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南三十六村画业兴衰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五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845
颗粒名称: 杨柳青南三十六村画业兴衰史略
分类号: J124
页数: 16
页码: 14-29
摘要: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杨柳青炒米店村年画店的分布和规模,以及年画的制作工艺和特色。其中提到了德盛祥画店和炒米店村民开设的画店等。文章还描述了炒米店村年画产业的繁荣景象,包括年画的生产、销售、客商的吃住等方面。最后,文章介绍了炒米店村精美工艺品水陆——阴间12罗的制作过程和内容。
关键词: 杨柳青镇 炒来店村 画业史

内容

年画集教地——炒来店村
  以工艺精美而驰名中外的杨柳青年画,远在元朝末年就已传入杨柳青。当时工艺极其简单,画面只是单一色调的木版印刷。
  随着经济发展和印刷技术不断创新,年画技艺日渐提高。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南北大运河开通后,从南方运米精细好用的纸张,颜料。给年画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后来,从单一色调的木版印刷发展为套色印刷,直至印版和手工敷粉,着色相结合,使年画产品五颜六色,年画题材丰富多彩,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从而扩大了销路。到清朝康熙年间(1662-1772年),精美的年画产品远销西北、东北、并顺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北运河、永定河、蓟运河销往各地城镇和村庄。同时也很快打入北京市场。乾隆年间(约1755年),在丰润县东丰台设立作坊,杨柳青年画业从此有了更大发展。
  杨柳青年画业的振兴,给南36村带来生机,清道光年间,年画作坊、画店和从事年画加工的画工如雨后春笋,顿时出现在南36村。其中最著名的是炒米店村。
  炒米店发展年画业有其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首先是有技术基础。不少在杨柳青画店千加工活的画工大都来自炒米店,画工们带着精湛的画艺回乡操业,给炒米店发展年画生产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条件。
  其次是当地有可供年画制版用的杜梨树木及杨柳青回春堂商店向南36村赊销生产年画用品和振记商店的放债,这就给炒米店发展画业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还有,炒米店地处津保(天津—保定)公路故道沿线,交通便利。
  基于上述原因,炒米店在清道光年间兴起,到光绪年间已呈现一派繁荣昌盛景象。年画的裱糊业,加工业成了炒米店各家各户的经济支柱。从事年画购销业务的画店纷纷成立。当时只有140多户人家的炒米店村,年画店就有近百家。在津保公路故道通过的炒米店大街东西两侧,化店林立。许多醒目的画店牌匾悬挂门前,景象非常壮观。不少画店的字号被人们遗忘了。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有德盛祥、德义样、大吉祥画店。画店经理分别为赵兰香、赵佩、孙禄。他们原籍都是河北省武强人,通称武强帮。
  义盛发、义顺发、永和德、增兴、成庆永、万泰长、永和号、恒元盛、新记、盛恒、德盛恒、万顺恒等画店经理姓名被人们遗忘了,他们都是东丰台人,通称丰台帮。
