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津西地区的开辟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五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852
颗粒名称: 建国前津西地区的开辟与发展
分类号: D235.21
页数: 14
页码: 35-48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西郊区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光荣革命传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文章从1936年党的活动开始讲起,介绍了在党的领导下,西郊区发起了蓬勃的农民运动,并在抗日战争期间成立了抗日政权和两面政权。抗战胜利后,西郊地区获得解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文章还详细描述了津西地区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津西地区的开辟与发展。
关键词: 西郊区 党建 发展史

内容

西郊区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早在1936年,这里就有党的活动,并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蓬勃的农民运动。抗口战争爆发后,中共平津唐点线工委确定王兰庄党支部为工委的联络点。从1943年起,中共冀中区八地委所属的津南工委、静大县委、九地委天津工委和十分区所属的三联县相继进入津西开辟工作,在近30个村庄建立了抗日政权和两面政权,发展了一批党员。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工作进入了大发展阶段,相继建立了津南县六、七区,津沽县一区,天津县六区等解放区。1946年,国民党进攻解放区。6月,津西地区被敌人侵占,但革命斗争一直没有停止。1948年12月,西郊地区获得解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西郊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津西地区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又进一步觊觎侵犯华北。1335年10月,策动汉奸进行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成立“冀东反共自治政府”。而国民党政府步步退让,屈从日本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民放危机日益严重。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北平爱国学生冲破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白色恐怖,举行了抗日救国大示威,反对所谓华北自治运动,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抗日救国的高潮。
  在一二·九运动的推动下,天津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1936年春季,进步学生走出校门,到天津近郊农村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救亡,津西地区靠近市区和南运河沿岸的村庄成为学生的活动场所。同年5月28日,在刘少奇同志直接指导下,天津学生和各阶层爱国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中共天津市委为引导学生们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提出了到农村去,开展义务教育的号召。党通过市学联主持成立了有大、中学校参加的暑期义务教育促进会,决定组织进步学生深入农村,开展义务教育,宣传抗日救亡,并选择了津西地区的王兰庄、小园和姜井为活动地点,北洋大学、南开大学、法商学院及南开、中西、汇文、觉民、扶轮、女师、三八女中等学校的近30名学生参加了义教工作。