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区年鉴1997》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1934
颗粒名称: 西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
分类号: F014.1
页数: 8
页码: 17-24
摘要: 本文章记述了西青区在“八五”期间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实现二次创业第一步,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
关键词: 西青区 国民经济 “九五”计划

内容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建议,结合我区第二次创业的实际,在认真总结“八五”实践的基础上,全区上下经过反复酝酿、讨论,制定西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
  一、“八五”成就和目前发展环境
  “八五”期间,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全区人民发扬“上下一心,拼搏创业,务实求新,敢于争先”的西青精神,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使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跃上了新台阶,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我们不仅胜利完成了打底铺摊、第一次创业的任务,而且及时提出了二次创业、再造西青的战略决策,制定了二次创业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战略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全区人民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斗志,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迈实了二次创业的第一步。全区人民在实现小康的基础上,正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奋进。
  这五年,是全区战胜各种困难,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我们经受了各种考验,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完成了治理整顿任务,积极适应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组织了一大批重点建设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成了20家企业集团,实现了经济总量的较大增长和经济质量的显著提高,创造了相当的规模和家底。1995年全区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32%,是1990年的4.1倍;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31%,是1990年的3.8倍;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10亿元,纯收入达到16亿元,分别是1990年的4.9倍和3倍;区级财政收入达到1.26亿元,是1990年的3.46倍;集体自有资产总值达到25亿元,是1990年的4倍。
  1995年,工业总产值实现143亿元,年均增长33.8%,是1990年的4.3倍;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21亿元,利税总额11亿元,分别是1990年的2.8倍和5.5倍。农林牧渔总收入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9.6%,是1990年的1.58倍,在巩固提高菜、鱼、果、蛋、肉五大副食品基地基础上,新发展鼋鱼、肉鸭、珍禽三大副食品基地,并开始走向了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道路。第三产业总收入达到18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分别是1990年的12.9倍和16.7倍,并初步形成了房地产开发、餐饮旅游、商贸流通等几个支柱行业,建成了一批功能齐全、辐射面广的大型批发市场。
  这五年,是全区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到1995年底,全区三资企业达到300家,是1990年的20倍,利用外资9.05亿美元;全年出口产品交货值达到15亿元,创汇2000万美元,分别是1990年的3.76倍和9倍。西青经济开发区1992年开发建设以来,累计出让土地2275.86亩,注册企业171家,其中三资企业95家,吸引投资120亿元,已成为全区最大的对外开放窗口,最大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美国摩托罗拉电子有限公司在西青的落户,标志着全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达到了更高的层次,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这五年,是科教兴区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五年来,全区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根本改善,人才工程全面铺开,各类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新建校舍8.83万平方米,竣工教学楼34幢,小学“四率”、初中“三率”和高中会考合格率达到或超过市颁标准,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普九”达标,成为“全国扫盲先进区”、“天津市教育改革示范区”,形成了具有西青特色的“三教统筹,经科教一体”的大教育格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建立健全了四级科技推广体系,从事科技推广、普及的各类人员达1000多人,组织实施了国家和市级火炬计划、星火计划19项,共开展农业科学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项目546项,有11项获部、市、区丰收杯和技术进步奖,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35%。
  这五年,是全区达小康,创建明星小康村的五年。到1995年底,全区160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小康村标准,其中,明星小康村72个,成为全市第一个全部达小康的区县,明星小康村占全市明星小康村总数的56.47%以上,居全市首位。全区完成了区、乡、村三级村镇发展规划,建成34个楼房住宅小区,7个楼房化新村,3个楼房化样板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农村载体功能和群众生活有了显著提高。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18元,是1990年的2.64倍;城乡居民农行储蓄余额达16亿元,是1990年的2.6倍。村镇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都居于全市领先地位。
  这五年,是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欣欣向荣的五年。我们形成并坚持“抓核心、促中心、顺民心”的工作思路,培养和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吃亏、能团结、能战斗的干部队伍,创造了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不断深入,文化体育卫生工作硕果累累,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蓬勃发展,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正在茁壮成长。全区社会治安稳定,人民生活安定,真正做到了党风正、民心顺、社会风气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文化、计划生育、“双拥”等30多项工作跨入了全国和天津市先进行列。
  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利因素。当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经济素质不高;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规模效益不很理想,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开放型经济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城镇建设滞后,整体规划不规范,布局不尽合理;人才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管理队伍素质偏低;社会治安形势仍然比较严峻,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还面临着许多新课题,社会事业还滞后于经济发展。这些都是影响今后发展的不利因素。