  炒米店本村人开设的画庆,一般规模不大,著名的有祥和顺、宝和顺、和平顺、万兴隆等画店,经理分别是陈宝祥、陈宝儒、陈宝平和赵景华、赵景明兄弟二人。
  静海县张汉冲开设的惠博生画店,宁晋县尹四爷开设的万盛恒画店,周李庄张永华开设的华兴隆画店,都是著名的画店。
  为了扩大经营范围,炒米店村民纷纷在天津市里开设画店。江济奎在大伙巷开设了永兴画店。韩振忠在小伙巷开设了元和画店,都盛兴一时,对妙米店画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在众多的画店中,资金最雄厚,雇工最多,经营范围最广的是德盛祥画店。它终年经营购销业务。有十多人专门负责送货,几乎每天都有货物送交到杨柳青和天津市办理邮递业务。他在画店里修建了一个高高岗楼,设专人昼夜站岗,保卫画店财产和人身安全。经理赵兰香又和土匪头子赵德谦结成酒肉朋友,以期免遭土匪抢劫。
  这近百家画店的货源,主要来自炒米店附近各村的画作坊和各家各户从事画业的画工之手。有了充足稳定的货源,也就稳定了与东北、西北、北京、天津及全国各地年画客商的供销业务。每年中秋节一过直到年关,登门购画者络绎不绝。交售年画的人川流不息。妙米店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年画集散地。
  为满足客商们的吃住,炒米店村又开业二、三十家客店和饭馆。这样就给繁荣昌盛的炒米店村开辟又一条生财之路。家家户户的日子都日益富裕起米。
  清朝末年,从沧州逃荒而米的徐佩元老人,拖儿带女,当时他只有一担破旧衣物的财产,在炒米店落户之后,搞起石印,很快脱贫致富,过上了温饱生活。
  炒米店年画,作工精细,登峰造极,很多能工巧匠,画出不少精美作品。有人说炒米店一年有一张,“古”画出世。这有些传奇。但以此赞美炒米店年画质量之好,色调之鲜艳,立体感之强,深受消费者喜爱却是真的。
  提起在炒米店传世多年的精美工艺品水陆——阴间12罗,人人赞不绝口,此画系民国初年陈宝珍和陈宝章兄弟二人共同所作。陈宝珍是个能工巧匠,他在天津市德裕宫画店卖艺终生,专门搞画样。许多缸鱼、佛像、戏出等销路甚广的年画都是出自这位巧匠之手。后来他年老体弱,告老还乡。为了把画艺传给家乡人民,他接受了佛会交给的绘制“水陆”任务。年老休弱的陈宝珍画师绘制这套“水陆”作品,是在与病魔作顽强斗争中进行的,经常是画几笔歇一歇。兄弟二人花费半年多的光景使作品出世。这套作品是陈宝珍在从事画业生涯中最后留给人们的佳品,他画完“水陆”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这套“水陆”作品共13幅,每幅长约2米,宽1.2米。内容是描绘善恶不同的人们死后在阴曹地府的因果报应。
  如:生前涂脂抹粉过多的妇女,死后受抱烟囱熏脸之刑。生前浪费水太多的人,死后打入污水坑喝污水。生前贪吃别人东西的人,死后受剖腹捌肠之刑。生前爱说别人坏话的人,死后受割舌之刑。寡妇再嫁,死后受钢锯分身之刑。生前用缺斤少两手段坑害人的奸商,死后用秤钩钩住奸商的脊梁骨过秤,疼得奸商呲牙咧嘴。还有上刀山,下火海,油锅炸等酷刑惩治生前作恶多端的恶人。最后的一幅是死鬼喝迷魂汤,以遗忘前世,然后转世托生。行善积德的人,死后过金银桥,投胎于官宦富贵人家。损人利已的人,投胎到叫花子人家。作恶多端的人,转世变成猪、狗、牛、马等。
  过去死人出大殡,请佛会念经时,就把“水陆”吊挂在灵棚里,用以劝世,教育人们要行善积德,切勿作恶。
  这套作品之精细,堪称一绝。画面没有印版,都是画师徒手绘的。画而色调谐调,比例匀称,线条优美,景深清晰,立体感很强,又是用的高级颜料,久存而不褪色,实属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解放后,密藏很久,直到1965年“四清运动”时,佛会才忍痛把它交给了工作队。可惜现已不知下落。
