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沃乡一块被毁的碑文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五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902
颗粒名称: 张沃乡一块被毁的碑文考
分类号: TS951.3+3
页数: 3
页码: 229-231
摘要: 这段文本讲述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一块重修佛寺的石碑进行译释的经历。该石碑记载了一个古寺的历史和建筑情况,建立于元王朝,经历了多次修建。文中提到了一位姓王的学生曾向作者求助译解这块石碑,后来作者也参与了将村内散存的石碑文物收集起来的工作,并提出了存放建议。然而,老君堂的这块石碑在文革后期被人破坏,损毁严重。作者虽然在此之前曾经译释过这块碑文,但遗憾的是,自己没有留下拷贝备份。最终,作者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根据印象重新整理了大部分文字,并希望能够向拥有这篇碑文的人请教指正。
关键词: 石碑 寺庙历史 文化大革命

内容

一九七七年,四人帮倒台不久,有一位姓王的学生,他拿来在老君堂村抄录的一纸碑文,要求我给他讲解译成白话,我当时虽然仍心有余悸,但还是满足了他的要求,不过我自己没有抄录留底,后来这位青年同志考入大学,就联系中断了。
  一九八四年西郊政协成立,我被选入文史组,在一次大会提案中,我写了把全区散存各处的石碑等文物,征集起来择地存放的建议,议案转到了文化局,领导上非常重视,当即做了一次收集,运进区文化馆前院妥放,但还是晚了一步,老君堂的这块庙碑,在文革后期被一位无知者、用斧刃逐字逐句的磕凿,弄得面目全非,成为废石一块了,所幸我在早见过这块碑文,又曾译释过,因而印象较深,还能从其斧痕深处,细心观察揣摩,最近用了有半个多月时间,终于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字,能够了解到碑文大意了。
  这是一块重修佛寺的石碑,该寺在老君堂村内,那时的村名叫“西桥头铺”,这一座古寺始建于约近七百年前的元王朝,大德到至正年间(1297—1341),到明正统元年(1436)进行了扩建,弘治十七年(1504)由一位法号叫明定的和尚与村内庙邻刘、杨两姓集资重修,这块碑就是重修时建立的,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了。现在我不揣浅陋进行拙考,公诸于众,以备张沃乡老君堂村写村史时傲为参考。切望有手存这篇碑文者给予指正,补充。
  石碑原文为:
  重修囗囗囗
  赐进士第、奉议大夫、左长史、前翰林检讨马政撰。
  文林郎、前汇川(今青县)县知县张瑛书。
  浮屠氏祖西域也,自汉明帝时始入中国,初止囗都鸿胪寺,而寺之名,所由肇也。自是有精舍、只园、宝坊、金刹、雁堂、牛净土、丛林、囗水、卓锡、囗囗幼名不等,皆佛境也。历唐而宋、而元相承代,莫之有改,我国家囗崇孔氏教厅写一通,而净屠氏亦在所不究,盖其阴翊之化、备小补云。大观文都敕建、敕赐,金碧掩映,轮换鲜明,钟罄铿镪,幡幢摆囗,惊耳骇目,为之怃然日.侧闻佛以清净为门,就以雪山而言之,亦只空寂,何后世后身,炫耀乃尔,恐佛之性,不若是也。盖因西桥头铺囗囗囗元师国古刹,颇囗杳深,舍宗派朴而雅古,而其囗囗不除,茅茨不剪,有屋数楹,可以礼佛,有芦数椽,可以栖僧,不囗不靡,不费不奢,不镌不雕,永囗囗也,按释徒明定云状,颇知其概。寺古刹也,得名大德、至正间,正统丙辰初开创,僧囗证囗公德囗囗济氏相踵囗而寺有所囗云,弘治甲子初,静海明定、杨涯、刘通重修,是囗囗囗经囗囗方结构有序,山门替旧,梵宇更新,规模壮积累缔造,岂一朝一夕,一手一足,弘其可记已,囗前东至道,南至刘刚,西邻刘通,北詹杨淮。其方长三十三步,横二十四步,囗擘上林之丽,而天然一改囗囗囗囗一囗也,明定盛囗囗囗囗勒诸石,以永其传状请,余且喜谔日.桥头余知之,不知有此寺也,有此寺而盛囗囗囗囗寺也,不知修也,有此僧而寺益著,有此僧也,不知有此□也,有此□而名始垂不朽云,于是乎记。
  功□□□善人王□得舍地□□八分,东南二□□,西至道,北至□□□刘珍玉□□人直买。
  僧□□□会悟锡本达本和□□,□□张文□
  弘治十七年五月 旦
  顺德府唐山县石匠□雄□□镌
  关于桥头铺(应作‘堡’)在《芹洲笔记》中还存有一首诗:
  宿营次岐□道中 佚名
  频年铁甲将如云,王命于斯靖寇氛,
  溪流城外桥头堡,野寺钟声彻夜闻。
  上诗盖为明代嘉靖末至万历间,在海滨防倭之作,兹一并存记。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五册

《西青文史 第五册》

本书为天津市西青区文史资料汇编,内容包括政治领导人的致信和视察记录、地区发展和历史背景介绍、文化艺术的探索和发展、个人回忆和传记、反映和讨论、补充和订正、文史资料征集公告。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鸿逵
责任者
张瑛
相关人物
刘珍玉
相关人物
张文
相关人物
于斯靖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