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渡口轶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771
颗粒名称: 杨柳青渡口轶闻
分类号: U445.72
页数: 3
页码: 158-1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南运河段的渡口情况。旧时有杨柳青上渡、下渡和中渡三个渡口,其中中渡曾经有船只被毁,在后来由石宝珩捐制了大船,恢复了渡船服务。后来,东渡口船的问题也得到解决,张呈泰设法解决了该处土地纠纷,为答谢他回家方便,制造了一只大船,恢复了东渡口的渡船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陆续建立了小渡口和春青桥,但后者在抗战期间被日军焚毁。解放后对桥面进行修补,但在70年代初,旧河道被改造为带状公园,修建了新的水泥桥,提供了更便利的交通和休闲场所。整个过程显示了共产党改善人民生活和关心国家建设的努力,展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关键词: 渡口 杨柳青 桥梁改建

内容

在杨柳青南运河段,旧有两个渡口,一叫杨柳青上渡,在西头娘娘庙大街前河沿,人们俗称“西渡口”。另一个叫下渡,在今天齐庙前大街南头,俗称“东渡口”。历代府县志均有明确记载,并有司渡人固定的年支经费。在上、下渡口中间(今带状公园、长寿园与青年园中间通道),还有一私人司渡小船,也就是后来所称谓的“中渡口”。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之役,东渡口船在兵乱中被毁,从此小梁庄、三官庙的居民想去南岸文昌阁、佛爷庙等处办事,均须绕行中渡口,中渡口船小,客运量增大,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后本地仕绅石宝珩(奠美堂石元士之父),捐制大船一支,在大船头刻“义渡”二字。代替了小船,司渡人也月领工资两吊,不再向渡客收费,但东渡口船问题,久未解决。
  光绪二十年(1894),本地成兴平韩家有地一段两顷余,被王庆坨曹翰林家庄头(种地管事人)圈占,韩去武清县告状,县令慑于曹氏权威,虽理、证俱足,案久不决、韩有儿女亲家张呈泰(鼎兴张家另支近族),以监生曾为吉林省取城通判及农安、长岭等县令,后卸职去北京,在一满族某中丞宅被聘为西席(秋人秘书兼教公子读书)。值年终同家探亲,两亲家相迂谈及此事,张呈泰答应替他设法,回京后以东家某中丞名义一角公文,寄到武清县,诉讼顺利解决,韩家无法答报,为了张呈泰回家轿车过河方便,赶造了一只大船,张呈泰并亲书“便宜东里”四个大字镌于船头,东渡口船才正式恢复。
  到清光绪末年,南岸紫竹庵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庙祝按例举行盂蓝盆法会,是日在庙前桅杆上串灯长幡高挂,晚间用大船载清音法鼓,沿河演奏,流放河灯,观众人山人海,为了进香者渡河方便,贾家瓦木作派出成员用小船义务载运香客一日夜,后来附近武汛衙门,沧六盐汛及周围居民,认为便利,公议改为常设,定名为小渡口,到民国初年,全镇运河上就已有四个渡口了。
  民国二十六年(1937)的七月七日,日寇挑起了芦沟桥事变,天津很快的沦为敌占区,八月下旬,日本军队进驻杨柳青,但乓力不多,色厉内荏,生怕人民袭击,对地方实行宵禁,规定渡船每日六点到十八点为启闭时间,沿河船只宵禁时一律靠北岸停泊,日寇推行第石次强化治安,伪天津县长王德春来到了杨柳青镇公所,指示由地方筹款在中渡口建立木桥一座,定名“春青桥”,并树碑纪念。桥建成后,所有渡船一律停用,伪保安队在桥头设岗,对过河者进行检查,从此运河两岸只有这一桥通行了。
  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不久国民党军队到来,依然在桥头设岗哨,民国三十七年(1948)冬季溃逃时,在桥而倾洒煤油、放火焚毁,幸河水皆冰,居民过河来往,尚无大碍。解放后对桥面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补,维持了一段时间,终因桥桩残损,成了危桥,另在光明路南口与西当铺胡同南口两处,建立了两座水泥桥,木桥拆除。
  七十年代初,根据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将镇内旧河裁弯取直,挖郝家咀至三官庙对河一段,文昌阁、范店子均成为运河北岸,又在新开河道上修建了三座水泥桥,便利了交通和农民作业。旧河道已填乎,依原河建成帶状公园,为儿童、青年、老年不同景观,提供了娱乐休息场所,两桥下也实土改造成公路,沟过南北的交通网络。
  写至此,我不禁感慨万端,旧社会一个东渡口船的问题,垂四十年,迂到一个偶然的事件,才得以解决,从解放到现在也四十年,其中的变化又有多大,还不要说其它子牙河的六县灌溉闸,国防公路桥与现落成的一经路立交桥等等伟大工程了,从此也足以说明共产党关心国家的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显示了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三册

《西青文史第三册》

本书记述的内容包括毛主席视察王顶堤、谢觉哉视察杨柳青、郑子江战场抢救陈老总、回忆政协委员梁振清的几点往事、地道的神威、奔袭杨柳青、天津前线指挥部的地下工事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天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