  炒米店年画的鼎盛时期是清朝光绪年间。到清朝末年,土匪横行,多数画店纷纷迁往杨柳青和天津市,炒米店的画业就一蹶不振了。
  不少人说,炒米店是杨柳青年画的发源地。理由有二:第一,清朝末年。土匪横行,炒米店有许多画店迁到杨柳青,才使杨柳青画行兴隆。第二,炒米店在清朝光绪年问有一段繁荣昌盛的年画史。炒米店村民自豪地说: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炒米店。即画店的规模和年画生产的数量、质量,炒米店都仅次于京、津。
  显然上述说法是有其片面性的,囚为他们只看到了清末时期炒米店的画店迁往杨柳青,而没看到炒米店的画艺是从杨柳青传入的事实。
  他们只看到炒米店画行次于京、津。而没看到京、津二市的年画店是从杨柳青派生出去的这一事实。
  有字可考,元朝末年,年画技艺成传入杨柳青。到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杨柳青年画就己经呈现出初步繁荣的景象。而炒米店画行兴起只能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1921-1850年)比杨柳青晚四百多年。由此可见,杨柳青年画还是发源于杨柳青。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日本鬼子占领整个东北、华北,炒米店的年画业又遭洗劫。当年7月,日寇扫荡炒米店,画版被砸毁,精美的平画和画纸用来铺路,炒米店的年画业受到了极大摧残。
  日伪统治时期,民不聊生,购买力极低,又有胶版印刷的“洋”画充斥市场,杨柳青年画销路几乎走到灭绝的边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那些门神、灶王、佛像等无人信奉了,甚至连缸鱼、姓娃等年画都很少有人问津。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扫“四旧”浪潮冲击下,把许多精细的画版搜净、砸烂,烧光。炒米店的年画业彻底灭绝了。振兴一时的炒米店画行只留下了一段光辉的历史。
  1989年前后,还有南方年画客商来炒米店购画,炒米店无画可售,客商扫兴而归。1980年,东北大虎山来人到康庄子拜师求艺,学画魁星和八仙对,因没找到画师,终于乘兴而来,败兴而返。
  这些情况充分说明,炒米店画业虽灭绝多年,但其影响却仍在人们的印象中未曾消失。
  关于南36村的画业史
  除炒米店外,有画店的村还有周李庄和南赵庄。
  闹李庄村有华兴隆、福兴隆两个画店,都是清朝光绪年间开业的。人们称其为周李庄年画业的两条龙。华兴隆画店在妙米店开业,由张永华经营,他资金雄厚,画版较全。题材有大缸鱼、小缸鱼、三才、贡笺等。清朝未年和民国年间买卖兴隆,日本进关后开始衰落,解放前倒闭。
  福兴隆画店,清朝光绪年间由边宗礼创业。后来为边宗礼之子边学良所继承。画店在山东省潍县灵通街开业。年画多为三才、贡笺等。每年中秋节至年关在山东潍县经营零售和批发业务,买卖兴隆。每年腊月福兴隆画店派人到天津市西关街万顺客店经营批发和零售业务。日伪时期倒闭。
  义成永是南赵庄独一无二的画作坊。清朝光绪年间由杨永义、杨永成、杨永兴兄弟三人合伙经营。其规模之大,产品之精,驰名全国。从前过春节,北京城各大门楼贴的巨幅门神都是义成永画坊加工制做。其规格是5×8尺,画纸是拼合的,画版也是拼合的,制做费时费力,当然价钱也昂贵得多。
  民国初年,杨氏三兄弟分家,各立门户。义成永画作坊落到杨永兴名下,他继承千余块画版,继续经营年画作坊。
  杨永义之子杨克勤在北京打磨厂东口开设杨正记画店,销售杨柳青年画和从上海贩来的“洋画”吸引东北、热河及全国各地画商,买卖兴隆。日本进关后衰落,免强维持到解放。于1956年公私合营。
  民国中期,杨永兴之子杨立仁继承父业,经营义成永画作坊。画些东海娘娘,海大子(各种海神)。这些是航海人信奉的迷信品,一直畅销沿海地区。