以办夜校为主,另设妇女、儿童识字班,教识字、教唱救亡歌曲,讲抗日斗争故事,讲演、演剧,向农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号召“农民大众团结起来,保卫家园。”农民与学生朝夕相处,加深了了解,开始倾吐出积压在内心的血泪苦衷。农民们饱受欺凌,蕴育着极大的反抗激情,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很快接受了革命道理,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表示出极大的愤慨,从而涌现出一批积极分子,和学生一起投入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参加义教的同学对贫苦农民的困境十分同情,通过个别酝酿,启发农民组织起来,熬硝盐,与国民党保安队和盐警队进行斗争,还反对日本商人的走私活动。
  暑期义教工作是在中共天津市委领导下进行的,市委组织部长李启华直接负责,并派人到王兰庄学生中发展党员。多数同学刚到农村时还是比较幼稚的青年,经过在农村的锻炼,回去后已经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走上了革命道路。
  暑期义教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这三个村,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了,激起了抗日热情,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播下了革命种子,为当年秋在王兰庄建立党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共天津市委十分重视王兰庄义教点,暑期后,通过市学联,以“义教促进会”的名义,相继派慕湘、路平、崔建华(女)、余力步去王兰庄继续开展工作。
  王兰庄地处市郊西南,这里的农民绝大部分是佃农,地瘠租重,生活十分困苦。为了维持生活,许多人违禁熬硝盐为生,饱受地主和盐警的欺压,孕育着极大的反抗情绪。通过暑期义教,激发了农民的抗日热情。慕湘等人在村长和群众的支持下,在王兰庄正式办起了民校,慕湘被推举为校长,并在市内学校募捐,盖起了四间校舍,白天小学生上课,晚上办成人识字班,也是我党地下工作人员的活动点。
  为了维护贫苦农民的切身利益,经慕湘、路平与村中积极分子刘振奎等人商量,秘密组织了几个熬盐小组,巧妙地与盐警队进行斗争。农民在实践中感到组织起来的必要,慕湘便因势利导,建立了农民救国会,秘密发展会员,开始十几人,后逐步发展到四、五十人,这些会员成了王兰庄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骨干力量。
  随着王兰庄农民运动的开展,涌现了一批与旧势力斗争坚决的积极分子。他们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受到了教育,提高了政治觉悟,拥护共产党,在斗争中经受了考验。经过考察了解,从1936年9月起,先后发展了刘振奎、何文彬等人入党。同时,在西郊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王兰庄支部,路平任支部书记,直接受中共天津市委组织部长李启华的领导。
  王兰庄党支部的诞生,标志着津西地区的农民运动在党的领导下进入了一下新的发展阶段。
  二、抗日战争时期津西地区的开辟与发展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7月30日,侵华日军占领天津。随之,西郊成为沦陷区。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党的工作有了发展,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平津唐点线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的王兰庄支部
  1937年7月30日,天津沦陷后,遵照市委的指示,王兰庄党支部立即转入地下,进行隐蔽活动。这时,市委计划在王兰庄建立游击小组开展武装斗争,后来,因日军在该村附近设置了岗楼,未能实现。1938年9月,中共平津唐点线工委成立,王兰庄支部由点线工委大津城委书记顾磊领导。1940年春夏,先后送刘振奎、何文彬到平西根据地学习。赵普宣任工委书记后,也直接和该村文部联系,王兰庄支部成为城委在大津近郊的秘密联络点。在点委的领导下,王兰庄支部做了不少工作。1942年2月,顾磊撤离天津,王兰庄支部和上级党组织失掉了联系,但刘振奎、何文彬、崔建华等人仍就地坚持工作。
