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庙与大王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五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901
颗粒名称: 白衣庙与大王庙
分类号: TU-09
页数: 7
页码: 222-228
摘要: 这段文本讲述了杨柳青的白衣庙和大王庙。两座庙合建在一起,建筑宏伟,布局严紧,是杨柳青古代下层百姓的生活习俗的反映。白衣庙供奉观音菩萨和送子娘娘,有泥娃娃和眼晴供奉,相传有神灵化身的窦哥哥也受到敬仰。大王庙供奉真武大帝,庙内还摆放着木船模型,展示了船户的生活和信仰。
关键词: 白衣庙 大王庙 观音菩萨

内容

提起杨柳青西头的白衣庙、大王庙,当年虽说不如药王庙的香火旺,但也小有名气。笔者自幼居住在白衣庙前,读书在大王庙内,小时候,晚上围坐在庙前广场纳凉,老一辈人把百姓中流传的两庙趣闻当故事讲给我们听,很有意思,因此我对这两座庙的见闻难以忘怀。
  一、建筑布局概貌
  白衣庙和大王庙与杨柳青镇所有的庙宇不同,它两庙合建在一起,布局严紧、建筑宏伟,传闻颇多,反映了杨柳青古代下层百姓的生活习俗。
  两座庙的建筑虽说混然一体,但其山门却分别修建。西侧是白衣庙门,建筑一般,门楼略大于普通百姓家的大门,而东侧大王庙的正门却别具一格它的顶部全部是木质斗拱结构,四面飞檐,挂铃铛,山门下部是砖石结构,拱形大门,三级台阶,大门上方砌长方形匾状砖雕,刻有大王庙三个大字,整体造形具有元末明初的建筑风格。
  庙前广场东西排立两个高约五丈的大旗杆,底座砖砌方台,每逢年节开庙门时,上挂旗子和红色羊脂串灯,夜晚点亮燃烛,宛如两条火龙。
  院内东西并排两座正殿,坐北朝南,酉殿是白衣庙,东殿是大王庙,两边各有配殿三间。院中有三棵百年古槐,参天遮日,两殿月台下面分别耸立着两块石碑,其中白衣庙的碑额上饰有纹雕,下设石座,碑的正面刻有志文和捐资修庙的人名。两大殿之间有一条六尺甬道,通向后院,后院内有正房禅堂三间,东西配有厢房和后便门。
  观音殿和大王殿的建筑格局相似,殿座高约三尺,殿前是月台,殿宽五丈、进深三丈,前廊后厦,红漆明柱,格扇门窗、楹联、匾额、画栋雕梁。殿脊排列着屋脊六兽,两端各有一只古代传说的猛兽,脊顶中央设有姜太公之庙上庙,堪称壮观。
  二、偶像与传说
  白衣庙据传始建于明朝弘治以前,天启初年闹白莲教被毁,据白衣观世音菩萨大殿山门重建落成碑文载:“菩萨殿宇在昔年为胜地,忽遭兵革之变,顿成丘墟。”《芹州笔记》载:黄蘖显灵,药王易姓,白莲猖獗,菩萨遭灾”,后两句亦即指此。二十年后于崇祯十六年冬由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曹元春及天津兵备道御马监太监、南京司礼监太监、武清庠生、静海庠生和地方文入学者、工商群众等捐资重建。大殿内靠里墙修一座台,正中供奉着白衣观音菩萨,左边陪坐送子娘娘,右边陪坐眼光娘娘。送子娘娘的坐台下摆放着无数的泥娃娃,这些泥娃娃是为那些成婚后的善男信女“栓子”所用,有的婚后不生育者“求子”,有的生有子女而多病,为保其“长命百岁”而“栓子”,把从庙里接回的小泥娃娃当做孩子的本体,再到专事经营扎彩的工匠铺泥塑一个“娃娃哥哥”供养家中,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还要逐年重塑、甚至一直到老,蓄了胡子。眼光娘娘的坐台下摆放着无数布料做成的眼晴,附近百姓患有眼疾者,到庙内烧香礼拜,祈求娘娘”医治,大殿两廊各有两排高大的站神,都是身穿甲胄手持武器的神将和护法韦陀。观音菩萨的座台下陈列着供桌,上摆香炉、香筒、蜡干、铜磬等,两旁陪坐娘娘的香案就放在座合上。靠近殿门旁边有一较小低矮的方合,塑有一尊头戴草帽,身穿布衫、呈单腿跪状的神像。身旁还放着一对担水的木筲,名日窦哥哥。