  解放后,作坊解体。杨立仁只作些小规模经营。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扫“四旧”的红卫兵抄走了他家千余块画版,昔日印巨幅门神的大画版拿到海河工地做跳板使用,只有一块八仙人画版幸存,那些精细珍贵的画版都荡然无存了。
  薛庄子,从前是年画比较昌盛的一个村。各家各户都以加工年画为生,村民们从炒米店领来画坯子,经敷粉、着色完成各道工序之后,再把产品交售给炒米店。他的兴衰完全依附于炒米店,炒米店画行衰落了。薛庄子的画业便自然不驱而散。可是现在唯有84岁的王桂成(现为西郊区政协委员)老人仍没放下画笔,把精美的画艺一直延续至今。
  王桂成老人的祖父王德福是以种田为生的庄稼人。王德福之子王振邦在清朝光绪年间拜岳父为师,学习年画的裱糊技术。王振邦有三子均从业终生。长子王春成跟父亲主振邦学习裱糊技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春成裱糊技术在其父王振邦精湛技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接裱年画是王春成的拿手活,无论多薄多碎的画片,经王春成精心装裱,皆可复原如新,远看近瞧不见残迹。堪称裱糊业一绝。
  次子,王竹成自幼到杨柳青向舅父王润田、堂舅王润柏求艺,学画国画,他两位舅父都是杨柳青画行的知名人士,特别是王润柏画艺更是超群。严师出高徒,在他两位舅父精心传授下,王竹成学到了一手好画艺。
  三子,就是现在仍执笔作画的王桂成老人,18岁开始向二哥王竹成学画。画花、鸟、山水等。现在他的精湛作品有的悬挂在雅室,有的出现在展厅。
  王桂成的子女与画无缘。唯有19岁的孙女王孝菲向祖父王桂成学艺。经过她苦心钻研,已有较深造诣。她的精美作品已选展,登上了大雅之堂。
  清朝光绪年间,薛庄子有一才子王绍田,心灵手巧,酷爱画行,他不仅作画敏捷,且画而精细入微,色调协调,栩栩如生,实属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民国初年搞年画改良,王绍田抛弃了带有迷信色彩的题材,创作了70多副内容健康画面优美的新画样,供画店印画使用。因为他化技出众,民国年间被天津市文化局授予画工师光荣称号。该画师于民国末年带着他精湛的技艺与世长辞了。
  邻近薛庄子的董庄子村,画业发属与薛庄子大不相同,它是以裱糊业为主。裱糊技艺较高的有张开印、吴同禄、冯金树、刘长顺等人。他们都给天津市德裕宫画店裱活。
  以作画出名的只右郑国勋一人,他善长国画,他的芦雁、山水堪称一绝。日本侵华前夕,曾任天律市文化局局长。
  和董庄子相似,张家窝村也以裱糊年画出名,当时全村300多户人家就有100多户从事年画裱糊。多为炒米店和天津市德裕宫画店干加工活。其中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是张洪生裱糊作坊。他从清朝光绪年间就给天津市德裕宫画店干加工。张洪生之子张秀玉、张秀元、张秀明、张秀岭、张秀廷兄弟五人都从事年画裱糊业务。技术较高。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张秀明、张秀岭、张秀廷兄弟三人去天津市在私人裱糊作坊卖艺,1956年公私合营,作坊倒闭,他们兄弟三人改作他业,成为国家正式职工。张秀廷退休还乡后仍马不停蹄,到处奔走,积极筹备,在张家窝村成立丁画杆厂,承担杨柳青画社加工画杆和裱糊业务,也该算是张家窝村年画业的延续吧。
  张家窝村从事绘画业务比较有名的是张朋饶,他画老人像出名。后来高俊祥、马寺秀、杨锡荣拜张朋饶为师。但张家窝村的绘画业始终没有兴旺,它与裱糊业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南36村,不少村民经营贩卖年画业务,天津市里多处有南36村人销售年画的摊点。张家窝的村民久占宫北大街(即今文化街)。每值农历十一月,张家窝的印画便布满天津大街。摆摊设点者为占领摊点一席之地,用红纸写“年年在此”四个字,贴在自己过去摊位的墙面上,以示别人不能占用。
