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武风云八十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439
颗粒名称: 精武风云八十载
并列题名: 海内外“中国精武体育会”简史初探
分类号: K292.1
页数: 18
页码: 77-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由爱国武术家、津门大侠一一霍元甲创立于一九一〇年之“精武会”,跨越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历尽沧桑,繁衍至今,欣然形成了一个遍及海内外的民间体育组织,且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之发展前景。
关键词: 西青区 霍元甲 精武会

内容

由爱国武术家、津门大侠一一霍元甲创立于一九一〇年之“精武会”,跨越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历尽沧桑,繁衍至今,欣然形成了一个遍及海内外的民间体育组织,且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之发展前景。纵观其八十年来的风云变幻,何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历史的回答是明确的,那就是在于它有着一颗愈燃愈烈的爱国主义火种。
  一 首创上海精武会的历史经过
  大清王朝末年,内廷腐败,外患重重,康梁变法受挫、八国联军乘虚入侵,继而酿成庚子之变,大好中华蒙受弱肉强食之难,人民大众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为救国救民于海外创建同盟会,组织中华革命党,加紧酝酿推翻帝制,革命风雷在滚动,人民大众在觉醒,爱国主义思潮空前活跃,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政治环境,为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创建精武会在主客观上均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当时的清王朝正处于义和团之火方熄,惊魂未定;革命风潮又起,慌恐万状之际,唯恐民间侠武活动图谋不轨,乃强令禁止。但是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如涛涛江河岂能以抽刀断水而止流,故很多民间拳师无视官方之禁,仍沿古风,兴武馆、立门户,亲传秘授,盛行不衰,这又为精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随着洋人入侵,外来势力不断向中国渗透,生长于津西小南河村、铸爱国之志于津门;力巨出神、拳精入化、以“迷踪艺”名震武林、素有“黄面虎”之称的霍元甲,出于民族大义,于一九一〇年应上海武术界之邀,毅然赴沪与洋人力士一比高下,旋即在沪设擂比武,一举吓跑了不可一世的英国力士,于是声名大噪,轰动沪滨,上海各团体民众求拜霍公为师者络绎不绝,因适值暑期,尤以各校学生为最。霍公素怀强种强国忧民之心,对此深为感动,乃决意留沪公开传艺。于是在上海各界人士鼎力支持下,于一九一〇年、清宣统二年六月初一日,创立了“中国精武体操会”。须知当时所以在会名中加上“体操”二字,意在掩避官府对侠武之忌,可见霍公元甲及其同仁用心之良苦矣。
  精武会址,初设于闸北王家宅,公推爱国志士农劲荪为会长。农君是天津怀庆会馆馆主,早年留日,能文善武,兼通外语,曾两次东渡日本,并早与霍公在津相交甚笃。
  上海精武立会伊始,收徒七十余人,由霍公破例亲授““迷踪艺”,并选定其开门弟子刘振声为助教。当时师徒二人生活甚为清苦,办学条件也极简陋。
