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闸的兴建与一九六三年抗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000
颗粒名称: 西河闸的兴建与一九六三年抗洪
分类号: TV66
页数: 6
页码: 123-1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杨柳青镇西河闸的兴建与一九六三年抗洪的情况。其中包括建闸起因、建闸始末、首立战功、功能转变等。
关键词: 天津市 杨柳青镇 西河闸

内容

一、建闸起因
  世界闻名的天津市,位于华北平原的东部,东临渤海。北运、永定、大清、子牙、南运等九大河流向天津汇集,形成扇形水系。
  天津是冬春干旱、夏秋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区,每当雨季,滔滔河水汹涌而来,又因地势低平,海河河道弯曲,加上海潮的顶托,造成排水不畅。历史上河堤决口,洪水泛滥时有发生。天津市西部的西青区由十洼三淀组成,地势低洼。南运河、子牙河在境内蜿蜒而过。以前更是个大雨大灾、小雨小灾,十年九不收的苦地方。在党的关怀下,为根治水患,在杨柳青修建西河大闸被列为天津地区的议事日程。
  二、建闸始末
  西河闸座落在杨柳青镇北,于1958年4月1日开始兴建。由中央投资,中央水利三总队担当施工任务。天津专署常委副专员李屯西挂帅,天津专署水利局副局长王连台负责工地指挥。从安次、武清、静海、大城、文安、霸县等六个县征集民工一万多人,共同组成浩荡建闸大军。
  西河闸建立在白塔寺村附近的子牙河向北突出而形成牛轭形的河段上。闸的总体由船闸、节制闸和拦河土堤三部分组成,船闸位于南侧新开挖的河道上,它把牛轭形河道截弯取直。船闸结构有闸室、闸门和导航架。闸室长252米,宽15米,通航能力1500吨。闸室陡峭的两岸用钢筋水泥浇铸而成。和大沽口高程相比,闸底为-2米,闸的上沿为8米。在闸室两端设有大闸门和小闸门。小闸门紧靠闸底,其上边是大闸门。它们有节制洪水和闸门两边水位相差悬殊时而使船只平稳渡过之功能。在两个闸门和外侧各有一对弯如羊角的弧形导航架,连接子牙河两岸和闸室,它是拉纤人经过船闸的通路。
  节制闸位于船闸北面牛轭形河道的南侧,其坝址高程与船闸相同,共有六空,每空10米,全长60米。它有节制洪水之功能。
  在两闸之间,有一片陆地,形成巨轮形孤岛。在两闸东侧架起桥梁,连接了孤岛和南北两端的公路,昔日曾是南北交通要道。
  子牙河南北两岸有用石筑成的拦河大堤,它有拦截洪水之功能。
  西河闸的兴建,正值“大跃进”的年代。工地上一万多名建闸大军按照各自分工的岗位,龙腾虎跃般地干起来。运料的车辆往返如穿梭,挖河道的民工劲头十足地把泥土装在拉车上,运土的民工拉着装满泥土的车跑来跑去,每当黄昏夜晚,灯火通明,把建闸工地照得朗如白昼。经常连续战斗72小时才能入睡片刻。广大技术人员为了确保施工质量,东奔西跑忙个不停。有时连续战斗七个昼夜不眠不休。领导上对具有冲天干劲的施工人员关心倍至,每天叫他们吃上五顿带有肉食的可口饭菜,每人每天消耗4斤之多的大米,白面。
  建闸的进程,是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原计划西河闸是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为早日解除天津市人民的水患之苦,原定1958年10月动工,改为1958年4月1日破土兴建。由于建闸日期提前,建闸资金、原材料指标不能如期到位,给施工带来更大困难。但在各工厂的援助下,建闸需要的原材料多数可赊欠。为缩短工期,广大技术人员千方百计地研究省时省力的方法。把高11.3至13.3的闸墩采取一次浇铸而成的工艺,30吨重,高8.2米的闸门采用整体安装和利用预制件建桥等措施,使工效大大提高。
  由于党对全体施工人员的关怀,广大建闸人员夜以继日地苦干,风雨无阻地战斗,仅用140个日日夜夜,使7.24万立方米的石料、3.86万立方米的混凝土、208万立方米的土方,按照设计方案安放在它们应在的位置,使这座雄姿巍巍的西河闸自豪地屹立在宽宽的河道上。但当起保卫天津市人民生命财产的重任。1958年8月20日,滔滔子牙河水驯服地经过闸门,顺流而下。
  三、首立战功
  在西河闸建成的第五年,即1963年8月初,太行山一带连降暴雨。无情的洪水铺天盖地汇集津门,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引起党中央和天津市委、河北省委高度重视,把抗洪斗争做为压倒一切任务来抓,天津市副市长杨振亚同志来西河闸坐阵。8月8日省委书记闫达开、市委书记万晓塘来西河闸视察,并与西河闸技术人员郎玉岭等共同磋商抗洪大计。郎玉岭提出拦河土堤太低,不能抗拒特大洪水,需要加宽增高。两位书记接受了这一建议。立刻调动上百辆卡车,把堆放在杨柳青火车站的石料;把白塔寺村北的黄土运到拦河大堤。卡车卸下从火车站运来的石料,又去白塔寺村北装黄土,卸下黄土又去装石料。行驶如飞的运料卡车往返无空载。这样连续战斗三个昼夜。到8月12日,凶猛的洪水逼近津门,直冲西河闸。几乎与洪水到来的同时,来自各行各业的抗洪大军顿时出现在子牙河两岸,抗洪的人们比肩接踵,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边际。他们决心要与洪水大战一场。
