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神唱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寺庙》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395
颗粒名称: 酬神唱戏
分类号: K892
页数: 2
页码: 80-81
摘要: 本文记述杨柳青的戏剧演出活动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清代末期,随着庙会的兴盛,便出现了酬神唱戏,庙会唱戏古称“社戏”,又称“庙前戏”。药王庙会期间,人们整理戏台和院落,举办盛大的表演活动。社戏的剧种包括昆曲、河北梆子、京剧和评剧。这些剧目深受杨柳青人民喜爱,也为当地的民间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表现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酬神唱戏逐渐消失。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庙会 庙前戏

内容

杨柳青的戏剧演出活动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清代末期,随着庙会的兴盛,便出现了酬神唱戏,庙会唱戏古称“社戏”,又称“庙前戏”。因杨柳青的庙会多定在农历四月,故民间有“四月大庙”之说。在这期间,正值春耕已毕、夏收未到的农闲之时,人们有较充裕的时间筹办演出和观看表演。
  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药王庙开门后,人们便整理戏台,平整院落。大殿对面山门过道屋顶的戏台下,能容纳四五百人站着看戏。“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前唱大戏,接闺女,叫女婿,小外甥,也要去。”从这首流传至今的童谣中就可以想象到当时男女老少争相看戏的盛况,从而也可以审视当年戏剧艺术根植于民众之中,并对杨柳青民间艺术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社戏演出的剧种为数不少。一是昆曲。昆曲艺人借助发达的水上交通来天津、杨柳青一带演出,地点就是药王庙戏楼。其次是河北梆子。此剧种在清乾隆末年形成并传入杨柳青。光绪年间,杨柳青出了一位名票叫李德全,以唱河北梆子闻名。他嗓音宏亮,人送绰号“一声雷”。又因为善唱“黑头”,又叫“直隶黑”。他于1894年首次在药王庙会演出,之后每年都由他搭班上台表演,连续十年不收取任何酬赠,给杨柳青人留下了深刻的回忆,并传为佳话。
  再次是京剧。京剧于清嘉庆年间传入杨柳青。在此地有很多知音。此外,还有评剧,在杨柳青演出也有百年历史。演出的剧目主要有《生死牌》、《借东风》、《拜月记》、《打狗劝夫》等。民国后,军阀混战,加之自然灾害不断,镇上的有钱人家开始没落,有的避乱外迁,致使药王庙会逐渐消落,酬神唱戏由三天减为一天或半天,便有杂技、戏法等艺人来药王庙戏楼上表演。
  一二·九运动后,杨柳青、天津市内的一些爱国学生,为了宣传抗日、反霸,曾在药王庙戏楼上演出《枪毙屈香九》、《一分钱》等现代话剧,揭开了杨柳青话剧演出的序幕。
  酬神唱戏,不仅促进了戏剧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为一些民间艺术提供了丰富素材,丰富了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如驰名中外的杨柳青年画的画师们借鉴了戏剧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龙凤呈祥》、《骑双会》、《梁山一百单八将》等传世精品;民间花会高跷会中的青杆、白杆、渔翁、樵夫等人物的扮相、动作均模仿了《白蛇传》、《石秀砍柴》等剧中人物;民间“吹歌”的一些曲牌如《小开门》、《大悲调》、《上天梯》、《八板》等也都取材于戏曲音乐。
  解放后,随着药王庙改作他用,酬神唱戏也随之消失。

知识出处

杨柳青寺庙

《杨柳青寺庙》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书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了神庙溯源,包括神鬼崇拜的形成和佛道两教尊神和民俗诸神;第二章介绍了寺庙寻踪,包括报恩寺、白衣庙和大王庙等;第三章介绍了庙会盛况,包括庙会形成与发展,以及花会表演、水会设摆和酬神唱戏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