  纵观世纪之交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将面临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机遇主要有:中国走向世界,加快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各类经济成份都将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国家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为城郊型农村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决定对农业实行倾斜政策,为我们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策条件;随着亚太地区与环渤海经济带的崛起,外商投资热点明显北移;天津市推行“退二进三”战略等,这些都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全国各地都面临大发展的挑战;科技革命的挑战;产业、产品结构升级换代的挑战;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挑战。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对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表现为思想观念不适应,知识结构不适应,招法措施不适应,工作作风不适应,干部队伍不适应。
  我们一定要正视面临的形势,振奋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敢争全市第一,敢与全国发达地区比高低,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取得第一次创业辉煌的基础上,创造出更高、新的辉煌,经过五到十五年的艰苦努力、顽强拼搏,把西青区建设的更加美好。
  二、“九五”计划指标和2010年远景规划
  “九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发扬西青精神,促进两个根本转变,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产业结构进入新高度,人口素质达到新水平,生活质量跨入新阶段,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构筑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框架,提前完成二次创业宏伟目标,为下世纪初率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奠定基础。
  “九五”计划指标安排如下:
  (一)经济发展目标
  1.国民生产总值:2000年保80亿元,争1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1.67—27.22%。
  2.集体自有资产总值:2000年保40亿元,争5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9.85—14.87%。
  3.区级财政收入:2000年保2亿元,争3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7.3—27.2%。
  4.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达到6050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5.1%。
  5.农村社会总产值:2000年保400亿元,争5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0.1—25.6%。其中:乡村工业总产值达到340亿元,年均增长18.91%;农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9%;第三产业总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2.67%。
  (二)社会发展目标
  1.城乡建设事业:到2000年,全部实现撤乡建镇,初步形成中心城镇和新型村庄梯度结构、组团发展、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群格局。西营门乡、李七庄乡改建成街道办事处;杨柳青、大寺乡建成市区外围中心城镇;充实完善南河镇、张家窝镇的城镇功能;其余三个乡都要以乡政府驻地为中心,建成新型城镇,为实现农村城市化奠定基础。
  2.文化教育事业: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全区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到9年。到2000年,完成普九达新标任务。继续改造和充实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提高教育质量,对教育投资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加快“人才工程”的实施,使中专以上专业人才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由现在的5.2%提高到12%,大专以上由3.5%提高到7%。要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文化体育设施,达到每乡镇有一座体育场馆和文化活动中心,建成西青有线电视台,普及有线电视网。
  3.人口、卫生、环境与社会保障:到2000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人口总数控制在31万人以内。加强医疗防治工作,到2000年,全区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搞好环保示范工程和生态农业试点。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三废”治理率达到75%以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助残率达到95%,社会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保险投保率达到85%以上。要率先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九五”儿童发展规划,到2000年把妇女、儿童事业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2010年的规划目标为:
  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人的现代化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灵魂,以社会全面现代化为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区级财政收入、集体自有资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两番。率先实现农村现代化,达到工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知识化。把我区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法制健全、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成为环渤海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使人民生活质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三、发展方针和战略措施
  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我们必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以及基本方针的指引下,遵循和贯彻以下重要方针。
  1.继续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展开全面、系统和深刻的社会变革,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建立并完善新的企业经营机制、技术进步机制、经济运行机制,合理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2.继续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必须强化机遇意识抢占发展制高点,以第二次创业,实现四个翻番,再造一个西青,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激励各方面、各部门的工作,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到升位次、上水平、争创一流上来,促进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继续坚持以集体规模经济为主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集体经济是农民致富的靠山,是巩固政权的保障,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握这个方向。同时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发展。
  4.继续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全区人民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批跨世纪的优秀人才,把经济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加速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进程。
  5.继续坚持调整产业结构。以都市农业为目标着力巩固推进第一产业,以高新技术为先导调整提高第二产业,以现代经济为基点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三个产业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