  (2)中共冀中区八、九、十地委所属各县及武装部队进入津西地区开辟工作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从1943年起,中共冀中区八、九、十地委所属的津南工委、静大县委、第三联合县委、天津工委及津南支队先后进入西郊,经过数年努力,打开了工作局面。
  中共津南工作姿员会进入津西地区开辟工作
  1943年春,遵照中共冀中区党委的指示,中共冀中区八地委派津浦支队(后改名为津南支队)进入津南地区开辟工作。1944年3月,冀中区党委决定津南地区由九地委组织实施,津南支队划归九地委领导。津西地区津浦铁路以东,运河以南,津盐公路两侧一带村庄,均为津南支队活动区域。1943年10月,特派员梁永泰率一个排的兵力三次深入津南,在砖垛、老君堂等村召开群众大会,进行抗日宣传,对伪乡保长进行了教育。1944年3月,九分区武工队队长周继发率部进入津西地区的老君堂、高村、辛院、凌口一带活动,并争取了部分伪乡保长为我方工作。1944年10月,为巩固津南成果,扩大解放区,进一步领导律南人民开展抗日斗争,九地委决定建立中共津南工作委员会,并陆续派来大批干部。律南工委下设工作组分片开展工作。王稳庄、大寺一带村庄为第三工作组的活功区域,组长李庆林,副组长傅书楷;张家窝、傅村、小南河一带村庄为第六工作组活动区域,组长宋省,副组长董征;王兰庄、梨元头、辛院一带村庄为第七工作组活动区域,组长张良。在津南工委的领导下,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建立村政权(或两面政权)、农会、民兵等组织,发展党员和建立基层党组织。第七工作组与王兰庄支部建立了联系。第六工作组先后在王庄子、牛坨子、康庄子、小卞庄等村发展了一些党员。第三工作组在东台子、西台子村发展了党员。到1945年8月,这一地区建立了3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36名。有党员的村10个。
  十分区第三联合县进入津西地区开辟工作
  1944年5月,十分区第三联合县派陈瑛、齐平、张景信、李爱莲等人秘密进入大柳滩、白塔寺等村开辟工作。同年7月,在大柳滩、白塔寺两个村建立了抗日政权。1945年4月,武清县三区成立。大柳滩、白塔寺等村划归三区领导。
  静大县三(七)区进入津西地区开辟工作
  1944年8月,静大县委派阎思欣到第六埠村工作,发展了三名党员,建立了党支部。1945年3月,静大县各区区划确定。县委决定开辟三(七)区,区委书记阎思欣,区长韩兴。以台头东北猴山苇塘为基地向七堡、十一堡、独流大桥,以及津西地区第六埠,水高庄、当城、沙窝、三辛口、桑园、杨柳青一带开辟工作。3月底,在第六埠、水高庄建立了抗日村政权。到1945年8月,建立党支部1个,有党员的村3个,党员发展到8名。在部分村庄建立了两面政权。
  中共九地委天津工作委员会进入津西地区开辟工作
  1945年2月,为开展城市工作,中共冀中区九地委成立了天津工作委员会,在市内开展地下工作。书记阎素,委员左中侠、侯浩平、侯太和、储国恩。工委驻地在胜芳和石沟及左各庄。活动区域从胜芳到津西地区。工委通过工作,建立了从独流、下圈经水高庄到杨柳青进市的交通线,并在杨柳青镇内阎子清家建立了联络站。负责传送情报,掩护工作人员进市,护送市内学生、工人去根据地,运送物资等。同时,通过关系争取了杨柳青镇的一些士绅和敌伪人员为我方办事,并动员了数名青年参军。并派工作人员到南运河沿岸一带村庄活动,建立了联络点,开辟了从杨柳青经疙瘩村、侯台子到万德庄另一条进市交通线。日本投降后,工委即隶属冀中区天津工作委员会,为第一市分委,为天津县第六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抗日战争期间,津西地区,是由中共冀中区八、九、十地委所属的各县分头开展工作。针对近郊的特点,主要通过做群众工作,站住脚跟,以小股武装活动为主,起到鼓舞人心震慑敌人的作用;对当地士绅和敌伪人员,晓以民族大义,争取为我方服务。通过工作,发现与培养骨干力量,个别地、慎重地发展党员,并开展建政工作。到1945年8月,先后发展党员44名,建立党支部4个,在近三分之一的村庄建立了秘密抗日政权和两面政权,为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解放区奠定了基础。