  中国精武体操会方告成立,日本国柔道会即率十多名国手到沪,力请霍公比武,结果日方因大败于霍公师徒手下而妒火中烧,堂堂霍公于农历八月十一月即不幸被害捐躯。霍公虽然过早的离开了刚刚创立七十天的“中国精武体操会,但他那炽烈的爱国主义的火种却非但没有熄灭,倒是反而愈烧愈旺了。为了匡扶精武,刘振声在继续执教“迷踪艺”的同时,敦请师弟赵汉杰南下,配合霍公亲传弟子卢炜昌、陈公哲、黎惠生、刘扆臣、姚蟾伯、邱亮、宁竹亭等,为其精武会大发展和衷共济。
  经卢炜昌、陈公哲、姚蟾伯等精心计议,为振兴精武,决定将“中国精武体操会”更名为“中国精武体育会”,并将会址往提蓝桥倍开尔路,又增聘拳师多人,继而于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又特请霍公之弟霍元卿来会任教。至此,精武会已初具规模,会员日增。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三人见原会所已不敷应用,乃共同筹资,于一九一六年三月四日建成并乔迁到今四川北路之“精武大会堂”。
  霍元卿来沪年余,即因病返里,上海精武复于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再请霍元甲之子霍东阁来沪担任技击教练。
  据上海精武会建会十周年之文献所载,历届正副会长为:
  一九一〇年:农劲荪。
  一九一至一九一二年:袁恒之。
  一九一三年:袁恒之、农劲荪。
  一九一四至一九一五年:周金箴、陈止澜。
  一九一六至一九一七年:王阁臣、陈止澜。
  一九一八年:聂云台、穆藕初。
  一九一九年:朱庆澜、聂云台、王阁臣。
  以上会长人选中,多为工商企业家,也有政界人士和开明士绅,上述诸君对精武的振兴和发展都做出了可贵贡献。
  上海精武会同仁经过十年的奋勉经营,至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已形成我国民间最大的爱国武术团体。对此,上海精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特刊《精武本纪》均有较为详尽的记载。现仅就其机构设置的演变和发展情况简介如下。
  霍元甲首创体操会之时,仅设会长一人,书记一人、会计一人、技击教员二人。
  一九一一至一九一三年,增加了调查员、坐办、庶务员、总干事、干事。
  一九一四至一九一五年,增设董事若干人。
  一九一六至一九一七年,再增庶务长、国文书记、英文书记和会医,技击教员增至六人,并设音乐、军乐和兵操教员,霍东阁曾任兵操教员之职。
  至一九一八年,会务有了较大发展之时,则分设了董事、理事两会,连同十二名技击教练,共有执事人员五十四名。
  到一九一九年,已届十周年,会务益兴,除上述人员设置外,又增加了纠察员、稽查员、交际员,并划分技击、兵操、文事、游艺四个部,共有工作人员一百五十余众。其中:
  “技击部”设主任十八人、教员十二人,各专项活动组织有:安步团、模范团、健儿团、励志团、惜阴团以及武器、袖镖、弓矢等学科,同时还增设了“技击出版部”和总编辑。
  “文事部”设国文教授、英文教授、国画教授、国语教授、薄记学教授、摄影学教授等,并分设打字科、书报科、检查科以及中医、西医主任,另有专管书法、绘画、作文等项比赛、会考活动的“临池会”主任及检查员。
  “兵操部”除设兵操教授外,还设被服主任、军械主任及军乐主任。
  “游艺部”设京乐、欧弦、西乐教授,分京剧、粤乐两团,并把畋猎、足球、网球、台球、兰球、平台木马、溜冰凌空、镖枪等专项训练各设主任进行管理。
  从以上组织结构,可见精武会之规模及其活动内容之丰富,由开始仅设“技击”一科,发展到多科、多项,兼容武术、体育、文化、教育为一体,提倡以武术为主“乃文乃武”。在武术教学中,广采博取各门派之长,并非专学“迷踪艺”。辅以文事活动之目的,则在于陶冶性情,锻炼智力,培养“智勇双全”的武术人材。
  精武会沿袭武术界的传统,极重武德武风,对会员、学员和教师均有严格纪律规定和考核标准,例如《精武教员条例》中规定:“凡教员不得饮酒吸烟及有种种不规则之行为”、“无事不可外出”、“不可常应会员之宴请”、“不可滥受会员馈赠”,更有《精武教员戒律》,强调武德作风。