  节制闸肩负着节制洪水任务,如果洪水直接入津,肯定河堤决口,天津市人民就要遭殃。同时它还可在下游河堤能够承受的前提下,迅速放水,使其尽快入海,以减少洪水的压力。这时,节制闸以每秒1520立方米的超负荷的速度排泄洪水。从大清河、子牙河和南运河三大流域的广大地区漂来的柴草、家俱、木料、死猪、死羊等杂物通通汇集到仅有60米长的节制闸前,如不及时清除,瞬时就堆积如山。使节制闸失去泄水功能。白塔寺村一百多名民兵闻讯赶来,承担打捞杂物任务。因杂物太多,很难胜任。于是从天津雨衣厂调来三百多名精干的小伙子,组成一个加强连,承担打捞任务。他们昼夜轮翻作战,刚捞完麦桔垛,又来了青麻排,桌、椅、板橙等蜂拥而上。来不及打捞时就用棍棒把杂物捅向闸底,顺着急流冲向下游。有一次,远远漂来一个大木柜,大家把它打捞靠岸,掀盖一看,里边还躺着一个活人,这位入柜逃生的灾民在这里得救了。
  洪峰一个接一个到来,水位迅速猛涨。为了不使洪水外溢,战斗在子牙河两岸的抗洪大军拼命地用装满泥土的草袋加高土堤,拦截洪水。水位增到7米、8米,最高达到8.67米。它比拦河土堤保证水位超过0.67米,比1939年天津洪水泛滥时的水位高出0.83米。可是抗洪护堤的英雄们,用新筑成的土堤把凶恶地洪水死死地围在子牙河内。
  8月14日深夜,西南风大作,把洪水卷起层层巨浪。凶恶的波浪有欲把土堤吞掉之势,拍打在子牙河北岸的防洪土堤上,把铺在土堤上的苇席和压席的巨石,毫不费力地卷入水中。形势险峻,眼看就要决口,天津市面临将被淹没的危险,抗洪指挥部一声令下,抗洪人员蜂拥而上,冲向土堤。冲在最前头的是解放军同志。他们发出要用生命保住土堤的誓言。顿时赤身裸体的解放军战士,手挽手,肩并肩地跳入洪水,爬在土堤上,筑成防浪护堤的钢铁长城。冷水的浸泡、巨浪的拍打和难以呼吸的痛苦统统加在护堤的解放军战士们的身上。可是他们保护土堤,保护天津人民生命财产的意志毫不动摇,一小时,两小时,……一直坚持到风平浪静,他们才爬上岸来。土堤保住了,天津市人民生命财产保住了。解放军同志们的可歌可泣英雄业绩,在中国抗洪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面对罕见的大雨大水,党中央预见到这场抗洪斗争的严重性。制订了与特大洪水斗争的具体方案。正确地制订了“确保天津市,确保津浦路,力争缩小受灾面积”的战略方针。随后,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亲临河北省、天津市视察,检查部署抗洪措施。国务院副秘书长杨放之,水力电力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刘澜波、钱正英,农业部长廖鲁言,副部长何其沣,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首长杨勇、郑维山、膝海清等同志,先后到抗洪斗争第一线视察,指导工作。
  由于中央和各省市的党政领导的精心调度,精心指挥,唤起全国人民展开支援抗洪活动。抗洪期间,满载苇席、草袋和砂石料等抗洪物资的列车,从各省市源源不绝地运到抗洪现场,给抗洪斗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和精神力量。
  瓢泼大雨连续不断地在太行山区无情的降落。其持续时间之长,雨区范围之广是史无前例的。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三个河系,仅在8月份径流总量达到301.29亿立方米,而且集中在8月上旬。这滚滚巨流,比1956年同期多87%,比1939年7、8两月总径流量多77%。面对这样大的洪水,在三个河流上游采取拦洪滞水紧急措施。。把1958年才建成的十大水库的闸门紧紧关闭,水库中的水位猛涨,瞬时超过保证水位。尽管如此,还有100多亿立方米的洪水,急流而泄。如果冲入津门,拦河土堤再增高也无济于事。为确保天津市和津浦铁路,党中央忍痛决策。扒堤决口,把100多亿立方米的洪水引到文安洼、团泊洼、贾口洼、北大港、白洋淀、东淀等地。淹没了那里丰收在望的农田和村庄。
  广大抗洪大军艰苦卓绝地战斗40多个日夜,使洪水稳定在保证水位以下,抗洪斗争取得辉煌胜利。
  抗洪斗争中,西河闸发挥了调剂洪水的枢纽作用,经历了考验,解放军抗洪战士和广大抗洪大军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抗洪的胜利是在党中央和各级党政组织领导下,团结奋斗的结果。
  四、功能转变
  1963年洪水过后,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广大人民闻风而动,立即拓宽了独流减河,开凿了子牙新河、漳卫新河、永定新河等新河道,提高了洪水捷路入海能力10倍。因此,津门结束了洪水泛滥成灾的历史。西河闸的功能随之改变。现在节制闸有拦截引进的滦河水的功能,使宝贵的滦河水不至于逆流而上散失掉。在干旱缺水的季节,它能提水倒灌,保障子牙河两岸农田的用水。在久旱逢雨时期,西河闸能拦截上游河水,使子牙河成为带形水库。
  在巨轮形的闸岛上,花木深深,在绿林中掩映着西河闸管理处的办公院落,西端有老干部疗养院。现代化的建筑物,园林化的闸区,把西河闸装点得如图如画,风光别致幽雅。西河闸,昔日是与洪水搏斗的战场,如今成为人们览胜观光之地。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西青文史第六册》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西青史料的情况。其中包括史海钩沉、艰难岁月、红旗招展、乡土百说、工商旧貌、故里采风、人物述林、民俗民风、文物古迹、武林轶事、掌故传说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茂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