  三、解放战争时期津西地区的开辟与发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津西地区人民欢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8月19日,冀中十分区二十七团二营攻克杨柳青镇及火车站。当地群众热烈欢迎子弟兵。8月21日,我军逼近津郊,敌伪李七庄据点被迫撤退。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津南县委将六、七工作组改建为六、七区。9月初,冀中区天津工作委员会下属的一、二、三市分委进入津西地区,以市郊为依托,向市区推进,准备接管天津。因市内日伪军拒不投降,而进市未成,部分干部留在市郊工作。10月,经冀中区党委批准,建立了大津、津沽两县。在津酉运河沿岸成立了天津县第六区,将津南县七区的大部分村庄划归津沽县,成立一区。津沽县委驻地为大芦北口村。这时,在津西地区有三个县辖区的建制。即;津南县的六区,津沽县的一区,天津县的第六区。另外,大寺一带村庄归津沽县二区管辖;东兰坨一带村庄归津沽县三区管辖;王稳庄一带村庄归津南县三区管辖;第六埠、当城、辛口一带村庄归静海县七区管辖。当时的工作重点是: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雇工增资斗争,成立农会,建立村政权,组织民兵武装,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发展生产,为建设巩固的解放区而奋斗。
  津西地区工作的开展,震动了天津国民党当局,他们利用当地的汊奸匪徒组成伪团,利用“宣抚”的名义,向解放区进犯。1946年1月,冀中区党委决定:将津沽县与津南县合并,称津南县。原津沽县一区改为沣南县七区。1946年6月,国民党部队进犯津南县解放区。经九地委批准,为保存实力,暂时撤离这一地区,津南县、区干部进入大城县整训。1946年8月,津南县划归中共渤海区一地委领导。1947年2月,津南县建立津郊区、津沽区,千部和武装重新进入津西地区,在津盐公路以西一带村庄恢复工作。1948年8月,津南县将津郊区改为砖垛区。1948年12月,津南县改名天津县,津西地区大多数村庄获得解放,并在支援天津战役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津南县第六、七区范围和情况
  津南县第六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适应津南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津南县委决定:在第六工作组的基础上,成立第六区党政领导机构。
  第六区所辖村庄为:大丰堆、砖垛、后寨、杨成庄、宫家屯、双窑、梅厂、前双柳、前毕庄、后杨庄窠、阎家冢、管铺头(以上村庄现属静海县管辖)、陈台子、小卞庄、阎庄子、大、小宽河、王庄子、孙庄子、吴庄子、牛坨子、大、小卷子、郭村、姚村、潘楼、刘庄、马家寺、高村、老君堂、东、西琉城、房庄子、康庄子、张家窝、董庄子、薛庄子、炒米店、古佛寺、南赵庄、周李庄等。
  六区成立后,从9月开始,在所属村庄建立了村公所,委任了村长。在多数村成立了农会,开展了减租增资斗争,取得了较好效果。有22个村对雇工实行粮物工资制,532名雇工增资1,362石粮,一些雇工参加了八路军。在斗争中发现与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在条件较好的村发展了党员。并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到1945年底,全区有党支部7个,党员24名。同时,在一些村建立了民兵组织。
  六区地处碱河两岸,为当地民团土匪赵德谦、李景文等部活动范围,他们凭借国民党势力与我为敌。六区区小队多次与其交战,在一些村挖了地道,就地坚持斗争。1946年5月某日,六区区委书记邓砚池,区长刘志仁,组织委员高本地等人在阎家冢被团泊伪大队长斡兆桐部包围,在突国中邓砚池同志壮烈牺牲。下旬,区委宣传委员郭同起在陈台子突围时被捕,在敌人严刑拷问下,郭同起宁死不屈,被敌人用铡刀刀铡死。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津南地区,六区工作人员被迫撤离。
  津南县第七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适应津南形势发展的需要,1945年9月。中共津南县委决定:在第七工作组的基础上,成立第七区党政领导机构。