  上海精武会兴文倡武,尤以人材荟萃、纪律严明,赢得社会各阶层人士之信赖,故时人皆以参加精武为荣,从而为精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牢固的社会基础。当时上海各团体、各学校竞相聘请精武会技击教员者,计有复旦大学、中华铁路学校、商务印书馆,爱国女学、圣约翰大学、上海青年会、东亚体育学校等二十多处。同时,新建不久的汉口、广东精武会也均向上海聘请了技击教员。
  此间,沪上申请入会者不绝于门,在一九一九年就有注册会员千余、学员近万。为解决场地之不足,增设分会三处:
  第一分会在原北四川路福德里,主持人陈启英;第二分会在沪城新北门煤炭公所内,主持人霍东阁;第三分会在法祖界吕班路山东会馆内,主持人王绍波。此外并建立了“精武公园”和“精武村”。
  精武学员分初、中、高三等,有固定学期,须经正式会考,方可颁发毕业证书。
  在一九一九年,上海精武会隆重举行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集三万多人参加,并举办了千人规模的武术技击大会操,辅以各项表演,盛况空前。当时孙中山先生亦曾到会参加盛典,并为精武会题写了“尚武精神”横幅,为《精武本纪》亲撰序言,以示嘉勉。国民政府人员朱执信等亦纷纷向大会赠文。各界团体向大会赠词、赠礼者更难计其详。
  同时,出版部陆续整理出版了许多珍贵的精武拳术书刊,摄学部已拍摄“技击术影戏片”(按:黑白无声电影)共六十五部(片名从略),当时上海、广东报界十多位知名的记者、编辑均以精武会员的身份,承担了精武资料的编辑整理任务。
  庆祝上海建会十周年之举,影响迅速扩大,南方各省市纷纷效尤,先后建起精武会,并很快发展到东南亚各国。由于上海精武会已从汉口、广东两地建会过程中得到启发,予见到精武会的火种即将形成燎原之势,便调整了组织,及时倡建了“中央精武会”,正式确立了对各会的指导关系和辅导义务,并将原上海精武会改称“上海精武总会”。统理下属三个分会和上海女子分会的工作。
  二 国内精武蓬勃发展的历史背景
  上海建会二年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上爱国思潮的高涨,给精武会带来新的生机。精武会的办会宗旨和办会方向是在辛亥以后逐步明确和完善的。由提倡“强国强种、唤醒黄魂”,进而发展到体育救国”和“军国民精神”,并且宣扬“大精武主义”,客观上得到“革命军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国内精武蓬勃发展时期,是从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汉口建会起,至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的二十年间。
  继上海之后,早在一九一一年(民国纪元前一年)浙江“绍兴精武会”即宣告成立,不过由于浙江当局不了解精武会的情况,疑有它嫌,勒令禁止,有关人员亦遭查办,后经沪军都督陈士英(即陈其美)函浙江都督,始解其难。因陈系上海精武会第一百八十三号注册会员,他是在民元前二年八月入会的,对霍元甲的爱国精神十分崇敬,对精武会的活动全力支持。
  相继在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浙江“南浔精武会”也告成立。
  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七月七日汉口建会,规模较盛。
  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五月一日“广东精武会”成立。发起人除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广东国民军司令李福林外,均为武术界、工商界知名人士。始因李福林羡慕上海精武会武术高超,便托人聘请了上海精武会著名武术家叶凤池(河北景县人,与刘振生冋乡)为军中教练,兼家塾武师,旋知精武组织内容,李等甚为钦佩,乃谋倡建精武,深得上海总会支持,先派陈铁笙(同盟会会员、报社编辑)、沈季修等参加筹备,继派卢炜昌、陈公哲、姚蟾伯等共同审议建会方案,并决定将沈季修、杨深伦二人留粤担任精武会主任。同年又在邻近的佛山镇(今佛山市)建立分会。此后,肇庆、澳门、香山、新会、广州女子分会、广州第一、第二分会相继建立。
