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两教尊神和民俗诸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寺庙》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387
颗粒名称: 佛道两教尊神和民俗诸神
分类号: K892;B82-055;B94
页数: 7
页码: 3-9
摘要: 本文记述庙宇的修建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大规模建立庙宇提供了重要条件。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另两个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传,佛教是公元前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一带)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即释迦牟尼)创立。
关键词: 杨柳青镇 佛教 民俗

内容

庙宇的修建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大规模建立庙宇提供了重要条件。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另两个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传,佛教是公元前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一带)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即释迦牟尼)创立。是当时反婆罗门教思潮之一。该教的基本教义是:把现实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苦”。“苦”的原因既不在超现实的梵天,也不在社会环境,而由每人的“惑”、“业”所造成的。“惑”是指贪、嗔、痴等烦恼;“业”是指身、口、意等活动。“惑”、“业”是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轮回报应。所以,摆脱痛苦之路唯有依照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去做,彻底改变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才能超出生死轮回的范围,达到转变的最高目标,“涅槃”或“解脱”。(“涅槃”意译“圆寂”,是佛教全部修习要达到的最高理想,是对“生死”诸苦及其根源“烦恼”最彻底的断灭。在佛教史籍中,涅槃通常也作为死亡的代称。)这些说法,包括在“五蕴”、“十二因缘”、“四谛”等最基本的教理之中,成为以后佛教各派教义的基础。佛教反对“婆罗门第一”,在因果报应和修行解脱方面主张“四姓平等”,该教主要受到刹帝利、吠舍种姓的支持而得到传播。
  随着古印度社会的发展,佛教也随之发展。它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前六世纪中叶至前四世纪中叶,历时200年左右,是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传承其教说的时期,此谓原始佛教;从前四世纪中叶开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和戒律产生认识上的分歧,分裂为许多教团,后称为十八部或二十部,为部派佛教;从一世纪左右开始为大乘佛教(它把以前佛教称为小乘),分为中观学派和瑜珈行派;七世纪以后,大乘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混合形成密教。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本土趋于消失,十九世纪后又稍有复兴。它的经典由口头传诵到书写成文,在长时间内逐渐形成各宗各派学说,经典繁多,总称为经、律、论三藏。从前三世纪佛教向古印度境外不断传播,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在许多国家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一般说,传入中国大部分地区和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以大乘佛教为主,称为北传佛教,其经典主要属汉文系统。而传入中国的西藏、内蒙古和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区的,为北传佛教中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其经典属藏文系统。传入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以及中国傣族等地区的,以小乘佛教为主,称为南传佛教,其经典属巴利文系统。近代以来,欧美各国也有佛教流传。
  中国佛教是北传佛教中心。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传入中国内地,这在《三国志·魏志》中有记载。当时被看作是神仙方术的一种。东汉末年,大量汉译佛教经典开始同中国传统的理论和宗教观念相结合,得到传播,主要代表有安适高传译的小乘佛典和支娄迦谶传译的大乘佛典。
  魏晋时,佛教般若学受到门阀士族欢迎,同玄学关系密切。至南北朝,佛教广泛传布中国。以宋文帝、梁武帝为代表的南朝各代,普遍把佛教当作“坐致太平”的思想工具,扶持寺院和义学发展;北朝各代虽曾发生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灭佛”之举,但总的说在资助译经、修建寺院、开凿石窟等方面,仍十分突出。后赵佛图澄、南朝宋慧琳,成为僧侣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之端。佛经的翻译,从西晋箸法护以来得到很大发展,经后秦鸠摩罗什,标志一个新水平,到南朝陈真帝已基本完备大小乘佛教的翻译介绍。
  在此期间,名僧辈出,道安、慧远为发展中国佛教取得卓著成效;僧肇的般若论、道生的佛性论,影响深远;至于重点宣扬《涅槃经》、《成实论》、《十地经论》、《摄大乘论》、《楞伽经》等经论的各种师说,纷然而起。儒、释、道之间进行长期争论、斗争和互相渗透。隋唐时期,最高统治集团采取三教并用方针,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寺院经济得到高度发展,释经规模与水平皆高出前代。唐太宗还派玄奘去印度取经、讲学,整理佛经;佛教理论由依附汉文释经进而建立起多种独立的体系,适应中国情况的礼仪、法规也基本完成,从而出现了天台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密宗以及三阶教等中国宗派,并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佛教信仰逐渐深入民间,佛教思想影响到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宋代以后,一些主要佛教宗派的基本观点为儒教所吸收,其自身亦日益与儒、道相融合。唐初在西藏地区,的松赞干布提倡佛教,以后逐渐形成藏传佛教。至元初,忽必烈封喇嘛八思巴为帝师,进一步确立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之后,喇嘛教流传于藏族居住的其他地区和蒙族地区。明代,杨文会创办金陵刻经处和佛教学堂。辛亥革命以后,太虚等通过办学和办刊物等,发起“佛教复兴运动”。
  佛教在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内容最完备的佛经和佛文化史料。从北宋开始,历代都刻印官版或私版《大藏经》,除多种汉文版外,还有藏、蒙、满等版本。