  清朝天津人周宝善诗曰:
  腊尽冬残百货乖,“年年在此”是招牌。
  张家窝里刊奇画,不到中旬贴满街。
  这是对当时年画市场的真实写照,也记载了杨柳青午画在南36村一段繁荣昌盛的历史。
  康庄子、房庄子、东流城三村毗邻,都有一段年画繁荣史,并各有特色。
  康庄子村康雨田和他老伴胡金风绘制字画,独具风格。字画题材有八仙对和馗星两种。
  八仙对是用民间传说的八仙人事迹编成八句话,即:拐李先生德道高。钟离点石把扇摇。洞滨背剑清风客。果老骑驴走赵桥。国舅手执云阳板。彩和瑶池品玉箫。仙姑敬奉长生酒。湘子花篮献蟋桃。然后再把每句话的七个字,用字体大小,笔画长短和互相借笔的方法组成两个字组,共组成16个字组,构成一幅八言对联,供东北人们庆寿用,以表祝福和吉祥。故称八仙庆寿对联。八仙对联的字体用深浅不同的颜色描绘,立体感很强。
  馗星,是两句话14个字,用笔画长短弯扭字体有大有小和颜色浓淡不同的方法组成钟馗画面。他们常用作画的词句有三组,即:一、御笔点处高千丈,金榜题名第一人。二、正心修身皆之道,克已复礼是为人。三、堂前选彩关东斗,天下功名数状元。各组字画虽然不同,但都能描绘出形象相似的钟馗画像。此作品从整体看是个佛像,五官、躯干、四肢及服装装饰非常逼真。但把各处进行分解,即可分出14个字组成的祝词。
  据说,钟馗画像悬挂在室内可以辟邪。是东北大虎山一带村民信奉的述信品。它一直畅销东北。
  康庄于村姚泽印画老人画。康文广、康文举兄弟二人画兰、草、竹、梅和美人。作工精细,给当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房庄子村,刘思德在清朝光绪年间就成了画界知名人士。他画美人,画佛像堪称一绝。后来其子刘家生继承父业,由于他苦心钻研画艺,在其父精湛画艺的基础上又有提高。他精美年画产品很快扬名于世。
  房荫枫是房庄子村如今依然健在的著名画工。他祖孙三代从事画行,以画佛像出名。解放后,他拜爱新觉罗·溥佐为师,学画国画。他年画国画技艺并存。现在有不少精细作品出自这位老艺人之手。很受人们喜爱。
  东流城村的刘全祥画艺超群,他是众多画工之中的佼佼者,出样、刻版样样精通。民国初年他在天津市德裕宫画店卖艺。于1939年6月辞世。其子刘宗立、刘宗恒继承父业。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为了复兴画业,刘亲恒与李廷栋、胡金满、胡金顺、刘宗福等人协作,共同搞起画作坊。李廷栋负责出样,刘宗恒刻版,其他人印刷、敷粉、着色。印些缸鱼、娃娃等年画,在春节前夕出售。可惜于1958年被大跃进的洪流冲垮了。
  东流城有一位姓胡的老人,画娃娃一绝,名字被人们忘记了,官称娃娃胡。他还能画传影、水陆、缸鱼等。他的作品精细美观。召来远方年画客商经常到他家购画。画业兴隆。
  古佛寺、宫庄子、阎庄子、小甸子四个村,昔日没有年画作坊和画店。而给炒米店画店加工作画的画工却遍布全村。在比比皆是的画工中,有不少能工巧匠。
  张开亮是古佛寺村人。从他祖父张文柱到他父亲张天恒都以加工年画为生。其长兄张开明有些呆傻,但他酷爱画艺。在他父亲张天恒的传教下,他学得一手好画艺。常年给永和号画店加工年画。张开亮不仅能加工年画,而且能刻制精细的画版、套版。1966年文化大革命扫四旧浪潮中。张开亮被迫交出画版,唯有他亲手刻制的“六曲黄河阵”画版,一直密藏至今。
  小甸子村,从清朝至民国年间是个家家都有版,人人干加工的村子。郑广勤、张云清,王云章、王文廷、邢万梓,毕连发等人都是小甸子村画业兴盛时期的骨千人物,他们的精湛画艺至今被人赞颂。
  王廷文之子王树仁,为了复兴画业,于1980年自己刻制画版印制缸鱼,因为他用柳木制版,作工粗糙,产品销路不畅,故此他只是昙花一现。