  此时,汉口与广东两处精武会的规模已与上海相近,但因在筹备期间,均得上海精武会的支持于协助,又晚于上海,故都尊称上海为“母会”。
  香港早在一九二零年即有“精武体育学校”了,但在倡议建会时,当局未准注册,至一九二二年方获批准,首届会长凌匹参君。
  在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三年间,佛山精武会员何心平君侣办了梧州、桂平、南宁三处精武会。同时,佛山分立了“精武女会”,并成立了“元甲学校”。至一九二七年,梧州也建了“精武女会”。
  一九二三年南昌继建精武,在七月八日成立大会时,上海“中央精武”之陈公哲、陈铁笙、李佩弦、赵连和、霍东阁等应邀参加了盛典。
  汕头精武是一九二零年,由马来西亚归侨张裕所创,此人是“汕头铁路”及“张裕酿酒公司”总理。
  俟后,江南各地建会风潮方兴未艾,如广西省大安;江苏省无锡、枫泾、镇江、南京、南通;湖北省武昌;福建省福州、龙岩、厦门;浙江省新塍;四川省重庆、顺庆、涪陵;湖南省长沙;广东省两阳、顺德(设支会乐从、大良)东山、香山县之小榄,阳江之织贡、平岗、闸波沙、扒儒;还有鼓浪屿、郁林、会同等处都相继建立了精武会。
  上述各地在建会过程中,都得到了“中央精武”的协助和指导,各省市精武会技击教员一般都由上海“中央”派出,有就地选拔者,亦皆由“中央精武”考试合格后颁发委任状。
  一九二四年,由广东、香港、佛山、澳门四会为了加强友会之间的联谊活动,促进共同发展,发起成立了“南中精武体育(主任)联合会”。同年,为协调各地关系,统一精武活动,中央精武举行了“海内外各埠精武代表会议”。
  一九二七年在上海召开“国内外精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九月二十一日假映雪楼开幕,正式选举了中央精武机构,据十月十五日《精武画报》报导:“精武成立十八年,分会四十有九,代表大会此为第一次,聚各会代表于一堂,以谋巩固中央,统一各会,关系精武前途极大”。在十月十日新当选的执委、监委宣誓就职,由“中央精武”通电海内外各会,是日一体庆祝。
  会议选出十名“中央执委”,分管各类会务工作,并选出五名“中央监委”负责监事,并下设:书记处、审计处、弹劾处,各司其责。鉴于原上海精武之董事会,因历来支持各地精武,卓有成效,由大会决定正式升格为“中央精武董事会”相应健全了中央精武办事机构。
  中央确立之后,不数日,“南中精武(主任)联合会”因中央执、监委宣誓就职,乃于十月十六日在梧州召开第八次会议,决议取消该会名义,呈报中央精武后得到批准,中央精武为鼓励原有成员,加委其各会主任为“中央特派会务主任”,各自司理所在会的工作,并由其另荐一至二人为“中央特派员”,遇有重要事项,不及报告者,可会商办理。
  中央精武鉴于国内外各会纷纷开办各类平民义学附辖于会,为加强教育工作领导,又于一九二八年向各会委派了“教育专员”。
  中央精武同时也向海外各埠精武会派遣各类工作人员,尤其注重武术教员的选派,不少著名的武术前辈,至老未归,如霍东阁、霍寿嵩(霍东阁之侄)、李志羲(女)、叶书田等不下数十人,他们定居海外,至今传代三、四。
  从这一时期的发展,大致可以看出精武会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在南方和海外,而华北、东北则一无所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时局的影响,在一九二八年国民革命军第二次北伐胜利之前,北方政局多变,间有军阀混战,各派斗争炽烈,对集会、结社控制较严,并且北方著名拳师多已南下,应聘于各地精武会中,因此未能打开局面。
