河为“东赤龙河”。东、西赤龙河在大任庄村南汇合,往北经纪庄子、八里台、万德庄、炮台庄至南门外菜桥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将万德庄至菜桥子一段填平,至今那里还有“赤龙河胡同”。
  1929年,冯(玉祥),闫(锡山)讨蒋(介石)大战失败,曾任讨蒋前敌总指挥的孙良诚于1930年回天津闲居。大、小泊等六村为不再吃坑塘里的苦水,就让张玉恒等人到天津恳求孙良诚出面与天津、静海两县协商,在马厂减河北岸开一水口。最后商定,在小王庄村东开一水口,涵管直径为二尺半,将马厂减河之水通过崔家河引入赤龙河。在与天津、静海两县县长签定的协议书中规定:为保证小站种稻用水,每年立夏至秋分之间不得提闸放水。1932年春施工建闸,修涵洞。其涵洞命名为“裕民涵洞”。从此,沿赤龙河的村庄可将河水放入池塘内,不仅供人畜饮用,还可灌溉村边的园田。
  1937年春,王稳庄,常流庄一带村民为解决饮水问题,联合起来到潮宗桥附近的马厂减河北岸扒放水口,小站的人闻讯赶来加以阻拦,因而发生械斗,引起诉讼。后经河北省裁定,允许修一涵洞,管道直径二尺,并规定每年从谷雨至秋分不准开闸。人们以潮宗桥至小金庄村南挑了一条引水渠。由于有的农户不准水渠从其田地穿过,所以这条渠不仅很窄,而且弯弯曲曲。1946年4月中旬,我津南县政府为了组织群众发展生产和解决马厂减河北30个村庄的饮水问题,拨款320万元(旧币)疏浚赤龙河,并将从潮宗桥至小金庄村南的水渠加宽取直。从此,人们称这条水渠为“八路河”。
  二十世纪三+年代末,小韩庄、大孙庄和八里台三村为了解决饮水问题联合动工,傍逆河故道挖了一条引水渠。上口在万家码头,涵管直径二尺八寸。因系傍逆河故道开挖,故人们称之为“逆河”;又因所引马厂减河之水乃黄河之水,带有大量泥沙,呈桔红色,所以也称“红逆河”或“红泥河”,有的地图上还标为“洪逆河”。
  1948年冬,王稳庄地区全部解放。
  1949年春,静海县人民政府号召王稳庄地区农民种植水稻。由于当时境内农民无种稻习惯,所以大部分人不愿贸然行动,只有东兰坨和小韩庄的部分农民共开了六百多亩荒地,种上了水稻,用红逆河之水灌溉,秋后亩产达四百余斤。
  当时早田平均亩产只有四五十斤,试种水稻的成功,大大激发了农民开荒种稻的积极性,第二年水稻面积大增。
  1952年开挖独流减河时,将崔家河切断,于是在小泊村东南修建了一涵闸,即“小泊闸”,可引独流减河水入赤龙河。1965年又建小泊扬水站,做到既可灌又可排。
  1956年2月成立了富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富民社”)。该社规模较大,它包括王稳庄地区当时的十五个村庄,富民社成立后,决定开挖一条新河,以便大面积种植水稻。在静海县水利部门的协助下。于1956年秋动工,至年底从东台子挖至大侯庄。第二年春,又从大侯庄挖至小孙庄。全长约32里。被命名为“富民河”。因其上水口涵闸建在独流减河与马厂减河的交汇处,所以可引两河之水灌溉王稳庄地区的大部分农田。
  开挖富民河之后,又搞了配套工程。从1957年秋至1958年冬,在富民河两侧从东台子至大侯庄每隔三里开挖一条用水支渠(简称“进支”),在河西三进支的位置上,又挖一条上接独流减河,下通富民河的渠道,称为“三八河”,在独流减河堤修一涵闸,称“三八闸”,它将独流减河水引入富民河,比东台子闸方便多了。1957年还从东兰坨村东梁家洼子北至小金庄村东崔家洼子挖了一条长约17里的排水干渠,简称“东排干”;从西兰坨村西至东赤龙河也开挖了一条排水干渠,称作“西排干”,并在西排干北端建一扬水站,以锅驮机为动力,将稻田排下的咸水扬入东赤龙河。为了使东赤龙河穿过富民河。在大庄桥南的富民河底修了条倒虹吸管道。
  为了防止独流减河对靠河耕地的渗脱,1956年还沿着独流减河北堤挖了一条30余里的节,流沟。
  此外,各村还挖了种植水稻所必需的大量的斗渠和毛渠,使王稳庄地区沟渠纵横,灌排配套,将大量荒地变为水田,使一个自古以来的盐碱滩,变成似江南的鱼米之乡。
  1959年,又将富民河从小孙庄延伸至青泊洼,与从李七庄至青泊洼新挖的一条河相接,起名“津港运河”。从此,富民河的名称就不复使用了。
  开挖津港运河将西赤龙河切断。从此,王稳庄地区至天津市区的水上运输线,就被津港运河所取代。
  50年代初开荒种稻时,提水工具多为使用畜力的“龙骨水车”。小型的龙骨水车,则由二人推动摇把,即可提水,比用“泼斗”省力,功效也高,1952年以后,各村先后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互助组开荒种稻始用柴油机作提水动力。1960年,东台子建变电站。至大侯庄架.设了一条高压线。从此,王稳庄地区又始以电动机为提水动力。后来,各种类型的水泵逐步代替了笨重的龙骨水车。