  阎庄子村,76岁高龄的翟文彬老人,现仍执笔作画,每值冬闲季节,就和杨柳青年画社联系业务。画些五子爱莲、大过新年、庄稼忙等画面。交售给杨柳青画社。
  翟文彬的祖父翟长青,父亲翟国森都是作画终生的老艺人。他们以画神、鬼、佛像出名。所画的佛像与众不同,都是独具风格的特殊佛像,是密云县村民信奉的迷信品。这种产品通过炒米店永和号、德盛祥、万寿长画店畅销密云县。
  周玉森老人祖孙三代从事画业。其祖父周万发,父亲周德明都干些敷粉、着色加工活。产品交给炒米店盛恒画店。
  王文玲老人,他家从事年画坯子(印画版)发放和产品回收业务。他运来大量画坯子发放到各家各户加工,再把产品回收,经检验合格便送交到天津东门外一家画店、王文梓、王文祥、郭宝荣等人都是阎庄子干加工活的能工巧匠。
  宫庄子村,王学勤一家,是三代从事画行的知名户。他祖父王贵银,父亲王文明都是绘画能手。以画大过新年、合家欢乐、庄稼忙、三侠五义、薛仁贵征东、龙生虎奶等题材的年画著名。
  王学勤是画行中的有心人。自幼跟父亲王文明学艺,很快精通画艺,并能刻制画版。建国后仍在作画。画些缸鱼、姓娃等。1956年初级社成立,他的画业中断。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村画版通通销毁,唯有他密藏不交。现在还有三块缸鱼画版幸存。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他重兴画业。现在他有一间简陋画窒,用传统的木版印刷与敷粉、着色工艺,产品保持杨柳青年画的原始状态。但独具一格。
  宫宝元、宫凤发、宫凤桐、宫作森等人昔日在宫庄子村年画行业中小有名气,只是他们的作品今已失传。
  大沙窝村,当年画业也曾兴旺一时。孙润森、孙润田、杨万风三人画艺超群,在天津市德裕宫画店从事画样工作多年。吕寿和、吕寿云绘画造诣不浅,一直在炒米店操业,从事出样。杨柏光、杨柏起、孙润善、杨万普、杨万桐、杨玉峰、韩凤栖、刘玉明等人是大沙窝村出类拔萃的画工。他们自画自裱。产品交售炒米店画店。
  除上述各村外,还有一些画工零星分布于各村。
  如:
  下辛口村韩景贵专画花草、戏出。
  中辛口村王思彬画美人、门神。
  东碾坨咀村的宋竹轩画传影。张少青画佛像。
  西碾坨咀村的张玉存在周李庄画店从业。
  西马庄村的李先生画佛像。
  谢庄村曹万山画佛像。
  祁庄村张先生画娃娃、缸鱼等。
  郑庄子村高恩培、张元贵画年画。
  西流城村彭国林画佛像。胡永安画缸鱼、娃娃。于连生及其子于云集画缸鱼、娃娃。
  高村张书明、张书田兄弟二人画老人像。杨德华画年画。
  老君堂村王广裕在天津德裕宫画店作画样。杨鲁森和其子杨振生在炒米店永和号画店从业。朱国贤画佛像、水陆。张瑾、王广裕和王宝英父子都是老君堂村作画能手。
  后桑园村孙柏禄、孙柏祥兄弟二人画年画。
  木厂村王树彤画三才、王景泉画胖小、缸鱼、灶王、门神。姜玉宽画合家欢乐、林万山接财神等年画。姜相荣画传影。
  宣家晓村张永金和张文海父子二人给炒米店画店干加工活。
  小杜庄村张玉川、冯开俭、谢永富也是给炒米店画店干加工活。
  大杜庄村王寿德,韩丽平、周子德、张普德和张洪彬等人都给炒米店义盛发画店加工年画。
  小沙窝村郭连文画佛像,画艺水平较高。
  这些分布各村的画工,他们对南36村年画业的发展起着众星捧月的作用。
  德裕宫画店与南36村
  德裕宫画店位于天津市针市街。经理姓胡,官称胡二爷。
  他原来开草料店。光绪初年,他廉价购买一批英国被烧残的带光纸印制年画。画面精美诱人,十分畅销,从中获得了一笔巨额利润,从此改行画业,成立了德裕宫画店。民国初年由胡二爷之子胡文汉和胡文藻兄弟二人继业。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公私合营,并入杨柳青画社。