  第七区所辖村庄为:大任庄、大寺、王村、倪黄庄、张道口、门道口、梁元头、王姑娘庄、大倪庄、小倪庄、高庄子、王兰庄、凌口、杨楼、武台、蔡台、王台、于台、辛院、邓店、程村、边村、小南河、大南河、傅村、青凝侯、凌庄子、赵金庄、李七庄、纪庄子、黑牛城、宁家房子、侯台子、王顶堤等村。
  这一地区在“七·七”事变前,即建立了王兰庄党支部。日本投降后,曾成为天津工委第二市分委的活动区域,以王兰庄为中心,工作开展较快。七区成立后,在所属各村建立了村公所,任命了村长。大部分村成立了农会,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增资斗争,并着手建党工作,局面很快打开。但当地民团、土匪在这一带活动也很猖獗。10月某日拂晓,国民党义勇壮丁队赵德谦部包围了在王庄子开会的七区干部,区委书记张良和区长刘志仁率领干部分路突围,张良在吴庄子过路时,不幸中弹被捕。敌人将张良带到良王庄伪团部严刑拷打,张良英勇不屈,被装入麻袋内扔进河中壮烈牺牲。1945年建立津沽县。经津南县委决定:将七区多数村庄划归津沽县,成立第一区。津南县第七区仍保留原建制。
  津沽县第一区(后为津南县第七区)
  根据冀中区党委指示,1945年10月,津沽县成立,将划入的津南县第七区的多数村庄,改为津沽县一区。一区建立后,进一步加强了对建党建政工作的领导,继续开展了减租减息(借粮)、雇工增资斗争。梨元头村斗争了地主郭七,借粮3000斤,同时,还做了改善人民生活的工作。党组织有了较大发展,到1945年底,全区有党支部5个,10个村有党员37名。双十协定签字后,为防止国民党背信弃义,在各村建立丁民兵组织,还在梨元头、王姑娘庄、大、小倪庄等村挖了地道,并通过市内关系,购置了子弹。11月,国民党军队抵津,收编了当地的顽伪势力,伺机向我进攻。11月10日,区委副书记肖英等四人外出工作,当晚在小南河村住宿,被该村伪保长马德禄向匪首赵德谦告密,当夜,敌军100多人包围了小南河,肖英等四人被捕。于1946年春,肖英在国民党94军集中营被杀。 1946年1月,津沽县与津南县合并,一区又恢复为津南县第七区。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津南地区斗争日渐残酷。七区根据县委指示,就地坚持斗争。6月1日,敌还乡团200多人进攻梨元头村,包围了七区区公所,范松云、胡全等人同敌人进行地道战,打了一天。把敌人击退.第二大,敌人增加了兵力继续进攻,范等坚持抵抗,天黑时,张裕普带入增援,打退了敌人。在两次战斗中,敌军伤亡30余人,我方无一伤亡。为保存革命力量,随即撤出七区。1947年2月,津南县建立津郊区,成立武工队,返回津郊,七区成为津郊武工队的活动区域。
  津郊区——砖垛区
  1946年6月,原津南县六、七区工作人员撤出津南地区到大城整顿。为利于恢复津南地区,8月,经冀中区党委与渤海区党委商定,将津南县划归渤海区一地委领导。1947年2月,县委建立了津郊区,其范围为原六、七区一带村庄。津郊区建立后,武工队在津盐公路以西一带村庄,开展政治攻势,打击敌军,恢复关系,扩大影响,活动范围扩展到天津近郊。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急速发展,渤海区党委和冀中区党委研究决定:将津南县于1948年8月从渤海区一地委划回冀中区八地委领导,与此同时,津郊区改名为砖垛区。1948年12月津南县改名为天津县。这一时期,一些村庄的工作已经恢复,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开始转入支前活动。
  (2)天津县第六区
  根据中共冀中区党委的指示,1945年10月,天津县成立。在津西南运河沿岸一带建立了第六区。所辖的村庄有:东马庄、西马庄、谢庄、李楼、祁庄、大蒋庄、小蒋庄、雷庄、西北斜、中北斜、东北斜、邢庄子、汪庄子、疙瘩、大稍直口、西姜井、东姜井、李家园、小园、大园、大觉庵、小稍直口、杨庄子、前园、赵庄子、大卞庄、曹庄子、王庄子、大梁庄、华庄子、侯台子、杨伍庄等村。
  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共冀中区九地委天津工作委员会在这一带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划为中共冀中区天津工作委员会第一市分委活动地区。以侯台子、大稍直口、疙瘩村为基础开展工作。第六区建立后,由第一市分委和六区共同开辟工作,并将小稍直口以东的七个村,划为第一市分委的市外依托村,由于这一地区已有一定工作基础,局面很快打开。首先争取了部分村的伪政权,逐步在各村建立农会、村政权和民兵组织,成立了区小队,队员近40人。党组织也有了较大发展。在三个月时间内,先后发展了党员260多名,基本上达到村村有党员,并建立了约25个党支部。