  1961年冬,小孙庄大队(村)在孙儒良的带领下,从村北排污河开挖了一条长约八千米的引污渠,开创了王稳庄地区使用污水灌溉农田的先例。1962年,小孙庄大队水稻获得丰收。因此,1963至1964年大泊北大队沿着老津盐公路将引污渠延伸至独流减河堤下,全长五千余米。1965年10月,王稳庄地区津港运河以西的除小孙庄与大泊北大队之外的十一个大队,联合起来,根据受益面积分工疏浚了从老津盐公路至小泊扬水站的节流沟,共长一万余米,用来引污水灌溉农田。
  自1966年开始,由于地上水资源匮乏,王稳庄地区大部分水田改为旱田,改种旱田之后,土壤盐渍程度加量,粮食生产受到很大影响。1965年,秋粮平均亩产572.6斤,而1969年,平均亩产只有76.2斤。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王稳庄地区在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兼党委书记高来林的领导下,开展了以改土治碱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他们设计了用水渠、排水渠和田间公路并排的灌排系统。对原来的沟渠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与疏浚。1972年至1976年共完成土方工程743.6万方;新挖支渠22条,斗渠51条,毛渠1291条;疏浚支渠11条,斗渠43条,毛渠14302条;修筑田间公路10条;平整土地8532亩。在1975年12月5日动工开挖的新西赤龙河及1976年冬修鸭淀水库的土方量还未计算在内。
  新西赤龙河西起小孙庄村南的独流减河北岸,东至津港运河,全长3920米,河宽28米,为国家二级河道。在独流减河堤修建涵闸与扬水站。它既可将独流减河之水导入津港运河,又可将津港运河之水扬入独流减河。
  1976年秋至1977年春,修建了鸭淀水库。该水库系区管水库,蓄水量为三千万方。1977年建成蓄水后,每年枯水期都为王稳庄地区提供农业生产用水。
  1977年至1978年,开挖了东赤龙甜河和新引污河,并在原西排干的基础上加宽、延长,取名“中排干”,还疏浚了东排干和东赤龙咸河。
  1979年9月20日,王稳庄公社组织三千余人汇集在小孙庄村,开展了改造西大洼工程。历时45天,共挖土08万方,将七千余亩低洼地改造成旱能灌,涝能排的条田,从而使王稳庄地区的耕地都成了灌排配套的稳产田。由于水利工程的不断完善,从根本上改变了王稳庄地区十年九涝的状况,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抗旱能力。
  随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实行科学种田,使粮食亩产量大幅度提高。如:1970年,玉米和高梁的平均亩产量仅为57.8斤和272.4斤,至1992年分别达到610斤和811.2斤。
  1995年,王稳庄村开辟了三百亩园田,取得了较好的收成。1996年又发展了蔬菜冬季大棚生产。其他村也开始注重种植蔬菜,这样,王稳庄地区很快就会改变蔬菜奇缺的局面。王稳庄地区的劳动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四十多年艰苦奋斗,变水患为水利,使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王稳庄地区工农并举,百业俱兴,将来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八册

《西青文史第八册》

本书设史海钩沉、红旗招展、峥嵘岁月、武林轶事、乡土百说、人物述林、故里采风、以史为鉴、文物古迹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赵炳辰
责任者
李鸿章
相关人物
崔占鳌
相关人物
张丕修
相关人物
张玉恒
相关人物
孙儒良
相关人物
高来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王稳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