  佛教具有庞大的神鬼系统。分为佛、菩萨、罗汉、天神四大基本类别。佛是指人生和宇宙的真实觉悟者,是佛教的最高尊神。有如来佛、过去七佛、五方佛、横竖三世佛、三身佛、弥勒佛、东方三圣、欢喜佛等。菩萨是能悟佛道、发愿普渡众生的候补佛,有观音菩萨、千手千眼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如意轮观音、准胼观音、圣观音、善财童子、龙女、千殊菩萨、千人千钵千释迦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十二圆觉菩萨等。罗汉是灭除烦恼、超越生死而进入涅槃果位的解脱者。中国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之说。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十八罗汉、其名分别为宾头卢尊者、迦诺迦伐蹉尊者、诺矩罗尊者、迦诺迦伐厘惰阁尊者、迦理迦尊者、伐阁罗弗多罗尊者、戍博迦尊者、半托迦尊者、罗睺罗尊者、那迦犀那尊者、因揭陀尊者、法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托尊者、迦叶尊者、弥勒尊者。天神是神的护卫神,数更多。有四大天王(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西方广目天王毗流博、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天龙八部(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
  鬼、地狱是佛教学说的重要方面。鬼有多种多样,以恶鬼为最多。地狱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阿鼻地狱、八炎火地狱等。上述诸神,在汉地的寺庙中多有供奉,这也印证了佛教在中国影响之深。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其来源是古代的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黄老道学是早期道教的前身。东汉顺帝(125~144在位)时,张道陵倡导的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于是道教逐渐形成。“道教”一词,则始见于《老子想尔注》。东汉灵帝(167~189在位)时张角的太平道,为早期道教的另一重要派别,奉《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以善道教化”,符水治病,教徒数十万,遍布青、徐等八州,和张衡、张鲁的五斗米道,成为当时农民起义的旗帜。东晋建武元年(317)葛洪撰《报朴子》内篇,整理并阐述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理论,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东晋末,孙恩、卢循也曾利用五斗米教组织农民起义。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440~450)年间,嵩山道士寇谦之在崇信道教的魏太武帝(423~451在位)的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意旨,“清理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制定乐章诵戒新法,是为北天师道;在南朝宋则有庐山道士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戒仪范,道教的理论和组织形式因而日臻完备,是为南天师道。唐高宗(650~683在位)以老子为李氏祖先,敕封“太上玄元皇帝”尊号,诸州各建观一所。玄宗(712~756在位)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置崇玄学,推崇《老子》、《庄子》、《列子》等为“真经”。宋真宗(998~1022在位)命王钦若、张君房等编辑道藏,大建宫观。宋徽宗(1101~1125在位)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召天下访求道教仙经,校定镂板,刊行全藏;又于太学置《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一时道教大盛。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各派逐渐合流,到元代并归于以符篆为主的正一派中。金代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牟平)创立以道为主兼容儒释的全真教。金元之际又有刘德仁创立的大道教(后称真大教派),萧抱真创立的太一道,均行之于河北,但历世不久,即湮没无闻。惟有全真道,以王重阳之徒丘处机受到元太祖(1206~1227在位)的支持而盛极一时。此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明代仍继续流传,至清逐渐衰微。
  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生化的。
  道教崇拜的最高神是由“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即居于清微天玉清境之原始天尊、居于禹余天上清境之灵宝天尊、居于大赤天太清境之道德天尊(老子)。修炼的具体方法有服饵、导引、胎息、内丹、外丹、符篆、房中、辟谷等。经典论著现存的有《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道藏辑要》等。
  道教的尊神除三清大帝外,还有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关帝、八仙子(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等等。
  我国汉代以前,天帝崇拜和鬼魂崇拜并举。汉代以来,随着佛教的输入和道教的创立,这种格局发生了变化。佛教、道教的意象结构表现出鲜明的两极思维,一端是佛、菩萨与诸神仙,他们具有超越自然和人类的神通,能够使人解脱苦难,获得永恒的生命和幸福;一端是鬼,是人死后转化成的更低级的生命,只能堕入苦难的深渊。显然,前者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后者是人类千方百计防止陷入的绝境。而人类就生活在这两极之间。神仙是道教的理想目标,是经过修炼悟道而神通广大和长生不死的神人、仙人。一般俗人和神仙之间有难以逾越的鸿沟。人可以转化为神仙,但相当困难,为数也极少,须经长期艰苦修炼而成。绝大多数人死后成为鬼,饱受磨难。
  佛道两教趋神避鬼的基本观念,透露出人类心灵深处的原始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愿望:一方面是对渺小、短暂、有限生命的痛苦和悲哀,一方面是对获得永恒、无限生命的向往和追求;一方面是对凶残、丑恶、放荡的谴责和鞭挞,一方面是对善良、美好、修持的弘扬和褒奖。这种畏惧与热爱正是人们崇拜鬼神修建庙宇的原始情感。
  除佛道两教诸神外,中国还有民间俗神。其中有中华始祖神炎帝、黄帝、女娲娘娘,有碧霞元君、送子观音、送子张仙、九天玄女娘娘、顺天圣母等子孙娘娘,有居家保护神门神、灶君、井神、厕神、药王、火神、后土娘娘、虫神等。有福运之神文昌帝君、魁星、福神、禄神、财神、寿星等。有行业神造字神、鲁班、酒神、狱神、茶神、窰神、陶神、蚕神、梨园神、娼妓神等。
  在今天,有人把神视为迷信的产物,也不尽然。有些神,教导人要修真养性,持戒行善,诸恶莫做;有的曾造福人类,贡献极大。从这个角度讲,千百年来人们对神的信仰和供奉,是有社会意义的。如果从神文化的角度讲,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知识出处

杨柳青寺庙

《杨柳青寺庙》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书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了神庙溯源,包括神鬼崇拜的形成和佛道两教尊神和民俗诸神;第二章介绍了寺庙寻踪,包括报恩寺、白衣庙和大王庙等;第三章介绍了庙会盛况,包括庙会形成与发展,以及花会表演、水会设摆和酬神唱戏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