相传这窦哥哥乃是一普通百姓,自幼父母双亡,独身一人,其貌虽显呆傻而生性却很善良,那时候人们都吃运河水,他常年给各家各户挑水,从不计较给钱多少,对那些鳏寡孤独的老人,给钱不给钱都照常供水和乡亲们关系极好,后来窦哥哥不幸夭折,人们很是想念他。某日一住户生病断水,夜梦窦哥哥送水进门,饮水而病愈,后在群众中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开来,为此,众百姓凑钱在白衣庙殿内补修了窦哥哥塑像,不想越传越奇,久而久之人就变成神了。我记得在解放前,白衣庙西十间房胡同北口有一对老夫妇,老头靠在运河撒网捕鱼为业,老婆“在家顶着傻哥哥的神气“着香治病”由于当时人们愚味贫穷,缺医少药,还颇为红火了一阵子。
  大王庙始建年代不详,最晚是元末明初,据杨柳青人姚芹洲先生著书记载,于先绪二十二年重修。大王庙的修建与运河的漕运有关,清朝中兴年间,南运河是调运官粮物资、商贾往来的主要水路交通航道,杨柳青地处津门要塞,不仅是行船的必经之路,而且又是驻船的站地,每到夕阳西下,大小船只停泊河沿两岸,十分热闹。因此,杨柳青本镇养船户逐年增加,明末已达五百余户,清代船户人口竟占全镇的40%。这其中大户养对糟大船,搞官粮运输,小户养小船多营短途运输,船户人家春夏秋季行船,冬季河内结冰时停泊修船,常年在外奔波,家属们都盼望着船行万里保平安,祈求神佛保佑,因此修造了大王庙,每年三月开河庙会,由船户集资在庙外(电灯房旧址)搭台唱戏三天,拜佛烧香,祷告神灵保佑。
  大王庙殿内供奉着真武大帝坐像,脚下踩一神龟,左右神童侍立,正中悬挂一块特制大匾,正面看上书“海不扬波”,但从两侧斜视分别变为“安澜息壤”、“水分五色”。座台下供桌上摆着全套香炉蜡干、大磐等,两廊站立托塔天王、二郎神及掌管行雨的天将。供桌上还摆放着一只高不过三尺宽不过二尺的盒式木龛,龛内放着一具盘形干蛇,传说是“大王化身”。其来历听老人们讲,清末年间春季大旱、麦收前南运河忽来大水,船户们都到河沿观看水势,忽见有一异形小蛇浮在水面,破浪顺流而至,船家认为是大王引水而来,把蛇捕回制龛供奉,并开庙会诵经三天,后老道说是蜕化而去,因而遗体长期相传下来。此外,殿内还陈设着一套精雕细琢的木船模型,做工非常讲究,船的中央有船楼,四面阁扇门窗透丝过梗,能见船楼内摆放的桌椅,桅杆与精制的布帆、绣龙的旗帜,船上一切用具样样制造齐全,真是一件独具匠心的精美工艺品。这条木船模型是清末至民国期间船业公会制造的,会头是杨柳青一个养船人尚七爷,相传他在北运河一次航行中遇风险遭沉没,因此许愿,每年除夕在大王殿中守香火一夜。民国十年后,东关帝庙东配殿新塑大王像,尚因道远,腿脚不便,乃改在东关帝庙,除夕继续守香火,直至本镇沦陷时期亡故。
  白衣庙与大王庙院内的东配殿,原先是船户头领们议事的地点,供奉着一些小型的神佛塑像,此殿于民国以后,随着杨柳青镇拆庙办学的风潮,在30年代改成公立的贫民小学。西配殿供奉着黄、白、胡、柳、灰五大家,没有偶像,在后墙上修了五个拱形洞,里边贴着身着清装官服的画像,此殿在日本占领时期改做警察所,国民党统治时由学校辟为教室。后院禅堂内设香案供奉铜佛,这是管庙的主持诵经、居住的地方,东西厢房为库房或膳房。当初此庙什么人主持无据可考。民国初年由道士王占一管理,民国10年由韩老道管,韩死后复归王占一之子,人称小老道的王稚昌管理,他们都是天津天后官、城隍庙、吕祖堂同一支派,天津和杨柳青等地做佛事、出殡等常相互邀请,小老道在大王庙改学堂后移去玉皇庙,解放后死亡。
  三、大旱求雨
  当年农民们赶上大旱之年,别无他方,只可求神降雨,塑制一条泥龙,涂上颜色,称龙王爷,摆设在大王殿下烧香祷告,选择黄道吉日由众多的青年小伙子抬着,前头鸣锣开道,旌旗招展,儿童们头顶用柳条编的帽圈,手拿柳枝,唱着“白龙头黑龙尾我们大家来求雨”的民谣,从大王庙启驾上街游行,顺河沿大街东行,在繁华的鲜货市、估衣街一带向商号买卖家挨户募捐,一直到达口直门渡口,举行龙王入海仪式,将泥龙推入运河中,求雨游行才算结束,我记得在日伪沦陷时期大约是一九四三年,杨柳青因为旱灾严重闹过一次很热闹的求雨活动,从始至终我一直跟随着观看。