  但上海的精武会仍寄希望于华北,尤其关切霍元甲的家乡。为此,曾于一九二三年秋,由中央精武总干事陈公哲任团长,组成“精武旅行游艺团”北上天津、北京。全团共三十八人于十月十一日抵津,驻于广东会馆,十三至十五日宣讲及表演三天,观众达六千余众,
  继而于十月十八日旅抵北京,在“真光影戏院”放映精武影片并表演节目。尽管此行曾引起社会一定反响,但奈于时局动乱,却未实现京津建会的目的。
  以后,霍东阁也曾返回天津故里,试图发展精武,但亦因条件所限,未能实现。
  三 一脉相承薪传海外
  民国初年,闽粤地区旅居东南亚各国的侨胞与国内往来频繁,“由于地理上之方便与人事关系上之密切”,对于倡办精武倍感亲切,远在二十年代初期,南洋各埠有些绅商侨领已密切关注国内精武动向,并欲藉以弘扬中华文化,扩大华人社交领域。
  当时,我国南方各地精武同仁,在南洋一带的同乡故友尚多,因得其便,促进了南洋精武的发展。况且精武会所提倡的“体育救国”观点,倍受民国军政府之青睐,因之增强了“中央精武”向海外发展的信心,旋于一九二〇年秋派出号称“南洋五使”的陈公哲(中央精武总干事)、罗啸敖(“中央”驻粤会总干事、广州《七十二行商报》总编)、黎惠生(上海总会技击主任)、陈士超(陈公哲胞妹、上海总会“模范团”主任、技击教员)、叶书出(上海总会技击教员),专程赴东南亚各国倡办精武,历时两个半月,由香港出发,次第到达西贡、星加坡(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槟城)、爪哇(印尼)之八达威(椰加达、巴达维亚、吧城、雅加达)、三宝垄、泗水(苏腊巴亚)八埠。
  一九二三年,霍东阁又请命中央精武,派往爪哇开拓精武事业,翌年,又电召侄子霍寿嵩南渡,以为襄助,均为精武事业在南亚的兴起做出了卓越贡献。霍东阁一九二七年编写的《南溟精武大事记》曾具体纪述了创办印尼精武的详细经过。
  自一九二〇年开始,中央精武把向南洋倡办精武活动,列为工作重点。其后曾多次派遗主干人员分赴南洋各地巡回倡导,甚至早在一九一五至一九一六年即派罗啸敖、卢炜昌、姚蟾伯三渡南洋,复于一九二四年由罗、卢二人再赴爪哇,他们做了大量的宣传联络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自一九二〇年之后数年内,由中央精武先后派出著名拳师共达六十多人,受职南洋。如:派往马来西亚的拳师黄强亚曾倡导与协助十几个精武会的兴办;霍东阁以开拓印尼精武为己任,“一年之间,不下六处”;“中央”又派陈国俊拳师(河北省新城县人)服务于三宝垄精武,苏丰哲女士开办了吧城精武女会,当时,被派赴南洋的著名拳师还有叶书田、叶书绅昆仲及魏元峰、陈林安诸君,以及被誉为“精武圣女”的李志羲等,他们为精武事业漂洋过海,少壮而去,白首方归,还有不少人终生未返故国,至今仍为海外精武同仁传为佳话,并载入各会史册。
  南洋精武之兴起,始于一九二一年,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越南五国都曾建立了精武会,并曾传播到美国檀香山、新金山和加拿大。
  在马来西亚的“雪兰莪精武会”,建于一九二一年,首任会长张郁才,副会长辛百卉,重要职员有曹尧辉、梁福隆、陈泰阶、黄强亚等,该会首创于南洋,对马来西亚各埠建会做出很大贡献。
  森美兰(芙蓉)精武会成立于一九二二年三月,早在一九二〇年开始筹办,为支持该会工作,黄强亚由雪会调往该会任会务主任。
  金宝精武会由华侨黄芳先生等筹办,于一九二一年三月二十日成立。
  怡保精武会属马来西亚霹雳洲(霸罗、吡叻),由郑太平先生等发起,建于一九二四年八月。
  太平精武会前身是“太平精武体育部”,附设于“励德社”内,由黄强亚协助筹办,后因中央精武主干卢炜昌率“中华国术马戏团”南来,藉机倡导和给以资助,乃独立建会,举林三及先生为会长。
  槟城(庇能,曾称乔治市)精武会在槟榔屿,由郑太平、梁思权、梁应权君等发起,建于一九二三年,中央精武特派李少林为会务主任。
  麻坡精武会(在柔佛州)由麻坡中华学校校长陈兆魁先生倡办,曾特聘北方著名拳师叶书绅为国术教员,于一九三五年成立。
  马六甲(呷城)精武会,由雪会曹尧辉先生提倡并予资助,黄强亚热心联络,乃促成建会,公举曹君为名誉会长。