  为了买卖兴隆,当年德裕宫画店在南36村招募了不少能工巧匠为他出画样。从清朝光绪年间到中华民国,前后右张家窝村的张朋饶、张洪生。房庄子村刘家生。炒米店树陈宝珍、陈宝章。老君堂村王广裕。大沙窝村孙润森、孙润田、杨万风。木厂村姜相荣。下辛口村韩景贵。东流城村刘全祥等优秀画师投靠到德裕宫画店,为德裕宫画店创造出无数精美作品。从而为之搞高了声誉,扩大产品销路,带来了企业兴隆。
  德裕宫画店和其他画店不同。他收购年画不分季节,常年经营购销和批发业务。所以南36村的年画源源不绝的涌向德裕宫。使之与南36村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
  画工们的辛酸
  从前,在南36村,那村生活最苦,那村画工就多。不少面工都是因生活所迫而干上画业这一行的。
  宫庄子、阎庄子、小甸子三个村,地处低注盐碱地区,每逢雨涝,就遭大水围村之灾。庄稼被淹没,落个籽粒不收的年景。村民们为了活命,就给炒米店各画店干年画加工活。用微薄的加工费买些柴米度日。过着干一天吃半饱的苦日子。
  画工们为着多挣几个钱,无限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晚上,画工左手端着色碟和油灯,右手执笔描绘,时而登上板凳,时而俯背猫腰,直到深夜,甚至通霄达旦。
  画工们的工作条件极端简陋,多数是画室和寝室挤在一间八面透风的茅草屋里,土炕当床,四壁当画板,每到数九寒天,室内寒气逼人,冻得手脚疼痛。
  画工们的生活水平极低。单靠微薄的年画加工收入,很难养活全家老小,常常是糠菜半年粮。
  由于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多数画工大都体弱多病。
  下辛口村韩景贵老人,原籍杨柳青。他从小学画,画艺超群。1945年在杨柳青和东丰台艺人聚会比艺。东丰台艺人傲气十足。韩景贵从容上阵,挥笔作画,敏捷迅速,瞬时精美漂亮的画面展现在众人面前。他那精湛的画艺使东丰台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赞不绝口。他们激动地说:“真正画师是您老”!
  韩景贵老人苦学苦练,练出一身过硬画艺,但因他一生过度劳累手指变形。直至不能执笔作画。可是他用手掌握笔还艰难地画着。他视神经过度疲劳,造成视力衰退,直至双目失明。这位辛勤作画终生的艺人,最后直落得手残眼瞎,饥寒交迫。
  东流城村刘全祥画师,作画精细驰名津门。民国15年被天津市德裕宫画店招聘,负责出样。每天工作12小时,为了多挣工钱,晚上还加班四、五小时,他干了十几年,积劳成疾,身患肺病,被迫回家休养。为养活一家老小,在病情垂危的时候仍执笔作画,直到耗尽心血,他撇下一家老小,撒手归西。
  现在提起刘全祥老人不幸的一生,其子刘宗立还泣不成声。
  了解了这些民间艺人的身世,笔者进一步认识到,如果说
  杨柳青木版年画这枝民间艺术奇葩香飘万里,饮誉中外的话,那么,那些用勤劳的双手和闪光的智慧创造了它,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它,培育了它的画师和画工们,则应该是万古留芳的人了。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五册

《西青文史 第五册》

本书为天津市西青区文史资料汇编,内容包括政治领导人的致信和视察记录、地区发展和历史背景介绍、文化艺术的探索和发展、个人回忆和传记、反映和讨论、补充和订正、文史资料征集公告。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茂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炒来店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