  四、正月十五放焰火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全镇主要街道张灯挂彩子,民间花会上街表演,到晚上男女老幼钻灯逛庙。白衣庙和大王庙开庙门三天,让逛庙的善男信女烧香拜佛,庙的东侧是平安大胡同,民间花会的会道。这趟街上,灯节期间从南到北挂满彩灯,平安水局把金杠、白杠、黑杠三部救火水机子插上黄罗伞、红绿会旗,在门前展示。白衣庙前的香塔会(明朝祟祯二年建)也把全部鼓乐、香塔、执事摆列街旁,这叫“摆会”,两家分别接待路过的各花会前来“拜会”,显得非常热闹。白衣庙的西侧有家三佛堂,是本镇推车的脚行和当地农民信奉瑜珈佛教的民间组织,遇上好年景,灯节期间举办“放花”。从正月十四做准备,用养船户的船板在庙前广场搭个大台,十五晚上有上万群众围观,富户人家自己提前搭好看台,附近人家有的坐在房上,有的站在凳子上。八点多钟,三佛堂的信徒们从距白衣庙西一箭之地的佛堂列队出来,由“当家的”手持桃木宝剑压阵,率20多人,人人光着膀子、举着香火、蹦蹦跳跳地上台表演。开头的节目叫“油锅捞老钱”,就是架上一口大锅,锅内放满油,里边撒上一把清朝铜币,然后用火把油烧开,表演者挨个伸手往锅里抓老钱,抓得者返回队列,不得者再抓,怕烫畏退者小罚。如此反复多次。第二个节目叫“踩铁锨捋链子”,即把船上的锚链和种地用的铁锨放在火中烧红,表演者抓一把备用的锯末,把烧的通红的铁链提起来双手捋一下,火星四溅,再把烧红的铁锨从火中取出来用双脚踩上,瞬问即下,以示他们的所谓“道行”。最后表演“放花”,全体信徒集中台上,每人拿两把烟花筒子,一齐点燃要着放,烟花四处飞落,亮如白昼,高潮时,表演者围成一个圆圈,中央只留一个人,站在形如捕鱼用的笼罩里,其他人一齐呐喊着把烟花集中猛烈地朝着这个人喷射,整个活动持续近两个小时。上边所说的三个节目,内中的奥秘不得而解,这次传统的活动直至解放后50年代初,为庆祝抗美援朝胜利,还在杨柳青13街赵家大场上举办过一次,但只是放花而没搞前两项。
  五、七月十五流河灯
  农历七月十五是民间传统的中元节,运河南岸紫竹庵(又称红墙庙)举办一年一度的孟兰法会,因白衣庙供奉的也是观世音菩萨,所以两庙同时活动,晚上邀香塔善会做水路道场,借用庙前的大船,把香塔全套执事搬上,点亮大小百余只彩灯,敲法鼓,吹民乐,从庙前河沿顺水而下。同时大船下跟随着两只舢板,把提前备好的油纸碗灯点着,放入水中随波逐流,大船一边走,小船一边放,镇上两岸居民携男带女站在河边观看,不少群众也都自制一些各式各样的彩灯放在河里,整个运河群灯辉映,鼓乐之声嘹绕上空,其景美不胜收。这项传统的民俗延续几百年。
  六、毁庙建校
  一九四四年我在白衣庙上学读书的时候叫大王庙小学校,日本投降后改称保国民学校,校长是育德小学的创办人吴玉章先生,那时学校把白衣庙、大王庙两座大殿做为学生上课的教室,请了十几位学识渊博的老先生和中年教师,如杜锦堂、翟汝昌、李哲民、陶祝九、赵桐华等,开了好几个班级。解放后改为第四完全小学校,60年代白衣庙、大王庙全部拆掉,在原址上重新修建校舍,即现在的第四小学主校。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五册

《西青文史 第五册》

本书为天津市西青区文史资料汇编,内容包括政治领导人的致信和视察记录、地区发展和历史背景介绍、文化艺术的探索和发展、个人回忆和传记、反映和讨论、补充和订正、文史资料征集公告。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顺平
责任者
曹元春
相关人物
韦陀
相关人物
姚芹洲王占一
相关人物
王稚昌
相关人物
孟兰
相关人物
吴玉章
相关人物
杜锦堂
相关人物
翟汝昌
相关人物
李哲民
相关人物
陶祝九
相关人物
赵桐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