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的孙记酥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444
颗粒名称: 杨柳青的孙记酥糖
分类号: F307.5
页数: 2
页码: 119-1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孙记酥糖制做历史悠久,以精细的工艺和香甜可口的口感闻名。在解放前和解放后都有不同的经历,但始终受到人们的喜爱。现在,孙宝发老人重操旧业,酥糖供不应求,成为杨柳青镇的特产。
关键词: 杨柳青 孙记酥糖 发展情况

内容

杨柳青孙记酥糖的制做,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到现在已有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了。
  酥糖虽然大都以芝麻、香油、白糖、桂花为原料,但各家生产工艺有粗细之分。孙记酥糖的制做特点是精细二字。单就处理芝麻而言,不仅要经过投水、去皮、凉干、火炒、出烟、拨糠、过筛、辗轧等多道工序,而且十分讲究火候。芝麻一进锅开炒,就须专人精心控制火势。畸重则味苦,畸轻又不香。没有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是很难恰到好处的。至于芝麻掺糖叠卷的工艺,更是一绝,一块不到五厘米厚的酥糖,竞有一百二十八层。因此,孙记酥糖以香甜可口、酥脆异常而出名。
  解放前,孙家老小沿街叫卖,奔波一天,销售无几。生活清贫难忍。要不是珍惜这门祖传手艺,早就撂挑改行了。解放后,孙记酥糖在庆翻身,闹生产的锣鼓声中,应运而兴,生意兴隆红火,成了杨柳青镇食品行业中的一绝。可惜,好景不长,由于种种原因,到十年动乱时期,这一传统食品频于失传的境地。一些久吃孙记酥糖的人,也不敢再想一想那物美价廉,老少咸宜的孙记酥糖的滋味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津西古镇“忽如一夜春风至,千树万树梨花开。”孙记酥糖如枯木逢春,又应运而活了。
  当时,区、镇有关部门的领导屡次登门拜访退休在家、七十多岁的孙宝发老人,见他背不驼,眼不花,耳不聋,就说:“您老再把手艺拾起来吧,有凼难我们帮助解决!”乡亲们也到家相劝,说:您老的手艺可别失传,不然,我们就吃不上‘一口酥’、‘到嘴碎了!’孙宝发老人听了美滋滋的,说:“我早就惦着这件事呢!”话虽这样说,可他心里毕竟有‘割尾巴’的余悸。就在他犹豫不决之时,一个家住市里,在天大机电分校上学的学生找上门来,说什么也要买二斤孙记酥糖。他说:“我祖母听说杨柳青有卖酥糖的了,以为一定是孙记老字号的,让我买二斤回去尝尝。不料,买回家后,她老人家一吃,立刻断定这不是孙家做的,因为她年青时吃过孙记酥糖,我为了不扫老人的兴,就寻问地址找到您这来”。上级的态度,乡亲的期待,这个不知名学生的叙述,使孙宝发老人热泪盈眶,他一拍大腿,说:“干!说什么也得干!”就这样,一九七九年秋后,他重操旧业,传授手艺了。
  孙宝发毕竟年迈古稀,再加上作坊窄小,只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制做四、五个月,月产二三百斤。由于供不应求,人们争先恐后,登门购买。春节前后两个月更是旺季,为了馈赠亲朋,乡亲们络绎不绝,提前定购。由于酥糖易碎,携带不便,孙宝发老人就采购厚度适宜的草板纸,自制礼品方盒,并附上“孙记,惠香斋,祖传精制真正杨柳青特产桂花酥糖”等字样的标签。这样,一些人竟将孙记酥糖捎到深圳、新疆、东北等地,使千里之外的亲友也尝到了杨柳青的风味小吃。
  时值金秋。孙家小院正精制酥糖。那香喷喷,甜丝丝的味道,不时缕缕飘向远方,为世界闻名的杨柳青镇增添着神秘诱人的色彩。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一册

《西青文史第一册》

本书记载了天津市西青区的人和事共十九篇文章,其内容都是出自西郊大地,内容包含: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生平及其在海内外之影响”、“杨柳青年画史略”、“三赶西大营”、以及土匪赵德谦、李帽头的罪恶行径和革命志士在解放前夕深入敌占区对敌斗争的故事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书森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