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庙的诞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寺庙》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388
颗粒名称: 神庙的诞生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3
页码: 9-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镇庙宇是人们祭祀神明和祖先的场所,在中国古代特别受到重视。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庙宇的建筑风格也各具特色。汉地佛教寺院主要吸收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形成多重院落和大雄宝殿为中心的格局。道教宫观建筑群一般由神殿、膳堂、宿舍和园林组成,中轴线上分布着三清殿、玉室殿、灵宫殿等建筑。杨柳青的佛寺道观规模相对较小,一般为一殿一院或仅一殿。
关键词: 杨柳青镇 神庙 传统文化

内容

人们崇拜神鬼,供奉神鬼,需要固定的祭拜场所便是庙宇。庙宇的出现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庙宇,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庙宇源于祭祀。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祭祀。那时的国家有两件事是大事,一是祭祀,二是打仗。当时人们对天、地、日、月、山、河等自然物和祖先都有祭典。祭天要建高坛或登上山顶(如三国时,诸葛亮祭天台登七星坛),祭山要在山顶或山脚下,祭地在平原处建坛,祭祀祖先在宗庙。这些祭祀活动都在固定的时日。
  春秋战国时,似乎不为神灵建庙宇,只是天子或诸侯有宗庙。在宗庙中,供奉祖先的神位。有些特定的祭祀,则建高台或社稷台。如果一个国家灭亡,宗庙就要被毁,社稷台也要废弃。因而“宗庙社稷”成了国统的代名词。
  在春秋时期的秦地,祭祀一些特殊的神灵有了固定的地点,这些地点称之为“畤”,而“畤”并不等于神庙。神庙的建立大约始建于秦朝。据说秦始皇建有供奉日、月、星、辰诸神的庙宇百余座,人们把土台子覆上亭厦,把诸神请入供奉,这就是神庙的出现。当然,秦始皇建神庙是为了求神保佑其江山万世不替,与百姓供奉神明的意愿是格格不入的。随着佛教的传播和道教的创立,庙宇不但普遍建立,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建筑风格上也各具特色,便有了佛寺后道观。
  汉代以来,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上座部佛教寺院在建筑中吸收了本地区、本民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汉地佛教寺院主要按汉代的官署布局建造,不少官吏、贵族、富人舍宅为寺,由此延袭下来,佛寺的格局总体上与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相似,有多重院落、大殿回廊。
  至唐代前,汉地佛寺主要有石窟寺、塔庙。周围建有殿堂、僧舍,塔中供奉舍利、佛像等。唐代以后,佛塔多建在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宋代时,佛寺设备更加完备,有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形成“迦蓝士堂”。规模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禅堂、经堂、塔、钟鼓楼。
  明清以来,佛寺建筑格局已形成定式,一般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毗罗阁、观音殿。中轴线东西南侧是僧人的生活用房和禅堂、接待堂、陈列室等。
  道教宫观一般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四部分组成。其格局也为中国传统的院落式,砖木结构,由此以“间”为单位构成的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形成多种形式的建筑群。
  中国许多地区现存道教宫观多为明清时期新建,前有山门、华表、幡轩,山门以后正中部分是中庭,中庭是宫观建筑群的主体,分布在宫轴的中轴线上,主要是三清殿、玉室殿、灵宫殿。三大殿两侧有配殿,中庭两侧建有东道院、西道院,供奉诸神,并建有客堂、执事房等。
  杨柳青的佛寺道观一般一殿一院,或仅一殿,无院落,与国内著名佛寺道观无法比拟。这是因条件所限,神明是不会苛求的。

知识出处

杨柳青寺庙

《杨柳青寺庙》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书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了神庙溯源,包括神鬼崇拜的形成和佛道两教尊神和民俗诸神;第二章介绍了寺庙寻踪,包括报恩寺、白衣庙和大王庙等;第三章介绍了庙会盛况,包括庙会形成与发展,以及花会表演、水会设摆和酬神唱戏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