  安顺精武会,由黄永豪、邓子贤等倡建于一九三七年,也得曹君捐资和黄强亚鼎力相助。
  马来西亚之雪兰莪、槟城、怡保、星加坡(以后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四处,都曾建立了“女子精武体育会”,当年被誉称“海外四姐妹”。
  自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七年间,马来西亚先后建会十四处。在四十年之后的一九六四年又有“砂劳越精武会”宣告成立,会址设于古晋市。目前,该会是南洋建会较晚的一处。
  新加坡精武会首届会长黄兆珪先生,一九二一年建会,中央精武首遗蔡景林为特派主任。该会迄今已有六十六年的历史,“曾而对过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自治后加入马来西亚联邦、而脱离至独立自主国家”,现今人材济济,会务发达,为南洋精武之佼佼者,精武前辈魏元峰先生由“中央”派往金宝和怡保任教,继而受聘于该会,数十年间在新加坡传授了许多拳术精华,并多有建树。
  在越南首建精武于西贡,由华侨招壮志先生发起,成立于一九二一年,是海外建会较早的一处,并在堤岸、海防两埠均设有精武会。
  在印尼最初建会的是泗水,定名爪哇华侨精武体育会”,相继有吧城、芝利群、巨港、西朗和三宝垄,均由霍东阁直接创办,史称:一年之间,得会员千、成分会六”。万隆、苏甲巫眉、梭罗(苏拉卡尔塔)、八加郎岸(北加浪岸)等地也相继建会。吧城精武为印尼之总会。由霍东阁亲自主持,泗水由霍寿嵩主持。
  在一九二四年上海举行的“海内外各埠精武代表会议”,西贡精武陈启英(原上海第一分会主持人)、吉隆坡精武黄强亚、吧城精武霍东阁、泗水精武霍寿嵩及金宝、香港等海外精武会均参加了这次会议。
  一九三二年由雪兰莪精武会发起,成立了“马来西亚精武体育会联合总会”,简称,“全马精武总会”(因在太平洋战争期间被迫仃止活动,复于一九七九年共议恢复注册)。
  一九四六年,战后精武复兴期间,各会代表云集雪兰莪,又成立了“南中精武体育总会”(南洋中国精武体育总会)。
  自一九七八年起“全马精武”一年一度举办“嘉年华会”,由各埠精武会轮流主持,各友会均派代表团参加,以资交流会务、加强联络,届时各界贵宾云集,隆重举办武术体育表演,并有游艺活动助兴。
  一九七四年,香港精武派出以何广雄先生为团长的精武代表团,赴槟城参加精武女会纪念活动,顺道访问了怡保、吉隆坡及新加坡等地之友会。香港精武六十年纪念专刊中记述说:“承各友会发起成立“世界精武体育联合会”推选本会主席何广雄为筹备主任,进行组织,本届董事许子宾,曾策划一次义演,在东方大戏院放映名画(笔者按:即电影),筹得经费,为数甚巨,悉以专款,存入银行,以资应用”。
  纵观东南亚各地精武会的发展历史,波澜壮阔,各地华人、华侨有的全家或几代人都是精武会员,以对精武做出奉献或进行慷慨捐助为最大的精神寄托和安慰。其会务规模,组织程度和团结友善精神,以及对所在国家做出有益之贡献,均为社会各方面所公认。
  四 日寇侵华与太平洋战争期间的精武会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上海精武会首先遭受了巨大损失,日军于十一月十二日占领上海,精武会三十年来积累的大量历史资料,全部被日军焚毁,其中包括储存会内“藏真阁”极为珍贵的精武自制影片六十六部(注:最后一部片名不详)。会址也被日军占用,成为“武士道”活动的“武德馆”。
  此后不久,至一九三八年厦门沦陷、十月汉口失守、相继广州被占,至一九三九年三月再陷南昌,八月攻入汕头,一九四一年四月占领福州,中南地区大部省市置于日寇铁蹄之下,各地精武大多会所均遭破坏,资料、什物散失殆尽。
  上述各埠被日占领之前,许多精武会员积极参加支前,服务于抗敌,显示了精武爱国精神,致使日军对精武极为仇视,故严加取缔。