  6.继续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实现“九五”计划的战略措施是:
  1.加速乡镇工业集约化经营进程,努力实现农村工业现代化。以工业现代化为总目标,大密度地聚集生产要素,再造环境优势、机制优势、地理优势、队伍优势、外向型优势。加大投入力度,实施改制、改造、改组“三改”联动,重点发展和改造一批骨干企业,加快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创后劲的步伐,使一批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业一流水平。要积极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下力量抓好一批管理样板企业,搞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使其在提高全区企业管理水平上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特别要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和专项管理,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理顺关系,强化队伍,严格制度,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要进一步贯彻劳动法,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本世纪末,要把总资产一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嫁接、改造一遍;建成有较强竞争实力的汽车、电子、纺织、精细化工四个支柱产业;开发建设九个乡级工业开发小区;建成8个总资产在5亿元以上的国家级企业集团。
  2.以规模经济和特色农业为主攻目标,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步伐。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强化城郊型农业意识。大力度地推进城郊型农业建设,挖掘城郊型农业潜力,着力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走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路子。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名、特、优、新产品和“绿色食品”,建设一批观赏农业、休闲农业、创汇农业等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化实体和农业集团,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切实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依法管理,坚决保护好土地资源,稳定耕地面积。建立农业发展基金,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制度。增加国家、集体和农民对农业的投入,区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高于财政收入经常性增长的幅度。加快现代化生产和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和覆盖率。要通过典型推动、龙头带动、政策激励、科技促进和队伍保证,大力推进农业经济机制的良性循环,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到2000年,建成十大副食品生产基地和一批现代化农场,规模经营粮田达到7万亩,节水型农田达到15万亩,农田机械作业量达到95%,使农业发展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逐步成为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产业。
  3.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
  以西青经济开发区为基地,实行以外促内,以外带内,内外结合,全方位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到2000年,把西青经济开发区发展到6平方公里,建成以电子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电子城,成为“北方硅谷”。以西青经济开发区为依托,按照“超前规划,基础先行,滚动开发,完善功能”的原则,搞好乡镇工业小区的联合开发,建立高效、快捷的外商投资服务和管理体制,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招商,优化引资结构,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进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着力开发名牌产品,增加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最终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提高我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鼓励企业到海外办“窗口”,从事跨国经营,发展一批国际化、实业化、集团化的跨国公司,推动更多的生产和流通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到本世纪末,争取三资企业达到600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5亿美元。
  4.加快形成发达的第三产业,增强中心城镇功能。贯彻“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改革管理体制,放宽政策,放手发展,强化服务,为第三产业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规模、遍布城乡的第三产业群体。充分利用城郊结合部的地理优势,着力建设外环线黄金开发带,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旅游业、商贸以及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咨询、信息、中介服务等主导行业,组建大型商贸集团和物资企业集团,培育建设一批以中心城镇和外环线为依托的功能齐全、覆盖面广、辐射力强的批发交易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形成大流通的格局,使西青成为全市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使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一、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
  5.深化配套改革,增强发展活力。要以搞活企业机制,培育市场竞争主体为中心环节,全面推行综合配套改革措施,使全区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一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抓大放小带中间”的思路,在大型骨干企业和集团公司进行公司制改造,对小微亏企业实行兼并、租赁、拍卖等办法,盘活资产存量;大力推行和深化全员风险抵押承包,把生产者、经营者、所有者的利益和企业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改革和完善指标考核体系,着重考核效益指标和素质指标,促进经济增长质量达到一流水平。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拓宽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形成覆盖全区的养老、待业、工伤、赈灾、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险,减轻政府负担和社会压力,建成全区范围内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灾有所偿、残有所助等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建立健全地方调控体系,强化对经济活动和社会事业的规范、协调、组织、引导和监督,确保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6.加快小城镇建设,搞好环境保护,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按照“超前规划、基础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多方聚集建设资金,从大开放、大发展、大市场、大循环的广阔视野,加快中心城镇建设,提高载体功能,建设一批功能完备、服务齐全、生活方便、管理科学的公寓式住宅新区;引导工业适当集中,实现工业区和生活区的适度分离;建立农田保护区,逐步改变自然村落星罗棋布、生产力布局严重分散、自然资源大量浪费等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加速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进程。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增强全民的环境意识,制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完善全区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体系,根本治理现有污染源,严格制止新增污染源。搞好绿化,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0.28%提高到20%。到本世纪末,构建农村城市化的基本框架,为下世纪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
