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寺庙》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383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2.1
页数: 4
页码: 1-4
摘要: 本文讲述了杨柳青镇是天津市西青区的一个小镇,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条件。该镇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全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杨柳青镇历史悠久,有许多官吏和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过墨迹。此外,杨柳青镇也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圣地,曾修建了30多座庙宇。这些庙宇历经700多年的历史,规模和数量各有不同,现已荡然无存。然而,杨柳青镇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庙宇遭受自然灾害或战乱破坏,而清末民初时也出现了毁庙办学的热潮。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历史 天津市

内容

杨柳青镇现隶属于天津市西青区,地处天津市西南部,距市内仅十五公里,其南有本市静海县,北与本市北辰区、武清区接壤,西临河北省霸州市,地域面积60.4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该镇位于城郊结合部,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全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
  杨柳青南有南运河,北有子牙河,地势平坦,气候宜人,除生产小麦、玉米、高梁、花生外,还有远近闻名的万亩果园,该园也是供应市内的重要蔬菜基地之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杨柳青镇的工业迅速崛起,现已形成化工、机械制造、塑料产品、汽车配件等行业。近年来,闻名遐尔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兴,已被列入国家恢复民族民俗文化工程。
  杨柳青镇的交通十分便利,津浦铁路、津福高速公路、津同公路穿镇而过,将古镇同祖国四面八方连接起来,还有153、175、824、669、672、164等专线通往市内及各郊区,这不仅促进了杨柳青的经济走向繁荣,也为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杨柳青镇历史悠久。汉为渤海郡章武之地,金时河北东路武清县在此设柳口镇,至今已有千年。明代,这里的漕运逐渐发展起来,明清时,木版年画处于鼎盛时期,为文化事业积淀了深厚的底蕴,许多官吏和文人墨客均在此留下过墨迹。元代揭傒斯曾作《杨柳青谣》曰:
  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蓠长。
  河东女嫁河西郎,河西烧烛河东光。
  日日相迎苇蓠下,朝朝相送苇蓠旁。
  河边病叟长回首,送儿北去还南走。
  昨日临清卖苇回,今日贩鱼桃花口。
  连年水旱更无蚕,丁力伕徭百不堪。
  唯有河边守坟墓,数珠高树晓相参。
  这是当时杨柳青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明末著名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亦乘船泊在杨柳青,并赋诗一首:
  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
  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
  春深水暖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
  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觉醉中听。
  美酒嘉鱼使这位大作家流连忘返。
  明代瞿佑、谢迁、于慎行、边维新和清代高承诞、管干珍、杨映昶、永瑆、汪沆、沈峻、崔旭、蒋诗、沈兆澐、樊彬、华长卿、华鼎元、高恒懋、查曦、查礼、查彬、姚世徕等也曾吟出佳句,为杨柳青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自元以来杨柳青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圣地,特别是佛、道两教,影响颇深,信仰者众多。从天津市内和周围各县来此的僧人、道士、尼姑,或传授教义,或募捐修庙,或举办佛事,于是此地的寺庙庵堂祠,陆续建立起来。
  杨柳青地域不大,但建庙不少。有人统计,明末清初天津市内有庵观寺院130余座,而杨柳青这个面积不足十万平方公里、人口仅两万的小镇竟建有庙宇30多座。这不仅在天津市,就是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期间杨柳青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繁荣。
  对杨柳青这30多座庙宇作粗略的分析,不难看出它们有着自身的特点。从时间上看,修建较早且跨度大。在元代就修建了报恩寺、大王庙,历经明清两朝,一直延续到民国,前后共700多年。这其中,以明清时修建居多;从规模看,差别较大。其中较大规模的有报恩寺、玉皇庙、白衣庙、药王庙、经堂庙。尤其是药王庙,建筑之宏伟,香火之旺盛,庙会之红火,信仰之众多可与杭州、北京等地的大庙相媲美。但诸如土地祠、火神庙、腊神庙、柳仙堂等,有的仅有一小殿,供一尊佛。从分布看,呈现东西成双的特点,如有东关帝庙,也有西关帝庙;有东火神庙,也有西火神庙;有东奶奶庙,也有西奶奶庙……这可能与古镇有一时期分属天津县和静海县管辖有关。两县属地争相建庙,大有竞争之势。镇中的大寺胡同成为分界线,东西对峙。当然,随着情况的变化,这种局面也被打破。从举办庙会看,同花会表演融为一体。每逢庙会日,本镇和周边一些村庄的几十道花会都上街表演,花会为庙会增添了喜庆气氛,庙会促进了花会的发展。其间还有水局设摆、戏剧演出,为庙会增色不少。
  遗憾的是,杨柳青的庙宇除准提庵及文昌阁、普亮宝塔外,其余皆荡然无存。而大多数庙宇毁于同一个时期——清末民初。原因有三:其一,一些庙宇遭受自然灾害,或被水冲,或被火焚,而镇内殷实大户家道中落,已无经济能力捐资重修,只好任其凋敝。其二,这期间,战乱不断,太平天国、义和团、日本、国民党军队先后进入杨柳青,对庙宇肆意践踏,甚至拆除庙内物料修建工事。有人想加以保护,但慑于淫威,无计可施。其三,清末民初,杨柳青出现了毁庙办学的热潮。一些望族后人受民主思想影响,热心办学,但受经济条件所限,只好以庙代之。他们首先冒天下之大不韪,拆除天齐庙内的神像,腾神殿作教室,于辛亥革命前的1910年建立了杨柳青第一所小学——天齐庙小学(解放后改为杨柳青第三小学)。其后,又在西关帝庙办起了天津县民立第十三小学堂(解放后改为杨柳青第一完全小学),在药王庙成立了县立第一女子小学(解放后改为第二完全小学)。第四小学建在白衣庙,第五小学建在文昌阁。这也算是神灵们为杨柳青的教育事业做了牺牲吧。
  值得庆幸的是,镇内一些老人尚能回忆起部分庙宇的情况,一些有心人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宝贵的文字资料,使后人尚能了解杨柳青庙宇的建筑规模、庙内设施、供奉的佛神、佛事活动等情况和庙会盛况。

知识出处

杨柳青寺庙

《杨柳青寺庙》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书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了神庙溯源,包括神鬼崇拜的形成和佛道两教尊神和民俗诸神;第二章介绍了寺庙寻踪,包括报恩寺、白衣庙和大王庙等;第三章介绍了庙会盛况,包括庙会形成与发展,以及花会表演、水会设摆和酬神唱戏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