  其余处于大后方的少数精武会,也因战争关系与人事波动,均告仃顿。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在偷袭美国珍珠港的同时,又轰炸了关岛、马尼刺、新加坡和香港英美军事目标,日军并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登陆,使战火烧到爪哇、香港和九龙。一九四二年五月日军又进入缅甸,硝烟弥漫整个太平洋上空,南洋各埠精武会尽遭劫难,不仅资料、器物毁于战火,更在不少的精武人员惨遭日寇杀害。
  据马来西亚雪兰莪精武会国术部称:“沦陷期间本部原有之刀枪剑戟全部为日军毁坏与没收,损失惨重”。
  原星洲精武会郑照吾君称:“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各埠精武会多遭厄仃顿,星洲精武会梅启康会长且被难。会产被没收,和平以来,各埠精武虽已复兴,然创剧痛深,多未能恢复以前旧观”。
  马六甲精武会张锡山君的文章说:“七·七”事变我国展开全面抗战,侨胞爱国心切,筹赈救亡,风起云涌,本会天职所在何敢后人,迨全马沦陷,本会重要职员林君大典等惨遭残害,家私文件,被毁无遗。”
  雪兰莪精武学校的情况是:“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九月世界和平,马来光复,本校即于十一月复办,但受敌寇摧残,损失惨重,复兴工作,颇感艰巨。”
  在一九四一年前的国内抗战时期,南洋华侨义愤填膺,乃于一九三八年一月派华侨慰劳团抵晋东南十八集团军总部慰劳;同年十月由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组成“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于新加坡;同时,马来西亚华侨汽车工人服务队抵汉口,旋赴八路军前线工作。南洋华侨展开了大规模捐献活动,支援祖国抗战,各地精武会积极配合行动,深入社会宣传、纷纷举办义演。如雪兰莪精武文献载称:“七七抗战期间,马来西亚华侨不断举行游艺会或音乐会,筹款救济祖国灾民,本会西乐队,常被邀请莅临演奏,甚得社会好评。”
  精武会的战后复兴情况,总的形势是国内不及海外,尤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发展迅速。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之后,上海、广州等地虽有部分精武会员和精武元老力图再兴,但终因国民党挑起内战,复兴工作实难入手。解放后,在人民政府支持下,上海精武会率先于一九四九年十月复办,并蒙陈毅市长奖给上海精武会“劳军模范”的条幅,该会为新中国培育了不少体育人材。在十年浩劫中一度仃办,至今会务发达,近年来曾积极倡导国内各省市再办精武,并与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精武会恢复了友好往来。
  五 精武会的特点
  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
  上海精武自创立以来,便以“强国强种、唤醒黄魂”的爱国主义为立会指导思想,各地精武会以上海为“母会”、“总会”或“中央”,皆遵其旨。近年来虽然各地精武随着社会的变革,而有所演变和发展,但其爱国主义精神是始终如一的。
  在晚清精武初创时期,概以健体强民、抵御外辱为倡导中心,自民国以来又发展到“体育救国”的“大精武主义”,旨在普及中华武术,培养全民族的“尚武精神”,并辅以不介入政治派系活动,坚持“唯精唯一、乃文乃武”仍然保留了朴素的爱国思想;但在事实上既然爱国,就不可能没有顷向。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要员和政、军两界与精武会就有多方面的关系,并得到当局的鼓励与支持,尤其孙中山先生对精武会给予了肯定,不少的精武拳师受聘于革命军队,当了“军中教头”。在一九二七年前后,驻汉口的国民军司令李宗仁,也被聘为汉口精武会名誉会长。上海精武会更以实际行动拥护第二次北伐的胜利,派出宣讲队、武术表演队分赴各地参加庆祝活动。有些地方精武会的发起人,也有政、军要职参与。