  7.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造就跨世纪的产业大军。认真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坚持经济、科技、教育“三位一体”,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加大教育综合改革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育结构,巩固和扩大“普九”成果,重点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推进“燎原计划”、“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促进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继续增加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充实科技、教育设备,改善科学实验和办学条件。按照“跨越世纪,面向世界”的要求,加紧实施“人才工程”,建立和完善各乡镇综合教育中心,全面提高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力培养、选拔各级各类人才,创造使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努力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到本世纪末,成人教育要培养1000名高等专业技术人才,5000名中等专业技术人才,10000名关键岗位职工。形成教育出人才,人才促经济,经济促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
  8.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确保农民实际收入每年都有新的增长,衣食住行条件和医疗保健有新的改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加强市场设施建设,丰富商品供应,稳定市场物价,抑制通货膨胀。加快乡村公用事业发展,改善道路交通通讯条件,普及电话入户,搞好社区服务,形成完善的区域服务网络。坚持不懈地抓好计划生育,实施优生优教工程,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以内。明显改善城乡群众生活环境,实现全区农村净化、美化、绿化,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向中等发达国家生活水平迈进。
  9.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保障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逐步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纳入法制轨道。继续开展全民普法教育,不断增强全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建立健全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我区的农村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加强税法宣传,坚持依法治税,加大征管力度,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继续加强政法工作,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严重经济犯罪活动,坚决清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落实各级领导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维护社会治安中的作用,巩固完善专门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打击、防范、建设、教育、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机制。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稳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0.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继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对精神文明建设统筹安排,齐抓共管。以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区情教育,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引导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提高农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要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主旋律,合理规划,依法管理全区文化市场,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改善农村疾病预防、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工和的设施条件,推动合作医疗和医疗保险,完善初级卫生保健网络,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运动水平,增强人民体质。
  四、搞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则的组织实施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是鼓舞人心的,要把美好的蓝图变成现实,要有强大的保证机制。
  一靠党的领导。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最根本的保证。我们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继续坚持“抓核心、促中心、顺民心”的基本工作思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在党员和干部中深入开展宗旨教育、廉政教育,提倡奉献精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努力把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靠精神推动。大力弘扬“上下一心,拼搏创业,务实求新,敢于争先”的西青精神,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超前意识和争创一流意识,把西青精神作为全区人民的灵魂,使之成为凝聚全区三十万人民再创伟业的自觉行动,激发出西青人自信、自强的高昂士气,深入开展“热爱家乡,建设西青”活动,全面出击,再创辉煌。
  三靠目标引导。要把规划的目标、方针和措施宣传到群众中去,引导全区人民以豪迈的目光展望未来,看到西青区美好的前景,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二次创业、再造西青,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上来,使之变为强大的创业动力,争创的实际行动,团结拼搏,奋力开拓,努力实现规划蓝图。
  四靠政策激励。在全区上下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健全和完善激励政策,继续保持和发扬我区多年来形成的上下一致、左右协调、政令畅通、宽松和谐的优良传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都要围绕总体目标,制定具体目标和年度计划,实行目标责任制,分解指标,层层落实;要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落实奖惩措施,保证规划纲要的实现。
  五靠队伍带动。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作风务实,精通市场经济,能够经得起各种考验,肩负起跨世纪重任的领导干部队伍;能够驾驭市场经济,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企业家队伍;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科研、开发能力的专业技术队伍。要充分发挥各种骨干队伍的带动、示范和促进作用,使他们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和主力军,同全区人民一道,齐心协力,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再创辉煌。

知识出处

西青区年鉴1997

《西青区年鉴1997》

本年鉴记述了1998年度天津西青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基本状况。设有区情要览、大事纪要、特载、专文、政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政权、政法、军事、农业、乡镇企业、商业、综合经济管理、金融、城乡建设管理、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22个类目。

阅读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