  六区建立后,领导群众清算恶霸地主,开展减租增资斗争,使雇工和农民生活初步得到了改善,对市区实行经济封锁,限制蔬菜、粮食进市,后为照顾市内群众生活,改为收税,三个多月收伪联币40亿元。区小队和民兵主动袭扰敌军,封锁交通,破坏敌通讯设施,以保卫解放区。
  第六区工作的深入开展,极大地震动了敌人。国民党天津县政府以所调“县政工作团”的名义,在军警力量的配合下,从1945年11月起,进攻津郊解放区。六区所辖村庄相继沦入敌手,一些伪村政权又恢复活动。面对敌强我弱的特点,六区区委决定,将干部化整为零,分成三片,依靠堡垒户,就地坚持斗争。1945年12月7日,由于地主、伪保长告密,中共天津县委组织部长陈群,六区区委书记程玉及工作人员刘景荣、任景芳、史炳环、刘文勋被敌军警包围在李楼村高金生家地洞中,经近一天的战斗,陈群、程玉、刘景荣、任景芳壮烈牺牲,史炳环、刘义勋被捕。同时,敌军还悬重赏捉拿六区区长张镜。12月8日,区财粮助理员马炎被捕,后牺牲。区长张镜在群众掩护下脱险,由于这一地区被敌人占领,刚刚建立起来的党组织及村政权被迫停止了活动。
  (3)杨柳青镇
  1948年12月20日,杨柳青镇获得解放。12月23日,中共冀中区八地委前委派许海涛、李轩、董成彬等率工作人员进驻杨柳青,成立了杨柳青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军管会成立后,大力宣传党的政策,维持社会治安,安定民心,收缴了反动分子暗藏的武器,缴获长短1391支,子弹18753发,接收修械所一座,军服(鞋)3810件。并建立了支前委员会,就地筹粮205673斤,组织民夫10763名,动员大车512辆,征集器材42种,4033件,有力地支援了天津战设。1949年3月结束军管。1949年4月,经请示八地委并与天津县商定:杨柳青划归天津县领导,成立了天津县杨柳青镇党政机构。
  1949年8月1日,中共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成立。杨柳青镇改为县级镇,并为天津专署驻地。管辖范围为镇内16个街。
  杨柳青解放后,即着手进行了建党建政工作。从1949年2月至9月,全镇共发展党员95名,建立了11个党支部。1949年3月,摧毁了伪保甲组织,全镇建立了16个街公所,由群众选举产生了正副街长和委员。同时,建立了16个街的民兵组织,发展民兵210名,还在16个街建立了民主妇女联合会。5月开始建团,到9月底建街道团支部两个,发展团员61名。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群众恢复生产,开展生产救灾,以实际行动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4)天津县第五、六区
  刚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1948年12月,中共津南县委在同居会议上宣布更名为天津县,并调整了各区区划。将天津西梨元头至张家窝和运河沿岸一带村庄划为第五区。1949年3月,天津县第二次调整区划,将南运河沿岸及张家窝一带划为六区,区公所建在大稍直口村。将大寺、芦北口414村和蔡台、黎元头等19村及姚村、潘楼、郭村、刘庄、马家寺村为天津县第五区,区公所设在黎元头村。划区后,全力投入生产自救,并开展了土改“即四十天运动”,建党建政,发动群众进行生产,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以上简要介绍了建国前津西地区的开辟与发展概况。从1936年津西地区有党的活动起,到建国前的十三年的时间里,我党的各级组织和工作人员为了开辟津西地区,在白色恐怖时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解放了津西大地。原中共天津县委组织部长陈群、区委书记程玉、张良、邓砚池等同志为了西郊人民的解放、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革命业绩,西郊人民将永志不忘。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五册

《西青文史 第五册》

本书为天津市西青区文史资料汇编,内容包括政治领导人的致信和视察记录、地区发展和历史背景介绍、文化艺术的探索和发展、个人回忆和传记、反映和讨论、补充和订正、文史资料征集公告。

阅读

相关人物

石泽年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