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精武会倍加奋发,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武术活动,致力培养武术人材,为增进与各国人民之间、友会之间的友好往来、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再就海外精武而言,虽因域而异,但他们都有发扬固有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要求,并对所在国做出了有益贡献,这是许多精武会能在海外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组织健全 章程完善 纪律严明
  凡精武会均极重视武徳教育,注意风纪,规章制度井然有序,提倡济困扶弱,尤其南洋各地精武多有兴办社会福利之举。
  凡精武会都有红、兰、黄三星会旗,取智、仁、勇之涵义,国外会旗形式略有差异,并均有盾形会徽、会章和会歌。
  当年,中央精武曾颁布了立会六条标准,对其宗旨、规模、人员等方面都有明确要求,不论海内外,不符合条件的不能批准建会。又规定:“凡各会之会员证,在国内外一律通用有效”,各会的会务主任及武术教员,须由“中央派遣或委任。在会员纪律中规定:“不允许精武会员之拳头,打在自己同胞身上,否则不得为会员。”
  摒弃门派 发扬国粹
  凡精武会之拳师,皆提倡发扬民族共有之国术精华,据此,把拳术分类,改为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拳种拳目,而不以门派相沿,从此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这是精武会与其它武术团体的重要区别之处。
  不分疆域 精武一家
  在国内外各会建立过程中,即已形成“精武一家”的风范互济互助,互通有无,交流武术人材,已成习尚,尤其都尊奉霍元甲为始创人。
  关于名称问题
  “中国精武体育会”是海内外基本通用的名称,但近年也有一些变化,如上海今称“上海精武体育会”,前面删减了“中国”,在南洋有的叫“华人精武体育会”,而非华侨组织,凡华侨办的通常则标明某地“中国精武体育会”也有不加“中国”二字的,凡“精武体育会”又习惯简称为“精武会”或“××精武”;但是也有例外,如“砂劳越精武会”则是全称,原来该会在修改会章时,已明确取消了“体育”二字。
  另外,香港精武会,是以“有限公司”性货经当局注册照准的。
  当今世界上精武会最多的国家是马来西亚,主要州埠都设有精武会;规模最大的精武会是马来西亚的雪兰莪、新加坡和中国的上海,都具有历史悠久,人材济济、实力雄厚、会务发达的特
  点。
  纵观八十年来之精武史,霍公元甲的爱国精神的火种已在国内外武术界形成燎原之势,中华文化传统通过精武纽带得到了发扬光大,同时增进了各国人民和各地华侨之间的友谊,这是世界各地精武界的共同奉献。分布各地繁若星辰的精武会,将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后记
  由于所据史料不足,加之笔者水平所限,文中恐有挂一漏万之弊,尤其舛误之处在所难免,敬希海内外各界贤达和精武前辈不吝指正,以期再行修订。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一册

《西青文史第一册》

本书记载了天津市西青区的人和事共十九篇文章,其内容都是出自西郊大地,内容包含: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生平及其在海内外之影响”、“杨柳青年画史略”、“三赶西大营”、以及土匪赵德谦、李帽头的罪恶行径和革命志士在解放前夕深入敌占区对敌斗争的故事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阿明
责任者
霍元甲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